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曼哈顿海滩经典读后感有感

曼哈顿海滩经典读后感有感

《曼哈顿海滩》是一本由[美]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哈顿海滩》读后感(一):也许你只是想成为他

这本书看得酣畅淋漓,某些情节写的让人耳红心跳,当然也有翻译者的功劳。故事里的主角安娜想要当潜水员的始末,总是让我恍惚,她的坚韧确实不一般,如同她的父亲一样,靠着这坚韧,父女俩似乎带着主角光环活了下来,归于平静。

这个故事罕见的不仅取胜于情节,而是在于这其中现场的描写,水面与水下的情形摹写细致,让人身临其境,偶尔穿插于其中的人物心境也如同衣服上手工缀上的亮片一般细腻闪亮,成就了一个好故事。

要说这个故事算是女性成长,我倒更觉得算是女性自我发现,在安娜不断寻找父亲的时候,似有冥冥之中的牵引让她在这过程中看见了想要成为的自己,那个自己是脱离了家庭的自己。要真说女性主义的闪光点,我个人觉得是安娜妈妈最后加入红十字组织去照顾其他地区的人员,她半生为家庭,为残缺的女儿,最终却并未依赖娘家,而是找到心之所倚,喜欢~

《曼哈顿海滩》读后感(二):坠入深水坠入黑暗

就如同我之前很难理解夫妻之间的长厢厮守一样,现在的我仍很难理解战时一位布鲁克林长大的女孩所遭遇的成长故事。只觉得嗅到从纽约到加州的空气味道的变化,就像是回忆起当初从加州到纽约的决心和迟疑。

安娜潜水员的梦想和实践时常推着我也想去体验深潜,最好是一下沉入水底,被水压推着浮起而奋起抵抗的下沉;最好是周身全部被压实,所有的孔洞全部被填满,坠入黑暗和未知之中。安娜所做的令我再次燃起了去深潜的热情。

书评里一切都太草草了,强大坚韧的女性形象不言而喻,不过在海边非要脱掉鞋袜浸在冰冷海水里的安娜,令我久久不能忘记。纽约就算是夏天,也并不存在一片温暖沙滩,纽约海滩的水必定是浑浊而翻滚着,黑压压的随着城市而来的压迫感。

安娜是很难让我产生疏离感的角色,骑自行车时近乎执念的自由感使得我每每想到我在加州的时候,以及日后在北京的夜色里,冷风划过脸庞的那种凌烈的自由。安娜固执的执念的充满责任感和勇气的生活,于我而言也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的投射。

《曼哈顿海滩》读后感(三):一个少女的倔强成长

★普利策奖得主珍妮弗·伊根的全新力作,讲述大萧条和二战时期两个美国家庭由破碎到重组的过程,描写在大时代背景下不同阶层的爱恨情仇,命运走向,以及一个少女的倔强成长。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打败《使女的故事》,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借阅率No.1。卡耐基文学奖获奖作品,美国国家图书奖、英国柑橘文学奖入围小说,横扫欧美权威媒体年度好书选,索尼影业大手笔买下电影版权,即将改编同名电影。 ★作者珍妮弗·伊根是当今美国*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和弗兰岑、华莱士、品钦等人齐名,她对城市生活和个体生命的体察敏锐而深刻,而她高超的故事技巧以及充满诗意的文学表达更是令人着迷。

《曼哈顿海滩》读后感(四):具有美国特色的女性成长史

女性在成长中到底会受到怎样的禁锢和束缚,女性自己又是如何挣脱这些束缚达成自己的梦想的,这些是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女性的话题。然而,我们讨论较多的是和平年代,也就是现在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成长空间和生存困境。至于战争年代,当男性劳动力大量缺失,女性劳动力进入市场,其遇到的困境与今天的社会境况截然不同。除了歧视和刻板印象,家庭的分离破碎、经济萧条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社会环境都是我们难以以现在的眼光完全考虑到的。《曼哈顿海滩》则搜集了二战时期的历史资料,将特殊年代下女性的成长与国家的衰退、家庭的破碎联系起来,从个人的全景式的故事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女性困境。

女主人公安娜的故事线在整本书中较为明晰,她父亲埃迪的故事线相对晦暗,由于涉及到美国黑帮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发展趋势,埃迪作为叛逃者与其表面朋友的事情和掌管夜总会的头目斯泰尔斯一家人的经历稍显得令人琢磨不透。

最开始的文字中,安娜对身患残疾的妹妹莉迪娅间深厚的感情令人动容。在家中只有母亲和姐妹二人的日子里,安娜怀着和母亲一样对妹妹的怜惜和温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手足。在父亲失踪之后,安娜充当起了家族顶梁柱的角色。除却进入海军造船厂,成为潜水员,突破领导对女性的职业偏见,完成自身的梦想,安娜遇到斯泰尔斯之后一直在积极地寻找父亲下落。母亲也是这部女性成长史中有转变的角色,从最开始全身心贡献到家庭中,到最终发现自己更憧憬的事业。

从叙事角度、写法以及叙事内容上,《曼哈顿海滩》的确是现在中国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一本美国小说。它聚焦大历史带来的战争背景下,纽约城中小人物与悲惨命运的抗争之路,并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独具特色的现代女性眼光,构建出几乎还原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虚构作品,同时关注了女性成长和突破困境这一先进话题。文字上,作者几乎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法,没有过多隐喻象征等隐晦的描述,单刀直入讲解事件进展。

《曼哈顿海滩》的劣势与优势相伴而生。获得普利策奖固然说明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欢迎,然其文本针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特殊历史背景,并且融合了许多黑帮因素,时代特点鲜明,不一定适合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阅读。不知是翻译还是原文的问题,文字过于平实,关于父亲的很多内容在开头悬疑,出场人物较多,前半部分容易让读者感到乏味。

这本小说的时代性和故事性超出了故事想传达出来的意义,写作方法中规中矩,如果对相关历史感兴趣,《曼哈顿海滩》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曼哈顿海滩》读后感(五):女儿的臂膀

阿格尼丝死命搂住她,想用蛮力开安娜深心底的蚌壳。瞬间错觉乍现,她误以为肩膀肌肉发达的女儿是丈夫。——《曼哈顿海滩》

大萧条过后,安娜一家过着拮据的生活,但有父亲在身旁,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呢?直到那一天,父亲不辞而别,安娜扛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

珍妮弗·伊根的笔触极其细腻,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安娜坚强且不服输、埃迪无奈且坚毅……故事围绕着两个家族展开,这两个家族虽然在经济上天差地别,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除此之外,本书作为女性小说,将美国30年代后的女性生存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无不反映出那个年代女性的困境。再加上大萧条过后的经济衰败,安娜一家能将房租付清就实属不易,更别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女性地位的抗争了,一切都太难太难。

《曼哈顿海滩》情节跌宕起伏,具有电影的既视感,可读性极强。本文将紧密围绕安娜这个角色,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她进行分析,尝试解读她在人生中重大节点所做出的决定。

《曼哈顿海滩》

《不成熟的父母》提到这么一个理论:“成年后,我们在心底期待着最亲密的关系来使我们的治愈型幻想成真。我们对他人的潜意识的期望,其实就是源自那个童年的幻想世界。”安娜曾期盼着父亲的归来,也曾不相信父亲会抛下她。对父亲的回忆是温暖的,突然将父亲的角色从安娜生命中抽离掉,让安娜在潜意识中对父亲这个角色产生了渴望。这或许是她在成年后对德克斯特·斯泰尔斯产生依恋。毕竟,所有的故事都起源于那日在海滩上的漫步,德克斯特·斯泰尔斯与埃迪并肩行走,在安娜眼里,德克斯特和自己的父亲扮演着相似的角色。

安娜自小保护着莉迪娅,而父亲是在背后保护安娜以及安娜母亲的人。父亲不辞而别后,安娜失去了坚强的后盾,扛起了家里的重担。此时的安娜内心是极其矛盾的,她已经习惯于为母亲和莉迪娅撑起一片天,但内心仍旧渴望被保护,也许这就暗示着安娜后来对霓尔的崇拜与喜爱,霓尔对于安娜来说,扮演者姐姐的角色,再往后看,德克斯特·斯泰尔斯的保护欲也填补了安娜内心的空缺。

文中阿格尼丝将女儿的肩膀误以为是丈夫的,这一幕实在是动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母女这些年来的心酸与无奈。

《曼哈顿海滩》作为一本女性小说,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命运,笔触细腻动人,情节跌宕起伏,具有电影的既视感,令人着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