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围攻:马耳他1565》读后感精选

《大围攻:马耳他1565》读后感精选

《大围攻:马耳他1565》是一本由[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围攻:马耳他1565》精选点评:

●对基督教骑士团的贵族义务一个非常好的诠释。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行前读物虽然啊总是在行后才读完,但总能给旅途带来更好的体验。希望能坚持下去。

●比预期的要无聊,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身写的了无生趣

●作者的倾向性稍微明显了一点,对史料来源的筛选,明显偏袒骑士团一方。很多对奥斯曼方面的描写都不太友善,比如皮雅利海军司令和穆斯塔法帕夏各怀鬼胎式的激烈争吵,来源只是基督徒史料中的猜测。这一点在海洋帝国中标注得很明确。然而本书中就直接当真有此事写上去了。可能是作者认为这样写更有故事性吧,但这就将书的历史水平拉低了一个档次。对骑士团的损失轻描淡写,就像神剧一样,骑士团似乎一直在大胜,气氛悲壮但好像也没死几个人。可是最后关头真列数字时发现守军其实也没剩几个了。。。 昨晚故事书来说到是还不错,对战斗细节记叙也比较详细,尤其是圣艾莫尔堡守军从濒临崩溃快要放弃,转变为知耻而后勇,奇迹般坚守了一个多月的过程,读来还是颇为感动的。

●看超过一半有种抗日神剧的感觉,知道作者是英国人这点就可以理解了。通篇全是土耳其军队如何溃不成军被大屠杀,瓦莱特大团长如何睿智如何挽狂澜于既倒;基督徒的几次溃败和巨大损失好像都一笔带过;作者也是想表达皮雅利和穆斯塔法帕夏又是如何畏首畏尾一个决策也没做对,也是在说选其当女婿和总司令的一生征战何人陪苏莱曼大帝也是个饭桶。这书和《四君主》里同样写马耳他围攻的内容那冷静的笔锋相去甚远,这股铜臭味在纸里都能闻到,其不客观性简直让刚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怀疑他列的数据和事实是否真实,唯一的优点是details of siege展现的还好,说得过去。 不推荐。

●3.5星,写人比写史质量高,这本书就当纪实小说读可能更合适些,同题材的内容质量不如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马千老师的医院骑士团、四君主

●照理说土耳其士兵从小就是以特种兵的模式训练,个个身怀绝技,单兵作战能力极强 而且几倍于骑士团,却久攻不下,大骑士团长坚毅,智慧,善于调度 和利用地利自然是要描述的,而土耳其方面也因为战略进攻方向以及,多位指挥官的不和导致久攻不下,总的来说伟大的骑士团惨胜的守住了,但和1453年的和之后一百多年的维也纳之围规模小多了.

●3.6 有读小说的快感。

●观点太过于西方,但是可读性不错

●残酷的一神教宗教战争。不过话说,十六世纪的洋人祖先,还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量(虽然是残酷一神教注入的兴奋剂),现在的末人子孙,则无法仰视了。

《大围攻:马耳他1565》读后感(一):平凡的每一天

有次在甲骨文公共号上推荐书目上看到了这本书。这是一部医院骑士团的马耳他战斗故事,同样,圣殿骑士团的陨落,条顿骑士团,也是该看看的。再同样,这本书也是已购甲骨文图书中东各种故事书的一本。而且是非常有趣的一本,几乎一个通宵看完的。 站在基督教的视角,打的很过瘾,尤其是书中提到,苏莱曼大帝对基督徒的宽容是大于基督教的各种裁判所,可以说是这句话至少就保证了立场的公正。 双方主帅大团长和老海盗都是被俘虏当过奴隶的,经过砥砺并坚持下来的人,充满了顽强的斗志。经过信仰光环的加持,在书里闪闪发光。 老海盗在战场上因为穿的太显眼又前呼后拥的本骑士团重点照顾,大团长在艰苦的鏖战后,是恪守本职,继续加固岛上的防御,运营骑士团,也是一样的生活。 无数的每一天,铸就了那四个月的大围攻,围攻以后,依然是每一天。或许这才是砸不扁的铜豌豆。

《大围攻:马耳他1565》读后感(二):坚定信仰的一战

在地中海三部曲里面的海洋帝国一书里面,曾经有过马耳他战役的记述——毕竟是地中海大决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那里面是稍微宏观一点从基督教世界和奥斯曼帝国两个主角方面去记述的。而本书是以医院骑士团为主,记录在这惨痛一役中,骑士团的所做所为,更加细小,更加深入。 当民族国家兴起,宗教改革的萌发,十字军东征的荣耀已经淹没在旧时光中,为之服务的骑士团也进入风雨飘摇之际。这种超然于国家而存在的独特个体,不被国家所重视,在遭遇不幸时,难于及时获得足够的援助。而马耳他战役就是如此。 从罗德岛败退到西地中海,医院骑士团好不容易从菲利普二世那里得到立足之地——马耳他岛。小而贫瘠,而战略地位重要。骑士团于此地,劫掠航行于附近海域的奥斯曼帝国船只,履行自己的责任。1564年的一次劫掠,挑战了奥斯曼帝国官员的底线,他们进谏苏莱曼大帝,必须拿下马耳他。1565年春,一支庞大的奥斯曼军队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目标——马耳他。 医院骑士团也在积极备战。大团长拉瓦莱特向欧洲地区发起求助,让骑士支援马耳他。储备粮食弹药水等资源,建造圣艾尔摩堡,加强比尔古,森格莱阿的防御措施。在奥斯曼大军启航之后,马耳他岛开始焦土战略,把资源粮食全部收集起来,准备长期的围城战。 双方实力对比悬殊,马耳他之幸在于,奥斯曼领导权力两分——总司令穆斯塔法,舰队司令皮雅利。双方存在一些矛盾——陆军与海军的不同特点,令他们的作战方案存在分歧。为了给与海军舰队合适的港湾停泊,皮雅利坚决要先攻击圣艾尔摩堡——正对拉瓦莱特的应对策略。此次攻击的重点都是医院骑士团的所在地——圣艾尔摩堡、比尔古、森格莱阿,这些城市的防御被加强。穆斯塔法之前想要先攻击旧首府姆迪纳——马耳他人民所在地,防御薄弱,军队较少。皮雅利的地位使得穆斯塔法服从了他的要求,进攻圣艾尔摩堡,这给与医院骑士团可以抵抗的机会。 圣艾尔摩堡在敌军气势最强的时候,拼死抵抗了32天,超越了大团长的预期,虽然有过退后放弃该堡垒的想法,但是在大团长的激将法之下,死守圣艾尔摩堡成为守军的坚定目标。 之后比尔古和森格莱阿同样拼死坚守了两个多月,几近弹尽粮绝。硬生生拖垮奥斯曼大军的士气,进入作战期的末期。骑士团明显的处于胜利之态。西西里总督堂加西亚犹豫再三,在其他骑士逼迫之下,于八月底增援马耳他。皮雅利为了保存海军决定撤退,穆斯塔法被宣传的大批援军迷惑,在援军到来之后决定撤退,带领气势低迷的军队退去。发现被欺骗,援军数量不多时,穆斯塔法令士兵下船再战,士气全无的奥斯曼军队被援军击败,最终撤回君士坦丁堡。 马耳他战役中,医院骑士团凭借自己的力量坚守了三个多月。对于信仰的坚定是力量之源,指导有方的大团长是稳定的核心。没有援军,只能拼劲全力,誓死守卫骑士团最后的阵地。一场像是人间炼狱似的战争,从骑士团的角度,详细的记录了战争的过程,每一次炮击,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反击,每一次士气的低落,每一次的重新振作。没有多少的跌宕起伏,却能跟随骑士团一起经历那段惨痛艰难的时光。 一场信仰之战,骑士带领下全岛民众的抵抗。一场史上最大的围城战,挫败了奥斯曼帝国向西地中海扩张的野心。一场生存之战,医院骑士团捍卫最后的阵地。 经此一役,医院骑士团证明了马耳他岛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为之后换的更多的支持与援助。这也是医院骑士团最后的高光时刻。

《大围攻:马耳他1565》读后感(三):东西方文明与两个世界之间的生死对决

英国历史学家厄恩利·布拉德福德(Ernle Bradford)依据翔实的史料、严格的考证和长时间的实地探访,把一场历时近4个月的马耳他攻防战写得扣人心弦,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读起来有如身临其境。作者的讲述既有重点,又有细节,既有情节的渲染,也有人物的刻画。作者首先从战事的背景入手,介绍了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的对比,奥军的进攻策略,守军的防守对策,双方在战场上的攻防态势,战争的发展过程,以及战争的最终结局等。

自1299年开始,经过10代苏丹不断开疆扩土,至苏莱曼大帝时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超级强国。向东,其疆土直抵里海和波斯湾。向南,穿过埃及,进入非洲,直达红海。向西,越过巴尔干,跨越多瑙河,占据东欧大部,直到中欧的奥地利边境地区。在地中海,占据了整个东地中海和狭长的北非海岸线,掌控的海路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至此,帝国已到达其巅峰时期,成为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最大威胁,尤其是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对欧洲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

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关键战略位置,是通向西西里乃至意大利和欧洲腹地的跳板,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占领马耳他,既可以将地中海彻底变为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又可以对欧洲腹地展开军事征服。在1564年10月召开的国务会议上,除了再次从东北方向进攻奥地利,从北非攻打西班牙,马耳他成为奥斯曼帝国征服欧洲腹地的首选目标。马耳他大围攻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血战之一,也是东西方文明、两种宗教信仰,及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之间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此战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逐步衰落,尽管曾有短暂的昙花闪现,如1683年的维也纳围城战(此战彻底解除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但大势已不可逆转。同时,马耳他大围攻也是圣约翰骑士团(也称医院骑士团)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第三次攻防战,也是继罗得岛两次战争之后圣约翰骑骑士团赢得辉煌的著名战争之一。

马耳他围攻战是一场力量非常悬殊的战争,苏莱曼派出的部队包括6,300名近卫军作为攻坚力量、9,000名西帕希骑兵、4,000名非正规军(由宗教狂热者组成的敢死队),军队的主体是4,000名志愿兵和5,000应征兵,以及其他各种战斗兵员,共约4万人,乘坐181艘战舰和不计其数的装备补给帆船,进攻马耳他。马耳他守军只有9,000人,包括圣约翰骑士团的600名骑士,3,000~4,000马耳他民兵,以及西班牙士兵与部分雇佣军。守军指挥官是当时的骑士团大团长拉·瓦莱特。奥军指挥官是多年来一直执掌兵符的穆斯塔法帕夏和舰队司令皮雅利(中期由深受苏丹信任的海盗头子图尔古特居中协调,但图尔古特在圣艾尔摩堡陷落的同一天死去),二人分别负责指挥陆军与海军。

马耳他岛原本是地中海中部的一座荒岛,岛上只有12,000人。圣约翰骑士团自1522年撤出罗德岛后,8年来居无定所,一直在欧洲各地辗转寻求落脚之地。经过教皇克雷芒七世的斡旋,神圣罗马皇帝西班牙的查理五世赠予圣约翰骑士团,条件是每年向西西里总督进贡一只猎鹰,且保证不得与西班牙开战。1530年秋,圣约翰骑士团进驻马耳他,并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到1565年马耳他大围攻开始前,岛上已经修建了圣埃尔摩堡、圣安杰洛堡、圣米迦勒堡、比尔古城堡和森格莱阿城堡,以及加强首府姆迪纳的城墙等。圣埃尔摩堡位于希贝拉斯山延伸至大港湾与马萨姆谢特港入口之间的岬角上,居高临下,直接控扼两个港湾的船只进出,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圣安杰洛堡可以居中提供炮火支援,比尔古作为守军的大本营,提供人力和弹药等支持。

围攻战一开始,奥军就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指挥系统不统一,二是战略方向选择错误。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穆斯塔法帕夏认为应先行占领马耳他岛北部和戈佐岛,然后攻占姆迪纳,进而挥师比尔古和森格莱阿,至于圣艾尔摩堡,可以置之不理。皮雅利要确保把舰队置于一个安全的锚地,即马萨姆谢特港。最终穆斯塔法帕夏迁就了皮雅利,把进攻目标锁定为圣艾尔摩堡,而此举也在冥冥中帮助了守军。否则,守军很难坚持4个月,奥军早就拿下马耳他岛了。

从5月18日发现奥军舰队,5月20日开始登陆,战争正式打响,至9月8日奥军败退,历时近4个月的马耳他围攻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圣艾尔摩堡攻防战;二是比尔古与森格莱阿攻防战。从5月24日一开始,圣艾尔摩堡的攻防战就惨烈至极,在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由于日夜饱受敌军的连续轰炸和白日的炎热炙烤,部分骑士请求宁愿在孤注一掷的攻击中光荣战死。大团长瓦莱特以骑士的荣誉法则勉励守军,坚守岗位,绝不突围。在外援彻底断绝后,圣艾尔摩堡守军一直坚守到6月16日深夜。在流尽最后一滴血,在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之后,圣艾尔摩堡最终陷落了。比尔古与森格莱阿攻防战也是异常惨烈,但最终还是坚持到胜利(森格莱阿一度曾差一点被攻克)。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尤其是战争持续的最后阶段,双方比拼的是意志、耐力、信仰和荣誉。如果没有超强地意志,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骑士荣誉的责任,马耳他守军不可能坚持到最终胜利。如果没有大团长瓦莱特的坚强领导,没有大团长的以身作则,没有大团长的过人睿智和人格魅力,马耳他攻防战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战争期间,一些偶然事件和情报误判也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彻底改变了战争的结局。例如,在终于轰开城墙缺口,奥斯曼军队已经攻入森格莱阿时,姆迪纳总督派出的一队骑兵突然闯入奥军的马尔萨大本营,大肆杀戮其中的少量留守人员,收到求救消息后,穆斯塔法恐大营有失,紧急下令攻城军队停止进攻,转而退兵保卫大本营。否则不但森格莱阿会失守,比尔古很快也将陷落。再如,在马耳他围攻战的最后阶段,西西里总督派出的8,000援军终于登陆马耳他岛时,由于瓦莱特的虚张声势,穆斯塔法误以为有两倍数量的援军已经登陆,感觉大势已去,穆斯塔法与皮雅利决定退兵。等弄清确切援军情况后,奥军已全部登船离岛。为挽回败局,穆斯塔法又决定再做最后一搏,于是下令登陆再战。但由于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在援军和守军的奋力打击下,奥军只能再次撤出战斗。

在马耳他攻防战中,奥军损失了25,000~30,000人,圣约翰骑士团牺牲了250名骑士,活下来的骑士不是重伤就是终生残废。马耳他平民也牺牲了7,000人,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他们很少人能留下自己的英名。在9,000名守军中,最后只有600人还能战斗。此外,西班牙也为这场攻防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21页,“舰队提督”,使用“提督”不妥,应改为“司令”。 222页,“希贝拉斯山从北面俯瞰着大港湾,向南又居高临下地控制着马萨姆谢特湾”,依据地图,感觉方向不对。希贝拉斯山在大港湾的南面,在马萨姆谢特湾的北面。故“向”应改为“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