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剧的诞生》精选点评:

●高考后的整个假期,每天晚上都会看这本书。

●周国平关于人生意义的诠释: 世俗谛的观点: 1.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可以用它来养活自己。 2. 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让对方快乐。 胜义谛的观点: 人生没有意义。

●在被各种坑爹翻译虐过后,才知道流畅得想一口气读完有多难得。周国平还是很有水平的。

●阅读无障碍

●休学这一年,我反复觉得人生无意义,活着无意义。 幸好有男朋友的陪伴和安慰,才让我有了活着的生气。 通读之后,才发现男朋友把日神和酒神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发现了,人生确实是无意义的。只不过,我从叔本华式的彻底悲观,转向了酒神式的积极面对人生的无意义与悲观。 现在的我觉得,有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事,足矣。 即便是悲剧和无意义,我也要痛快地,尽情的,跳啊,唱啊,舞啊…不放过任何一个现在,不失掉每一帧的壮丽和快慰。

●周国平的翻译是亮点,深感翻译的中文笔力太重要了。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二者综合起来,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 理论家与艺术家的区别。理论乐观主义相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的深渊,甚至能够修正存在。苏格拉底的影响笼罩着后世直至今天,人们崇拜逻辑和知识。但是,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必定突变为艺术。 悲剧端坐在这洋溢的生命、痛苦和快乐之中,在庄严的欢欣之中,谛听一支遥远的忧郁的歌,它歌唱着万有之母,她们的名字是:幻觉,意志,痛苦。摘自樊登读书会

●喜欢周国平翻译的版本。

●我喜欢德国人的一点就是他们即使是哲学家看艺术也很少说外行话。

●对非理性的推崇.这本书实在太重要,值得反复阅读。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他有自己的文字节奏

尼采写这本书时很年轻,不得不承认他的文字有引入入胜的节奏,不断提速,文字背后的意象自动浮现出来,就像一幅画,只不过需要调快绘画过程的记录,想象那记录的影像让目睹的人从未知中浮现出妙然的不可思议图景,贯彻酒神精神的文字真正让意志做了主宰,这一点上,作者与读者的意志是一体相通的。周国平老师的翻译不错,读尼采够用了,但是导读姑且看之。我坚持直面文本,好多人都有这个习惯,翻回来再读,就会发现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于书文本的认知,这个认知没有高下之分,如果提前有代入的框架设计或者遗留的导读人的疑问作祟,是挺折磨的挺无趣的一个阅读及构建的过程。尼采批评苏格拉底和延续的对于知识、理性的无止追求,让我惊讶于还能这样思考,衍生出的乐观主义和知识等级制度,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一点上无法讲明对错,但尼采的洞识是深刻的。自我批判的尝试一节,站在十多年后的另一种人生阶段看待当时的创作,有点不满,提出了很多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让这本书显得更完整。人的观点确实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告诫年轻朋友们,你们要学会欢笑,形而上可以扔给魔鬼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二):《悲剧的诞生》短评

大概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可以解释《悲》,连同那含糊其辞并间杂着怒吼的“自我批判的尝试”。当我读到德勒兹的评价:“生命需要从苦难与矛盾中拯救出来……《悲》未能摆脱辩证法的阴影,即辩护、救赎与和解的思路”时,我同样难以认同。或许这并非尼采早期思想的“局限性”,而是尼采思想胚胎便蕴含的极朴素的、不可和解的悖论,这是尼采自己亦无法逃避的逻辑的眩晕,尼采疯狂把他唐突地交给了自己,交给了其他人。在什么意义上尼采同时谈论“艺术是苦难者的救星”而“生存本身为更深重的苦难正名”,包括那“可见的中间世界”,那“既观看又同时超越于观看之上的情形” ,以及“更单纯的言语形式”与“本身有完全的主权的音乐”的不可能。倘若这样的悖论形态不是如希腊悲剧那般:“因一种不可解决的冲突自杀而死”,那么就必须抛弃任何和解的体系化诉求,作为思想的“即兴”必然地、无限地与自身发生关系(布朗肖语)。因此“令人讨厌的黑格尔的气息”真的可以作为尼采对早期思想的彻底否定而接受吗?甚至尼采本人都是不足以充分回应自身的……我们只能不断地听,去听尼采在人生各处不断地回答:“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书……这里有一颗怀着异样的、莫名的需要的灵魂。有一种充满疑问、体验、隐秘的回忆,其中还要添上狄奥尼索斯的名字,如同添上一个问号。”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三):悲剧精神的存在意志

明面上是关于艺术的探讨,内里是关于存在的探讨。存在的本质乃是一种悲惨的必然灭亡的命运(意志),然而正是这种强大磅礴的存在意志促使人去好好存在,这即是所谓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人通过对存在本质的识破后与存在意志即世界本质或融合唯一,并且激情地实现这种生存和毁灭意志的世界观。(这有点像庄子的齐物论,得道后居于环中的思想)而所谓日神精神倒像是酒神精神的掩饰,它掩盖必然毁灭的本质,从与万物合一的超越体验中把人拉回个体之中,所以它不像酒神精神那样放纵不拘而是节制的;但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这种庄严的壮美,它展示了个体化的完美状态,为此在的生存提供了现世的世俗的幸福典范。至于里面讲到的关于音乐是意志的语言,是与概念图形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达,看得我云里雾里,于是乎也不懂他讲的什么音乐乃酒神精神之助和歌队一起催生悲剧云云,简直莫名其妙。

单纯讲来,这书要讲的主旨在之前高中语文做阅读的时候(笑死)就已经知道了,然而全书用了这么多的篇章,反反复复说道,甚至两个版本的附录酒神世界观又把全书重复了一遍,这一点来说实在让人头疼,每天晚上夜里看都好困。其实重复也不是那么高吧,可能是因为我两个版本一起看的缘故。哲学还是太抽象了一点,一些地方总是反反复复倒回去读,读了之后发现前面好像也还是没说,有些晦涩了。

单独看周国平先生的这本或者说单独看孙周兴老师的译本都是不太好的,周的译本文笔文雅则文雅,作为说明性的文字说理不够清晰;相比之下虽然孙老师的译本文字直白一些,但是其论证的严谨明确从注释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二者相互配合或许更有助于读懂。话说回来,尼采的文笔也挺好的,许多地方都流露出他所说的酒神的激情。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四):悲剧的诞生

一本讲述“个人体验”的书。放弃论证,振臂高呼,我心里的美是如此这般!悲剧之所以是艺术巅峰是因为如此这般!这种不靠理性论证,用类似“音乐”的方法传递意志的,“个人体验”的叙述其实挺神奇的。我读到一半,在尼采还没有提出“音乐”这种“使希腊悲剧比史诗和雕塑都更具有悲剧性力量”的力量来源时,内心突然冒出“尼采会喜欢巴赫么?”这个想法,结果几章之后尼采果然开始强调从巴赫到瓦格纳的德国音乐里所蕴含的酒神艺术的觉醒。所以说神秘的个人体验其实也能让人产生共鸣,前提是你不能用学院派的理性去批判它。

其实我比较能够接受尼采所说的“正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了人生在本质上的悲剧性质,所以他们才迫切地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于是有了最辉煌的艺术创造”。可能是因为我最早在文学课上接触到的关于“西西弗斯(和人类)为什么在已知既定的命运的前提下还能继续生活”的讨论给我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你得赋予生存一个正面的表象正面的意义,这样生活才能继续下去不是么。

“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尼采的结论是,由酒神现象和希腊艺术所启示的那种悲剧世界观为我们树立了这一创造的楷模,而希腊悲剧灭亡于苏格拉底主义则表明理性主义世界观是与这一创造背道而驰的。”

“出路何在?尼采寄希望于悲剧世界观的复兴,不过他很快就失望了。我们看到,直到今天,他所描述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状态仍是基本的事实。”

“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