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走的鼓楼读后感精选

飞走的鼓楼读后感精选

《飞走的鼓楼》是一本由鲍磊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走的鼓楼》读后感(一):飞走的鼓楼,飞不走的回忆

看了这本《飞走的鼓楼》,唤醒了我尘封在内心的很多回忆,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亲情,大约这辈子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在感情里获得豁免的权限,总有一些悲伤和遗憾围绕着我们。于是,我也想写一些,不算书评的书评。看看故事里,到底是谁的影子呢?

在作者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地方,矗立在那里,只要看到就能唤醒诸多回忆,对我而言也有这样一个地方,那就是旅游桥。我记得我在旅游桥喝过的Rio,记得痛哭流涕时风吹过的芦苇荡,记得我在那里牵过他的手,记得那些小心翼翼踮起的脚尖。原来回忆也可以是实体的,只要在日后走过那里,所有的记忆都会扑面而来。

也许是对作者细腻的文字,产生了深深地共鸣,想起来自己那些可歌可泣的曾经。忽然就在这样的一个深夜,想要打电话约上闺蜜,再去旅游桥喝一杯。只可惜,这样的雅兴,总是带着几分“有病”的气质,最终只好变成给自己调杯酒,对着天空的月亮举举酒杯,缅怀一下曾经的自己。

这本书里,19个短篇故事,带来了多个鲜活明亮的灵魂。仿佛他们是一个人的故事,又仿佛是很多故事的影子。大约比起故事,让我最为感慨的就是,兜兜转转,我故事里的影子,依然是你。多年人海相隔,故事里的他们丢了自己,或者丢了朋友,而我却和你人海重逢,破镜重圆。也许这是我写得最不像书评的一篇书评了,但是对于这样以真实的故事,作为基底的小说,他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就应该是让我们沉浸在故事里,又想起属于自己的故事,感动流泪追忆,为故事的他们,也为现实的自己。

在书里,有一个叫木子的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亦记得书里对她的描写,在她安之若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韧而有主见的心,虽然在平时不爱张扬,说话也不咄咄逼人,对越熟悉的人,话反而更少。她像极了我身边一个朋友,每次都是安静到极限,或者像个话痨。也许对于她而言,不知如何为之的时候,说话就是一种排解尴尬的方式。

你看,总有或多或少的故事,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挣扎、快乐、痛苦,无需过多地探讨故事的真实性。你可以把它看做小说,充满虚构或者想象,为了给现实生活里的我们一个体面的结尾。也可以把它当成生活中的我们,影子在故事里活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样子。

就像我,常常想着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可是当你经历得越多,面对生活你也会越加从容,我们已经能够接受生命给予我们的所有馈赠和离别。未来只有在你一直走下去的路上,才会出现。

《飞走的鼓楼》读后感(二):飞走的伤痕,归来的灵魂

这是一篇文不对题,徒有其表,逻辑混乱,全是情绪没有实质,自说自话自酌自饮自娱自嗨的书评,请谨慎阅读。

2022年11月1号,我和磊磊在三里屯附近的一座大厦下见面了,222111,这个日子也挺有意思的,一点没有刻意寻找,它便不期而至。

我在大厦下等磊磊的时候,想着,待会儿要合个影,然后拿出手机调成自拍模式,就猛然见到了一抹光,不打招呼便径自窜了进来,于是我就保持着那个角度,在磊磊由远而近后,赶紧拉着他留下了合影。

美食很治愈,阳光很温煦,周围很静,窗外是熙来攘往的陌生人,有一些昏昏欲睡的暖意泼到了书上,我们聊了很久。聊了飞走的鼓楼的意向,聊了我们共同喜爱的村上春树和被我文在了身上的《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聊了文学圈子里的事情,聊了文学以外的蝇营狗苟和阳光灿烂。聊天被即将上班的时间戛然砍断后,我陪磊磊回到了那座大厦,看他走进了我一直羡慕的那片土壤里,我真的有些羡慕他。

分开后,我坐在回程的车上,发出了一条朋友圈——

「作协同班同寝室同学鲍磊兄《飞走的鼓楼》,19篇短篇小说,凝驻了数十个或束缚,或不羁,或颓废,或涅槃的灵魂,让我想起了《米格尔街》,读下来,始终感觉一抹隐隐的虚无和无力感,还有寒意——我爱这寒意。

短篇《飞走的鼓楼》,当开篇的那句「鼓楼发出一种暗沉的红黑色,远远望去,其实有些瘆人」播撒下气氛后,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通篇读完,让我回到了大学操场坐在马路牙子上一口气看完蓝宇原著《北京故事》时候的既视感,déjà vu。遂决定,买几本送给我的朋友们。

我懒与砌墙者执票者同行,宁愿和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那个腐烂的村庄里踩着撒旦探戈舞蹈致死,尽管在这个无望的时代里已经没有什么能拯救文学,但还是有像磊磊这样的人一直在坚守着,唯有真诚地祝福。

对了,还有二叶亭「四迷」,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他看到阿特拉斯耸了耸肩。然后呢,他发现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一切都坚硬得难以改变,如一颗风化成岩石的史前巨蛋般。

鲍磊兄,加油。」

在这个快消时代,400多字又有些不知所云的朋友圈料想没有多少人有耐心读完,我何尝不知道呢,但这就是我们,我和磊磊很契合的地方——与己同行。

还是有很多情绪没有找到出口,在心里不停地往来徘徊,于是,沏上茶,烟灰缸里放些水,打开一个灯关上几个灯,做好平常写小说时的一切仪式感,双击开记事本,写下「这是一篇……」。

翻了一下记录,上一次写书评还是一年多前的2021-10-19写给了赛珍珠的《大地》。我也曾在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后给它写了一个长评,然后在出版了第二本小说后就任那个版面空着,没有了在去送给它一份礼物的动力。这次的动力来的如此荒谬,就像这个荒谬的世界,和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这些所有的荒谬,我都有些措手不及。

关于《飞走的鼓楼》这本书的内容,不想聊太多,因为有些情绪或触动是文字完全无法表达出来的,就算能用技巧敲出合适的词句,也会远远弱于你去看到那些情节时内心的翻滚,所以我只想聊聊那些久违的触动。

短篇《飞走的鼓楼》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篇,不仅是其不落窠臼的风格,可能更多的还是那伤口处隐隐流动着的脓血我可以真实地看到,嗅到,感觉到,触摸上去还有些潮湿。尽管每一个文字,击打在每一张灵魂的外皮上,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凹痕,但我们有一样东西是共同有的,就是伤,区别只是新和旧而已。

短篇《飞走的鼓楼》所有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对了——气氛,寒意,麻木与炸裂的交织,死去与重生的并行,意象,痕迹,寥寥数笔间的广袤荒凉,重复赘言后的醉意反刍。我一般看书比较快,但是《飞走的鼓楼》这本不太厚的短篇小说集我整整看了三个晚上,两次都停在了《飞走的鼓楼》这篇短篇结束后,第一次看完这个短篇,我去重读了一遍《米格尔街》,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难以抑制这样的冲动,第二次看完这个短篇,我合上书没再往下看,直到第三次我才继续往下读剩下的短篇,而这个短篇,在整本小说集里,是第二篇。

有一件小事,可能磊磊自己都不记得了,在这氤氲着台灯光线的电脑屏幕中我突然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在作协新会员见面会的自我介绍时,我突然社恐了,那只是非常偶发的事件,我三言两句地赶紧说完,坐下,任周围响起一些唏嘘声和杂乱的议论声,我也不再去管。下一个发言的是坐在我旁边的磊磊,他站起来之后,指着我说——他是一个对文学痴迷的人,我能看到小小的他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看名著时的那副画面——他就是在瞬间反应里,用自己宝贵的几分钟介绍自己,能让大家记住自己的机会,来介绍我。

他就是这样暖的一个人。

鲍磊兄,加油吧!

(没有检查错别字,没有重读找病句,就任其野生生长吧,那些虽归来仍不羁的灵魂)

《飞走的鼓楼》读后感(三):《飞走的鼓楼》|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每个人每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忙碌的不知所措,其实生活本没有太多的华丽,有的只是寻常。

我住在一个小城市,每天上班赶车的时候总会途径一条不太宽敞的马路,出门时天刚蒙蒙亮,就见那挑筐的、拉车的卖菜、卖水果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路的两边,开始高声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有时还听见城管呵斥的声音,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而老大爷老大妈拿着菜篮子在悠闲地精挑细选着西红柿、黄瓜等各类时令蔬菜,好不热闹。

路边的早餐店永远人满为患,油条、豆汁,煎饼果子,羊肉汤、烩牛肉。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我常去吃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做的 菜煎饼,每次去得排队等,一间很小的房子,两三张小桌子,边吃边看着街上热闹的情景,每次去,就看见老板娘一边收拾着桌子,一边跟吃饭的人聊天。

车上人很多,一小时的路程,有的在看手机,有的靠在车座上打盹,我照例是拿出一本书,还有每天在上面写写画画的小手账本。

打开这本《飞走的鼓楼》,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如此的相似,这些人存在于社会中一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也许他们的一生都不可能被很多的人所知道,但你很可能会从这些主人公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无奈的、快乐的,伤心的自己,这也正是生活当中最真实的样子,嬉笑怒骂、悲欢离合,虽然他们都是无名之辈,但却在各自的生活中熠熠生辉。

作者鲍磊,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热衷旅行,做过旅行编辑。多年北漂生活与旅行边际的经历,让他的小说在城市文学的写作范畴里多了一些为新时代年轻人发声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本书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作家徐可先生为这本小书写下推荐,其中说“速写式的简练笔触,试图勾勒出当代城市与年轻人的生存现状。边缘的视角,充满先锋性。

作者 用自己的方式写着小说,笔触很细腻,生活化的语言,写的都是一些很短小的故事,作为一位蒙古族青年作家,鲍磊以他在北京15年的人生体验为蓝本,用饱含情绪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在城市生活当中诸多躲藏在暗处,倔强的灵魂。

书的扉页这样写着:给,城市里特别的你,我很好奇,书的作者到底要给我们将什么样的故事?

书中第一篇小说名字叫《一棵桑葚树》,作者说,他的家里楼下确实有这样一棵桑葚树,每年到了春天,就噼里啪啦的掉桑仁,喜鹊,麻雀都去啄食。

我忽然想到了小区里的那个小广场,有很多的鸽子,阳光好的时候,我经常牵着我家的小狗去那里晒太阳,看人们拿一些小米喂它们,这些鸽子好像天生是人类的朋友,慢条斯理地把米吃得一干二净,吃完后,还冲着人咕咕地叫。小狗安静在伏在我的脚下,看着鸽子啄食,那一刻,我感到很温暖,很开心的悦动。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篇幅很短,讲的是两个人的战争,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生活轨迹,对生活和爱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彼此不肯妥协,所以就会出现冲撞。

有段话戳中我的心:你,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各自飞翔。

一段感情结束了,不代表一切结束,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只是停留的时间不一样而已,不管是与你擦肩而过,还是曾经走进你的心中,都是你生命中的一束光。“各自飞翔”几个字很暖心,温暖每一个平凡的人,和那些常年在大城市里的漂泊者。

书中说:作品是静止的,但阅读的人可以让书活起来。书中的文字是静止的,可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收获却是鲜活的。

作者18岁离开故乡赤峰去往呼和浩特求学7年,之后离开内蒙古,一直生活在北京。

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才会用同理心,给大家讲述着一个个属于大都市里的感人故事。

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里那些不容易的灵魂:摆早点摊的小夫妻、年轻的发型设计师、还有将自己的心事隐藏很深的情绪病人等等,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内心,非常特别,他们的根基早已在这座城市发出枝芽,脆弱又坚强的每一个他乡,已然就是故乡。

第二篇小说《飞走的鼓楼》,写的也是一个离别的故事。刘森和陈默同在一个城市,两人经常约好在鼓楼这个老地方见面,可当刘森按照约定时间去的时候,陈墨却一直没有出现。就像是传说里那些消失了的上古神兽飞走,永远不再回来。

生活中,有的人,也许一个转身,一个回头,就可能再也无法相见。

我想起了赵雷的《鼓楼》,我是个听见一首喜欢的歌,就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的人,也因为一首歌就想去某个地方。

如果我无聊了

就会来这里坐坐

我是个沉默不语的

靠着墙壁晒太阳的过客

如果我有些倦意了

就让我在这里独自醒过

我站在鼓楼上面

一切繁华与我无关

这是个拥挤的地方

而我却很平凡

歌词很忧伤,我循环听了好久。之前去过北京的鼓楼几次,就是想去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

我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飞走的不是鼓楼,是我们的青春年少,但飞不走的却是青春留下的记忆和思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