绿林网

当自然有了形状读后感1000字

当自然有了形状读后感1000字

《当自然有了形状》是一本由[法]艾玛努艾尔·格兰德曼(Emmanuelle Grundma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自然有了形状》精选点评:

●动植物图鉴,但是以几何形状来寻找大自然中的巧合,真是有趣的分类方式。诗意的文字,浪漫的配图,让人眼前一亮。

●诗歌部分定是怎么翻都难以好读,好在图画没有隔阂,抛开文字,看图,是最好的读法。

●超美的自然科普,以几何形状为切入点对360种动植物进行分类,再搭配诗化的解读和精美手绘,大人也会爱。

●好看

《当自然有了形状》读后感(一):发现大自然之美,需要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先来玩个小游戏: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圆形的物体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带螺旋的物体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带尖的物体

是不是没什么难度,如果换成十个呢?就感觉有点难了。但是只要细心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在没经历过上次心脏飙车事件之前,我从没发现世界原来这么美妙。事情源于那天中午,心动过速持续一小时,这是三个月内的第三次。

百度上说大多数人好几年一次就能确诊,去医院检查了两次都没什么结果,必须发作的时候才能测得出。

持续心跳很快的时候,一分钟大概一百多次,低头可以看见胸脯颤动,急速。接着胸闷,头晕。

拿手机一边查着如何急救,一边想会不会猝死。当然上次我过敏很严重肿成猪头,不及时吃药也可能休克过去的。

下午就开始反思,忽然觉得之前都没认真活过,真是对不起自己,生命很虚弱,每天都该认真的过,时间那么美,

或者可以感受风吹过脸颊,花朵摇曳,食物的香气,可之前却总是急急忙忙的忽略这些。

还有亲人的陪伴,孩子的笑脸,生活多美好啊,我没有好文笔也描述不出更美妙的场景了。但是忽然就觉得眷恋人间。

就在此时我遇到了《当自然有了形状》这本书,它的封面非常的美,给大家看一下,是这样的。

黑色的底图,上面画着各种形状的动植物,除此之外,它帮我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并且还有“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全书分别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圆形物体以及本身不是圆的但是却摆成圆形的,又介绍了带尖尖的物体。

还有螺旋和椭圆、波点、星形物体在动植物身上的表现方式,以及这些形状背后的故事。

为多达360种动植物创作的速写肖像,启发读者从崭新的角度观察动植物的特点。

它先是用带明亮色彩的画风突出要讲解的内容,有用黑色的纸张映出形状的汇总,让我们摆脱颜色的干扰专注形状。

动植物们的形状都不是随意的,每一种搭配看似无意实则精心,有时或许能救自己一命。

2.

大家肯定都知道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定义的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

把它写成数列的形式是这样的:

0,1,1,2,3,5,8,13,21,34,55,89,...我们再看到这个数列

可以发现,这个数列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大家肯定好奇,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别看这个数列好像很普通,但是却很特别,因为在我们身边几乎处处可见。

比如台风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神奇的是松子的纹路

图片来自网络

向日葵的瓜子排列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蜗牛壳和蕨菜的螺旋,都可以得到这个优美的弧线。

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它和形状的关系似乎无处不在。

这些神奇的螺旋

为什么狐狸在冬天时候会团成一个圆,原来它用自己厚厚的皮毛取暖;

小刺猬在遇到危险时候,也会团成一圈,用全身坚硬的刺来保护自己;

还有鱼群,在一起组成圆形,互相保护。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因为动植物的启发发明出来的,比如斑马的条纹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在军事上的仿生学就是模仿斑马的条纹。还有被箭鱼的长针状的突起启发,造出超音速飞机告诉飞行时突破音障;还有模仿鲸的造型造出的潜水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原来这些条纹除了伪装还能在黑夜里进行交谈,寂静的夜空下,除了虫鸣还有这深深浅浅的条纹在对话,摇摇晃晃、吸引打闹。

3

我觉得书里面的内容都特别有意思,可是为什么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看呢?于是查了查资料发现,原来孩子在0-6岁期间会经历几个敏感期,在这些敏感期的时候做适当的引导,能培养他各种好的习惯。

比如从出生到6岁都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比如妈妈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刚开始宝宝还会努力想逗笑母亲,但试过几次发现没用之后,就会哇哇大哭起来,这就是他通过视觉感受妈妈的情绪。

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那些感统失调的孩子,大都是在这个年龄段没有更多的去接触,锻炼自己的感官。

1.5岁到4岁的时候孩子会经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现代人总是忙忙碌碌,可能都快忘了小时候盯着一只小蚂蚁也能玩一下午的感觉。如果哪天发现宝宝开始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了,那就正是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了解了这部分知识之后,我才懂得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这是在从小培养孩子细微的观察力啊,而培养的这种观察力对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写作文应该不用愁了,现在高考改革,语文成绩的比重大大增加,作文又在语文中占很大的比例,孩子平时爱观察,写作的时候就不怕脑袋空空,随便回忆一下,都能写出一大篇来。

其次可以提高智商,感官敏锐的孩子,智商应该不会低到哪里去,古人不是常说一句老话,耳聪目明嘛

除此之外,也从小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前段时间看到了大批量的动物灭绝,真的担心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图片里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了,所以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再来看看作者,原来艾玛努艾尔·格兰德曼是个生物学家,难怪他对这些动植物有着如此深入的了解。而且他还是法国野生动物保护者、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长期致力于非洲和亚洲猩猩的保护与放归自然等公益事业。看来我没有领悟错,这本书的确有提醒我们保护环境的意思。她曾出版十余部关于动物与环境的著作,代表作有《我们谋杀的那些森林》、《明天,独存于世》等。

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灭绝的动植物数据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并且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今年1月,外媒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告,第六次地球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这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一位阿拉伯酋长说过“地球不属于人类,但是人类属于地球”我们就这么一个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点滴开始保护生态环境。

《当自然有了形状》读后感(二):教会孩子发现自然的秘密

先来玩个小游戏: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圆形的物体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带螺旋的物体

请快速说出自然界中3个带尖的物体

是不是没什么难度,如果换成十个呢?就感觉有点难了。但是只要细心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在没经历过上次心脏飙车事件之前,我从没发现世界原来这么美妙。事情源于那天中午,心动过速持续一小时,这是三个月内的第三次。

百度上说大多数人好几年一次就能确诊,去医院检查了两次都没什么结果,必须发作的时候才能测得出。

持续心跳很快的时候,一分钟大概一百多次,低头可以看见胸脯颤动,急速。接着胸闷,头晕。

拿手机一边查着如何急救,一边想会不会猝死。当然上次我过敏很严重肿成猪头,不及时吃药也可能休克过去的。

下午就开始反思,忽然觉得之前都没认真活过,真是对不起自己,生命很虚弱,每天都该认真的过,时间那么美,

或者可以感受风吹过脸颊,花朵摇曳,食物的香气,可之前却总是急急忙忙的忽略这些。

还有亲人的陪伴,孩子的笑脸,生活多美好啊,我没有好文笔也描述不出更美妙的场景了。但是忽然就觉得眷恋人间。

就在此时我遇到了《当自然有了形状》这本书,它的封面非常的美,给大家看一下,是这样的。

黑色的底图,上面画着各种形状的动植物,除此之外,它帮我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并且还有“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全书分别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圆形物体以及本身不是圆的但是却摆成圆形的,又介绍了带尖尖的物体。

还有螺旋和椭圆、波点、星形物体在动植物身上的表现方式,以及这些形状背后的故事。

为多达360种动植物创作的速写肖像,启发读者从崭新的角度观察动植物的特点。

它先是用带明亮色彩的画风突出要讲解的内容,有用黑色的纸张映出形状的汇总,让我们摆脱颜色的干扰专注形状。

动植物们的形状都不是随意的,每一种搭配看似无意实则精心,有时或许能救自己一命。

2.

大家肯定都知道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定义的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

把它写成数列的形式是这样的:

0,1,1,2,3,5,8,13,21,34,55,89,...我们再看到这个数列

可以发现,这个数列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大家肯定好奇,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别看这个数列好像很普通,但是却很特别,因为在我们身边几乎处处可见。

比如台风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神奇的是松子的纹路

图片来自网络

向日葵的瓜子排列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蜗牛壳和蕨菜的螺旋,都可以得到这个优美的弧线。

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它和形状的关系似乎无处不在。

这些神奇的螺旋

为什么狐狸在冬天时候会团成一个圆,原来它用自己厚厚的皮毛取暖;

小刺猬在遇到危险时候,也会团成一圈,用全身坚硬的刺来保护自己;

还有鱼群,在一起组成圆形,互相保护。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因为动植物的启发发明出来的,比如斑马的条纹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在军事上的仿生学就是模仿斑马的条纹。还有被箭鱼的长针状的突起启发,造出超音速飞机告诉飞行时突破音障;还有模仿鲸的造型造出的潜水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原来这些条纹除了伪装还能在黑夜里进行交谈,寂静的夜空下,除了虫鸣还有这深深浅浅的条纹在对话,摇摇晃晃、吸引打闹。

3

我觉得书里面的内容都特别有意思,可是为什么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看呢?于是查了查资料发现,原来孩子在0-6岁期间会经历几个敏感期,在这些敏感期的时候做适当的引导,能培养他各种好的习惯。

比如从出生到6岁都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比如妈妈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刚开始宝宝还会努力想逗笑母亲,但试过几次发现没用之后,就会哇哇大哭起来,这就是他通过视觉感受妈妈的情绪。

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那些感统失调的孩子,大都是在这个年龄段没有更多的去接触,锻炼自己的感官。

1.5岁到4岁的时候孩子会经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现代人总是忙忙碌碌,可能都快忘了小时候盯着一只小蚂蚁也能玩一下午的感觉。如果哪天发现宝宝开始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了,那就正是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了解了这部分知识之后,我才懂得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这是在从小培养孩子细微的观察力啊,而培养的这种观察力对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写作文应该不用愁了,现在高考改革,语文成绩的比重大大增加,作文又在语文中占很大的比例,孩子平时爱观察,写作的时候就不怕脑袋空空,随便回忆一下,都能写出一大篇来。

其次可以提高智商,感官敏锐的孩子,智商应该不会低到哪里去,古人不是常说一句老话,耳聪目明嘛

除此之外,也从小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前段时间看到了大批量的动物灭绝的新闻,真的担心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图片里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了,所以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再来看看作者,原来艾玛努艾尔·格兰德曼是个生物学家,难怪他对这些动植物有着如此深入的了解。而且他还是法国野生动物保护者、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长期致力于非洲和亚洲猩猩的保护与放归自然等公益事业。看来我没有领悟错,这本书的确有提醒我们保护环境的意思。她曾出版十余部关于动物与环境的著作,代表作有《我们谋杀的那些森林》、《明天,独存于世》等。

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灭绝的动植物数据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并且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今年1月,外媒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告,第六次地球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这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一位阿拉伯酋长说过“地球不属于人类,但是人类属于地球”我们就这么一个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点滴开始保护生态环境。

《当自然有了形状》读后感(三):有没有一间教室,能让孩子乐在其中?

几年前读过一本书,叫《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理查德·洛夫在书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指出现在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肥胖率上升、注意力下降和抑郁。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让我相信与自然的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有了孩子之后,我尽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周末郊游,会让他赤脚感受草地:

出门遛弯会做个皇冠,让他用路边的自然之物随心装饰:

我真切感到大自然是一间神奇的教室,让孩子乐在其中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吸收养分。

比如艺术家们往往会向大自然寻求灵感。构图、色彩、材质,大自然是最丰富的素材库。

那些古典艺术大师,通常对自然都有深入的研究,比如达芬奇。他的研究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几何、天文等多门学科,对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知识都有很强的把握能力。他认为绘画是研究自然和表述科学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即使是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以肖像闻名的画作,达芬奇也在背景里对自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自然与人物有着绝佳的平衡感,以致观者很难察觉。

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电子产品日渐侵占我们的生活,孩子们越来越依赖屏幕。如何能引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呢?

我的方法是从看书着手。与自然有关的科普、百科,以动物为主角的绘本,都会是我跟孩子共读时的首选。

《当自然有了形状》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分类图鉴,将自然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出来。

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或植物百科全书,《当自然有了形状》追求的不是“全”,而是“美”。自然之美,多样之美。

书里绘有360种动植物——不局限于动物或植物,而是自然间的万物。其分类方式不是像教科书那样按门类分,而是根据动、植物形态上的特征进行了分类。

那是自然中有趣的共同点——圆、点、尖、椭圆、线、条纹、六边形、螺旋、星星,很多特征往往不属于某一种生物,是跨物种也能遇到的“巧合”。

这样的分类方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鼓励孩子更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世界,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万物归类。

亲子共读建议:读到每种特征时,向孩子发问具有该类特征的动物。

比如看到《所有的点都在大自然里》这一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思考:哪些动、植物身上有“点”?瓢虫?斑点狗?

翻到下一页,找一找孩子说出来的有哪些,再看看还能补充哪些。

《当自然有了形状》是一本非常浪漫的图鉴。

随便翻一翻,就会被其精美的配图和巧妙的排版所吸引。插画师名叫弗洛伦斯·吉拉德,是一位意大利艺术家,出版过60多本书,在博洛尼亚童书展中曾斩获多个奖项。引进到国内的作品有《动物骨大发现》《丛林深处》《水果蔬菜的故事》等。

她的画风偏写实,但并不严肃,每个动物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态。

文字部分我也很喜欢。

撰文的是艾玛努艾尔·格兰德曼,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野生动物记者、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她对动物的精通,让她能精准点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另外艾玛努艾尔虽然是动物学家,却也有很强的笔下功夫。她的行文多用短句,富有诗意,读起来明快有趣,适合孩子阅读。

亲子共读建议:这么精美的插图,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可以临摹。绘者的风格看似简单,很好上手,但其实线条颇多,有很多细节。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临摹的乐趣,连我自己都会忍不住在手帐上画两笔。

大自然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知识,是一间神奇的教室。除了艺术家,科学家也从自然中得到不少灵感。

1、数学

书中提到鹦鹉螺,其螺旋的形状在17世纪被科学家笛卡尔发现符合等角螺线的特点。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等角螺线的现象?

《当自然有了形状》中画出了:海马、蜘蛛网、羚羊角……

数学总是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大自然中,令人赞叹。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延伸知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我在网上搜索后发现还有:

菊的种子排列成等角螺线;鹰会以等角螺线的方式接近猎物;昆虫以等角螺线的方式接近光源;旋涡星系的旋臂差不多是等角螺线;低气压(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外观像等角螺线。

2、物理

众所周知蜂巢是由无数六边形组成的,为什么是六边形呢?

原来,六边形能以每范围最小的周界去平铺一平面,就是说六边形结构可以在一定体积里,能用最少的材料去建造一个最宽敞的巢室。 如果蜂巢呈圆形或八角形,会出现空隙,如果是三角形或四角形,则面积会减小,所以在这些形状中六角形是效率最好的。(赵公子斐《蜂窝为何是六边形的?》)

自然界的智慧让人赞叹,不起眼的细节里藏着这么多知识。

人类受到大自然中形状的启发,发明了车轮、瓦片这样日常的用品,还创造出不计其数的艺术品。绘画、雕塑、建筑,随处都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形状。

我们应该如何从自然中得到灵感,如何善用自然教育下一代,如何让孩子领略自然之美,进而学习到知识?《当自然有了形状》正是这样一本美好的启蒙之书。

这本书我的小书店有售,店里全是我看过并且推荐的好书。

扫下图二维码直达购买页面:

扫码购书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凭订单截图领取一个随机红包。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