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诗纵横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诗纵横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诗纵横谈》是一本由周勋初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纵横谈》读后感(一):史料与历史并究的唐诗研究

徐涛在《周勋初先生唐诗研究的特色》一文中指出:“周先生的文章重实证,学术性强,但他的文风却并不似一般研究性文章的刻板枯燥,而是大气舒卷,挥洒自如,生动灵活,有很强的可读性,既体现了扎实而空灵的学风……”点出了周勋初先生学术论文的主要特点,而这一点在《唐诗纵横谈》中所收录的文章中也能看到。

《唐诗纵横谈》虽然是“小书”,但是其包含的内涵却很多,从内容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唐诗文献综述”,包括文集、史传、小说、谱牒等;下编是“唐诗发展历程”,包括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元和文坛的新风貌等。

周先生在研究时,注重分析社会背景。如在《文集》一节中,他不谈文集的情况,而是开门见山就提“首先可从宋初帝王的热心保存文献说起。”然后戛然而止,接下来说“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就很好地解释了宋代帝王为什么喜欢保存文献的原因。接下来又说明清两代对唐代诗集的保存与整理,则是在说明宋代保存整理唐代诗集方面的影响。如此,不谈唐代诗集具体的内容,只是追根溯源,阐明今日时人能有唐代诗集研究的原因。按照一般的规律,很多人在写文献整理的文章时,重在分类文献,或者分述其社会背景,而周勋初先生则重在一点,即用“线”的形式阐释,更利于我们对唐代诗集的保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周勋初先生在文献整理的研究上,当然并不只是这一特点,换句话说,不同角度的文献整理有不同的叙事方法和研究角度。在《史传》一节中,他则从史传一类名目繁多,并指出“研究唐诗,应该首重正史中的资料”,强调了“文史不分家”,如此就能让接触到此文的读者更能重视正史在研究文学中的作用。

《唐诗纵横谈》能被收入“大家小书”,证明其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通俗性,适合于大多数人阅读。很好地表明真正的学术大家,是可深入浅出地论述明白一个较难的研究点。内容的通畅、语言的明达,能让学术研究走入大众的视野,进而让大众对文章中所论述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

《唐诗纵横谈》读后感(二):原来我们对于唐诗的所知是那样的少

若说起“唐诗”这东西,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很熟悉,毕竟大多数人从小就开始背唐诗,现在许多还在上幼儿园的孩童都能够随口背出几十首唐诗,说出七八个著名的唐朝诗人的名字。

我们之前对于唐诗的了解与认识,大多都是机械的背诵学习,有时可能也会试着去学会品味这些诗歌,了解一些与这些诗歌有关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一般人若是能够做到如此,也算是对唐诗挺用心的了。可是在翻看完这本名为《唐诗纵横谈》的一书之后才发觉,原来之前对于唐诗的了解还是很少,所进行的研究其实甚至连是略懂皮毛都算不上的。

《唐诗纵横谈》的作者是著名学者周勋初,他不但在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史的研究中是专家,在多个古代文学题材等方面也堪称专家。他所写的这本《唐诗纵横谈》不同于我们往日所看到的那些唐诗研究点评书籍。他是从一些其它的古文学体裁中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来研究唐诗的内容和作者的。可以说是文史历史相结合的进行研究分析。这就使他笔下的唐诗研究有了另一番的滋味。

周勋初先生对于唐诗的研究是立足于各种与唐诗有关的文献。他将唐诗文献分为了文集、史传、小说、谱牒、碑志、壁记等等十三个类别来研究,论述了每类文献的性质、背景、流传情况。以往我们对于小说所关联的历史内容的认知,都是持一种戏说、野史的态度的,但是周勋初先生的唐诗研究中,却有不少得力于运用小说材料的取得显著成果的例子。这得益于他在文献学基础上的综合研究,他不完全迷信正史中的那些定论,而是通过各种文献资料中的研究来,结合当时历史人物的境遇来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他们能够更加真实的展现于人们面前。这也是他的唐诗研究能够立足于文献却又超越文献的重要原因。

在此书的后半部分,周勋初先生将重点放在了唐诗的发展历程上。对一些唐朝著名诗人以及当时的一些与唐诗有关的现象进行了考据。秉持的还是以最大的可能来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原则。也使得这本《唐诗纵横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甚为广泛,读起来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唐诗纵横谈》读后感(三):“纵横”新法读唐诗

提到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五言七言的诗,但实际上,唐诗文献意义上的范畴更宽乏一些,比如周勋初的《唐诗纵横谈》里上编就分类专述文集、史传、小说、谱牒、碑志、壁记、登科记、书目、诗话、艺术、地志、政典、释道书。

名为《唐诗纵横谈》却不是寻常所见简简单单的唐诗集合,而如同大百科,从文献研究上更宽阔更有关联更综合性的方式看待唐诗,这开阔我们的视野,也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唐诗之外的常识、典故、背景和内在联系也更让我们不片面的据一首一人记诵诗歌,而是上升到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高度更本质地看待某种某类某些诗情的诞生和发展。——这样的读法很少见,也不愧“纵横”二字。

我们以前读诗,都只是记诵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学习,记得一些唐诗和诗人,除此之外的古文化常识上下五千年的关系则认知了了,《唐诗纵横谈》谈的就是历史的时间脉络,文史不分家,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现象。这样的读法很好。

下编里则是对唐时著名诗人、诗坛现象等的考据文章,比如《“芳林十哲”考》《“唐十二家诗”版本源流考》。其中,“芳林十哲”易与“咸通十哲”相混。作者对此考证后理清:“芳林十哲”是因依附宦官而得名,为当时儒林所不耻,“咸通十哲”以文才著称,京兆府试同年登榜而闻名。比起唐宋八大家,芳林十哲要陌生一些,但是因为都是晚唐诗人,所以在大时代背景上有相通之处,笔下也多民生哀艰、悲戚愁苦的未世之景。周勋初极其敏锐而精准地探寻十二人的本质之处,借这十二人的生平经历、诗作性格揭开当时的社会现象,也从诗文中发现当时一些大事件的蛛丝马迹。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既填补了我们对十二家了解的不足,也从文字中加深我们对晚唐社会实况的认识。

作者周勋初,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胡小石先生,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等。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九歌新考》《中国文学批判小史》《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唐语林校证》《李白评传》等。周先生的文风简洁大方,文字生动灵活,很有可读性,新法读唐诗,也更让我们懂得唐时诗。

《唐诗纵横谈》读后感(四):你真正懂得唐诗吗

说起“唐诗”,那当然没说的。一般公认的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句话已经足以说明一切。唐诗是诗歌发展的巅峰,种类、门派都齐全,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齐全;宋诗当然也有特色,只可惜宋是以词闻名,诗也就只好退居“二线”了!唐诗成就极大,不过多数人接触唐诗是通过清人孙洙(也就是蘅塘退士)辑选的《唐诗三百首》来了解,一般人是不会去读《全唐诗》的;至于唐诗之外的故事,值得推荐的就是读属于“大家小书”系列的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编著的《唐诗纵横谈》这本书。

唐诗为什么如此有特色、值得研究呢?原因大概就在于,唐诗的种类相当齐全。比如,《唐诗三百首 》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基本上也不会有其他类型。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的一个辑本,相对来说最全。所称,《全唐诗》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计900卷、目录13卷。总数并不重要,只要知道接近于5万首就可以。其他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过这个数目的。所以唐诗值得骄傲的原因之一就在此处——单从是数量上来看,就足以辗压其他朝代的诗歌创作了。质量上唐诗更是无与伦比,值得一说的好诗一时半会儿都很难一下子说尽。所以,广度上无法挑剔,也就只好在深度上想办法了。

事实上,唐诗的“深度”也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具体表现在,仅《全唐诗》所收就有诗人2200余家、诗作48900余首。知名的著名诗人就有五六十个,“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自不必说,盛唐之后的小“李杜”也非常知名。从门派上来说,盛唐诗歌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除李白、杜甫外,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为主的山水田园诗人以及以写边塞征戍生活为主的边塞诗人。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又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

诗歌的发展当然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时代,从《诗经》起,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初唐四杰“、陈子昂,再到所谓的”盛唐气象“,特别是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所写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唐诗之所以无争议的占据了“制高点”,就是因为唐诗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其他的基本上无与伦比。

而周勋初教授所编著的这本《唐诗纵横谈》,本意倒不在于像《唐诗三百首》那样作唐诗的辑录,而是要以唐诗为切入点,从文献研究上、故事背景来研究唐诗,对各种文献进行提纲挚领式的解读。诗歌是高度新凝练的文学形式,有相当严格的规划规式。如果有专业书籍,当然要以专业书籍为主进行研究、对比;如果没有专业研究,那就是从诗歌本身来找出真相、深挖故事背后的故事,从而有助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发端。

所以也就不难想象,《唐诗纵横谈》,冠以“纵横谈”之外,实则是非常有心,注重从文集、史传、小说、谱牒、碑志的角度来研究唐诗,注重理论研究,把唐诗的内涵特别是外延进行深出浅出的研究,从而揭示出一定的规律,让唐诗真正成为唐诗,让更多的人真正来认识唐诗、懂得唐诗、多读唐诗!

《唐诗纵横谈》读后感(五):用学术的态度和方法跟你聊聊八卦

连着读了几本研究“唐诗”的理论书籍,“纵横谈”听起来太高大上了,本着逃避有难度的阅读的原则迟迟没有打开,没想到打开之后,这是一本意外之选——虽是论文合集,但完全不是我想象中那种高艰深地论述,用了几天就看完了,特别契合“大家小书”的初衷——尽管是学术论文,但是适读性良好,开宗明义地透露一个本读者八卦的恶趣味——这本书里周勋初先生竟然用治学的态度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听过文人相轻这句话,但是韩和二人却不能用“文人相轻”含混一概而论,他们之间是很微妙很复杂的关系,是友人,又处在政治态度的对立面,互相欣赏,又互相不服。历来这种关系是最难写的,也是很多研究者逃避写的,因为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实在的证据能说明什么, 如果你对他们的关系感到好奇,周先生的《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统统刘禹锡的交易始末》千万得看看,如果这不是一篇论文,我会觉得周先生写文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友谊变迁都写得细致入微,虽然学者终究要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上,但是周先生在文中也透露了自己的惋惜之情。他说,古今学者都处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对于这些历史上有交往的名人,总希望他们的友谊像水晶一样纯洁,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瑕疵。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的解读包含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但是处在复杂的社会里,政治上纷争,常使那些出身、思想、性格各不相同的文人走上不同的道路,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

韩愈与刘禹锡的微妙关系概莫能外,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马尔克斯和略萨,与这些知名的决裂不同的是,后世对于二人关系的记录闪烁其词,说得直白点就是,两个人没有公开地撕破脸,但是总归,是有了罅隙和计较。

周先生深谙这些文人心理,他们都预设自己这些言论有留下历史记录的可能,所以正式落笔处,未尽然就是他们的真实态度。比如,韩愈最初对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态度,就没有留下明证,但是为什么后者上位后会对他进行打击呢?人之常情,他不得不怀疑自己的两位朋友刘禹锡和柳宗元,但是这又是一件微妙的事儿, 因为没有证据。后来刘禹锡被贬,曾经流露出希望韩愈施与援手的愿望,但是韩愈又没有什么表示,但是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话说到这一步就只能说——你去问他们啊!但是他们不可能承认,也没有明证,所以,这篇论文从学术的角度的分析就特别有意思,客观的结论是这样的,但是周先生自己也跳出来评论几句,喜欢这类学术八卦的就不要错过了。

但是总得来说,这是论文集,秉着很严谨的学术分析态度,文献学基础夯实,只是周先生这位学者不太喜欢走寻常路,他会寻找不同的角度,“创新”却“不为空言”。另推荐他考据李白身世一篇,也是,让人冷门知识又增加了不少——你能想象这么潇洒飘逸的李太白竟然是个赘婿吗?而且不太自由很没存在感和话语权的样子;写了李白不能不写杜甫吧?但是奇特的知识又增加了不少——你能想象那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苦大仇深的诗圣大人,竟然也为了推销自己写诗赞美权贵吗?

不过,这一切周先生的视角都是宽容和理解的,我倒是非常喜欢这些研究和结论,因为人不能太完美了,太完美就假了。这些伟大的诗人,最好是有点小瑕疵,让他们有点人气,人们也就更愿意接近他们的诗了。

说了半天竟然根本没有说到唐诗,纵横谈么?就是全方位的谈,从传奇啊、志怪啊、谱牒啊、碑志等等上谈,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八卦,是关于白居易的,白居易先生竟然给自己的作品手抄了五份,分别放在佛寺里和亲人处,然而就这,流传下来的也是有损耗的,我真觉得他极有远见,当然也非常自恋,这么想想,当年白居易混京城的时候也是去找权贵读作品,杜甫先生的营销就显得没那么真诚了。所以,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里,酒香都怕巷子深,和现在这个“亮出你自己”的时代又有什么不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