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8-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读后感(一):读《曾国藩家书》实划得来

一则,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 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竟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简而言之,愚人成事,皆因劳谦。此种人天资不足,故一步一脚印,于我辈蠢人学来更宜。正如韩愈《劝学》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则,其既已成大器,位极人臣,又复已逝,相见不得,唯有读其著述。读其著述,或恐其未必将生平所学尽悉我等。然,其必尽悉于兄弟,且所书备至。书中云:“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勿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又云:“予平生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读来不仅详尽浅白,更复亲切实用,似隔纸与仁兄对谈,怡然舒适。 三则,时过境迁,所书之事,或有不适应处。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谓读书,亦是如此,应有取舍。于不当处,弗用置意可矣。况展卷细读,书中多养生修性、求学悟道、兄悌弟孝、读经批史、立志自励之言,亘古合宜,亘古有益,何谈时过境迁。(2019.7.12)

负笈求学所为何?但求明师益友耳。 良师益友相夹持,虽即懦夫亦立志。 (2019.7.12)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读后感(二):好家风决定了家族的长盛不衰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一封封书信中,经常事无巨细都要禀明父母和长辈。有人说他的信过于琐碎,但是这却恰恰表明他的孝。他孤身一人在京为官,为了减少父母的挂念,只能通过书信和父母沟通,信的内容难免要细琐些。另一方面也是他为人处事的细心和谨慎之处,而像“在京一切,自知谨慎”这样的字眼在信尾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

为何他行事要如此谨慎呢?一是因为官场沉浮,他怕不慎获罪而让祖上蒙羞,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平生抱负以及对家族长盛不衰的殷切期望有关。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给四位弟弟的信里,就阐明了他的抱负。他做官不愿“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不愿“私肥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并且“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帮助亲戚,资助同僚,救助乡邻。

关于他的家族,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的给四位弟弟的信中,殷切地希望自己家能够成为“耕读孝友之家”,其昌盛可以绵延五六代,甚至十代八代,因此他以勤俭教诸弟及儿辈,并且告诫他们“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

因此,他为官则勤勉、谨慎,为兄则友爱、谦恭。

如今没有了曾国藩那样的大家族,家庭单位越来越小,关于如何经营好我们的小家庭,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我想为人谦恭、谨慎,为学勤奋、好学,这样的家风依然是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最大福泽。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读后感(三):读书,品人

原以为读懂一个人,需要时间的长河做铺垫,

却没想,用两本书的时长,让我真正的认识了一个人,

对于曾国藩,我似迷幻,终将面纱慢慢揭开……

曾国藩,于我而言,似识一人,却也陌生。

从中学时代起,对曾国藩的了解只限于书本之上,

浅薄到不能再浅薄下去。

姓名和人生的轨迹的纠缠并不那么清晰,

直到在告别学生时代那么久的今天,

从新梳理,仰望一座山

曾国藩家书,第一页开始

对远隔时空隧道模样模糊的曾国藩慢慢的肃然起敬起来……

原以为,高人在上,是用功绩,汗水浇灌的岁月

铭刻在历史的列车中,让后人敬仰赞叹之。

不读《曾国藩家书》,终将无法全面认识一伟人。

孝,是我第一感官的最真切的感受。

每个字符里,都能读到过往之人对尊者敬,对小者爱的浓。

虽字符之中,会有些许阅读障碍,

但,却不影响你对一个人的品性,追求,观点等各方面的了解。

敬人者,人敬之。便是这样的道理。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十六字箴言,适应从古至今,每一个勇敢追求生命的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

…….

人生,需品读

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里都留有岁月的痕迹。

每一个字符里,都能读懂一个沉稳的内心。

曾国藩,用他的文字向我们诉说了他所有岁月的积累。

读书,品人------《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读后感(四):修心立德 水滴石穿

《曾国藩家书》有很多种版本,北京日报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版本不仅有传忠书局版增补全本,还补足旧本未刊的家书398封,可以算是最完整的了。以前读过一些版本都是按照家书的内容加以分类,大体上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等多个版本,但实际上那样的归类我觉得还是有纰漏的,因为无法按照时间排序,我们就无法了解到曾国藩整个人生历程的细节变化。

《曾国藩家书》分为上下两册,慢慢读过之后让我对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所谓家书,一定是曾国藩写给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所以内容一点也不做作,并没有虚头巴脑,而是将真挚的感情通过文字完美呈现。读完曾国藩的家书,我们能感受到曾国藩是如何从默默无闻的贫民百姓,成为清廷大员的,书写家书的过程,实际也是他在学问、道德、为人处事不断积累、不断进取的过程。

曾国藩在家书中渗透出很强的孝道,他提倡读书最重要的是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不管是给父亲的家书,还是给兄弟的信,他都将修心立德体现的淋漓尽致。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清廉,家书中既有对长辈的照顾与关心,也有对后辈的鼓励与教导。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做到究勤与恒。曾国藩在书信中能非常深刻传递自己的思想,跟他自己不断学习,每天坚持做文、记日记等,有很大关系。在这些家书中,几乎有很多篇都是相似的内容,有的是告知曾国藩自己的近况,有的是询问家事,再有就是对兄弟的教导。这套书读起来不用一气呵成,因为即使你能快速读完,恐怕汲取的东西会少之又少。反之,如果你初读感觉枯燥,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之后,甚至可以加记笔记,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就会汲取很多的营养,也会对《曾国藩家书》有更加完整的审视。

文/阿晨

ript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读后感(五):很良心的增订版

为读增补的家训特意购买18年新版,比较下来,很符合当下横版阅读,比之前的竖排版读着舒服,新收录内容更多。基于光绪五年传忠书局版编校而成,小字摘录醒目,排版简单复古。对照附录的“曾国藩年龄对应年代表”及“家族成员录”,能加速理解家书对应的年代及特定的书写对象。

较明显的地方,是曾国藩对读书的强调,他提倡的读书三法,即有志,有识,有恒。被后人多次引用。更要求族弟学习时专一求精,不可泛泛阅读。之外,他本人亦擅长读书,每日必读数页,且用笔标注,经年累月,自然获益良多。而曾国藩总结的读书“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度,今年不精,明年再读”,尤能表达他对读书的明确态度,也是永不过时的读书捷径吧。

虽然清朝文人多以功名为重,但曾国藩却在家书中强调治理家族的重要性,并劝四弟放弃功名打理家族,对他最尊敬的祖父,也写书言明应当保持家族和睦,不因钱财之物伤了和气。相应的,对于颇有才华的六弟,他多次给予帮助,让其考取功名。而喜爱书法的九弟,则收到他收集的名家字帖以及详尽点评。

再有,是曾国藩交友的独具慧眼,正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让他的仕途更加顺畅,许多政策也得到完善与及时施行,相对的,曾国藩的朋友们也通过曾国藩扩大了各自社交圈,这种交流积极正面,也验证了“孟母三迁”的实用性。

虽说是家书,但长达30年的积累,让这些书信渗透了曾国藩的全部人格,那些琐碎唠叨的话语,无不彰显他的眼光格局。正如交流初期交代的,让家人把书信用特定纸张书写,并保存起来,就说明书信中有意倾注了他对亲人,对家族的关护。而让子女接种牛痘的行为,更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做了铺垫。大清的历史或许是封建的,但来自西洋的冲击时刻影响着想要改变的国人!不夸张的说,曾国藩对大清的贡献堪称盖世,若非他的竭力维护,或许清朝会早早败亡。

总的来说,这部《曾国藩家书》是我读过的最合适的一本,没有深奥的文言文,也不是鸡汤文那样提前把内容嚼碎喂给读者。只是依照书写年代,一封封地将过往展现给读者,不强求,但自有其魅力。所以,读它的过程绝对值得拿笔勾勾点点,毕竟,学以致用才是对书籍的最高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