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漂亮女人是来人间历劫的

一开始大篇幅在讲弄堂、闺阁、鸽子,其句式还都是循环往复的那种,不免让人有种起腻且不知所以的感觉。幸好,它的盛名给了继续阅读的耐心,这份耐心没有白付。

当故事即将落幕,鸽群飞起、弄堂似沉船露出残骸,你才惊叹于这是拥有怎样神奇的笔力,竟然可以将上海的城市思想、上海女人的韵味描摹的如此深入骨髓。

王琦瑶的一生,有过惊鸿一瞥的幸福时刻,但大多都被浓得化不开的荒凉包裹着。从大权在握的李主任到毫无担当的康明逊,从替罪羊萨沙到被光华和锦绣吸引的老克腊,当然还有一片痴心却终错过的程先生。

王琦瑶的情感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最终都多少有点嫌隙,连个体己的人都没有,包括自己的女儿都无法吐露衷肠,着实可悲。

作为女人,独立不止在于经济,更在于精神。寄托于他人总归不如强大自己来的靠谱实在。

长得漂亮是资本,活的漂亮才是本事。

《长恨歌》读后感(二):二刷有感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给我推荐了这本书——《长恨歌》,看完之后我失落了好久,因为一下子找不到第二本同类型的书。那时候真的太爱这本书了。(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这种张爱玲式的小说的)

如今二刷,一开始我差点以为看的不是同一本书(前一章节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弄堂、流言以及闺房的描写,只读到了环境没有读到故事),直到“王琦瑶”这个名字的出现,才唤起了一部分记忆。

在听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初这么喜欢这本书的内容,直到读完,才明白是“老上海”的情节吸引了当时的我,如今,读完故事依然会有一种内心充盈的感觉,有被书中的细节触动,比如住在“爱丽丝”时的王琦瑶对蒋丽莉说:一直都是在你家吃饭,现在终于可以在我家请你吃饭了;再比如那个水乡少年阿二如诗一般的话语;

除了细节,还有每个人物的为人处事,仿佛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人的特点,“欲迎还拒”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目的等等。再看一遍曾经很喜欢的小说,结果是因为忘却,重温后却收获了更多。有点怀念当时的自己。

《长恨歌》读后感(三):长恨此身非我有,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本书在我的读书清单里待了很久,一直以为会是一场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就像唐明皇与杨贵妃。而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却是一个典型旧上海女人由不得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国阁气和脂粉气,甚至有些小气。但相同的是,读完之后也能感受到彻骨的苍凉与遗恨绵绵。

“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问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长年见不到阳光。爬墙虎倒是正面的,却是时间的帷幕,遮着盖着什么。”

我是在后来才慢慢理解并喜欢上王琦瑶的。她到死都是那么优雅、美丽,她的智慧是时问沉淀出来的,是烟火气熏染出来的。她不是广寒宫的仙子,她只属于人间。

王琦瑶成为上海小姐时是那样的风光,好像她和这个城市一样,会永远年轻,永远盛放不调零。可是无常的命运将她因禁在爱丽丝公寓,又将其困在平安里。也不是没有温情的,第二章里她和新结识的朋友打牌、喝下午茶,可惜这样平淡的温情终究还是以离散告终。

年少时见证了她与上海旧繁华的故人也相继离她而去。昔人已乘黄鹤去,那个固执、敏感又骄傲的闺中密友蒋丽莉得病去了;此地空余黄鹤楼,那个爱慕了王琦瑶一世、始终护她周全的程先生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再后来将女儿送出阁,到最后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属于王琦瑶的时代就像她本人一样,迟暮后走向枯萎。

古来万事东流水。时代,城市的历史,人的一生。

《长恨歌》读后感(四):不喜欢《长恨歌》的几个原因

《长恨歌》是非常经典的茅奖作品了,好是好的,但也是因为她的好所以不喜欢。

首先是王安忆的语言。

王安忆写的很细,又觉得太细了。写上海的弄堂,她会写到一个闺阁女儿的窗沿、写到角落的一颗青苔。写到针鼻里去,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空间可言。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有留白的,要有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能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也会觉得王安忆的文字有点“老旧”。

《长恨歌》首版于于1996年,获得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的文字放在那些年看还是很好的,但现在来看会觉得有点拗口难读,不知道再过个几十年,会不会就只能作为文学史的一本著作束之高阁了。

读莫言,我形容他是在用年轻的语言写一件古老的事情,而《长恨歌》就是在用古老的语言写一件古老的事情。好的作品它的文字一定也要是年轻的,在任何时代读起来都没有隔阂感。

另一方面是王琦瑶这个人物。

从开篇第一章就能看出来王安忆想写的并不是一个王琦瑶,而是一个上海,一个时代。王琦瑶只是千千万万的上海女人的化身。而正是因为王琦瑶的符号化太强了,所以缺少对王琦瑶个人全面的刻画,这个人物在我看来还是更片面一点,所以对王琦瑶的共情其实没有这么强。

在《包法利夫人》中,艾玛最终服毒自尽,油尽灯枯之时,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是很悲恸的,也能感觉到,作者写到这段的时候内心的情感一定是难以抑制的。

但王琦瑶的死,则是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上海过去了,王琦瑶也应该退场了。作者写的时候也是长舒一口气,终于结束,曲终人散场。

文学作品大抵是两类,一类记录时代,一类挖掘人性。《长恨歌》记录了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繁华、奢靡、动乱和重生。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属于前者。但更好的文学,则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不疏于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索。

《长恨歌》读后感(五):《长恨歌》| 人生一场 梦一场

被《人类简史》“耽搁”了很久,很久没有那么酣畅淋漓地读完一本小说了。 《长恨歌》是自己读过“三恋”与《岗上的世纪》之后的又一部王安忆的作品。比起短篇,这部作品让我久久回味其中,如果不是图书管理员提醒要下班了,才匆匆收拾,连同刚才的心境一同整理作罢。 关于《长恨歌》,就自己而言,我想谈谈三点看法: 一、《长恨歌》有着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影子 作为“海派”作家的作品,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想到张爱玲以及她小说中的人物。在王琦瑶住进蒋丽莉家的时候,那时候的王琦瑶有点像住进姑妈家的葛薇龙,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寄人篱下的种种总不免让人把两者联系起来。 王琦瑶作为选美第三名与李主任之间的纠葛,尤其在李主任把戒指套在王琦瑶的手上的时候,和葛薇龙被富商套手镯时的情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有了很多的担心与焦虑。 接下来,果不其然,做了李主任的情妇,被“关”进爱丽丝公寓,此时的李主任与王琦瑶有点像张爱玲《色戒》中的易先生与王佳芝,不过一个是甘心的,一个是原有任务的,但都敌不过男人所谓的“爱”,而且只有一刹那,这是刹那便是女人的全部。 二、选择爱你的人,还是选择权势的人 程先生与李主任,在二者之间王琦瑶最终选择了后者,在很多次选择中,王琦瑶还是没有选择程先生,直到程先生最后丧命。三角关系,不只是程先生、王琦瑶和他人,这种三角王琦瑶的女儿与姐妹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是王琦瑶,我们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选择谁呢?又怎样开启自己的人生呢?如果说王琦瑶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话,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重蹈悲剧的覆辙呢? 三、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影片,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你们男人懂吗?我想把这半句话运用到此作为副标题,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第一次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为的是权与势,那么之后的几次选择呢?为了爱、为了欲望的满足,为了抓住那早已殆尽的青春容颜……王琦瑶是一个很有欲望的女人,这里的欲望并非是一种批判或者是贬义,而是对于王琦瑶欲望的表达的一种钦佩,她追求欲望的同时,也承担了欲望带来的代价,她要的,别人给不了,她想要抓住的,到了最后也一一殆尽,随风而散,她早已不是红极一时的上海小姐,如她自己所纳闷的那样:她的世界似乎回来了,可她却成了个旁观者。 最后的悲剧,我以为无非就是青灯古佛旁,看着苍老与死亡渐渐来临,没想到最终却死于非命,成了无头案,只有弄堂里的鸽子悄无声息地记录下这一切。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特地又去看了王德威与王安忆的访谈,锵锵三人行,想要了解一下作者和大家们如何去评价这部长篇小说,当然还有一些论文参考,像陈思和先生的《海派文学与王安忆的小说》,自己谈起来比较浅显,所以,如果大家在读完这本书的话,也可以参考一些名家的评论等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