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读后感100字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读后感100字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是一本由[英] 海伦·托马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雅信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精选点评:

●非常好 非常好~从古至今 各种建筑的画稿 和详实的手稿

●在书店草草翻阅一遍,不懂建筑,只能单纯审美,以后买一本收藏

●一口气翻完,里面的画精细的不得了,还有很多需要更加揣摩,有后面的时间轴更容易理解建筑风格的变化

●虽然是词条型书目,但是内容还是可以。在西西弗翻的,翻了自己还想买一本,就是有点贵。

●差点买个原版,70欧。。。

●一个建筑设计师必看的书,受益匪浅!

●心浮气躁的时代 孕育不了匠人 唯独时间不会撒谎 ta凝集的多少 决定作品的伟大与否

●真的是我见过最贵的中文建筑书,但印刷确实好,无数故事片段拼出了若干个建筑小宇宙

●包含城镇、街道、教堂、宫殿、艺术馆、摩天大楼、监狱、墓地、军事工程、太空计划……从设计视角探索建筑所凝聚的人文精神,要读!

●收藏这本书只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和心爱的人见证这些伟大历史。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读后感(一):《伟大建筑手稿》:手稿不是图纸,盖不成一间房,也会点起一把火

自20世纪初起,伦敦蛇形画廊每年都会邀请一位著名建筑师,为展厅外的小草坪设计建筑作品。

2013年,藤本壮介画了一张半透明设计草图:在奶油色的纸张上轻轻绘出一簇簇红线,看起来像一张令人担忧的心电图。

建筑师认为,这些疏松流畅的线条是一种即兴的内心对话,他故意保持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去探寻无尽可能。

《伟大建筑手稿》收录的正是这些奇思妙想。它们有时候用于记录灵光乍现,大多时候为了打动客户,比如密斯·凡·德·罗。

1921年,他在参加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摩天大楼设计竞赛时,绘制了一座由半透明玻璃包裹的“水晶塔”,说白了就是今天已成为城市主要光污染源的玻璃幕墙建筑。

但在当时,这一提案实现了利用钢结构骨架的特性将外墙从承重功能中解放出来的革新。

这本书由画稿和饱含诗意的说明文字组成,后者沉着冷静地为我们排遣观看前者造成的茫然失措与自我怀疑。

1963年,挪威建筑师斯维尔·费恩受邀为一个四口之家设计理想住宅。

我们看到他在白纸上用黑线画了一个不太圆的圆,圆的顶部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幢别墅的轮廓,门前稀疏的十几个小黑点代表脚印,竖向穿过圆,连接圆底部一个幸运的话足以看出两条腿的小人儿。在圆的右上方,漂浮着一块长方形的云。

说明文字以圣人般宽容的口吻劝慰着我们这些总想得到更多的家伙:虽然建筑是用最少的线条迅速画成的,但它的基本细节是可以辨认的。

创作者意图被阐释为:这张图画的是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之后,对地平线即地球边界的认知被改变,地球就变成了一个有限的球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量。

2001年,源自这幅手稿的诺尔雪平别墅被列入纪念性建筑名录。

还有些作品,从未被建成。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给委托人梅耶夫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分为十个部分,从上至下、由左至右,漫画书般描述了一座住宅的设计方案。最终未获采纳。

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筑师克里斯·麦克唐纳和彼得·索尔特成立了一个组合,名为“麦克唐纳+索尔特”。

在一幅表现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参加农业展览会的展陈手稿中,他们用整洁的精细线条绘图,连线宽都经过仔细测算,结构极其繁复。

从画错处用刀片刮去的痕迹可以看出,绘制这样一幅图纸需要高度专注和大量劳动。画稿未被采纳。

“麦克唐纳+索尔特”组合自成立之日起一心想要建成作品,从来没有成功过。

当你注视着这幅画稿,被深深打动时,看到的是永不妥协的精益求精,你不会认为他们失败了,因为一切已经如此完美而真实。

有时候,真实在画笔中得以延续。

为了吸引公众对喜剧的兴趣,马利-约瑟夫·佩里和查尔斯·德·瓦伊为亟待兴建的法兰西喜剧院共同画了一张剖面图。建筑完工前,这幅手稿于1781年做了为期一年的展出。

从穹顶、壁龛、蝼蚁般的观众到下沉座位、滑轮和绳索,图纸将剖面图和室内透视图结合在一起,受到幻想建筑画和蚀刻版画中明暗对比与强烈氛围的影响,通过写实又充满想象力的社会奇观赋予图纸以生命。

今天,法兰西喜剧院的原始内部结构已不复存在,但这幅画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曾经的空间。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同步关注微信公众号“玛格丽特读书”,和玛格丽特一起读好书,并可收听音频版内容。

微信公众号“玛格丽特读书”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读后感(二):人类想象中的空间

2019-08-06 发表于腾讯·大家 https://dajia.qq.com/original/dajiabooks/yy20190806.html

众所周知,现在图书不好做。成本与销售之间难以平衡,很多画册成了小众的奢侈品,越是质量上乘,越在市面上难得一见。在这种情况下,《伟大建筑手稿》是极其难得的书,以画册的高质量印刷、高品质的装帧和用材,以相配的郑重造就了这本用手稿向大众讲述人类建筑历史的书。

《伟大建筑手稿》,[英]海伦·托马斯著,马尧、婷玉译,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2019年5月

外在的形式是它值得被拥有甚至具有收藏价值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是野心勃勃、精心编辑的鸿篇巨制,内容囊括了5000年上下出自260多位建筑师、艺术家之手的270多张建筑图。

筛选这样的作品,绝非轻而易举,稍微想象一下数千年来建筑手稿,哪怕随意收集、整理都是相当费工夫的,而这本书不限于建筑史列出名姓的那些建筑师,不限于著名的艺术家与画作,所涉及类型之多样、内容之广阔超乎想象,书中的内容有迦太基古城的壁画,有《源氏物语》的插图,当然有非常工程、依靠复杂软件的计算绘制的建筑图纸,可同时也有极简抽象、寥寥几笔的艺术表现。前期供筛选的材料想必非常可观,数量庞大,卷帙浩繁。从中选择出几百件意义丰富的代表作,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强大坚定的甄选原则。完成这一工作的建筑师海伦·托马斯(Helen Thomas)有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新建筑区工作的经验,用策展般的方式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这些手稿中,有的画于身临其境的时候,有的绘制的是想象的空间,在一本书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空间的视觉印象和创造想象,时常复杂,偶尔空灵,有复杂的宫殿、巨大的城市,有白纸上的几片墙。这些图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想象空间的历史,最巧妙的是它的编者,表达这历史的方式不是简单的编年体顺次排布,而是用心地采用了并置的方式。

《伟大建筑手稿》对页

设计往往与设计人有关,与他/她所属的年代、社会背景有关,书中的一个对页会看到两个具有空间或表达上逻辑相关或相反的作品,仔细看说明才知道它们不仅远隔几大洲,还远距几百甚至上千年。从中会发现,现代建筑师的手稿与跟他相差几百上千年的另一份手稿呈现的另一种都市面貌之间有共性。比如,1759年姑苏城的市井繁华图景与1981建筑师想象在现代建筑的典型结构框架上直接嫁接上一栋栋坡顶建筑的图纸有某种谜样的共鸣;巴西建筑师马尔克斯(Roberto Burle Marx)的公园设计与30年后印度建筑师多西(Balkrishna V. Doshi)的色彩运用带有来自不同文化热烈性格与历史的相合。

有时,历史又证明了人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在变化。最早的可辨认建筑平面图,来自1980年代出土于伊拉克的公元前2130年吉尔苏(Girsu)古城的古地亚(Gudea)无头雕像,雕像相扣的双手之下是一块平铺的石碑板,上面刻着的图形表现了神殿无窗的实墙。与之相对的左页,是丹尼尔·里伯斯金1979年绘制的版画《时间剖面》,其中用建筑轴测图式的方式表现了他对时间在空间中运动的想象,他真正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作为建筑的主体如何纳入到这种空间运动中去,由他设计的2001年建成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Berlin's Jewish Museum)将类似的空间逻辑变成了现实。这样的两幅图放在一起,神殿空间L形的直白与里伯斯金画中的繁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与时间的主题相映。

日本的历史学家与人类学者Hiroaki Kani带领一支团队记录了中国香港的九龙寨城,书中收录了而一张剖面示意图,77厘米×51厘米的纸面,记录着只有14层高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核算为每平方公里190万人)中的极度密集的居住情况。住在其中的人,未必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这个巨型空间的。对页是密斯·凡·德·罗在1921年设计的柏林摩天楼“水晶塔”,是前者5倍多的173厘米×121厘米的纸上,一片幽暗的环境中一栋白色的空灵的20层大楼直冲天际,这张图如同一个对未来摩天楼的预言——我们可以在今天的无限多的城市找到同样的意象。与此同时,自下而上建成都超乎想象的规模的九龙寨城已经被拆除,成了一个传奇。它们两幅图的对比,一个是平民阶层自身能达到的某种极限,一个是建筑师当时对未来的想象。前者消失,后者拔地而起。

九龙寨城与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摩天大楼方案

九龙寨城实景

不仅是这些奇妙而美丽的图打动人,每张图下面的文字都是对图像与它作者的重新诠释。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490年绘制的教堂,在没有完整的透视观念的时代,他试图画出正确复杂的建筑透视,图中7个小教堂簇拥着主教堂,设计用更关注人的平等空间挑战的是中世纪教会等级森严的纵深型十字平面教堂。

在这幅图的对页,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199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复杂图示之下,写着他们当时艰难地使用飞机制造公司的建模软件CATIA来制图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工具,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可能不能让这些构思真的建成当时他的设计挑战的是人们对现代建筑的简洁几何形态的固有认知,他要的是十足的复杂。空间视角、设计规则、色彩呈现、建筑语汇、图绘载体、绘图工具在这本书里呈现出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即使这是一本5厘米厚的大书,它也更像是一个入口,展现了冰山一角。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实景

对我来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有新的想法和领悟,其背后的历史层次极多,可琢磨解读的东西异常复杂和丰富。图像是想象的表达,建筑师们或艺术家们执念于建筑在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其中的不真实,与可能存在的真实之间有着奇妙的差异。以图为线索,回想他们的设计,回想这些建成、没建成的建筑,明白了更多。

《276幅珍贵设计手稿:伟大建筑手稿》读后感(三):时序与分类之外的关联

《伟大建筑手稿》这本书可以从任意一页翻起,而且在相邻的两张图之间往往有令人惊异的联系。

公元820年绘于羊皮纸上的圣加尔修道院理想化平面图(81页)显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前一页路易·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设计中追求的秩序(80页),对这种秩序感的追求超越了风格,历经1100多年仍然生命力顽强。

路易·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

佚名,圣加尔修道院(820)

如果说这个传承是建筑史家关注的焦点的话,那么,也有一些在平时很少被联系在一起的案例,由于图稿的并置而令人豁然开朗。当揭示FOA设计的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形式发生”的电脑过程图(177页)与巴洛克时代的一幅绘于穹顶上的视幻壁画(176页)并置时,作为观者的我如同恍然大悟一般,不但理解了FOA算法的西方传统来源,也明白了巴洛克式追求的几何形特征所在。

安德烈亚·波佐,圣伊格亚齐奥教堂穹顶视幻建筑壁画(1685)

FOA,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2002)

有些看起来是对比的案例,却也因其深层的关联性而引人思考。布拉曼特1505年所绘圣彼得大教堂设计图(202页)和现代主义早期密斯的砖砌乡村住宅平面图(203页),代表相隔400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但两者都会抽离平面图中的复杂要素而只呈现结构要素,而这些结构要素的呈现却清楚地表达了设计所追求的空间秩序。

布拉曼特,圣彼得大教堂(1505)

密斯·凡·德·罗,砖砌乡村住宅平面图(1923)

然而有些联系却并不来自知识谱系的传承或关联,而是来自对图面形式的直观感受。密林中的小小坟墓(90页)与18世纪初建筑史学者冯·埃拉赫所绘地下水宫(91页),所表述的建筑无论从规模还是设计思路上都完全不同,但两图的图面给人印象最深的都是那些密布的垂直元素——在前者是密林,在后者是宫密布的柱网。

海因里希·特森诺,森林中的坟墓(1905)

冯·埃拉赫,地下水宫(1921)

另一些联系则使历史显得吊诡。约公元前1865年两河流域泥板中近似方格网状的努尔·阿达德宫平面图(262页)突然与1950年艺术家利用工业制成品——方格纸绘制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方格纸大楼(263页)相遇,原本沉甸甸的重量突然变成了不可承受之轻。

佚名,努尔·阿达德宫(约公元前1865)

索尔·斯坦伯格,方格纸大楼(1950)

而另一些相邻页,则绞尽脑汁也很难在两张图稿间建立关联。这让我怀疑,从前述相邻页中找到的那些关联,究竟是编者的匠心,还是我们自己主观建立起来的?

作者在书前的序言和书后的时间轴里面,提供了两种将这些案例建立关联的方式。序言以“转换视角”“阐释规则”“色彩范式”“通俗语言和个性语言”“建筑图绘的载体”“描绘空间”几个角度切入,表达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整体认识,而这些关联未必比我前面发现的那些关联更加紧密。书后的时间轴则将案例完全以时间先后进行排列,作为索引的意义更加明显。

书中的案例自然还可以进行其他更直接的分类。比如中文版读者普遍关心的中国案例,本书没有选择公元前4世纪的《兆域图》,可能因为从类型上这张图与两个两河流域早期的平面图(153、262页)相似;唐代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120页)、宋《营造法式》的斗栱图样(106页)、明仇英《汉宫春晓图》(69页)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图标示、工具和表述三大功能,而《姑苏繁华图》(285页)则兼具标示和表述特征。这些特征在入选的中国当代作品,如李涵的《西直门地铁站》(31页)、山水秀事务所的《华鑫商务中心》(210页)等所继承。

这些作品中,有为了捕捉设计灵感而画,有为同行之间建筑思想交流而画,有为向业主推介方案而画,有为记录已存在的建筑或人居环境而画,有将建筑空间作为情节发生的背景而画。然而,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每一张看起来可确定归于某一类的作品,都存在因为被归类而使其另外的特征被忽视的危险。

所以,我理解了这本书的打乱时序和分类的编排思路。若有若无且不断变化的线索,不为读者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设置既有窠臼,但却通过编排顺序有意无意提醒读者关注某些图稿容易被忽视的一些侧面。如果想深入了解,大可以将之作为一个索引;如果只是想浏览,这本书引导你发现不同设计思路、绘制思路和呈现思路间蛛网般错综复杂的关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