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是一本由[英]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读后感(一):沿着波罗的海一路向北

能说出波罗的海三国名字的人应该不少,但能说出这三国首都名字的要打个对折了,读此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提及三国,第一反应就是天下纷乱、群雄割据,在中世纪早期到16世纪中叶的东北欧,沿着波海东岸的这个弧形往上走,从丹麦开始,经一众德意志公国、波兰、波海诸国、罗斯,最后到芬兰,混乱与坎坷程度远甚于唐末藩镇和日本战国。

这本书以骑士团为主,比较耐读,族群部落、国家城市、国王领袖、宗教圣徒、骑士团长......等等,族名、地名、人名一大堆,但脉络清晰,一条一条、一寸一寸不乱,也不是本流水账,能让你一旦翻开,就有兴致去看完,而且是对着书里不同时期的地图去按图索骥,我是结合着、寻思着、想象着,甚至去百度现代波罗的海的地域图,胜过另一本较类似但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条顿骑士团》。

在百度时,一不小心看到位于波罗的海东桑比亚半岛上的加里宁格勒,18年世界杯英格兰与比利时一役就在这(贾努扎伊进了唯一一球),这块地方有趣就有趣在它不跟俄罗斯本土接壤,跟克里米亚一样属于俄罗斯的飞地,包括整个桑比亚半岛,狠狠地嵌在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波茨坦协议》里写的清清楚楚,永久割让给苏联,苏联解体了也不还,北约拿普京没辙,戳心戳肺的很,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

此书里也多次提及这个城市的前世。原来叫柯尼斯堡,普鲁士龙兴之地。如今城里已没德国人,都被斯大林赶走或送到古拉格。居民全是老毛子,他们从陆地回莫斯科得在立陶宛办签证。

有时候,读一本书走不了万里路,但几百里路还是能走走的。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读后感(二):北方骑士团的兴起历程

最近几年有关中世纪以降欧洲主要骑士团的著作,层出不穷。包括《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全史》、《最伟大的骑士》《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黑太子: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之花的传奇》《骑士制度》《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铁血浪漫:中世纪的骑士》《骑士的崛起:中世纪的欧洲》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国内读者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对于十字军战争大概中世纪史爱好者和有过一些阅读经验的人士都不会太过于陌生。而对于欧洲东北部的骑士团的历史,对国内的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仍然是颇为陌生的,大多数人也没有看过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过我推荐可以看看《德国人》纪录片,这部片子拍摄的还是很好地,有专业的解说和专家访谈。

本书阐述了12-16世纪波罗的海周边地区复杂的斗争,这一时期大致在维京人主宰时代中介以后和文艺复兴之前。作者认为北方十字军虽然规模阵仗没有地中海十字军盛大,花费也远远少于他们的同胞战友,但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却深刻的多。具体可以表现在德意志领土疆域的变化,波罗的海三国与德国的渊源和自身与外来强权复杂而缠绕的历史。英格兰人也参与到北方骑士团的传教和贸易活动中,这体现了欧洲历史的整体互动性。

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纷争、信仰的冲突、民族的矛盾也许也能对19、20世纪以来东欧地区的苦难历史有一些同情的理解。第一章概述了十字军运动迁徙的欧洲东北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气候对东北欧地区人们的生计模式和制度选择无疑有着较大的塑造作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渔业和矿物资源,也有着“危险”的拉普兰人,时而面临饥荒。中世纪的波罗的海南部沿岸地区无疑是人们口中的“化外之地”,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唯一印象可能就是“产自波罗的海的琥珀”和异教徒占据的“蛮荒之地”。茂密的丛林和沼泽从波的尼亚湾一直延伸到奥得河沿岸。四条大河:道加瓦河,涅曼河,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从南方注入这片海洋,在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则有数不胜数的小型河流自深处流入。再加上这里气候寒冷,注入水量充沛以致海水盐度较低(仅有0.7%到0.8%),这里的东部和北部海域在冬季会结成薄薄的冰层,即使是卡特加特海峡处也有时会封冻。冰冻的海洋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海事活动,大部分海域半年都不适合航行。

这片地区处于东北欧内部,位于大陆性气候向海洋性气候过渡的区域。由于日德兰半岛的阻挡,北大西洋的暖流不能深入,使得这里冬季气温较为寒冷;同时北大西洋暖流对这里依然具有的影响让这里不像同纬度的格陵兰南部、雅库茨克、哈德逊湾和堪察加半岛那样极其不适宜人居,使得沿岸地区拥有了干燥凉爽的春季和短暂、温和而又潮湿的夏季。

由沿海往内陆行进,起先是海岸边茂密的森林和开垦烧荒产生的空地,在沿海平原地带的边缘便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交错起伏的低矮垄岗和穿插其间的溪流湖泊,还有丛林及沼泽——这些构成了波罗的地区和东欧平原的天然边界。可供种植的平原地区几乎是寸土寸金,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烧林开荒的产物。在这一地区较早崛起的是丹麦,挪威和瑞典则稍微晚于丹麦。一般认为北方十字军的东征是开始自1147年的文德十字军,以攻击居住在现在德国东北部的波拉比亚斯拉夫人(或称为“文德人”)为目标。这场十字军战役与在圣地发动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同时进行,而且不规律地持续到16世纪。从出征的时间段和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扩大德意志领主和骑士团的领地和财富,同时为文德人、库尔兰人等少数民族改变其信仰。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读后感(三):一段血与火的征程

提起波罗的海地区,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国家。波罗的海地区的历史与发展相对西欧来说对我们略显陌生。提起“十字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十字军东征”。但在欧洲的北部地区也出现了十字军运动,虽然没有圣地十字军东征那样的知名度,但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定的地位,本书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一历史的空白,埃里克·克里斯琴森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围绕骑士团征服波罗的海地区过程中的善与恶,聚焦征服与开拓的主题,还原了这场北方十字军运动。

一、背景

首先,作者介绍了波罗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与人口状况。这里相比于欧洲腹地来说,波罗的海地区在10-12世纪时是一片蛮荒之地,涅曼河、德维纳河、维斯瓦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森林、沼泽覆盖了波罗的海地区。早期的斯拉夫人迁徙到此地,沿着河流建设了城镇,随后逐渐发展为大的城市。波罗的海地区维度偏高,冬季异常寒冷。居民主要以捕鱼、畜牧为生,波罗的海三国所处地区刚好位于北欧与东部的罗斯地区的交汇地带,因此,瑞典人、丹麦人、普鲁士人、波兰人、罗斯人等在此处从事毛皮、琥珀等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其次,作者介绍了波罗的海地区的社会与宗教背景。相对于西欧来说,这里的人们的组织生活相对原始,由一个个部族组成,主要受“克内斯”的统治与管理,“克里斯”的地位相当于族长与地方管理者的地位,虽然丹麦、瑞典等国由国王统治,但国王的权利有限,他们也要依靠部族、居民的配合才能完成征税、组建军队运政等,控制力较为松散。居民主要是多神教的信仰,基督教的影响难以深入广大地区,即使国王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其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二、血与火的历程

不同于圣地十字军,北方十字军运动开展的目的多种多样。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的相对单纯,那就是通过教宗的认可到波罗的海地区传教,扩大拉丁基督教在这片多神教区域的影响力。随着事态的发展,各个公国的国王也有投机的成分,在某些方面与教宗达成一致,通过支持十字军运动扩张王国的统治和影响力,最主要的就是获取领土。骑士团借助国王的力量壮大影响力和声势,国王们通过骑士团的战斗获取土地,通过与骑士团分享战斗成果得到共赢。因此,北方十字军运动存在多方面的目的。他们通过占领土地,获得教宗的认可取得所占领土地的税权和管辖权,建造堡垒保护所占领地,通过这种手段不断鼓励其他骑士加入其中,扩大声势和影响力。宝剑骑士团和多布任骑士团的创建刚开始的时候气势如虹,但随着骑士团的进展逐渐偏离了教义,最终被条顿骑士团取代。

从文德十字军、利沃尼亚十字军、到普鲁士十字军、立陶宛十字军再到诺夫哥罗德十字军,本书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对北方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开拓与发展有很详细的描述,瑞典人、挪威人、立陶宛人、普鲁士人、罗斯人在这个地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在本书也有体现。本书的侧重点在于分析骑士团在这一地区开拓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统治措施,而不是对每场战斗本身的描述。骑士团在这片地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萨莫吉西亚人、约特文吉亚人,立陶宛人给骑士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立陶宛人,在几代强有力的君主如明道加斯、格季米纳斯等,背靠波兰大公国与条顿骑士团形成拉锯战,一度占据主动。最终,坦能堡一战导致条顿骑士团元气大伤,最终走向消亡,随着波兰、立陶宛的联盟崛起,英格兰、法国甚至是德意志的十字军也难以再组建起来共同对抗异教徒。

从政权的建立角度来说,虽然北方十字军运动声势不小,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终还是落下帷幕;但是从传播基督教文明的角度来说,北方十字军运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他们的军事传教活动为波罗的海地区带来了教堂、庄园、自治市镇、法庭、议会等拉丁基都教会的文明成果,改变了当地多神教的状态。

三、后记

对本读者来说,由于在阅读本书之前缺少对波罗的海地区中世纪历史背景的了解,在各民族众多的情况下,在刚开始阅读起来还是相对吃力,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地名以及民族的名字比较陌生。对于骑士团不同的几个阶段的战斗,本书前面几页虽然配有地图,但是地图的标注比较简略,需要对波罗的海地区在10-15世纪时的地理与地形有个很好的掌握,才能真正理解北方骑士团在战斗时采取的策略、攻击路线的选择以及一系列的决策。因此,如想扩展阅读,本读者觉得还可以读一下《条顿骑士团》《波罗的海三国史》等相关著作。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读后感(四):【Notae】北方骑士团:被需要和被抛弃

我们对欧洲中世纪的了解来源甚众,从最为常见的概述类《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世纪史》和《中世纪的衰落》,到各具特色的学术巨著《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思维》《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以及《中世纪的自由七艺》《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等等,乃至于极为丰富繁多的国别、地区、时代、个人、思想和技术学术与普及著作。不过,其实只需要三本书就足以粗略说明“欧洲中世纪究竟是什么回事”了——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的《查理大帝:欧洲之父》、罗伯特·巴特利特的《欧洲的创生:950-1350年的征服、殖民与文化变迁》以及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的《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波罗的海征服开拓史》。

查理大帝的时代,是西罗马帝国崩塌之后,西欧和南欧诸民族慢慢走出动荡,重新建立文明的时代。欧洲大陆原本只有高卢和伊比利亚地区相对发达,正是查理大帝将一部分罗马制度、习俗和拉丁文化引入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欧洲政权,同时又保留和发扬法兰克人的特色,形成了欧洲中世纪的第一个高峰期(原文:欧洲之父是否名副其实?)。

几经波折之后,欧洲中世纪迎来盛期。以查理大帝的加洛林帝国故地(法兰西和德意志)为核心,武士贵族们四面出击,收复故土、开拓殖民地。由于其军事、组织和生产技术较之周边民族更为高超,是以成功地实现目标,奠定了今日欧洲之版图。欧洲中世纪盛期的殖民活动以一种细胞增殖的方式,将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核心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形式传播到不断向外扩展的边疆地区,从而使得北欧、东欧、大不列颠、地中海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区彻底“欧洲化”/“法兰克化”,与原有的法兰西、德意志和希腊、意大利一同构成了今日的欧洲文化圈(原文:你所不知道的欧洲中世纪盛期)。P.S. 同时也使更为边缘的俄国成为东西方割裂之地,既是东方又是西方,既非东方又非西方。

《欧洲的创生》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欧洲中世纪的宏大图景,《北方骑士团的兴衰》则精准地刺入了一个细部——波罗的海。克里斯琴森在书中既关注时间线索,又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等多个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欧洲北部和东部历史截面的样态,更为细致地描绘了中世纪欧洲变革的画卷。

北方骑士团作为十字军运动的一个部分,有着既普遍又独特的性质。

其普遍的一面,在于骑士团的构造。早在10世纪中后期和11世纪,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武士贵族们在国内便不再有用武之地,纷纷外出寻求机遇,或者试图收复罗马故地、或者尝试攻略新土。但这种尝试通常只是个人或家族所为,规模不大、时断时续、缺乏后劲。11世纪末期,恰逢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塞尔柱突厥,向拉丁教会求援。教宗趁势而为,掀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西欧各国和各级封建领主纷纷响应,使之成为一次国家层面的运动,十字军思想亦随之深入西欧。

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和封建领主的积极响应,决定了这种东征运动难以持久。国王需要维系自己的统治,领主需要巡视庄园,尽管总是有着很多办法可以从中协调,但终究不能根治这些问题。更不用说国王和贵族在东征中要冒着丧命的风险,却未必有多少实际收益。骑士团这种军事修会组织便应运而生。从国王和贵族的角度看,这使得他们不必亲自去往前线,只需提供土地的产出作为资助、鼓动国内躁动的武士和富裕的农民前去便足够了;而土地就在那里,若想收回也不算多么困难。从教会的角度来说,骑士团的宗教合法性完全依赖教会权威,同时又构成了夺取并保卫圣地的武力基础,对于教宗在各个方面扩大自己的权能有益无害。拉丁世界在地中海东岸新建立的小型政权同样需要骑士团,他们提供了高效而稳定的军事支持,双方自然是唇齿相依。

一种即便偶有冲突但也总体相对和谐的局面就如此维持到了13世纪末期,直到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崛起,地中海东岸的基督教势力无力抵抗,陆续覆灭。失去了军事能力的骑士团,便失去了全部价值。最富裕的圣殿骑士团顷刻毁灭,医院骑士团在地中海海岛上苟延残喘,只有条顿骑士团得以幸免。其原因恰在于条顿骑士团的独特之处——在13世纪中期,他们明智地介入了德意志北部势力对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殖民活动,几十年后这里竟成为了骑士团的最后退路。圣殿骑士团的灭亡提醒了条顿骑士团,遍布西欧的庄园和领地根本无法守卫,随时会被国王和领主收回,只有夺取属于自己的领土和人口才是长久之计。波罗的海周边地区森林密布,气候寒冷,族群多样,缺乏统一政权,实为上佳选择。

13世纪中期,条顿骑士团果断接手宝剑骑士团的征服行动,将精力投注于普鲁士和利沃尼亚两块领地,到了14世纪初骑士团纷纷濒临破灭之时,这一富有远见的行动果然为自己赢得了栖身之地。此时,条顿骑士团又一次有了投资的价值——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诸侯来说,他们保护了德意志边境,提供了练兵之地,并使得贵族、武士、富农和殖民者有了可去之处,不必全部在国内内卷;对于教宗来说,条顿骑士团几乎是教会手上最后的强大武装力量,也是地中海的失败之后所剩无几的遮羞布。

然而,殖民征服不仅会给原住民带来奴役和压迫,也会传播新的技术、社会组织形式和思想。在13世纪中期的胜利之后,条顿骑士团逐渐发现自己变得困难起来。立陶宛人和罗斯人在压力之下渐渐形成了统一政权,局势不妙时便皈依教会谋求和平,一旦时机合适又果断反叛,这给骑士团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这很像日本、韩国和越南的诞生,参见 《“我是中心”的天下观与东亚国家的诞生》)。根本的矛盾在于,骑士团乃是武力传教组织,可如果骑士团在某地扎根久了,这些地方便渐渐地全部皈依基督教,那么又何须武力传教呢?用相对温和的世俗的政权取而代之岂不更好?这才是条顿骑士团必须要与立陶宛、波兰和罗斯人作战的原因,而无论他们是或不是天主教徒。内在的根本矛盾驱使着骑士团不停对外用武,这是它的荣耀,亦是它的悲哀。

条顿骑士团原本就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一旦波罗的海周边地区基本完成了基督教化,条顿骑士团就再一次失去了价值。来自德意志的支持不断减少以至于断绝,波兰和立陶宛又得到了教会的公开承认,条顿骑士团便迎来了末日。坦能堡之战和利沃尼亚骑士团的坚持,不过是时代大潮之下偶然的失败和偶然的成功。与之相对的,波罗的海沿岸已经永远成为了欧洲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毫无疑问是北方骑士团的历史功绩。

在抓住北方骑士团的线索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低地国家史》《芬兰史》和《俄国史》的国家叙事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