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摘抄

《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摘抄

《海子经典诗选》是一本由海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一):改日续读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感情只是陪伴我的小灯

时明时灭的地狱之门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

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

但不会遇见你

|草贴着地长,你我都是草中的羊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我的七月爱我 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 她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想起来摘抄时都快看完了。因为书要借人,囫囵吞枣地先看完一遍。体感上像在轰隆隆热热烈烈的大风中,在干燥的热涌中被冲击。在他诗里,一眨眼,万物就涌到眼前。快速阅读时几乎感到不能承受。最好的读他诗的方式该是一天一两首,在夜晚慢慢沉浸,去意识眼前世界不止是被这样固住的,世界曾是狂暴流动的。

冒昧猜想他有双相障碍。他的诗在迷醉幻觉般极端的幸福快乐,和如同大地基底的绝对痛苦里跃迁。痛苦明白才是他永恒的主旨。在他那里,世间一切都是共通的。人类所有概念、界限、定义、分割都不存在,世间物诚如贯通的一体,包括他自己在内。

他的诗里充满了女人,姑娘,怀孕,母亲。但意外地儿乎不让我感到奇异或不适,对两性坦荡的热爱和欲望,他对此和对眼中世间万物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粉饰,只是动物般的纯粹和热忱。所以性和爱并不会让人不适,让人不适的其实是假借文明作掩的虚伪和戕害和暴力。我羡慕他,能做到如此合一,甚至天真地爱慕另一性别。

《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二):换了人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所谓的明天再也不会到来,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于山海关卧轨自杀。

其实如果你只听说过海子,听过他说以梦为马,听过他写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听过周云蓬化用他的《九月》唱着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你不会想到他死的时候会比你我更小,他的梦想、他的未来、他的美好期待,都让我们充满憧憬,而他却早早离开。

要了解一个诗人,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幕后,和了解他的诗一样重要,这也是我喜欢海子比顾城更甚的原因,与北岛相比也不遑多让。

1964年出生在怀宁县的海子,算我半个老乡,也是我当下正在工作的地方。父母都是农民,成绩优秀,喜欢文学和阅读,那时候的他很适合做个上进生代表,但总还缺少点光环加持。

1982年,海子18岁,开始写诗。从那年开始,一共七年时间,既写出了我们熟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以梦为马》,也有使他成名的《亚洲铜》,更有那封绝笔《春天,十个海子》,都悉数记录进入本书当中。

海子对于诗的创作是虔诚的,本书的编者同样如此,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加注了初稿时间与改动记号,同时,抛开那些带有臆测的迷惑性解读,单纯的展示文字最本源的感动,也能够让我们更直接地去了解海子的生命。

这七年里,他在憧憬与孤独中不断发酵着自己的情绪,内心世界中的潜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梦幻场景相拥交错,共同塑造了如今我们知道的海子,他的死就像是在山海关里埋下了一粒大众对于现代诗歌思考的种子。即使活到当下,他也不过才五十出头,可新载体里诗歌里的停滞不前仍旧让人深感迷茫。

所以死去的诗人,和活着的诗,都是我们在探讨的事情。

感谢编者们三年多时间里的资料考证,对照那些手稿和往期收录中被修正的错漏处,不得不承认,海子的热情从未减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人间。

提起抒情诗人,我们总会想起一句“情深不寿”。也难怪,海子从饱含希望,到流露孤独,再到写出“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内里的纠葛始终在扩增,

可快乐的人很难每一刻都快乐,悲伤的人也并不是每天都在悲伤。

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评价来阅读海子,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过度解读的情绪:他带着梦想和欢乐的句子是否是在讽刺人间?他将未来阐述的如此鲜明而具体,是否代表着他早已了悟这一切的不可得。

我想诗人之所以去写诗,首先是因为他从文字中找到了自己,其次才是为了表达情绪。

倘若要说这些爱与希望是从一个精神羸弱者口中说出的,我是无法相信的,我知道诗人通常敏感,我也知道诗人通常比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了解才更爱。所以自杀者并不是宿命论,他有着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也许最后一刻他选择了最轻松的方式去解脱,但肯定说过“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的那个男人,一定还是爱着这个世界的。

《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三):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春暖花开的季节,是怀念海子的季节。

诗人诞生于三月,又离开于三月。诗人的面目,一半明亮,一半黑暗。

明亮的诗人做明亮的梦,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久久地酣睡在家乡的臂弯中。梦里檐下有飞燕,田埂细又长,他坐在高高的金黄色的谷堆上,就像造房子,把太阳呀,风呀,麦田呀,大海呀,通通都堆在了他梦里飞到的那个世界里,村庄又明亮又快活。笔在膝头的纸上刷刷响动,一抬眼,今天的昌平,拥有的是个蓝色的夜。他写下:

明亮的诗人伴随着布谷鸟的啼鸣睡去,黑色的诗人从梦里挣破。太阳映红了原野,母亲在原野上哭泣,五谷在泪水下腐烂。在焦黑的被收获的麦地中央,明亮的一切都就此陨落,他被这黑色灼伤,

人们说,诗人分裂了。

分裂的诗人躺在铁轨上,神思摇摇晃晃。从山海关跋涉而来的列车,裹挟着塞外的风呼啸而过,巨大的阴影和落日的明亮在诗人脸上一分为二。人们说,诗人死前吃下的几瓣橘子,也在诗人的肚子里一分为二,刚刚好。诗人的分裂就这样有了神话的味道。

诗人海子逝世30周年了。这真是一个让人恍惚的数字,他尚没有活过这么大岁数,却已经死去了这样长的时间。活着的时候,他寂寞而贫穷,住着的昌平小屋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他这坟墓里从入夜开始写,写到太阳升起,他便倦倦地睡去,醒后看书,入夜复写作,如此周而复始。北京的诗歌圈子有点霸道,他垒了一摞书稿,总投不出去。

他时而癫狂诘问,痛苦不堪,时而狂放自大,要世人匍匐称王。当爱情满怀,他的诗句里有一种透明的忧伤,

当春天来临,他又在风中疾跑,像闪电,为世间的一切幸福战栗。

不诚恳的人才显得深沉。海子从不深沉。他是真诚的,透明的,脆弱的,孩子气的,像在海里燃烧的火焰,像在太阳下摇晃的青麦。

有人说,海子的诗是一个生病的孩子的诗。这或许是对的。当我们从孩子的具象抽离,我们将看到诗人如何从土地中孕育而出,又如何把那沾满泥土的黑色双手颤抖着伸向太阳——他分裂得彻底、痛苦,无所保留,如同烈士投身诗歌。

西川说的真好,“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通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

1989年3月14日,海子写下了最后的诗行:

12天后,他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携着《瓦尔登湖》《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躺入了死亡。

所有狂乱的、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怪诞的,都一并躺入死亡。

在安庆贫穷的山村中出生,10岁读高中,15岁考入北大法律系,爱过4个女人,25岁自杀——他的人生寂寞,贫穷,就连爱情都显得乏善可陈。

但我们又看到这天才的一生,是那样纯粹、热烈。“我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贫穷自始至终,他却不改敏锐与感恩;纵使寂寞,也是那样不枝不蔓,没有款曲,没有辛秘——骆一禾说,“他有颗赤子之心。”

死去了的诗人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200万字诗行炸成礼花,白昼般的光照亮80年代的人们,照亮他们的惶然与失落。王位、血、太阳、梦做的天马、黑土与麦地,他心爱的村庄……一切都在刺破虚空。那白光灼伤视网膜,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那白光中怅然若失,又癫狂向往。

——死亡是群众的旗帜,猎猎风声中,一切对时代的妄想或恨意都借此飘扬。

作为挚友,西川在海子逝世20周年祭上宣布,“海子10周年祭完成了诗人的神化,20周年祭将完成诗人的经典化。”

从神化到经典化,初听是退步了。

西川还说,不要让我谈论海子。或许我们都该少谈论海子。谈的够多了,声音那样多、那样杂,歌声便湮没在这些私语中。不妨再退一退,让喧嚣静止,在黑暗的土地里,有种子松动的声音。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作者:宙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