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精选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精选

《大脑通信员》是一本由赵思家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一):整书逻辑性、严谨性还有待提升

有些内容我是真没读懂,感觉作者或许是思维跳跃度比较大。a没讲完就直接跳到c,我还期待b呢。

每章的逻辑框架有点乱。如果我看完一章不自己捋一下的话,很多内容不知道该放在框架的哪儿。

书本上有些地方废话有点多,一直重复。。让我想到冗思。或许可以理解为碎碎念。

有些内容浅浅一谈。可能是出于平时组会汇报的缘故,我总想知道为什么、依据是什么,但在书上很多地方我找不到解答。

P106“探索和开发的权衡利弊”的解释和p126的解释存在矛盾。当然,也可能是我学艺不精,没有读懂。

P105介绍“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的认知功能作用”,但p106在总结时,把这三种认知功能概括为“适应性行为”,也许是我学艺不精,但我总觉得“适应性反应”更让我接受。

当然,作者不是全能的,书本内容也不能尽善尽美,我可能是有一些吹毛求疵。

总之,看着玩儿还可以,可以当神经科学的启蒙书。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二):了解大脑,了解自己

非常喜欢作者基于科学分享一些自身的看法,虽然是科普内容,但对于喜怒哀乐,做决策等等也深受启发。最大的感受是:啊,原来神经科学是这样的,我们大脑的运作是如此的神奇!我们对大脑的认识实在算不上多,每天,从早上睁眼一直到晚上闭眼睡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和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关!和一般科普书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书的内容非常实在但是又足够通俗有趣,让门外汉很容易就能get到。而“硬核”的部分和大学教材有着高度一致!但科普书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把复杂真实的东西用大家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呈现,让更多的读者对我们的大脑感兴趣。不像一些科普书喜欢喧哗取众,不够真实反映科学之余,还给读者留下一种“我仿佛什么都没了解”的感觉。这大概也归因于作者强大的学术经历,能准确地给出切实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点到为止,也感谢作者替我扫了一堆的盲。神经递质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作者的解说,才发现其实都参与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过的再平常不过的经历,吃饭睡觉(打豆豆?)记忆等等,几乎所有的状态都和这些神经递质有很强的联系。还辟谣了一波,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新闻/媒体/非专业的信息,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虽然说我们平时或许感觉不到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和作用,但引用作者在开端的一段话:“…正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些神经递质的复杂性,我意识到爱情就如烟花般难以控制、转瞬即逝,而且每时每刻都有它的独特性,所以而能够更好地欣赏它、珍视它、享受它。” 谁说科学不能浪漫了?一本书就能让我们对自身了解更多,何不为一件乐事呢?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三):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读物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要把书好好保存,等儿子上小学了让他好好品读。

之前对脑神经和脑细胞、以及神经递质这一块是白痴。

书里有的知识比较难懂,还好作者每一章前后都有系统的梳理,做成最简便的笔记方式,让我们记得更加清楚、。

渣男就是渣男,拿什么多巴胺说事,多巴胺背的锅太多了。

诚然,多巴胺有鼓励有促进我们学习的功能,但现代人一遇到什么事都说是多巴胺惹的祸,好像对多巴胺理解的有多深刻,这种说法极不负责又无知至极,更有甚者,很多大v和网红博主经常会在讲解心理学时,突出多巴胺的作用,真是可笑至极又装神弄鬼,不懂心理学、不懂神经递质、连自身行为和情绪产生的原因都不懂的人还在网上讲心理学?太可笑。

赵思佳的这本科普书,真是强烈建议小孩子到达人都可以读一读的,其实有时我们产生情绪、想吃东西、想偷懒都是由于神经递质控制的,并没有很复杂的心理原因,看完这本书,第一,我想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给自己那么多束缚;第二,要尊重科学,要系统学习,别一天到晚把时间花在一些装神弄鬼的博主身上;第三,本书虽然很精彩,但我们记忆有限,还是要常学常新,经常翻一翻读一读,搞清楚自己的神经想要什么,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行为的产生。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如果我们有了情绪上的问题,那就及时吃药、及时就医,别瞎想、别信谣,神经上的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不好好治疗就是大问题。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四):对于大脑的好奇,源于人对自己的好奇

虽然不能算上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但就我个人一些感悟,是有因这本书而启发到的。

那么先简略说一下这本书。它评分虽然不算很高,7.多,但我还是去看了。主要我是冲着“人民日报推荐”这几个字去的,我想着,呵,那就稳了啊,必看。就买回纸质书了。装帧很好看,封面和内封有色差。整本书不算太沉重,也不算小巧,但一巴掌能托起来。书中为辅讲解,图片都是几乎高清的,并且附有版权。一本科普书,很严谨,理论都有论文来源出处标明。

起初我以为这是个标准科研男出书,后记才知道——啊!?准,妈妈?

我被震撼到了。不得不说,我是“傲慢与偏见”了。

以下为些感悟,可能是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吧:

我被框在时间的四维盒子中,6月,7月,8月,9月…… 如果这个盒子是永远的,是可延伸的,那么我们一生都被困在这里,东撞西磕。 如果我们能超越,以人80岁死亡为界限,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年?十几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哥白尼日心从提出—被世人嘲笑—哥白尼死亡—被人证实—被世人认可,但就这一个理论,这些下来,用尽多久? 或许我们一代几十年根本不够,或许在我们临死,即将闭目之时,都见不到理想的世界,世界各国心中各有各的计量,心思,或许还可能更乱。 华夏儿女还需再努力。 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拯救不了世界。各区界面临的问题,或许连大方向都是错的。 我们在黑夜中摸黑,神明指引不了方向,就如同,祈祷神明,疫情肆虐不会停止。(当然,并不是说神是不好的。至少可以慰藉人心,或许是安慰剂效应。) 世界,是问题的聚集。 人活着,为了拼命解决问题而活着。

《大脑通信员》读后感(五):为了更好的过日子 请先了解自己的大脑

常读科普题材的书籍,对于我这个不懂行的读者来说,常认为点到为止式的科普文章最适合,再有深度我读不懂,浅尝辄止地却又觉得对读者敷衍了事。因此我可以认为得到一些学术名词之后,最适合面对另一群“小白”吹嘘自我掌握的“知识点”更多,但当我读完赵思家老师的科普作品《大脑通信员》之后,我明白了其实我这种为了获取所谓的“知识”的做法,实际上也相当愚蠢、惭愧(需要自我反省)。

这本专门为读者科普“神经递质”的书,是国内罕见关于介绍此类物质的书(也许是第一本),可如何把神经科学中难点、又关系到每一个人大脑的内容讲清楚(除非你不在乎自己的大脑),是非常具有写作上的挑战性。因此,作者在下笔写这本书之前,该怎么将“神经递质”这样纷繁复杂的物质关系,表述得令读者一目了然,在写作设计上,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首先,作者在做七个主要的“神经递质”总述时,拿儿时动画片《金刚葫芦娃》中的七个葫芦娃做类比,让很多八零后读者倍感亲切。为啥科普就得一本正经的写?像教科书又太容易枯燥。这样类比反而更贴切——单独拿出任何一个葫芦娃对抗妖魔,结局只有失败,唯有团结合力才有获胜的希望。就像作者要讲述的“神经递质”,它们更加神秘、更加复杂、关联千丝万缕,谁也不可能离开谁,虽然互相照应,但又存在着“对抗”与“制衡”。单独拿出某一种“神经递质”,谁也不能挑起传递指令信息,维护大脑和平的重任。

其次,作者在开篇之前写了《阅读指南》,她考虑到各层面的读者接受能力、阅读时间不同,特意写的。在其它科普书籍中比较少见这样的体贴。大概是因为“神经递质”本身特性的缘故,对读者的提前告之,有助于在这本书里快速得到有效信息,以节约时间。

第三,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作者从“爱情”这个几乎每人都经历过、体会过的人类感情开讲,站在神经科学的角度,告诉读者那些奇妙的、令人无法克制的欲望,甚至举动,都是怎么引起的。你要说你埋怨自己当时的做法那么傻,本质上来说,是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在人类其它各种行为也是一样,你不能轻易评价自己做法的对与错,你只是“神经递质”综合体的人形外壳而已。

想要了解自己的大脑,如何保护好它,还得多看看这样的神经学科普。为了更持久的掌握知识,除了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还得遇到这样在专业上相当靠谱、在科普上乐于分享的专业作者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