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摘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摘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一本由(奥) 里尔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一):没有比这更亲切、优美、睿智的书简。

说到里尔克,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秋日》。第一次读这首诗,我就被击中了,心中一阵怅惘,似乎看到秋风刮过原野,树叶在风里飘零,诗人竖起风衣的领子,在树下徘徊、吟哦。今年7月,樱园读写俱乐部决定共读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时,我就很期待,读了第一遍,果然没有失望。这十封信的文字很美,但也有不易理解的地方,我更倾向于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翻译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足以遮蔽它诗意而理性的光辉。关于生活、工作、爱情、写作,里尔克都有成熟、睿智的见地。每封信都深深击中我。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书。青年诗人询问里尔克对自己的诗作的看法。里尔克诚实、真挚的给出了意见,但同时告诫青年诗人不要向外去寻找意见,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帮助到一个初学者。要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从内心挖掘一个答案。里尔克说:“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创造。”“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别无它途。”里尔克告诫青年诗人在艺术创作中要忍耐,像树木似的成熟,不要担心夏天会不会来,不能去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谈到爱,他认为爱是艰难的,爱的要义不是献身、倾心、与他人结合,而是自我完成,为另一个人完成自我的世界。对这十封信,我对读者的建议是不要去试图解读和阐释,你只要像咬一口果子,自然而轻巧地咽下甘美的汁水,就会得到无比美妙的快乐体验。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二):不仅仅是给青年诗人的信

这是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在信中,里尔克诚挚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写诗的建议。他劝说这位未曾谋面的青年人,要花更多的时间询问自己的内心,而非关注外界的审美批评。因为批评“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的卖弄笔墨,今天这派得势,明天又是相反的那派”。理解艺术需要用爱,创作艺术需要用真心。要让情感慢慢地灌注笔尖,让诗歌自然地在纸面上呈现,万万不可急躁。毕竟,“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 而对我这样从未写过诗的读者来说,这又不仅仅是给青年诗人写的文字。 当里尔克在讲诗人不应将批评文字奉为圭臬时,我作为读者,仿佛也在被劝告。“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所以读诗、鉴赏艺术品,又何必常常求助于批评文字呢?有人会说,听取他人意见对理解艺术品是很重要的,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要学会的不是多听听他人看法,而是听听自己的内心。

当里尔克在谈写诗要耐得住寂寞时,他也在谈人生。他将孤独、寂寞视为人生常态,认为对心中的疑难困惑要多多忍耐,对寂寞要学会去爱。我们常会对现状感到焦虑不安,但实际上我们周围并非陷阱遍布,并非有神在故意刁难,而是人生本就如此。我们常对梦想有过于急切的追求,但实际上实现梦想,怎能不懂得忍耐与积累?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孤寂,不必将其视为特殊。 或许,信中很多道理我们早就明白。但里尔克朋友般的姿态,冯至诗化的语言,让道理变得更为亲切。每当心中被乱麻纠缠时,捧起这本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吧。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三):卡卜斯得到了回信,感谢冯至先生,我们也得到了回信

冯至先生说,第一次读到里尔克这册书信时,觉得文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是啊,究竟什么样的文字能够如此透彻心灵,反复流动在心间。

这本小册子《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记录了里尔克与收信人卡卜斯之间的谈话,有关诗歌创作、有关人生走向、有关职业焦虑、有关内心境地,良师益友的口吻让人感动,让人温柔。

里尔克是何其温柔的人。面对卡卜斯的职业焦虑。他说,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当我们身处无法适应的环境里,内心的空旷自不必说,尤其当我们努力去负担自己的世界时,这种广大的寂寞更是需要接受“内心世界”长期不遇一人的准备。里尔克的口吻如此冷静理性,却又如此触及心灵。

他说,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行与物接近,他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我们的美好一日,尽可有很多部分构成,还有夜,还有风,我们还有这个世界从不曾被我们认真善待和感悟的事和物。

里尔克是何其清醒的人。他时时劝慰卡卜斯却也对卡卜斯表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终究是需要自己去梳理,去面对,去探寻,旁人无从插手。他说,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方法,请你走进你的内心。像是在指导卡卜斯的诗歌创作,又何尝不是在给予人生建议。

人生道路上的疑虑种种,在年轻的岁月中,无法被感知和体验。我们总是无法放手,无法忍耐,我们还无法接受去爱这些“问题本身”。他说,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爱问题本身就像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的文字写成的书。

但里尔克也是处在悲伤与寂寞中的啊,他对卡卜斯说,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有些不忍,但他的亲切与美好却又让人无法停止阅读这些文字,就像冯至先生所说,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密的话。

这些话语像是伸向人间沼泽的树枝,在黑暗间让人看见破晓,在窒息间让人感觉呼吸,在广大的寂寞间让人心有陪伴。

这本小册子同时也收录了18首诗歌,再次读到《秋日》依然是那么动容和颤抖。这首诗是我第一次知道并接触里尔克的第一首诗歌,十年前的阅读记忆历历在目,“夏日曾经很盛大”“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我们曾经的消失之光,寂寞之爱,灵魂之深,都如同卡卜斯一样,在无尽的焦虑、苦难和寂寞中等待里尔克的回信。卡卜斯得到了回信,感谢冯至先生,我们也得到了回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四):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是自然。”

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语言真的令人好生心动,在这十封信件里,里尔克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耐,也没有一点身为前辈的架子。

他言辞细腻柔软,带着一种快要破纸而出的包容、谦逊以及尊重。

在这十封信里,里尔克谈到了诗与艺术,谈到了两性的爱,谈到了生活与工作,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被列为了中学生必读书单之一,如果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也能读到这本书,该多好啊。

“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

在第一封信中里尔克的回复真的很有意思,他先是说“我不能评论的诗,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他说“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他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到达过的空间”。

但是在这之后他又指出了卡卜斯诗歌里存在的问题,并在之后给卡卜斯指引了一条写诗的道路——

比如关注到生活最寻常琐碎的时刻,不要写爱情诗、不要写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因为他们都是最难的。要如何躲开普遍的题材、如何正视生活的贫乏,因为创造者的生活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这简直是完美的一个引导式教育的谈话模式啊!先肯定再指出问题之后再循循善诱,比直接否定的方式好太多了啊。

在里尔克的这十封回信中也可以看到卡卜斯在寄过去的信中一定写到了许多关于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相信这些问题现在也在困扰着许多孩子。

让里尔克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还有一个即使是成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孤独与寂寞。

从里尔克的回信中可以看出里尔克是一个真正享受寂寞的人,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着寂寞。

“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成为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找你一切的道路。”

“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除此之外,书中也提到了职业、两性关系等等受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当然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里尔克对于卡卜斯称呼的变化,在前五封信里他还是称其为亲爱的先生、尊敬的先生,到后期就变成了“我亲爱的卡卜斯先生”,相信在这个通讯的过程中,里尔克也渐渐将当成了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吧。

在这个版本里还收录了作者的论“山水”,以及冯至先生译作的里尔克的18首诗,开本较小,便于随身携带,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