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套路读后感1000字

反套路读后感1000字

《反套路》是一本由(美)大卫·迪萨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套路》读后感(一):反套路50条黄金法则

反套路50条黄金法则:1凡事三思而后行2向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出挑战3提防易得性偏差4意识到思维框架的存在5公开做出承诺并让他人督促实现目标6把整体目标分散为若干短期目标7反馈分析8学会放弃令人垂涎的目标9思考好坏两面10特殊性处理事件11对目标尽快迈出第一步12不要自我告知而要扪心自问13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14第一印象即价值定位15碎片信息构成误认为的完美记忆16模拟体验多样化17想象刚吃完大餐能抵挡美食诱惑18对认识的人感同身受比对陌生人容易的多,不要那么冷酷无情19元认知:自我反思能力20冰山一角效应:别总相信常识,要打破砂锅问到底21阻止负面情绪蔓延22勿将自我感觉正确和真是正确的混为一谈23权衡什么时候靠直觉行事24意识到偶发事件的联系是否真的有意义25事出有因找替罪羊负责是不对的26保持忙碌,重要的是去做27预测情绪时回低估情绪反应28及时反馈能带来动力29同理心会让我们更难识别谎言30用好核对清单31反事实思维让我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但应适时打住32应对重复的说辞刻意关注33比喻让他人更易于理解和记住34周遭的事物随时影响我们的思维35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36认知流畅性越高越容易在脑海里扎根37道德缺陷与道德行为处于平衡状态38大脑对新年的判断无法区分39不管经历本身是好是坏归根结底都是概率在作祟40合取错误:合起来的表述并不比原来的表述更准确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要对照实际价值42不要轻信THOMAS-人类催产素调节系统,即别轻易回报他人对你表现出的信任43将失败视为游戏的一部分,而非游戏的终结,局部的胜负无关紧要,整体结果才是最重要的44注意他人告诉你不这么做会后悔,他只是在暗中操纵你45用技巧抑制冲动,延迟获得满足感46规避词语引导认知47区分模仿对象行为的好坏;注意给别人当榜样时的行为48社交孤立的人易被冲突吸引49多思考逃避现实的消遣可能出现的后果50适当切换任务以提高工作效率

《反套路》读后感(二):认知科学+脑科学之大乱炖

罗胖推荐的书有一些真是名不副实,这本书只适合完全不了解认知科学或脑科学又想对它们有个大致概念的人群。

前85%介绍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各项研究发现,大杂烩与碎片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想说,等于什么也没说。

后15%给出远离套路的50条建议!50条!还是一样,什么都想说,等于什么也没说。

知人性者知天下,多读书、多经历,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有个宽泛的了解,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摸清自己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反思、修正,慢慢就能够在实战中提高鉴别力,识别出生活中的诸多“套路”。

总而言之,这类书看得再多,远不如哪天灵光一闪发现自己是个“大傻逼”管用。

摘抄:

大脑不会“渴望”,就像肺叶不会唱歌,膝盖不会打破跳远记录。大脑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使我们渴望某些东西。在大脑与“渴望”之间,总有一个身处某种情境、某种文化的人。

既有的心理图式能引导我们评估新信息,但同时也会选择性忽视与图式不符的信息。

大脑的适应性(比如识别规律)还没有进化到能解释我们身处的复杂商业环境。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希望每个结果都能对应一个原因——如果没有的话,大脑也很乐意捏造一个出来。

“难以预测未来状况”和“渴望即时奖励”这两个因素加起来,问题就来了。经济学家称之为“双曲线贴现”。出售高价物品的人经常利用这一点来卖车、卖房。

如果你多花点时间思考长远承诺,短期奖励的美妙光环就会变得黯淡。

“金子未必发光,浪人未必迷茫。”

“如果一个人能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星星的演变史)忘记烦恼,那么当他回到冷漠的人世间,就已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能以最佳途径应对烦恼。”(罗素)

孤独感跟我们身边围绕着多少人没关系。无法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才是造成孤独感的真正原因。

作为受需求驱使的动物,我们一直在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捷径,不管它是什么形式。而沉湎于电子媒介是目前(除了酗酒、吸毒之外)最容易走的一条路。

实验证明,“公开承诺原则”通常来说还是挺管用的,尤其是长期公开承诺。

“社交就像一场假面舞会,人人都掩饰自己的本性,反倒把本性暴露无遗。”

《反套路》读后感(三):套路即规律,反套路即利用规律

套路即规律,反套路即利用规律

套路,从小的说,就是个人习惯;从大的说,就是自然规律。

高中时候,我们就知道;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只能被发现,被利用。

一、 个人习惯的套路

金庸《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能够胜出苗人凤半招,就是胡一刀夫人发现,苗人凤在使“提撩剑白鹤舒翅”这一招之前,背上却要微微一耸。这是个坏习惯,高手过招就输了。苗人凤后面说原因;

二、 自然规律的套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就属自然于规律了。

螳螂捕蝉,一方面是因为螳螂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上面了,另一方面螳螂捕蝉是天性。

同样因为天性,螳螂一出现,黄雀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螳螂上了。

三、 反套路就是利用规律

一个村子有个傻瓜,大家都喜欢逗他。大家拿出10块钱和5块钱,要傻瓜随便挑选。每次傻瓜都拿走5块钱。

大家都骂他,明明10块钱更多,为什么不拿10块钱。

最终傻瓜对大家说;如果我拿走了10块钱,下次我还有机会拿5块钱吗?

大家面面相觑了,你以为他傻呀,他比每个人都聪明。这就是反套路!

四、 如何发现最大套路

最大的套路,就是人的大脑运行规律!!

这就是,大脑喜欢稳定、明确、连续、快乐的东西。

《反套路》读后感(四):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非常流行:“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还有另外一句比较有意思的:“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套路,似乎成为手段的代称,而且潜台词是“能成功的手段,略带贬义的手段”。

殊不知,当你这样理解套路时,你已经被套路了。

套路是什么?套路是一种思维方式,套路也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模式化解释以及模式化使用,就像武术表演当中的套招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套路生来就是固定的。之所以有些人感觉套路千变万化防不胜防,其实不是其中一个套路的内部发生了变化,而是换了另外一个套路。

我们为什么会形成套路并总是被套路呢?把这个词拆开看一下,套,圈套,套牢;路,道路,路途。我们的大脑总是在为我们的人生寻找一条道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根本目的,所以,在过程中就容易陷入针对目的而设置的圈套进而被套牢。

简单说,所谓套路,就是大脑为人类生存而“选择”的一条“自欺欺人”的路。

本书正文第7页说:大脑不仅仅是偏爱确定性、讨厌不确定性,而且是渴求确定性。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对的。事实上,我们需要“感觉”自己是对的。神经学家罗伯特·伯顿以“确定性偏差”(certainty bias)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是如何扭曲我们的思维的。

一切套路的本质,都是大脑为了自己的“快感”而做出的“不理智”的选择,且这种“不理智”是在“理智”的伪装下进行的。听起来很绕是吧?也就是,大脑为了让人体趋利避害,便会发出一些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命令,而为了让这些命令显得合理,大脑在发出命令时或发出命令之前,已经对产生命令的那些“感觉”进行了美化或丑化,进而可以让人体按照大脑想要实现的目的去执行命令。

书中提到了非常多通俗易懂的专业心理学术语——认知偏差、直觉偏差、确定性偏差、控制错觉、强度偏差、自制偏差、熟悉度偏差、易得性偏差、自利偏差、程度偏差……其中,认知偏差是母体,其他偏差都是由认知偏差衍生出来的。而大脑的套路,就是大脑在利用这种种偏差来控制人体的心理和行为。

大脑依照的本能,主要是人的生存本能,以及生存本能之上的其他欲望。套路是一种习惯思维,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

反套路就是反本能,以及本能下的那些思维习惯,条件反射。

一个典型的套路和反套路案例就是“田忌赛马”的故事。

默认的套路就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大脑为了偷懒,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从来不变也没人想去改变的套路模式。

反套路就是孙膑。后来孙膑和庞涓的多次战斗,也充分证明了,孙膑是反套路大师。

而我们现代也有一个国内的套路大师,就是史玉柱。

在本书的第133页“信以为真的错觉”小节中说——大脑之所以会受宣传影响,原因有两个:一是“反复强调”,二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流畅性”(cognitive fluency)。根据对二战时期政治宣传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信息重复的次数越多,人们越容易接受——尤其是在没有刻意关注的情况下。

史玉柱的广告模式就是反复强调,重复出现。比如脑白金。最终在你想买什么保健品带回家或送给其他长辈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条件反射地想起脑白金。这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反复影响下形成了条件反射。这就是史玉柱屡试不爽的套路。

我们很多人以为史玉柱的广告烦人,是劣质广告,但实际上呢?他的广告模式是广告营销界的经典成功案例。

所以,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听说过的另外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其实,我们所有的自以为是,都是被自己大脑所误导而导致的套路化思维。我们一直都活在各种各样的套路中而不自知。

真正能跳出本能,看清本能,进而发现套路,运用套路的人,基本都至少是小有成就的人。而发现套路并运用套路,本身又是一种反套路。

反套路就是反本能,就是用真正的理智和灵感去对抗虚伪奸诈但又假装对你好的大脑。

就像套路可以被训练一样,反套路一样可以练习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本《反套路》简直就是一本通俗心理学方面的神书,它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解放,一种高效的自我提升方法,更是对伪心理学的致命一击。

真正有志于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最应该看的,是这本书以及这类书。

就像本书第14页说:“根据切实的研究成果反思自身行为,要比读励志书更靠谱。我们需要的不是励志,而是科学的帮助。”也就是说,如果不想总是陷入套路之中,多读点真正的心理学读物,少看点心灵鸡汤,其实更有用。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当你总是这样怀疑时,你以为的,就会越来越能成为你以为的了。

《反套路》读后感(五):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揭示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反套路》大卫 蒂萨沃 著

有的时候大脑的思维会“套路”我们,让人陷入不能察觉的偏见之中,混乱和误区之中,导致不假思索的犯错,这本书通过揭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错误思维套路,来让读者可以察觉并且用科学的方式控制犯错。

生活中看似很多决定是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的,但其实都是在受潜意识的影响,我们需要惯性思维来辅助日常行为,如果刻板印象占主导,很多事情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心理很复杂,并不像科学研究出来的那么显而易见,所谓自控其实是很难达到的,生活中80%的决定都是潜意识在做主导,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还是要依靠直觉,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感官接受的任何信息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解码,大脑最擅长的就是接受信息,检测模式,发现规律,预测威胁,它喜欢稳定,明确和持续,所有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都会视为威胁。

为了抵抗威胁大脑就会做出很多决定来让身体执行,但是这些所谓的“威胁”有可能只是臆想出来的,可是行动却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为了我们的错误行为。

人对所有的事情都会带有主观看法,关于大脑的认知,当今的医学界和科学界其实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而已,一个人经过思考之后的行为到底经历了什么过程,就连他本人都未必能够完整清晰的描述出来。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靠直觉行事的,大脑喜欢确定的事情,稍微一点不确定都会刺激杏仁核做出反应,甚至对确定到了渴求的地步。“自我感觉是对的”让人觉得舒服,只要是有利的,对错并不重要。

大脑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定势,只靠意志是很难改变的,它总会给我们“控制错觉”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比如说买彩票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大脑喜欢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我们经常会做着手里的事情然后无意识的走神,当今的沉浸式电子媒介更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差距,沉迷刷手机,玩游戏不可自拔。所有的上瘾行为都带有强迫倾向,它激发了大脑奖励系统,只要接触某种行为的次数足够多,都能够激发上瘾行为。

大脑极度渴望归属感,电子产品能够缓解社交焦虑。

90%的人减肥都不会成功,而且会跌入自控失败之中,控制糖分和热量摄入的时候,大脑会发出减少卡路里消耗的指令,这样就会导致吃得更多而且反弹的更快。

每个人都有“自制偏差”,控制冲动其实是一项很复杂的大脑活动,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往往我们会高估自己的控制力。并非遵循某种原则就能实现自控,可以在吃美味之前先想象一下吃进去的感觉,这样在实际吃的时候其实能够减少摄入量,因为大脑已经提前有过感觉了。

大脑视后悔为一种失败,而规避失败是能让大脑感觉快乐的事,后悔是一个很复杂的大脑活动,当内心感觉失落之后,大脑的奖励系统就会驱使我们去寻找有益处的目标,跌入习惯于后悔的怪圈之中。

想要与喜欢总是与后悔紧密相连,不顾一切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拿到了手很快就不喜欢了,之后就是后悔,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反事实思维”就能很好地利用后悔来提升自我,减少因为后悔而沉迷在自己的错误决定中这件事。

想要做到完全独立思考是不可能的,大脑非常容易受到情绪,语言,声音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染,,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大脑喜欢得到外界的帮助,这样可以节能,如果有外部资源可以利用,大脑就不会轻易的消耗自己的能量。

记忆是非常不稳定的,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遗忘甚至会被篡改,所以记忆同样不可靠,人类生来就会模仿,但是要经过刻意练习才能成为专家。

多了解自己的思维框架,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急着马上行动,先想一想自己的观念是怎么影响当下想法的,用承诺来监督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朝着目标前进,量化具体目标。

全面思考避免“自利偏差”,拒绝习惯化行为,不要轻信常识,自我感觉正确不代表是真的正确,当心“直觉性无视”多告诉自己要细心观察周围。

这本书说了很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行为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