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安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安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安之书》是一本由[葡]费尔南多·佩索阿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21-3-1图书,本书定价:35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安之书》读后感(一):能梦见你,是我的过人之处

豆瓣日历第二十六周——费尔南多·佩索阿【葡】年初想每周记录一下,结果一晃半年过去了...

欧洲作家认识的真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引进推广的太少,佩索阿我算是听过的,虽然他真的不太出名。第一次结缘应该是《惶然录》,跟一堆思想集的书例如《沉思录》混在一起,简单翻了翻,嗯,一小段一小段的随笔感想,共鸣不强就放下了。第二次结缘是看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对这个作家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搜索资料了解以后,发现佩索阿真是一个太太太独特的作家了,没有人知道他写了多少东西,每写一本书(体裁涉及诗歌、散文、评论等等)就创造一个作者,每个作者的背景相去甚远,有的是乡村长大没受过教育的,有的是信仰天主教,每个人都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互相之间又有一些虚构的关系,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又大相径庭,创造了一个“佩索阿宇宙”。他一辈子创造了75个作者,当他去世的时候收集整理发现他写了2w多份文档。他也办报,有趣的是报刊登文章的一众编辑,都是他自己幻化的。

无法想想怎么会有一个人脑子里有这么多创造力,可能是由于他内在太丰富,以至于他不喜欢—应该说是厌恶—旅行,所以他说: “我对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真正去看过。我游历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可能我正由于思想贫瘠,才热衷于旅行和读书吧。

两位不同译者翻译的《不安之书》又或者《惶然录》,虽然说是同一本作品的不同翻译,打开以后会发现,不仅内容措辞不同,连文章顺序多少也有出入。这就是因为他那2w多份文档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好像是几本不同的书。

虽然这么有趣,然而对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是共鸣不多,毕竟是晚年的著作,印象最深的是一句情话:

《不安之书》读后感(二):唱一首生活的赞歌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我没有听过这人时,我就从各处读到佩索阿的文字。“你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能梦见你是我的过人之处。”“明月高悬夜空,眼下是春天。我想起了你,内心是完整的。”......每一句就可以直接摘除做个性签名。

世间太多表白话语,文人尤多,各个都是说情话的高手。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这句“能梦见你是我的过人之处。”简直在我心里上圣殿,愿为之摇旗呐喊。

既说出我很想梦见你,有表达出,梦见你是一件难事。你看,我在梦中都难与你相遇,多让人遗憾。我想,对喜欢之人说出这句暗恋之话,听见的人都要被打动。

书中太多优美词句,随便拿出一句,都想用笔划下,摘抄在好词好句上。又因为想化横线的地方太多,于是终日捧书学习。

有人说,佩索阿的书太难读懂,让人想要望而却步。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让我更加有阅读欲望,不是要在书中处处读懂深意,而是许多我现在从前不懂,但在往后的人生中,在《不安之书》的陪伴下,我愈见成长,慢慢读懂。

当然,我会因为今天,与书中文字,与佩索阿产生共鸣而高兴。这不仅代表我又读懂佩索阿一点,更是代表在这些悄然逝去的时光中,我没有停滞不前,我在进步。

佩索阿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创作,在孤独中寻找快感。而人大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世界,与孤独为伍。我们可以与自己对话,与世界上不存在的另一个时空对话,与闯入我睡梦中的那个人对话.......谈论许多。

孤独吗?也许不了。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孤独中思考,远离人群时,是为了更好与这个世界交流。

日出,影子,向日葵,紫色,幻影,风声......都是我与这个世界的交手,通过身边的许多来了解这个世界。你看,这不是孤独。

生为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的佩索阿,在每一处都散发着自身的魅力,他的文字中可见文学家的优美,可见诗人的浪漫,可见哲学家的思考。正就是这样一个多元的身份才造就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佩索阿,一个代表葡萄牙文化的人物。

我们需要读懂费尔南多·佩索阿吗?我们读懂孤独,读懂自己,费尔南多·佩索阿就无处不在。

《不安之书》读后感(三):一场灵魂的超度

对费尔南多·佩索阿早就有所耳闻,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这次花城出版社新出了一版,选用的是经典的陈实译本,精装硬开本也非常适合收藏。

然而没想到的是,尽管书不厚,排版也很松散,读起来却花了些时间。佩索阿的文字精准简练,却韵味悠长,几乎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反复复地仔细品读。

《不安之书》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后人将佩索阿的手稿中标明属于《不安之书》的500篇内容整理而成,而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有着一种独特的缺憾之美。有些句子中的信息是缺失的,段落、篇章之间的联系颇为松散,甚至所有的内容究竟应该以一个怎样的顺序进行阅读都是未解之谜,无穷的想象解读空间,从书本的组织结构上给佩索阿的文字更增添了一丝神秘性。

佩索阿的文字极具个人风格,掷地有声,锋利又诗意。初读上去,这些意想不到的意象组合,有看似神秘莫测又包含哲理的感觉,会让人难以理解。我曾和朋友开玩笑,佩索阿的文字真是个宝藏,因为他写得每一句话,都非常适合作为文艺青年的个性签名。仔细剖析一下,这种文字感觉产生的原因在于,佩索阿非常擅长用宏大的字眼来描述极为私密的体验,当一个人内心的情绪与宇宙、自然、宗教等超脱凡尘俗世的母题所联系起来的时候,私人的秘密就不仅限于某个个体,而拥有了普世性。佩索阿这种对于意象、比喻的运用真的可谓是出神入化,甚至在我个人看来,功力与他从小就深入拜读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安之书》尽管充满了各种宏大的意向,但内容的本质却全部是内生性的,甚至可以说仅仅关乎佩索阿的自我,或者是与佩索阿共享一个躯体的多个灵魂的自我。佩索阿用整本书的素材探讨了其对于自我存在性、自我同一性的质疑与见解,而在他看来,自我是如此真实却又是如此虚无。蓝色一般的悲观色调萦绕在这个普通银行职员的灵魂周围,你感觉不到他的痛苦,但通过他的文字深深陷入在他的挣扎中。

读一读佩索阿吧,感受一场对于灵魂的超度。就算无法像他那样,深入剖析自我,也能在他精巧的文字中,感受文学本身带给人的惊艳。

《不安之书》读后感(四):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思想在漂泊,毫无所依

对于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人活着钱没了,而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不到认可,没有共鸣时自己的思想只能在飘荡,没有栖身之所。这种困顿,我们在竹林七贤身上见到过,也在陶渊明身上感受过,也在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体验过。

在葡萄牙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哲学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眼中,他的人生似乎并不成功,但是在如今的世界文学史中,他却是一名辉煌的异类。这种声名来自他身后遗留下的两万五千多页未经整理的手稿,这些手稿传递出的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震惊了整个欧洲。

《不安之书》被称为“灵魂之书”,在诗意的文字中透露出哲学思考。“万象之下,静默的夜是上帝的坟墓”,在失去光明的夜晚中,佩索阿的不安显得特别强烈,“宇宙万物出现了新秩序”带来的是对未知的担忧。我们在《不安之书》中能深深地体会到,佩索阿并不快乐,时时能感受到“电光第一把长剑在远处隐约挥动”,让他“必须面对什么不可知的冷酷命运”。

类似的不安情绪透露的字里行间,让人体会到佩索阿人生的挣扎状态,他“希望适应环境而不屈服于它的残酷和羞辱”,更是惊呼“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这些话像一道闪电,刺进了很多人的内心。

更让人心碎的,是佩索阿文字的破碎,阅读《不安之书》就好比身临考古现场,在几万的层堆碎片中,不断自由组合拼接,在一片一世界和一组一解读中,感受形态迥异的灵魂。

大概这就是拉丁文化的魅力,忧郁、深邃、广阔!在恍惚中,我仿佛看见了卡夫卡,同样是去世后被挖掘的宝藏,佩索阿显得更加宏大,他对世界的呼喊也仿佛让人看到了尼采在惊呼“上帝已死”。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在世时寂寂无名,奔波忙碌只为五斗米饱腹,而所思所想得不到宣泄,一直处于漂泊和毫无所依的状态。至于身后暴得的大名,更是让外人心碎,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文字固然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可是丰富的情感也许已经随着生命的逝去已经被带到另一个世界中。

“在任何方面,在所有方面,我就是这么完全无能”,这种人生的痛苦和身后事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世人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在没有得到外界反馈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如何能否平稳安放,当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一处挽歌时,我们该如何获得自处的勇气,难道真如佩索阿所说,“悲哀的人付不出努力”吗?

幸运的是,佩索阿留下了手稿。我想,佩索阿也曾经过不去思考,这样他能更好地享受当下,内心或许会更安宁一下。也许,他已经神游这个世界和宇宙已久,已经无法放慢脚步或者回头。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处秘密乐园,每个人都是内心世界的主人。愿佩索阿的灵魂永存!

《不安之书》读后感(五):荒谬选择了他,他选择在人世孤独 ——《不安之书》

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 人与人的不同在于: 你是真的活了--万多天,还是仅仅活了-天 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费尔南多.佩索阿

《不安之书》,五月最喜欢的一本书。

那个静静午后,捧读《不安之书》,译者序,没有看进去,直到16页《在隔离的森林里》,那是佩索阿发表的第一篇散文,“生活的梦想在我们前面飞,我们以相同的冷漠看着他,彼此会心微笑。在深深的草丛上面,孤单的向日葵对我们惊讶的瞪眼”;“ 我们忽然发觉空气里充满鸟叫,而到处都是树叶,响亮的沙沙声——仿佛古老的香水洒在绸缎上——那是意识的感觉多于听觉。像人们醒悟自己活着一样。”“时间的流动抚爱我们,一如微风飘过棕榈,晨曦出现,仿佛从时光苍白的山巅泻落……。”

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哲学家。生前默默无闻,逝后被誉为欧洲现代主义大师,在其47年的生命里,留下了25,000多页未整理的手稿,标明属于《不安之书》的约500篇。各篇长短不一,长的有好几千字,短的只有两三行,属于提示性质,有待酝酿发展。

1912年,佩索阿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出现,发表了《从社会学角度看新的葡萄牙诗歌》和《从心理学角度看新的葡萄牙诗歌》两篇文章,引起了文化界保守势力的围攻。

1913年8月,佩索阿在葡萄牙文艺复兴的机关刊物《鹰》上,发表了一篇独立完整的散文《在隔离的森林里》,他对这篇作品似乎相当满意,在1914年写给另一位诗人朋友信里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喜欢这种写法,这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风格,”文章发表之后,朋友们就开玩笑地称之为“隔离的风格”。

《不安之书》的字、词、句、段落,只一瞬间便准确击中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个——叫诗歌和哲学的角落,佩索阿的文字之优美,感悟之灵敏,意境之深邃,除了美不胜收,我想不到还有别的词,能形容我此刻读到时情不自禁的欢喜,从这一页开始才渐入佳境……

《不安之书》一本让我从浮躁走进宁静的书,随着文字的铺陈蔓延,“我们永远不懂得自我体现。我们是两个深渊——一口井向天空瞪眼”;“生活妨碍表达人生。假如我真正经历伟大的爱情,也永远不知道怎样描写出来”。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他形容诗人的伟大是这样的:“一个荷马或者一个弥尔顿能做到的,不会比撞击地球的彗星更多。”

这些精思绝句,慢慢咀嚼回味,越细思越曼品,越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只觉得无处不妙不可言,仿佛让人看到遥远苍穹的无限深扩,从悲观主义哲思的背后,折射出心底的幽暗,直抵生命的本质所在,原来,与生俱来的不安和由于特质,才是心灵安静本身。

我从未觉得人间美好,直到你来了

读到绝妙处,忍不住分享给密友:推荐一本书,诗一样的散文随笔,翻译的超好,译者本身即是一位诗人,不是现在的译者,是以前的译者,没有流俗的译者。“雨声渗出静寂”这一句是不是像诗?

有看第二遍的冲动,这种感觉很久没有啦!密友答曰:我来买一本验证一下。我回复道:你先试着读几页电子版,也许我会误导。

一分钟后,密友告诉我:看了。买了。

《三角形的梦里》佩索阿写道:“船闷哼着靠岸的时候。光线已经变成非常凝滞的黄,一种其实是肮脏白色的黄。唯一望得见的一棵树,夸张的摆出期待的姿态,它的颜色是很特别的绿,绿里面掺杂着静默,周围的气氛像花朵一样,闭起了花瓣。”别致到令人窒息。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耐人寻味,让人不能不回味,很多文笔隽永的让人想一一摘录,铭刻在记忆深处。

他描绘《雷雨》:“在静止的云与云之间露出的天蓝色,抹上了透明的白……静默把黑暗涂的更黑”,他叙述《雨景》:“每一滴雨,是我失败的人生在自然界哭泣,没完没了的细雨,然后是大雨,然后是细雨,又是大雨,里面都带有我的忧思,整个日子的哀愁陡然向大地倾注。下雨,不停的雨。雨声湿透我的灵魂。那么多的雨……在雨的感觉周围,我的肌肉渗出水。一股悲痛的寒意,用冰冷的手握紧我可怜的心。灰色的……时光变得长了,在时间里摊开;拖拉的时刻。那么多的雨!雨呻吟着不断敲打窗玻璃。”

孤独而荒谬,形而上学的佩索阿,对生活的冷眼旁观,绝对清醒地俯视着灵魂并与之对话,永恒、荒芜、不安、迷失的矛盾综合一体。

佩索阿最初动念写《不安之城》这本书,大约是1913年春天,当时他曾经写信给最亲密的朋友提到:“……太多的意念飞快的在脑里闪现,我只好随身带着笔记本,即使这样,写满的纸页那么多,还是不免遗失,有时因为写的太快,好些字不能辨认……”

荒谬选择了他,他选择在人世孤独。

从小的经历,成年后的生活,让佩索阿如此与众不同,如此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在佩索阿47年的生命里,始终贯穿着一种精微到事无巨细、近乎变态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自始至终带着一颗惶然不安的心;强大的内在自省的能力,让他拥有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人类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他的灵魂富可敌国,却不屑于天下芸芸。

佩索阿有着一颗极度敏感又极致葳蕤的灵魂,形成了他一种与生俱来的内敛忧郁的气质,他是一个生活在自我梦想迷幻世界里的黑暗探路者和思想者,却无法让自己接受现实阳光的照射而英年早逝。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很好地诠释了佩索阿写作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我们写诗或者散文——并非为了改变任何人的想法或者影响任何人的理解——就像朗诵一样,目的只是把阅读的主观欣喜完全客观化罢了。”

“我们清楚知道,一切创作都是不完美的,也知道最难判断好坏的就是我们计划要写的题目,不过万物都不完美,没有一次日落是美的,不能再美的,没有一次清风吹拂带来的睡眠是甜的不能再甜的。”对于自己的文字,他有着安之若素的坦然欣赏。

“我把生活看作小客栈,我住在那里是因为要等一辆从深渊来的马车,我坐在门外,用眼睛和耳朵尽量欣赏享受风景的音色,我低声唱——只让自己听——一些在等待期间写成的朦朦胧胧的歌”。他用诗意的自嘲,来得到内心的一份安宁。

“黑夜会为所有的人降临,马车会在门前停下。我享受为我吹的和风,享受赋予我用以享受和风的灵魂。我不再提高,不再追求。我在旅客留言册上所写的东西,如果将来有其他旅客读到而认为可以解闷,那很好。假如他们不读,或者读了而不觉得可以解闷,那也没有关系”。他用优雅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创造了一个超越庸常的精神世界,那是用生命书写的孤独之书

《不安之书》是一本丰富而奇特的书,他是一部未完之作,却又穷尽一切,被世人称为灵魂之书。

1935年佩索阿去世,那时他只有47岁,死因是长期酗酒造成的肝硬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