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河深处》读后感锦集

《大河深处》读后感锦集

《大河深处》是一本由东来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深处》读后感(一):《大河深处》读后感

《大河深处》是东来的第一本小说,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太公平,但是第二本《奇迹之年》确实在各方面都要好于《大河深处》,也看出作者对于故事叙述能力、世界观构造方面的进步,具体说来《大河深处》让我看了几个故事,《奇迹之年》让我体验了几个世界。

从我个人感觉,超现实主义小说特别需要作者构建出能将读者引进超现实的“意识流”,可能是场景细节的描写,可能是对话的展开,才能让读者完全潜入书中的世界。

总之,已被东来圈粉,继续期待新的作品!

《大河深处》读后感(二):宿命

记得看当代90后写的小说还是两年前看王占黑的《空响炮》。依稀还能记得那本小说里的一些片段故事,读的那会儿就在想,当初离开家乡来到远方,就是因为家乡到处都弥漫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打麻将氛围,但占黑却写出了另外一番味道。

也许不同在于占黑写的是老年人,特别是每天出现在小区门口卖菜的那位老人,而我之所以离开,却是因为年轻人们都把斗志耗在了四方桌里。跟现在所有人把气力依附在四方屏一样,好像总归就是要找个可抓拿和依托的东西....

东来这本书里的第一故事就写得很好,不简单啊现在的90后,小小年纪就写出了父辈们才能有的那种厚重,慢慢读完后觉得,居然每个故事都很好,尤为喜欢锦灰堆,写得简直太好了。心疼Z。非常心疼。

“风格类似于气味,你触碰过的所有东西,写下的所有文字,还有说的话,拍过的照片,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能很好辨认出你。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做过的唯一有价值的事情,是那些一切都离你而去的时候,真正可以凭依的东西。”

而其它的故事,就好像走不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宿命....“你说,要是一只鸟儿患了恐高症可怎么办”?

《大河深处》读后感(三):两种想象

第一篇最喜欢, 对西部原始丛林和原始生活的想象, 想起“结, 起点亦是终点”. 彻底离开现代世界, 重拾自给自足的圆满. 古老, 偏狭却自足的哲学, 人的蒙昧时代.

最后一篇最不喜欢——太多意淫. 对互联网男工程师一厢情愿的想象. 内向的, 以收集照片为乐的软件工程师——灵感来自独自拍摄和储藏照片的摄影师迈尔——差不多是对两种身份生硬的叠加. 村上男主般的抽离气质不利职业发展, 这么做需要更强的理由. 摄影和保密代表二十世纪新兴媒体和冷战的想象, 迈尔的痴迷正表明她被所处时代影响. 数码照片的廉价和互联网的传播破坏了这种情调, 根基被破坏后, 这样的气质自然不会再发生了.

信息技术背后的技术哲学是个好题. 19世纪数学逻辑化的追求导致了20世纪的图灵机和冯诺伊曼架构, 与大量其他思潮带来的技术合流之后, 演变了21世纪互联网. 其中技术细节如此繁多, 源流如此长远, 与之相比, 对“少年天才”, “技术大神”,“财富自由”的崇尚显得如何浅薄可笑. 技术属于细节和心灵, 不属于咖啡馆的夸夸其谈. 夸耀以外, 上哪所学校的少年班并不重要, 选取何种汲取技术更像是琐碎的炫技. 重要的是社会发展, 组织和劳力, 新兴技术不过是蓄水池最末端的阀门, 帮助释放了背后的力量.

《大河深处》读后感(四):锦的灰,灰的堆

这本书就是把成年人的那些隐痛撕裂给你看。

明明年纪不大,但确实很懒,一段时间懒得读书,更别说写书评了,一是写得不好,二是不知道该怎么把评论写得别人也愿意去读。

但是懒惰不是长久之计,当然也可以说这本书让我有点心绪想记录下来。从标题就可以知道我最喜欢这本书最后一篇《锦灰堆》。

或许是字里行间的抑郁颓废吸引了我,亦或是男女之间的情欲纠葛蛊惑着还未曾享受过爱欲的我。有些隐秘的思想的重合,那种多想悲观的自我剖开和放大,总是给人痛苦的,不过可喜的是,此时,“我”还有“你”相伴,两个孤独相似灵魂的相互救赎总是透着点生之希望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修行者。

生活中还没遇到Z这样的天才,但是这样一个天才的命运浮沉总是吸引人的。一辈子背离安排好的命运,去追寻自由而付出这种看起来是“众叛亲离”的代价,在现在看来是大多数人耻笑且不以为然的。这种精神般人物的逃遁,以前在我看来是理想化的,而随着经历的增多,便觉得写得就好像是身边某个人似的。他的精神感召着身边的朋友们,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而洛山是世俗意义上成功且幸福的,作者并没有对三种不一样人生追求有态度上的倾向性,而是成列出来给大家观赏。于我个人而言,我自然最喜欢男女主人公这种。不丧失对生活的追求和感知,互相爱着,就很好。

这种白日漫游感带领着我在大河深处浮沉。

《大河深处》读后感(五):我们是一只雏鸟,一直在为自由增添羽翼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身边许久未见的一个极会讲故事的人,在南方一个潮热的初夏,伴着习习而来,裹着湿气的风,望着没有星星的深蓝夜幕。她口中说出的话仿佛被愁绪牵着一直向上,向上,直到被吸取夜幕的巨大空洞中去了。听罢还是觉得身子黏糊糊的,像是什么没撕扯干净一般,夜幕反倒亮起来了,让人更觉察到身上附着的游丝一样的存在。

书中包含了五个短篇,一个中篇。自己最喜欢的是《大河深处》、《再见了,蝴蝶》与《锦灰堆》。特别是首尾两个故事,都好像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取出来,用文字把他们拧成一根线,再打个结,而我,则用尽全力去解开它。如果非要把这条线剥干净,那么我会觉得它应该叫“牵连”。不是那种做了错事,不想让别人替自己负罪的“牵连”,而是人在这世界上没有变成“人皮风筝”一样的那种“牵连”,是让我们化身成“恐高的鸟”的那种“牵连”。而这条线也随着几个故事的展开越来越明晰,从《大河深处》中冥冥之中的引导,老快递员与那片险峻土地间的线,到与整个生存的世界,与不够完美的血亲,再到两个陌生人直接慢慢构筑起的与繁复生活抗衡的坚韧之丝,由暗至明,由他及几,读来沉寂却颇为感动。

很多时候,我们不好评判“在大风中脱了线的人皮风筝”与“在单杠上晃来晃去的发条玩具”哪个更值得倾羡,哪个更需要被同情,就如同我们很难为真正理想的自由下一个可以被自己接受的定义。因为我们皆是踏着地,望着天,渴望与什么相连,还未被填满的数独游戏。在看不到的生命尽头面前,我们是一只雏鸟,一直在为自由增添羽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