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读后感摘抄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读后感摘抄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是一本由石评梅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读后感(一):花开半夏,虽死犹存

今天偶得一本名叫《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这本书,石评梅写的。说实话以前看过石评梅写得文章,印象中的石评梅不是这样的。

石评梅出生在山西的一户富裕人家,从小不缺吃穿,父母开明,支持石评梅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萧红和庐隐,她们要是能有一个这么完美的家庭,这么开明的父母,是不是她们的人生际遇会好一点,头顶的阳光会多一点。

扯远了,接着说说石评梅,石评梅真正的人生转折点就在她上大学之后。石父为了能让石评梅在北京生活得更好,将其托付给一名同样在京求学的同乡——吴天放,求其对石评梅多加照拂。可石父万万没想到,吴天放竟将其照顾到自己的身边。彼时的石评梅还不知道吴天放已有妻儿,坠入爱河的小姑娘是热烈、上心的,当她满心欢喜以为遇到了真爱之时,确在当她看到了吴天放的妻儿的时候来了当头一棒,仿佛如云端坠入深渊,便再也爬不上来了。

石评梅是一个心思细腻沉重的女孩子,这个从她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原本这件事是吴天放的不对,他隐瞒了真相,蒙蔽了石评梅的双眼。可是这个傻女孩竟惩罚自己,惩罚自己不再相信爱情,不再敞开心扉。这里要为石评梅惋惜,也要为那个时代女性没有地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惋惜。

一个满腹才情、心地善良的女孩子是不会被上天遗忘的。不久之后,一位叫高君宇的革命人士就注意到她了。他们相识于山西的老乡会上,这位高君宇同志,同样是山西人。他被石评梅的才情和思想折服,情不自禁的想要接近她。可是,石评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面对高君宇明里暗里的追求,石评梅显然是有很大的顾虑的。第一,高君宇也是结过婚的。尽管他向石评梅保证,那是他家里为他准备的包办婚姻,他会离婚的;第二,石评梅害怕了,她怕高君宇会是第二个吴天放。可以说,她已经不再相信爱情了。纵使高君宇如何努力,石评梅依旧是“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的样子,不愿再向前迈一步。

工作上的压力,加之情感上的压抑,使得高君宇再难承受,因肺病住进了医院,其实这个时候的高君宇是快乐的,因为石评梅几乎每天都来看他,这使得高君宇看到了希望。然而就当这一切快要成真的时候,吴天放这个“小人”的一封信,再一次将一切都打回了原点。石评梅的反悔给了高君宇巨大的打击,在遗憾中去世了。

高君宇死后,石评梅痛苦万分。本书的很多文章出自这一时期,石评梅的伤心、懊悔都随着她的笔落在纸上,遥寄那个远在天堂的她思念的爱人。“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两年后,石评梅因脑炎病逝,与高君宇一同葬于北京陶然亭。石评梅的死很偶然,但偶然中又存在着必然,面对高君宇的死,石评梅始终是不能释怀的,或许悲哀的情绪积累已久,终是再也不能承受。香消玉殒。这才是我认识的石评梅。

当然石评梅的世界里并不只有爱情,石评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为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发声的人。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励人民革命斗志。读她的《归来》《社戏》《董二嫂》等文章,会切身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这是石评梅的事业,也是她终身奋斗的目标。

石评梅短短的26年人生,过得很心痛,也很精彩,对于这个书名,我表示理解,因为她是想要过这样的生活,也是想成为这样的人。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读后感(二):在最艰难的时代,做最绚烂的盛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丧”成了一种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颓废,理所当然地懒惰。

别说,一说就是“人间不值得”。

年纪不大,偏偏一副看尽人世沧桑,历尽冷暖炎凉的模样。

对不起,我鄙视这样的人。说实话,我觉得就是日子太安逸了,不努力也饿不死了,所以,混吃等死也成了沾沾自喜的标签。

一边心安理得地丧,一边口口声声要活得有模样样。其实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活得漂亮,很不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也正因为如此,我越发敬佩在艰辛万倍的时代里努力生活的人。他们有对生活的理想,有对生活的信仰,所以,就自带光芒。

石评梅,就是苦难时代里,闪闪发光的人物。

她生在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满目疮痍,时局动乱,旧文化与新文化冲击碰撞,而她,作为一个女性,能勇敢地求学,求职,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信仰。

信仰什么?信仰知识,信仰生活,信仰自由。

她整个人生是不幸的,只活到29岁。唯一幸运的也许是她生在了一个相对开明和富裕的家庭,所以,她可以上学,甚至上到大学——虽然学文不成只能报考体育。

现在,理想好像成了一个可耻的词,谁要敢公然说自己有理想,那恐怕多半会惹来一堆明目张胆的嘲笑。

但是,在那个年代,理想还是一个美好的词,有理想的人还会被人尊敬和认可,其实也正应该如此啊,如果不是那些有理想的前辈的努力,我们今天又怎么能不努力就能好好混日子呢?

石评梅是个很有理想的人。

《董二嫂》中,她听闻董二嫂之死之后,她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同时很惭愧我和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我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太微小了,我是贵族阶级的罪人,我不应该怨恨一切无智识的狠毒妇人,我应该怨自己未曾指导救护过一个人。”

那时候她已经和陆晶清在《京报》上合办了副刊《妇女周刊》,然而,她们的力量还是太小了,她们拼尽全力,发出微弱的声音,却很难改变什么。

但声音微弱,便不该发么?不,越是艰难,越体现坚持的可贵。

约不到稿件,便把自己巅峰时刻的文学创作力全贡献出来,把自己的作品都发在《妇女周刊》上——哪怕发在别的知名刊物上会为她带来更多的稿费和更高的知名度更高的地位。

刘和珍被军阀杀死之后,除了那篇鲁迅先生所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之外,其实石评梅也写过两篇纪念文章,一篇名为《血尸》,一篇名为《痛哭和珍》。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发在她的《京报副刊》上,再加上她的知名度离鲁迅先生差得太多,所以,所知者不多。其实,石评梅的这两篇文章,既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更是正义的呐喊。在《痛哭和珍》中,她写下这样的句子——“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除了《妇女周刊》,石评梅后来又在《世界日报》办了《蔷薇周刊》,这同样是为了启迪民众,尤其是妇女读者,她在创刊号里写道:“《蔷薇》里所献给读者的不一定是芳香美丽的蔷薇,也许有蔓草,有野菊,甚而至于有能戳伤人的芒刺。我们都是些感着饥寒交迫的人,在这狂风暴雨中,我们正一锄一锄的耕耘着我们自己的园地。假如从粪土里我们掘见了什么,或栽种出什么,不管它是珠宝也好,瓦砾也好,鲜花也好,败叶也好,我们都愿把它陈列在《蔷薇》里……”

《妇女周刊》和《蔷薇周刊》的目标读者都是妇女,可以说,庐隐是中国最早的为妇女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之一,是最早的女性意见领袖之一,是最早的为女性自由自强自立而奋斗的人。她也许不如现在的杨澜等知名女性意见领袖有名,但是,她是伟大的先驱,值得我们去了解,去铭记。

说到她的文学水平,她的好友庐隐曾在纪念她的文章里说:“艺术方面评梅的作品,有一种清妙的文风,她所采用的字句都是很美丽的。在她短篇的文章里,往往含有诗意,这是她的长处。”

除了为妇女发声,引导女性进步,石评梅的文章里还有很多是写的自己的爱情。就像她整个命运的缩影一样,她的爱情也是一个悲剧。

情人比她更早地去世,让她的人生和文字都布满了哀伤。她在《墓畔哀歌》中发出一句句的悲鸣——“假如人生只是虚幻的梦影,让我这些可爱的影像便是你赠予我的全生命。”“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

然而,即便是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苦难甚至疾病的缠绕如三座大山压在她的身上,她依然愿意燃尽自己最后的生命,为别人的幸福发出一点微弱的光。

《漱玉》中,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一生只是为了别人而生存,只要别人幸福,我是牺牲了自己也乐于去帮助旁人得到幸福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石评梅,在最艰难的时代,短暂的人生里,燃烧生命,全力发光。

这样的人生,才叫活得漂亮。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丧?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读后感(三):人间如旷野无人的沙漠,而“我”并不是一只富于沙漠经验的骆驼

我想我最初选择阅读石评梅的文字时,是被她与高君宇的凄美爱情所吸引,为这样一对心心相惜却最未能携手白头的恋人的英年早逝而感到心痛……

石评梅与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是民国那些奇女子中的一员,她的文字凄美、哀伤,如今人们读来仍不自觉地会“心疼”这位柔弱但不软弱的女孩子。石评梅的作品版本众多,我读的是《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这本书,很喜欢这一版的封面,特别有韵味。读这位奇女子多愁悲苦的文字,我从中感受到了她缠绵的爱、无尽的悲以及萦绕在她身上挥之不去的凄凉感……

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

评价人数不足

石评梅 / 2019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石评梅的文字能读出来,她自身存在着许多矛盾。她一方面很文艺青年,常常会怀疑“生”的意义,特别是在天辛(即高君宇)死后,她常常流露出了无生趣,觉得这人间的悲苦实在是多到让人无法承受。

石评梅是单纯敏感的女子。她因单纯所以相信这世界上存在永恒的爱,她就用一颗真心去对待他人,也渴望别人能够用真心待她。却不想她情路坎坷,一生中相恋的两位恋人在认识她时,均已有妻室。初恋吴天放有妻室,却仍与她相恋,她最终在这段恋情中带着一身“伤痕”离去,从此紧闭心门,遇到高君宇的一片痴情时仍不愿打开心扉,这也导致了直到高君宇离世,石评梅才发现她错过了这一生最爱她的人。高君宇是石评梅父亲的学生,同样在北京读书,见到石评梅后就中意于她,虽然这时他已经在家中成婚。高君宇向石评梅送红叶表白,并在红叶上题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天辛采自西山碧云寺/十月二十四日”。石评梅因受过情伤的缘故,不敢再将一颗心交付他人,在红叶反面题字:“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并回赠给他以表拒绝。而高君宇自己认为石评梅不接受是因他家中有妻子的缘故,最终他与妻子离异后再来追求石评梅,用情颇深,在临终前还考虑的是别让石评梅难过,他对她的爱至死不渝。

高君宇离世后,石评梅按他们的约定,把高君宇葬在了陶然亭,她时常跑到高君宇墓前与他为伴。可高君宇的离去,让她觉得这人间真如荒荒沙漠,只剩下了自己在这人间踽踽独行。三年后,石评梅在悲伤中去世了,生前他们没能在一起,死后她与高君宇合葬在一起。他们之间凄美感人的爱情被称为“民国版梁祝”。至今游览陶然亭,还可以看到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

石评梅是至情至性的女子。她在北京执教,常常惦念家中的父母,特别是她的母亲,她常常觉得对不起母亲,不能承欢于母亲膝下,也常为此悲苦落泪。中秋时节,遥望明月,思念亲人落泪;与好友相聚时,看到与侄女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想到侄女还可替她在母亲面前尽孝,自己不免伤感落泪;领了执教的薪资,想到因这一卷钞票就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不禁倒在床上落泪,眼泪濡湿了钞票……她见了太多人间悲苦,又加上一颗敏感的玲珑心,就仿佛成了泪做的人儿,总是时不时就落泪。

另一方面,石评梅又很关注现实问题,心系悲苦中的人们,为女权发声,关心弱小,钦佩英烈。

《董二嫂》一文中讲了石评梅邻居家一个悲惨女子的命运,因丈夫叫董二,别人都呼她董二嫂。婆婆打牌输了钱就唆使丈夫打她,丈夫也是个分不清是非的人,就隔三差五地打她,最终董二嫂死了,文中没有写董二嫂是被董二打死的,还是因不堪忍受打骂自杀的,不管怎样都是一样悲惨的结局。石评梅悔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救出那个可怜的女子,恨自己一向标榜女权主义者,却不能真正地帮助受到迫害的女子。

在《同是上帝的儿女》中,写了弱小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因父亲在外打仗,生死不知,未归,母亲卧病在床,只得到街头靠拉人力车来赚钱养家,石评梅在他们的哀求中坐上了他们的车,但没走几步她就不忍再继续坐下去,下车之后羞愧颤抖地把身上的钱全部给了他们。“他们惊讶地相望着,最终他们来谢我的,不是惨淡的笑容,而是浸入土里的几滴热泪!”石评梅不禁在内心无力地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至现在我还怀疑我们……/同是上帝的儿女!”

石评梅是不畏强权的女权运动者,她在《血尸》《深夜絮语》等文章中写了她为刘和珍和杨德琼的死而悲愤、心痛。刘和珍等人在“三·一八惨案”中的流血和牺牲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写文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并被选入教材而为大家所熟知,先烈的牺牲让人动容。石评梅不仅痛斥当时的段祺瑞政府,还从她女性的角度写到了刘和珍在病中的寡母得知消息时“眼泪汪汪地呻吟着叫和珍”,也写到了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君在看望过刘和珍的母亲后,毅然投笔从戎,走向了战场。这些带着满身伤痛的人们没有退缩,仍在为了死者未竟的事业勇敢向前。今日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不禁要落下泪来,那些“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们啊,愿你们的灵魂得到安宁,如今的盛世,你们看到了吗?

石评梅如同身处在旷无人烟的“人间沙漠”,面对这悲苦、惨烈的一幕幕,她就如一只没有沙漠经验的骆驼一般,自己都在迷失,更不用说指导、搭救别人,只剩下了无可奈何和满腔的悲凉!

她最终也没有在这悲苦的人间多停留,或许她内心是欣喜的,毕竟死亡让她离这悲苦的世界远了一步,离她的天辛又近了一步!

当当购买链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