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锦集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锦集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元,页数:5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精选点评:

●四星半。郑国师是非颇谬于旁人,但总是能自圆其说,还挺有道理,也是本事。确实是提供了一种不同视角——当然,离岸的他既可以享受大国成果、又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与苦痛。二倍速。

●9012年的出版环境,本书能够上市实属难得。之前多次在《联合早报》拜读郑永年先生的文章,很有收获。应该说,郑先生基友多年中国的生活工作经验,也有西方思维,新加坡视角。属于温和改革派,见解很有见地。

●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四个方面,讲述了目前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和重大议题,对我自己而言,会是其他时事热点的基础背景学习和掌握。在70周年华诞的日子,早上以阅兵直播为背景阅读最后的一部分,还是觉得挺触动的。

●2019-59 屁股决定脑袋

●拜读,理解中国当下。

●重复的内容比较多。考虑到是根据文集整理的,再看看厚度跟定价,便也能容忍。书中说到了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口疲软,内需又因房地产元气大伤。通过一带一路来找增长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筚路蓝缕。通篇看下来,中国的经济质量还是不太行,遍地发达国家不要的低价值产业链,缺乏对农民工的再培训;法律存在通融空间,缺乏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少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文凭只能证明你按期缴纳了学费。为什么中国有14亿的人口,却依然发明不了iPhone,出现不了乔布斯这样的人才?

●让我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以及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就事论事,除了序言和第一章有启发,其他章节,口水话太多,缺乏学理性,没法和周雪光老师比。这本书是郑老师的学生写的吗?

●核心观点:出生在浙江的新加坡学者,用一个较客观的方式解释了中国目前在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的问题,有些提出了比较不错的建议。比方说讲政治,提了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党的发展个改革是由谁主导和什么因素诱发的。划分中国改革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以及遗留下的问题。讲经济,提到市场经济与政府间的关系,同时提到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现在应对腐败而产生的三权分立制度。讲国际关系,讲了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总的来说是比较不错的一本书,适合入门读物。原定于2020年年中才能完成的书,提前结束了。原因在于,书中重复的内容实在太多,跳着读,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读完。本书是个大部头,没必要一句一段的读,只要明白作者在讲什么,自己有明白了什么了。那么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最后,好书总是让人醍醐灌顶,推荐!

●序言就是一篇很棒的雄文。 书中新的内容并不多,基本集合了郑永年近几年在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已出版图书中的内容。 编辑比较有水平,把这么多内容整合到一本书里,虽然有的内容有点重复,但总体还是不错的,能让人更透彻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的国际国内问题。看上去,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历史问题。 个人最喜欢的是书中央地关系、做大中产阶级、新民族主义几个部分~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一):书里有意思的句子

《大趋势:中国的下一步》 序言 1.判别古今政治的界线为:是否将经济、商业视为核心政治事务(或国家事务)。 2.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是否把经济(商业)活动视为是政治事务和国家的责任。 3.经济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人类社会诸多个领域中的一个领域,并且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生共存。 4.商人(资本)依靠国家力量得到了统一的民族市场;商人也成为政治的基础,控制了政府进程,这样就造成了实际层面的政治和资本的合一。 5.资本的自我变化是有动力的,至少有两个动机:首先,资本需要社会稳定;第二个变化动机来自资本本身的矛盾,资本一方面需要剥削工人,但同时资本又需要消费者。 6.政治变革的动力在于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化。 7.当全世界政府还没有能力联合起来的时候,全世界的资本早已经联合起来了,实际上,这次全球化就是全世界资本联合起来的结果。 8.中国一直以来至少有三个市场共存(或者有三层资本)的大结构:顶层永远是国家资本;底层的永远都是自由民间资本;还有一个中间层面,就是国家和民间互动合作的这一部分。这三层资本共存的结构也决定了,在中国,市场一定要服从国家治理规则的规制。 政治改革篇 1.政治改革首先取决于一个时代的政治思维,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思维,首先就要理解政治思维者或者思考者。 2.苏联解体对中共的冲击、影响和教训至少有二:第一,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不能同时进行,尤其不能期望用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第二,政治改革的方向不是西式民主化,而是强化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也就是巩固执政党、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3.在西方多党制下,同时存在几个政治过程,执政党有自己的政治过程,反对党也有自己的政治过程,政治就是以一个政治过程替代另一个政治过程。 4.在中国,随着监察权的正式到位,已经形成了党内三权分工合作的制度,即决策权、执行权和监察权,这意味着,尽管国家只有一个政治过程,到这个政治过程分为前后三段,或者说把一个权力行使过程根据时间先后分成三个阶段。 5.改革必须要有人来担当和负责,改革是执政党的一种使命,它必须是一种责任制,历史上看,没有人负责的改革就没有出路。 6.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结构性变化,至十九大这种结构性变化已经成形,并且表述在制度层面了,简单的说,中国形成了“以党领政”和“内部三权分工合作”的基本制度构架。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二):世界风云变幻,你我皆无法置身事外。

本书是郑永年思想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基于过去,放眼未来,从政治改革、经济建设、社会重建、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下一个四十年的发展改革方向和趋势。

现今,改革开放已过去四十年,中国期待再次进入一个“改革高潮期”。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深度卷入全球化浪潮,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产业革命、社会分化和多元化等结构性巨变;同样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国民思想进一步解放,权利意识觉醒,复杂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当前的国际环境也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崛起和外部地缘政治变化无疑是同一个进程,互相影响和强化。如何在国内国际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找到改革的正确方向从而推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是本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年来,郑永年一直在中国问题的各个领域进行深耕和实地走访调研,努力寻找中国改革的自身实践逻辑,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判断。作者多年来一直坚信,所谓“正确”的道路就是要找到自身的变化逻辑。

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改革和变化模式的逻辑讨论围绕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重建和国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展开,着重回答如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已经做了什么?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新问题和新风险?未来的改革作何选择?对我们无法确定的未来给予有益的指导。

2019年,中国再一次处在了历史的关键时刻,未来中国会怎么发展,去往何处,郑永年在《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中提出了几大重要判断:

政治大趋势:“以党领政”体制呼之欲出

经济大趋势: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国企改革

社会大趋势:中产阶级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国际大趋势:中国新版本的对外开放会更加自信

基于书中郑永年先生的几大判断,以及本书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助益:1、解读中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挖掘中西方道路本质,深度解析中西方发展道路模式,掌握背后的逻辑和特征;2、 评宏观趋势,让政策动向不再雾里看花,系统探讨中国发展逻辑,深度剖析未来走向与机遇;3、 看一针见血观点,掌握正确分析方法,一针见血地解读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帮你构建全局化视野,掌握对政治、经济、社会的体系化研究范式;4、 洞察决策背后暗含的战略性思考,深度解读政治经济政策意涵,认识学习决策者思维。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郑永年先生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多次与出版社和编辑沟通,尽量将一个系统严谨的知识体系和中国问题的图谱清晰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以帮助各位读者可窥其全貌,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在即将到来的未来面前,准确判断发展趋势和形势,把握机遇。

世界风云变幻,你我皆无法置身事外。通过《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中郑永年先生做出的几个重要判断及其思路,我们大致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模样。是每一位关心国家、企业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人不可错过的著作!也希望本书能为读者们提供一种思路,掌握发展背后的逻辑和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宏观趋势,从政策动向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走出一条坦途。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三):务实主义下的中国内外部问题对发展影响的分析与建言

中美贸易战的相对宁静让人置身于台风眼的恍惚感,相对于美国对南山科苑街道办和杭州街道办的调侃,我也像调侃那样操着不该操的闲心,也许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忍不住思考,这场风暴会不会让自己片瓦无存。

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群情激昂的新民族主意者配合政府的声明和官宣发出自强不息的声音,任老爷子优雅得体睿智格局的讲话在朋友圈疯传,何庭波的海思公开信,华为众志成城的决心,散发出悲壮的背水一战的意志。谷歌的android服务取消有自制系统鸿蒙,2012实验室的卧薪尝胆也许就等这一天,中兴前高管对华为战略雄心的解读让人热血沸腾,开源软件、开源组织受美国实体清单的影响,开始陆续发出终止合作的声明,arm也开始取消合作,今天ieee开始取消华为评审和主编的学术交往,也许马上美籍科学家会被要求离职华为,可能因为学术封锁,更多的外籍专家选择离职。在绝对实力面前,当规则可以解读和践踏,不对等的战争大幕已然开启。

读这本书,看到关于中美关系的论述,看到关于技术封锁冷战的演进路线,不免扼腕叹息,1972年中美接触,1979年建交,1989嘎然而止的蜜月期,1998年江总访美开放,2018贸易战,中美之间的封锁与交锋成为常态,看来人类还是容易健忘,并且容易乐观,记吃不记打的猪思维在所难免,关于国产化,倪光南院士总让我想起唐吉诃德,个人确实一度笃信技术无国界,技术民主主义的理论,今天看来真是too yong too simple。哈佛大学研究世界第一大国的变革15次,11次战争结束,源自公园前5世纪雅典对希腊挑战的修底昔德陷阱是否难于避免,作者寄希望东方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的不同,在人类规律面前我个人不那么乐观。

从热点联想而起,回归到本书的思考,关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看过些洗地的文章和演讲,自豪感会有但理论基础却感到欠缺,关于民主政府的机制由于选票的平衡,目的不在于发展的理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中国集权体制下的发展目标中心论解释中国的高速发展颇有一定的道理,作者作为大陆出身的新加坡学者在体制外以学术的观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务实态度分析和解读中国政治机制的机理、演进和风险,虽然本质上是亲共的,却也是从务实的角度跳出意识形态来做学术分析与表达。

中国的党和国家关系,党和政府关系,党也一直在做环境适应下的调整,而脱离西方价值观和利益集团式政党模式的研究,从国家与党本质上的关系出发来分析党的务实价值与组织形式,如何高效的治理和发展中国的核心命题,所谓的军队国家化,所谓的多党民主制显然不具备中国生存的土壤,当然,中国需要解决权利分配的平衡,权利的监督,以及利益集团绑架的问题,与其说在借鉴马克思主义不如说在寻找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西方民主的结合,如何有效的实现党内民主和权力的合理制衡。孙中山的三权分立基础上借鉴中国文官集团御史、科举而增加的增加考试、监察基本上沿用到现在,公务员考试和国务院平级的监察委相当于重新实践,而在潜意识中一直认为目前的常委与明清的内阁极其类似,可能唯一的区别世袭的皇帝与内阁宰相和二为一,避免了黄权与相全相争,再往深里想,可能这也是一个假象,也许府院之争依然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另外一个观点是关于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问题需要经济政策解决,市场化过程中,关于国企的地位和风险,一定有不同的声音,但国企是不是适合进入所有领域并实现垄断确实值得商榷,另外避免国企沦为利益集团的敛财工具滑向俄罗斯的寡头经济,进而寡头经济演变为寡头政治导致政治风险值得警惕,国企的利益要求和分配,以及退出告诉市场化高利润领域值得探讨,至于西方的国企补贴对wto规则违反的制裁,是另外一个博弈的话题。而社会政策的经济化恶果需要深入反思,教育,医疗,房地产的社会政策因素经济化是导致基层动荡的根本原因,这类错误的改革失败不是反思市场经济错了,而是反思社会政策领域经济化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洋洋洒洒49万字,不过有许多讲稿的修订,学术语言不统一,有些章节的论证理论丰富旁征博引,有些章姐口语化,散文化严重,甚至同样的内容出现4、5次,这也许是文集化和论著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而言,实属瑕疵。

瑕不掩瑜,对当下中国政治理论、机制,经济发展和演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兴衰成败,得失,对外交战略,对未来的发展的分析和演进的建议和建言,值得一读。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四):国内国外治理大国如烹小鲜

序言 国家与发展

《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

1、西方政治经济学: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无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是否把经济(商业)活动视为是政治事务和国家的责任。

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快速分离开来。这里有两个经验事实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促成了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第一、罗马帝国的解体和商人的崛起。第二、政治秩序的重建。

国王和商人拥有了同样的利益,商人需要一个统一的民族市场,而国王需要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两种力量的合一,便在欧洲造成巨大的中央化即中央权力的形成动力。欧洲近代的发展首先是中央化的过程。

《经济与社会》《中国宗教》《印度宗教》

私有产权的保护,就是国王和商人之间的契约。

议会产生政府,也就是商人产生政府。议会就是商人的议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当时的西方民主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政府只是资本的代理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当利率趋于零的时候,货币政策就会失效,当政府债务过大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会失效。

2、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作为国家的责任

中国文明从来没有在知识层面把经济视为独立的领域,在经验层面经济也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

《管子》《盐铁论》《国家与革命》

3、两种政治经济学模式的未来

政治改革篇

走向市场经济体现在,农村改革、经济分权改革再到城市体制改革。

小真相的改革:

1、法制。法制一方面是针对社会而言,另一方面是对党内政治生活而言。改革开放前的继续革命,导致法制的大破坏。

2、干部类型何干部录用制度的改革。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何专业化。

3、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解决领导人个人和体制之间的关系。选拔中青年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解决老干部的退休问题。

例如设立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终身制的过渡办法。

苏联解体对中共的冲击、影响何教训至少有二:

1、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不能同时进行,尤其不能期望用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

2、政治改革的方向不是西方民主化,而是强化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也就是巩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法治是即使是执政党及其政府也都必须服从法律,无论作为组织还是个人。

把党和国家的机构整合在一起改革。

就中国机构来说,决策权包括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政协、社会组织等,执行权包括国务院、公检法等,而监察委履行监察权。

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制度崛起,而外部崛起只是内部崛起的延伸而已。

制度更是人们衡量政治人物政治遗产的最重要衡量标准。

党和国家的关系类比为所有者和管理人的关系,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党对国家的主导,具有启发意义。

党和国家的关系是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

干部任命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组织支柱,它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所有总要岗位上的主导性人事话语权。

中央领导小组和国家领导小组

习近平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共的领导弱化、党建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校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前进航向。

——王岐山

在任何改革之前,首先要改革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如果没有中央地方关系的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最典型的是1994年的分税制和1998年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改革,这两大改革直接影响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央地关系的三层逻辑

1、最重要的是政治逻辑。

2、利益逻辑。

3、经济逻辑。

重塑央地关系考虑的方向

1、通过确定国家统筹制度,重建现代国家。

2、压缩中间层政府。

3、除了纵向压缩中间层政府之外,横向的党政机构也可以压缩以减少支出。

4、进行新的税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税源。

5、大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减少甚至断掉地方国企对政府的依赖。

6、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建立政治责任制度。

经济建设篇

第六章 国企改革与经济转型

消费社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考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分野问题,或者说他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政策上,没有能够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区分开来。

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两大央企(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开始进行社会建设,当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政策概念,除了维稳方面出现问题,在社会建设方面还是取得很大的建设成就。

随着私企消失,中国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全面计划经济时代。

《盐铁论》

只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才不会导致大的经济危机。今天中国经济领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都是这两种失衡的表现。如何实现这两种失衡?这便是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文明有两个既优秀又具有现代性的传统,即政教分离和政商分离。

许多所谓的风险投资不是为了培养新企业,而是防止新技术对现存企业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所谓的投资实际上阻碍了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企业家精神的竞争,重新梳理和重建政商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和重要。

当经济出问题,哪怕是所谓最好得国家,像美国、欧洲老牌得帝国主义国家,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社会重建篇

GDP主义就是要把中国社会货币化或者商品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的眼光就转向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产业化的方式来保证GDP的增长。

GDP主义入侵教育领域是中国教育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直到今天问题还没解决。

任何一个社会,权力可以分解成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

中国社会失序的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没有边界。

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一旦数据化,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也就是“去意义化”。一个“去意义化”的社会便是毫无道德秩序可言的。这就是今天大家经历着不信任、恐惧、孤独的根源。

弱政府、弱社会,政府什么都要管,好像是强政府,但因为很多方面管不好,老百姓又抱怨政策,这就演变成弱政府,社会没有空间,没有能力自我管理,这就是弱社会。政府官员经常视社会为自己的对立面,动用政府力量对社会进行管制。

允许民营企业家入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共产主义政党分开来。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使得执政党本身可以生生不息。

政府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什么权应当留在政府,什么权应当下放给社会?

政府是一个(法治)架构,而不应当管那么多细节。细节属于市场和社会,没有市场和社会,就不会有任何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机制。

中国的社会稳定缺失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那就是中产阶级的规模太小。在任何政治体制中,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中产阶级,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任何因素的变动,都会轻易使得今天的中产阶级在明天就演变成为贫穷阶层。已脱贫的阶层也容易重新沦为贫穷。实际上,除了体系内部占据重大战略地位的少数阶层之外,任何阶层都随时可以演变为贫穷阶层。正是因为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性,中产阶层的中上层开始选择退出,即移民海外,寻求保护。

亚洲四小龙一般是每10年有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企业家光考虑着如何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利,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进步。实际上,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在于技术创新。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有70%~75%的中产阶级,但现在已经降到了不足50%。欧洲也是一样。从前中产阶级很大,社会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但现在中产阶级普遍变小。如果中产阶级占到75%左右,任何一个政党,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要照顾中产阶级的利益,就不会走向极端。但若一个社会,像泰国,50%是穷人,50%是富人,那么农民选出来的总理城里人不接受,城里人选出来的总理农民不接受,永远都会是一个斗争的局面。

《历史的终结》

国际关系篇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摩擦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

美国国内对中国描述的话语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国军事、经济威胁论到后来的利益相关者和责任论,再到今年的领导者角色论。

改革就是内部改革、外部开放。

对中国来说,在强调海洋地缘政治的时候,在成为海洋大国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陆地地缘和海洋地缘。这个平衡决定了中国的综合国家安全和海洋地缘政治战略的可持续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