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中心的岛》的读后感大全

《世界中心的岛》的读后感大全

《世界中心的岛》是一本由[美]萧拉瑟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中心的岛》精选点评:

●荷兰人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40年历史: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再回归到自由发展。创造曼哈顿这段历史的人之所以是荷兰人而不是英国人,是因为那时候的英国人不具备宗教宽容和自由贸易的理念,但是荷兰人有。

●被装帧和名字“欺骗”了买下这本书,由于作者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只是历史作家,所以故事性很强,但是严谨性不足。史料很丰富很了不起,如果能够更学术性地阐释,可能会更清晰更有价值。

●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其实都是被塑造出来的

●2019(78)很偏的题材,却抓住了一条线索,写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感慨国人组织故事,说故事,做学术确实要多多学习。

●得到听书: 是荷兰人而非英国人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1.描述了荷兰人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历史。1624-1665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再回归到自由发展。极度自由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土地便宜,贸易利润很高,大量外来人口来到这里。曼哈顿也成了法外之地。荷兰殖民者使用了集权专制的方法需求解决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乱,还解决了货币危机。但专制和垄断又限制了曼哈顿的发展,于是荷兰殖民者又回归自由,采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2.为什么创造曼哈顿这段历史的人是荷兰人而不是英国人。当时英国人不具备宗教宽容和自由贸易的理念。但是荷兰人有,且是解决自身问题时想出的。这两个能力被荷兰人带到了曼哈顿,使之宽容开放。这段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真相: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就隐藏在另一个问题里。

●4.5分。本书颠覆了人们眼中曼哈顿这座的起源。借助“新尼德兰项目”,作者试图还原一个真相,即曼哈顿的自由、宽容、开放源于何处。本书中,荷兰殖民地浮出水面,是全书的主角。此外,尚有瑞典等殖民地对于这座城市的形塑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一部打破传统认知,给人启发的好书。

●为什么有的人的认知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因为他的循环周期太少,周期持续的时间太长。如果你每年的知识增长1%,那就比较危险了;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收益是按一辈子计算的话,也就是说你一辈子都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那就很可惜了。 我们现在再看一万小时定律,关键是这一万小时里,认知循环周期的多少。如果这个周期的数量多,每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短,那么你获得的认知的量就会很大;如果循环周期很少,或者说迭代次数很少,那即使花上两万个小时,你的收益仍然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要破除对一万小时的迷信,要从关注时间的量转向关注时间的质,无论是挣钱还是认知,都要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循环周期。

●人物和事件非常多。缺点是没有配上足够的地图,常常看得一脸懵逼。有些bug让我有点难受(我居然都能找到bug了!?)

●#每天听本书# day47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起源并非是当时独权专制的英国,而是给他带来自由包容基因的荷兰,它曾是四十年是荷兰的殖民地。而荷兰早前也遭受西班牙的控制,先天土地面积一半位于水下无法根植,然而就是这样的困境,却造就了荷兰解决问题不断冲破束缚的能力,荷兰通过围海造田成为了农业大国,自由包容也给荷兰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人才和新思想,最终它也把这种精神传到了曼哈顿,成就了这段传奇。 我感触最深的大概是这种挣脱命运的束缚吧,我认为这不是不认命的表现,这是接受命运也相信自己的体现。没有因为先天不足而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接纳,然后用自己的力量书写新的篇章。

●关于城市管理的经验;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其实都是被人塑造出来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隐藏在另一个问题里。

《世界中心的岛》读后感(一):让宽容发展,让自由永恒

曼哈顿,位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自由女神像皆位于此。但此书让我了解的并非这些成功年代的事迹。时间让我们回到17世纪海上车马夫的荷兰及尼德兰,在这争夺海上霸权的年代,殖民扩土,使其发生的根源,我们的主角是荷兰,更是哈德逊,邓克,斯托伊弗桑特…… 本书从一个个人物经历出发,适当服辅以润色,让其更加易读,作为我首本全部读完的社科类书籍,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止是我个人的因素,此书的内容知识及把新尼德兰的历史娓娓道来,帮我回望着这片自由、混乱、广阔的天地,谁也不曾想到华尔街将在此伫立,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在它成为纽约州时,有一批向往自由财富,平等正义的人曾在此生活,它叫新尼德兰,行政中心在新阿姆斯特丹。

《世界中心的岛》读后感(二):范邓克与曼哈顿

1、很纳闷,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7分。

2、这是关于新尼德兰和曼哈顿的城市传记,更是被历史湮没的范邓克的个人传记。

3、17世纪黄金时代的荷兰,不仅是全球贸易的翘楚,这个从鲱鱼捕捞业中崛起的国家,此时也是欧洲最自由最宽容的国度,不仅是出版业的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笛卡尔、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的启蒙思想熏陶了范邓克,后者虽然只活了37岁,但一生都在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治理环境。

4、新尼德兰易主英国,也是荷兰式贸易站点模式的失败,新尼德兰只是西印度公司的一份公司资产,与当地居民甚至荷兰都没有太深厚的渊源,导致尼科尔斯的舰队开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为之誓死抵抗。

5、哈德逊-基夫特-米努伊特-范邓克-施托伊弗桑特-尼科尔斯-格林-共同缔造了纽约的历史。新尼德兰成为纽约,某种程度是一种幸运,荷兰的宽容和对自由贸易的崇尚,加上英格兰的民主与自治的思想,共同塑造了一个新的社会。

6、或许历史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英格兰人哈德逊受雇于荷兰的西印度公司,阴差阳错抵达美洲的东海岸,帮助荷兰人建立殖民地,约克公爵成为新尼德兰的主人,约克公爵好不容易熬了25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的时候,在光荣革命中被议会驱逐,代替他的人恰恰是荷兰人奥兰治的威廉。

7、范邓克和施托伊弗桑特争斗半生,后者却在最后时刻用一场妥协,帮助范邓克实现了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殖民地的自治,让新尼德兰成为一个宽容的多民族的熔炉。

8、殖民地第一所学校培养的9个学生之一唐宁(唐宁街以他名字命名,还捐建了剑桥的唐宁学院)策划了英国对新尼德兰的占领,建立这所学校的清教徒约翰哈佛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

9、韦奇伍德是达尔文的外公,由他创立的韦奇伍德瓷器品牌成为皇家御用瓷器,至今仍享誉世界。

10、英荷战争,荷兰特使宝乌前往英国会谈,会谈的对象是克伦威尔的翻译兼外交讲稿撰稿人——大诗人米尔顿。

《世界中心的岛》读后感(三):美国殖民地历史与美国政治文化源头的再认识

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及《纽约时报杂志》专栏作者,萧拉瑟(Russell Shorto)以散文式的叙事,清新优雅的文笔,幽默的笔调,栩栩如生的刻画,讲述了一个岛屿(曼哈顿)、一座城市(新阿姆斯特丹,即今纽约市)和一块殖民地(新尼德兰)的激动人心的故事,也是一个有望改变美国殖民历史和美国文化起源的故事。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对荷兰北美殖民地做出重大贡献、对美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阿德里安·范·德·邓克。这是一部具有重大价值的作品,对研究美国历史,研究美国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纽约州立图书馆《新尼德兰项目》最新披露的大量原始荷兰文资料,颠覆了美国殖民地初创时期的主流历史叙事及美国文化的源头,之所以如此,根据本书作者的观点,主要原因是从1609年荷兰发现曼哈顿与哈德逊河,到1664年英国人夺取整个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属新尼德兰殖民地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当时英荷两国一直处于全球殖民地的争夺状态,在胜利者的记忆中,荷兰人在北美殖民历史期间的所作所为和贡献被选择性地遗忘或故意忽略了,而美国历史主要是基于当时英国殖民者的史料写成的。

作者的主要观点有二:其一,曼哈顿、哈德逊河、特拉华河和康涅狄格河(下游)流域最早的殖民者是荷兰人,在英国人创建纽约、新泽西、特拉华、宾州、康涅狄格与纽黑文(后并入康涅狄格)等殖民地之前,荷兰人已经早于英国人创建了包括曼哈顿等岛屿,奥兰治堡(今奥尔巴尼)和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等地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而这些史实是主流美国殖民地历史或美国文化起源中鲜有提及的;其二,荷兰是当时的欧洲最具包容精神、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他们把这种精神也带入新尼德兰,包括现今的纽约市及纽约州、新泽西、特拉华、宾州和康涅狄格等5个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为美国文化的开放、宽容和多元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前者是显而易见的。按照主流的美国历史叙事,美国是由英国在东海岸建立的13个殖民地,经过独立战争后建国的。但这些殖民地是在不同的时间先后建立的,其中有的还是在蚕食或夺取荷属新尼德兰之后才建立的。1609年,由荷兰西印度公司资助的英国人亨利·哈德逊最早发现了哈德逊河、特拉华河、康涅狄格河以及曼哈顿等岛屿,荷兰随即宣称这些土地归其所有,并开始建立贸易站点。1624年,荷兰人又开始有组织地移民曼哈顿、新阿姆斯特丹和奥兰治堡等地,创建新尼德兰殖民地,其范围涵盖今天的特拉华州一直延伸至北面的奥兰治堡等地,包括曼哈顿等岛屿、哈德逊河右岸地区、哈德逊河左岸与特拉华右岸之间的大片土地,以及康涅狄格河下游的沿岸地区。在荷兰人的经营下,新阿姆斯特丹已经崛起为北美的航运枢纽,承运包括许多英国殖民地的商品,如弗吉尼亚的烟草、北美的海狸皮等产品。

后者也是有据可考的。英国的部分清教徒在国内遭受宗教迫害后逃入当时最宽容的荷兰莱顿避难,后又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国的普利茅斯(后并入马萨诸塞殖民地),之后又有大批的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期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山巅之城”。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建起自己的社区后,他们又开始排挤不同的教派和激进人士,如再洗礼派的德博拉·穆迪夫人,及信奉宗教自由的倡导者安妮·哈钦森等人,他们只能无奈地南下,转投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新阿姆斯特丹。安妮·哈钦森遭放逐后一度追随反对政教合一的罗杰·威廉斯到罗得岛,创建宗教自由的新殖民地(安妮·哈钦森1642年又迁至长岛,后与6个孩子一起死于印第安人之手)。

至于荷兰人为什么没有保住其开创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被英国殖民者逐步蚕食其定居点,如哈特福德和奥尔巴尼等,最后完全占据了纽约,直至整个新尼德兰殖民地全面崩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首先是英荷建立殖民地的做法不同,如前者注重移民,后者注重商贸。其次是人口基数因素,前者有大量的清教徒(如英格兰人)、贫民(如苏格兰人)和难民(如爱尔兰人)移民至北美殖民地,后者不重视殖民地的建设,很少有人移民至新尼德兰,没有有效地占据自己声称的殖民地。再者,荷兰殖民地超前的宽容政策也造成了其民族凝聚力的缺乏,在面临强敌(尤其还是母国)压境时,内部已经产生了分裂。此外,英国解决北美争端的野心,英国乔治·唐宁(唐宁街和剑桥大学唐宁学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策划的环大西洋地区总体规划,约克公爵詹姆斯·斯图亚特负责计划的具体执行(包括派兵攻打新阿姆斯特丹,占领后就变成纽约了),小约翰·温斯罗普(继老约翰·温斯罗普成为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第二任总督)提供的新尼德兰防卫机密,荷兰总督彼得·施托伊弗桑特的力不从心和无意识地泄露军事机密,新阿姆斯特丹居民对总督及其西印度公司的背叛,等等,以上诸因素,都是新尼德兰殖民地消失的原因。

除了讲述荷兰在1609年发现哈德逊河、特拉华河、康涅狄格河和曼哈顿岛的过程,1624年荷兰西印度公司建立曼哈顿、奥兰治堡、新阿姆斯特丹及至新尼德兰殖民和贸易站点的过程,以及荷兰殖民地总督投降,新尼德兰殖民地土崩瓦解之外,本书还讲述了荷兰殖民时期对美国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如个人权利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自由贸易、地方政府代表权利,甚至居民区附近不能驻扎军队等主张,均源自曼哈顿总督与英国占领者签订的投降协定,其中部分主张已成为《纽约市宪章》和后来的《权利法案》的一部分。美国的地区检察官也源自荷兰殖民地时期设置的法律公务员,代表政府提起公诉(英国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官员设置)。荷兰殖民时期的一些习俗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风俗和传统的一部分,如“圣诞老人”的由来,“卷心菜沙拉”的出现等,均源自荷兰殖民地时期的曼哈顿。本书也介绍了曼哈顿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轶事——荷兰人用价值60荷兰盾(也即24美元)的物品买下曼哈顿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交易背后蕴含的实际意义。此外还说明了“扬基”或“扬基人”最初的出处(这也与一个著名的荷兰人有关),以及塑造了亚伯拉罕·林肯在印第安纳州童年生活的小木屋的文化来源。本书讲述的很多内容都是在美国的主流历史书籍或教科书中鲜有提及或根本找不到的。

下面是从书中摘录的一小段内容,有点马三立相声的幽默特点,读后也许能令人一笑:

“莱顿的解剖中心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解剖中心之一,但是人们对于解剖过于狂热,以至于解剖课的预约人数总是爆满。1638年,一位学者写道,教授们不得不‘在学术园地和其他地方’上解剖课,他们把家里布置成了‘家庭阶梯教室’。莱顿街头上的狗都消失无踪了,因为直接观察和研究成了一股风潮,医学生们都为之而痴迷。”

*********************************************************************

56页,“1610年”,年份有误,需核对原文。 72页,“米迦勒牧师占到了另一方的阵营中”,“占”应改为“站”。 72页,“他已经在茫茫荒野的边缘建立了一个……前哨战”,“战”应改为“站” 72/141/142/166/210/311/344页,“斯塔顿”“史坦顿”“斯坦顿”,同一个岛,名字不统一。 160页,“法安官”(两处),应改为“治安官”。 170页,“另一个有可能的作者范廷霍芬”,“作者”后应加一个“是”字。 172页,“执达官”,应改为“执法官”(需核对原文)。 192页,“对于神字的回旋余地……”,“神字”还是“神学”? 197页,“作为一名法学和府际关系学的学生”,“府际关系学”?需核对原文。 200/217页,“弗拉德斯”“埃弗拉德斯”,同一人名字不统一。 219/384页,“新普利茅斯”,没有“新普利茅斯”这样的说法,通常一直都是“普利茅斯”,不加“新”字。 227页,“他大概也唯一一次和约翰普林斯有了同感”,“也”后应加一个“是”字。 228页,“在1647年末福里斯特事件时期获得了悲惨的结局”,“获得”用词不当,应改为“落得”。 250页,“一边努力从新大陆的榨取利益”,“的”字完全不应该存在。 264页,“通常它会被简缩写为……”,“简缩写”词义重叠啰嗦。“简缩”留一即可。 266页,“关于前述情愿的附加观察资料”,“情愿”似应改为“请愿”。 272/273页,“亨德里克”“亨德里”,名字不统一。最好全文检索一次,全面核对,确保名字一致。 281页,“范·德·邓克……和他的签了一份合同”,“的”字完全不应该存在。 284页,“包括和范·考文霍芬”,包括“谁”和范·考文霍芬?句子不完整,漏写了一个人。 305页,“特龙普”“特罗普”,名字不统一。 342/343/373/389页,“德拉瓦河”,名字不统一,应改为标准的“特拉华河”。 344页,“他们注意到……酋长也在出现在该事件中”,第一个“在”字应删除。 353页,“温斯罗普乘船抵达荷兰港口”,“荷兰”的表述有误,据推测,这里指的是哈特福德的港口,因此,“荷兰”应改为“哈特福德”或“新尼德兰”。而且使用“荷兰”极易造成前一段内容与本段后续内容的理解障碍。 358页,“皇位”“皇家园林”“皇家御管”“皇家私生子”“皇室们”,这里的“皇”均应改为“王”,“们”也应删除。 359页,“反皇势力”“皇室”,同样,这里的“皇”也应改为“王”。 359/360页,“詹姆士”“詹姆斯”,名字不统一。 370页,“而是钦点了六名使从……”,“使从”应改为“随从”。 372页,“他们认为……傅油圣化了”,“傅油”似应改为“敷油”。 394页,“他给该省的副部长……”,“省”似应改为“州”,“副部长”? 394页,“特莱恩”“泰伦”,名字不统一。 396页,“当时,杰拉尔德·福特战胜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这与事实完全不符。可改为“当时,杰拉尔德·福特接替理查德·尼克松,继任美国总统”。

《世界中心的岛》读后感(四):曼哈顿——美国的起源?

世界中心的岛

暂无评分

[美]萧拉瑟 / 2019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美国建国初期是由十三块英国殖民地组成——认为美国历史发端于英国,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嫁接到此根源上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如今已变成世界各地多民族进步社会的典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谈到十三个最初的英国殖民地,我们就会忽略另一个欧洲殖民地,一个以曼哈顿为中心、先于纽约而存在的殖民地,而这一殖民地的历史却在英国人接手后被抹去了。

十三个殖民地

我们所说的这块殖民地占据了新形成的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这两块英国领土之间的区域,它大致是从今天北方的纽约奥尔巴尼延伸至南方的特拉华湾,包括后来的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特拉华州的全部或一部分。这块殖民地是由荷兰人建立的,他们将它称为“新尼德兰”(New Netherland),不过此地的居民有一半来自其他地方。它的首府由一小群粗糙的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坐落在无边无际的荒野边,然而这里泥泞的巷陌和水边穿梭着语言各异的人——挪威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犹太人、非洲人(奴隶和自由人)、瓦隆人、波西米亚人、门西人(Munsees)、蒙托克人(Montauks)、莫霍克人(Mohawks)和许多其他民族的人,仿佛“通天塔”故事中的场景一般。他们都生活在帝国边缘,努力寻找共存的方式,在混乱与秩序、自由与压迫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海盗、娼妓、走私者、坑蒙拐骗的生意人在此当道。这里是“曼哈顿”,换言之,这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无论是在北美殖民地还是在别处都是如此。

约翰•法瑞尔的“弗吉尼亚”地图展示了人们对北美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哈德逊航行数年后仍然普遍存在。此图中的方向是南在左,北在右。沿着最右边(北部)的哈德逊河向上行驶,冒险者会到达“中国海和印度群岛”(Library of Congress)。

由于此处的地理位置、人口加上受荷兰人控制(即使是在当时,它的母城阿姆斯特丹也是欧洲最自由的城市)的缘故,在这座岛城上,美国海岸边蒸蒸日上的第一个多民族社会即将形成,而且这种社会形态将在美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被复制。2001年9月11日,那些打算向美国力量的中心发起一次象征性进攻的人选择了世界贸易中心,这并非巧合。如果说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对不同文化独树一帜的开放性,那么曼哈顿岛南端的这块小三角地就是这种理念在“新大陆”中的发源和成形之地。许多人——无论是住在中心地带还是“第五大道”上——都认为纽约市在文化融合方面显得非常狂野、极端,在美利坚合众国中,它是一个异类,几乎是一个异邦。本书对此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在神话、政治和崇高理想的层面之下,从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和互动的层面来看,曼哈顿就是美国起步的地方。

荷兰曼哈顿最初的景象,大概是在彼得•米努伊特(Peter Minuit)购买曼哈顿之后两年。这幅图展示了堡垒、风车、一组房屋和被视为寻常存在的印第安人。

1664年,以曼哈顿为中心的原欧洲殖民地走到了尽头,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约克公爵、国王查理二世的兄弟詹姆斯将其重新命名为纽约,并将其纳入英国在美国的其他殖民地。在最早的美国史学家看来,那一天标志着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真正起点,而此前由荷兰人统治的殖民地几乎顿时就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了。当人们要纪念国家起源的时候,英国清教徒和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模式。清教徒的故事更加简单,没有那么散乱,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海盗和娼妓的成分,无需找理由就可以搪塞过去。这使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忽略一个事实: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船抵达美国海岸,在站稳脚跟之后建立了一个残忍而偏狭的政权,一个冷酷的、神权统治的一元文化——这与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大相径庭。

12000页以曼哈顿为中心的荷兰殖民地的相关手稿记录中的一页,尽管这些手稿在数个世纪中一直为人们所忽略,但是它们依然得以保存,如今正在被翻译且即将面世。这份尚未被翻译出版的文档写于1664年8月30日,撰写者是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导人,当时多艘英国护卫舰正在港口中摆开阵势,所以他们在

仅有的几本早期的有关这块荷兰殖民地的书,读来都令人不快,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甚至连这些书的作者都认为这块殖民地是一个与历史主流毫无关联而又闭塞落后的地方。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尼克伯克”(knickerbocker)讲述了纽约的历史,那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滑稽讽刺作品,作者从未打算将其当作事实看待——尽管人们曾尝试了解这块以曼哈顿为中心的殖民地上发生过的真实情况,但这部作品令一切变得模糊不清。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有关这块殖民地的故事被简化为一些含糊随意的事实:这里曾被一个脾气暴躁、装着木头义肢的总督管辖,而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荷兰人竟以价值24美元的日用品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这座岛。所有想要进一步探个究竟的人也许都会以为这个殖民地太过微不足道,以至于没有留下相关的记录。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关于曼哈顿岛上的早期荷兰殖民者的原始资料并不多,内容也不丰富(因为)……荷兰人的文字记录少得可怜,总之他们的记录总体而言十分贫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