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阳明传》读后感精选

《王阳明传》读后感精选

《王阳明传》是一本由燕山刀客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传》读后感(一):王阳明传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小时候听故事,除了听到岳飞刺字,三顾茅庐外,第三个故事听到的就是王阳明的故事,相比于前两个故事的知名度来说,第三个故事就显的小了很多,我想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何人。至少在我身边的同事,有些人是不知道的

在喜欢看书的年纪里,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时,也看名人的传记,对于王阳明还专门的看过好几本关于他的书,而他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也一直成了传奇。

长大后我想,也许父亲是喜欢王阳明的吧,喜欢他的学说,他用自己一生的光明磊落,践行了“致良知”的理想,验证了“知行合一”的可能。

世间 只有一个王阳明,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他为世间 留下了《传习录》等数百万字的作品,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永远从中受益,改善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性格。

他的一生充满了很多传奇的色彩,他的一生同样是非常的励志,对于在现代社会苦苦挣扎的我们来说,是给我们力量的源泉,让我们得以坚持自己的理想,把握自己的机会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所以,你给出的微笑终究也会收获别人的微笑,你伸出的友爱之手,同样也会被人所善待,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们的生活也开始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很多的年轻人都失去了灵魂的寄托,失去了精神的源泉,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这个世界产生了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情绪。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传记那样,读起来枯燥而无味,读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作者的幽默与风趣,也让我在书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读王阳明,看他的成长的历程,看他一生的传奇的经历的同时,还有就是感受到作者的语音表达能力的顺畅以及趣味性,读起来不仅不让人疲倦,在观看历史的长河中的缓缓流动时的同时,看王阳明的一生的经历,在惊叹之余,还有就是激励。

《王阳明传》读后感(二):圣人的意义

圣人的概念出自儒家,儒家把圣人看做个人所得的最高境界。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左传》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历史上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圣人,第一是孔子,当之无愧;第二是王阳明,此人知名度不高,大多数人是高中历史才知道有这么个人,可能《明朝那些事》把公众对他的平均认知年龄降低了;还有那半个,就是曾国藩,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王阳明究竟为何能被儒家称为圣人?按照“三不朽”的标准,我们来捋一下:

立功,王守仁虽然没有打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仗,但他打仗的伤亡小啊,如清理匪寇,平定叛王,都是用神鬼难测的战法迅速平定战局的例子,这种打法史上罕有。立言,主要指有主做流传于世,《传习录》《大学问》都是王阳明拿得出手的作品。立德,儒家历史上虽然有许多杰出人士,但真正算得上宗师的不多,孔子开创,后面孟子,荀子都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下,直到宋朝程朱理学出现,儒家进入新的阶段,王阳明则创造出心学这一流派,是明朝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整个东亚。

稍微插一句,其实,立德还有更高的层面,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即意味着,若是开创一种制度,也算是更高层次的立德,这方面的代表是周公,秦始皇,隋文帝等,但是除却周公,儒家向来是不收皇帝的。

至于曾国藩为何是半个圣人,想必是除了立功无可置疑之外,立言立德都是半吊子,尤其是在立德方面,未开创成体系的哲学思想。

遍观这两个半的圣人,我们发现他有许多共同点:

1. 都曾经仕途不顺。孔子曾如丧家犬,王阳明也被贬龙场,曾国藩早期郁郁不得志,作战时差点要投江自尽。“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儒家一向对于坎坷的人生推崇至极,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也算是儒家的一种苦行僧的情节。

2. 都位极人臣但忠于朝廷。孔子官至鲁国司寇,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曾国藩官至大学士,都是赫赫威名。也往往正因为这种地位,他们才能做到立功。但他们即使位极人臣,但绝不敢生半分不忠之思想,对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我们如果深究为何他们三人被后世推崇为圣人,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形象:一介儒生,能文能武,即使落魄不堪也心向天子,维护正统权威;即使身居高位,集天下权柄,对皇帝依然忠贞不二,绝不生异心。从儒家看,他们是不朽的圣人,从皇家看,他们是得手的工具!

所以,谁造了圣人?

点到为止!

《王阳明传》读后感(三):通俗易懂的王阳明传记

有人推崇说王阳明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另外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这种评价对于王阳明来说,真的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但是我想,或者王阳明知道自己被后人如此推崇也并不会有多么开心吧,毕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知道孔子,知道曾国藩,甚至更多在历史中不是很出名的人,也未便知道王阳明,更不要说他的阳明心学了。归结原因,大概便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去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为我们讲述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伟大人物吧。而由燕山刀客所著的《王阳明传》可能是普通人了解王阳明与其心学的不错的选择吧! 相对于其他版本的王阳明的传记来说,燕山刀客笔下的王阳明可能会更加的平易近人一些。他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一本正经的去讲述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以及他著学讲学的过程,而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像是在讲故事一般,其遣词造句,也更诙谐幽默,更具故事性。比如在第四章“得罪刘瑾交厄运”中,提到刘瑾时,燕山刀客的用语很有趣,说刘瑾这哥们儿,或者刘瑾可真是活菩萨啊,又比如在提到朱厚照的顾命大臣在给其写奏疏时说,“看到几位老古董这么一本正经的写奏疏”等等,虽然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并不是那么的严谨与严肃,但是却是更加符合普通人的阅读兴趣的吧。当我们看着这些有些轻佻有些调皮的文字的时候,一种兴趣便在心底潜移默化的生发出来。 王阳明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便是创立了阳明心学,其核心便是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可能对于现代人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像是最近几年来,不论是来自何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道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件事情的结束,而应当仅仅是一个开始,知道之后的行动,才是真正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益的地方,就像那句古诗中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知道,却不去行动,与赵括的纸上谈兵又有何义,到最后还不是害人害己,贻害无穷。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知行合一,显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在谈论到古今对于知与行的看法与观点的时候,说古人谈知行,就像是你头脑中有了不善的念头,但不去做,便可以不去克制它;阳明谈知行,则是强调一念萌生,便是行动,当我们的脑海中开始有那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便要去将它克制住,并彻底在心中根除。这与我们常规意义上提及的知行合一显然有高了一个层次。这也应该是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的时候,要格外关注的一点,要身体力行并一再坚持的一点。永远不要去尝试放任自己心中的恶念恣意横生,因为无所顾忌的恶念增长,终于会变成“杀死自己”的凶器! 阳明心学不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作与学习,乃至于我们的人生价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或许不会对阳明心学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表面上的功夫,对于我们已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吧!

《王阳明传》读后感(四):圣人心路历程

圣人心路历程 读王《阳明大传》 ——听雪7801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可谓流传甚广,尤其在东亚地区,把他继承和发扬的淋漓尽致,日本更是信奉他已久,很多人都奉他为圣贤。祖国大陆是他的发祥地,很长一段时间都忽略和淡化了,近年来才把他重拾。号称历史上两个半圣人的,孔子一个,王阳明一个,曾国藩半个。可见王阳明心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流传上五百余年的学说必有其流传下来的的原因,让我们跟着作者重走一次阳明路。 余姚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就在我的旁边,虽有幸读了阳明先生的事迹,却没有机会去阳明故居看看,机会一定会有的。就是这个地方,一代圣贤阳明先生诞生了,就在五百多年前的一天,按说这么大的人物出生应该是天有异响,地有异动才对。就是这么平凡的哭声,他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些梦的传说都是为了衬托伟大人物出生而设计的,没有可信度。十三岁时死了母亲,时常遭受继母的虐待。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做大事的人都要经历的吧! 阳明先生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晋王羲之,以书法传世,《兰亭集序》,其父王华考中状元,作为皇帝的讲师,这时是大太监刘瑾专权,因得罪刘瑾王阳明被发配云南,龙场据说是阳明先生悟道的场所,那时的云南肯定是蛮荒之地,没有那个人会被发配到杭州,那不是发配是升迁。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那里是吃尽了苦头,这对于阳明先生的报国之志,又算的了什么呢!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志向,不是建功立业,不是考取功名,是要做圣贤,与孔子齐名了?古之圣贤唯孔子尔!不要说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个人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狂妄至极! 圣人是什么人?不应该是拯救世人,教化世人的吗?是的,龙场顿悟之前,也是经历了心性不定的时期,比如迷恋象棋,修仙,格竹,结婚之后的练字,此时的阳明先生字,大有长进!历时十四个月,之后与妻子返乡,其间遇到娄凉,朱熹学说的传人,与讨论了如何做圣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体现于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经世,它主要体现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与治人共同构成了儒学的根基。修身是经世的基础,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又是实现修身的必要手段。修身是其他的前提,前提做好了才能做好其它。 在动乱年代中,只有运筹帷幄者才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于是阳明先生潜心研究兵法,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果断出手用兵,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平定叛乱,这是大仁。阳明先生的成就远非如此,在诗词,文学,书法,以及阳明心法,知行合一,被后世推崇,学习,传承!

《王阳明传》读后感(五):传奇一生的王阳明

《王阳明传》时明史写作家燕山刀客的新作,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伟大著作《传习录》语录形式传世的,有孔子的《论语》的风格,对于后世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王阳明传》这本书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王阳明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是儒者,却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颂的是,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他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了宁王的十万叛军,生擒朱宸濠。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的战役。当时宁王叛乱,声势浩荡,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惧,轻松调集军队,迷惑敌军,最终取得胜利。可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辉煌的战绩,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大支,他在研究阳明心学上卓有成绩。他的主要的学说的三个核心内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朱熹的学说认为“格物致知”产生怀疑。提出与其格物,不如格心,提出了自己的“心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且是深入人心的,便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传习录》成为后世研究王阳明思想理论的重要著作。王阳明理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格物其实就是要人纠正人们不正的意念,克服内心的不道德的想法,使其本体恢复到至善或良知。 让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从内心来判断对与错,并且持之以恒地让良知作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所以说,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燃烧的火炬,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本书的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把握的准确的,非常好。作者是经过对王阳明的思想充分的理解、认真的体会,才会完全诠释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和行为,必须要点赞的。

《王阳明传》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大气,用轻型纸印刷,重量轻,开本大,阅读舒适,是一本可以珍藏和经常阅读的好书。相信广大的读者,在读了这本《王阳明传》之后,对王阳明会有全新的感悟和心得收获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