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想北平读后感1000字

想北平读后感1000字

《想北平》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北平》读后感(一):我们心中的北平

老舍的作品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背诵他的很多篇作品,他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则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相关的话剧我也是看了很多,这足以证明我对老舍的热爱。这本《想北平》是舒乙先生对老舍生平有关北京的文章做的整合收集,同名文章也收录在书中,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这本书的名字也起得很恰当。

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作者应该就是老舍了,因为他的作品相较于鲁迅的更易懂,所以说最开始给我文学道路有影响的还是老舍,其次才是后来的鲁迅。这本书很专一地去展现一个老舍眼中的北平,也看出了各个时期和各个角度的北平,包括气候、节日和风俗等等。当通过一个文学家的严重看历史时,就会发现与现在更多的共通点,很多乡下的事物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和自然留下来的痕迹还一直在。这本书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老舍,通过他的生活环境,也知道了他文章是如何定性的,从而更好的去理解他的文章。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富春山居图》的壮阔,虽然每个细节都微不足道,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副完整的画面。老舍到底有多么想北平,也只有看了文章才知道,无论是他身处北平还是他方,他的情感都是丝毫不减的,这也是老舍文章的力度所在。这种把对北平的描写单拎出来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去了解北京文化,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完整的。

只有亲身体会生活,发现他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才能够找到美。现在人们的生活少了,年轻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生活这个词好像早就被城市所淹没,人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什么都是好的,以为身边就是全世界。其实这也未必不好,傻人有傻福,看着身边的人能够为吃一顿好的而快乐半天,我也是很羡慕的。寡言未必是不懂,无确定立场未必是不了解,一个内大于外的人往往能够在旁观的角度看清更多东西,这就像我们总给人家出点子,却在自己遇事时求助他人一样。我们能够想的只是过去,仅剩的美好记忆则是我们心中的北平,这样看来失去的也不算太多。

《想北平》读后感(二):北平风物记

文/赵客

诗人尹丽川的句子不知道惊艳了多少人,也道出了人们对北平的怀念。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曾经的大清帝国首都在“北京”和“北平”之间摇摆并几易其名,但“北平”最终成为后人眼中民国时期北京的代名词。人们怀念北平,怀念的是北平的人文气息,是北平的历史记忆。

民国时的北平,刚刚从帝制中走出,城市布局变化不大,虽然为了电车等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调整,但宏伟壮观的城墙仍在,风物与现在截然不同。身为京派代表人物的老舍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充满了热爱。他的小说大多以北平为背景,撰写不同时代下的众生百态。《想北平》选取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小说中描写北平的片段,汇集成册。阅读老舍笔下的北平,生动得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体会北平的风俗人情。

北京四季分明,每年的春天会刮起著名的沙尘暴,天地变色。旧时的北平也不例外,老舍先生写道: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嚎的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快一百年过去了,大自然执着地似乎毫无改变,恶头恶脑地卷土而来,让这座六朝古都始终蒙尘。

北平物产丰富,水果种类众多,都是本地特产:十三陵的樱桃、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水蜜桃、各色杏儿、红李、玉李、还有现在不常见的花红的虎拉车。小白梨,牛乳葡萄,大白枣,西瓜。就连香瓜也有很多品种:羊角蜜,三白,蛤蟆酥,老头乐……夏天到了,没有冰箱的人们将各色水果做成冰碗享用美味。如果实在太穷连冰碗都吃不起,还可以买些菱角与鸡头米,现在只怕很难见到这些东西了。

旧时的北平更加接近自然,紧连着园林菜谱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如果没有战争带来的创伤,这应该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古城。西四牌楼下的牛羊鸡鸭、牲畜屠宰,东安市场的繁华人流,德胜门的城乡结合部,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构成了一幅幅最天然的画卷。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的城市面貌变化之大,可能老舍先生已经认不清了吧,就连太平湖都已经消失不见。老舍先生是因为对故乡的热爱,在离家之后思念北平,现代人生活在北京而心怀北平,恐怕就是另一种惆怅和无奈了。

《想北平》读后感(三):名家有约,细数北平----《想北平》

北平,简称平。它就是今时今日的我国首都北京。在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我们看到关于北平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文字记载。

今天,我就跟随着一本由老舍的文字和宗其香的画笔刻画下的《想北平》之作。一如本书书名般,这本书中集中描绘的就是我们名家心目中的北平记忆点滴。借由着大师级的诸多经典作品节选,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一本《想北平》与众不同地展现着北京别样的风情。文如心生,景如字述,画如景融,《想北平》之中除了想外,更多的是展现着充满着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北平人文和自然风情。

尚未读书前,我本以为这里是老舍先生针对北平不同季节下的风土人情刻画。但是细细地品读之中,我却豁然发现这本书的北平描绘其实选自于诸多老舍的名作。在这般汇总的分享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于老舍笔下浓妆淡抹的北平风情。原来,老舍先生的很多文学名著皆有着关于北平的风土人情记录。正如本书编者所介绍的,这里是集结着七种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老舍小说,综合地展示着语言大师老舍笔下不一样的北京城。在细细地翻看过程中,读者们不难发现文中有着对北京的气候,北京的节日,北京的地方各个角度的文字分享。带着着我们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北京风貌,更带领着我们借由欣赏北京来深入探知着老舍很多名著创作的社会背景。《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均有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这些名著的关于北平的风土人情介绍,但是我们却实打实地见证了方方面面的老舍心目中的北京城。想着北平,却更是品着北平,回味着北平。

对于我这个从未踏足于北京的读者而言,我同样很是喜欢阅读这本书册。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老舍的几大经典名篇,而且更是让我看到了老舍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的北平风土人情。对于老舍而言,他在书中有着对北平的成长记忆,也有着他那个年代的辛酸成长经历,祖辈们在北平城生活的酸甜苦辣。写景,更是在展现真情;叙事,更是在立体展现北平。借由着本书,我更是觉得自己从一个整体上可以对老舍的北平情结有着更为直观的品味。不仅深入地认识着北平城,更是感受着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倾诉。

事实上,本书之中除了对老舍经典名篇对“北平“的汇总分享。我们读者还可以结合着文字看到对应的图画分享。对于北平,我们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读着《想北平》,悟着北平情,深深地爱着这样一个不同角度下的北平城

《想北平》读后感(四):老舍笔下的北平

在选编后记中,老舍的儿子舒乙说明了《想北平》这本书的来历:在老舍小说中,描写北京的笔墨相当精彩,而且涉及面很广。我在写《谈老舍著作和北京城》一文时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把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主要段落都收集起来,完全可以单独出一本书。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节选自《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以及一些专门写北京的散文。

虽然,提到了文章尽量不要故事情节,不要具体人物,只选那些关于北京的“纯”描写。

但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还是觉得把小说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单拎出来,效果并不太好。毕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社会背景描写都是为人物、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的,所以那些关于“北平”的描写,或多或少也带有一定的深意。但这层深意,如果不看小说,你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呀。

直到后来,读到老舍先生关于“北平”的几篇散文,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北平的魅力。而且里面还出现了一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想北平》,重读文章里面的文字,仿佛回到了上学的年纪。

在读到“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你可以读出,老舍先生是真的很想北平。

我在之后的文章里,他也多次写到自己对于北平的感情,正如巴金先生写的那样:老舍和北京关系深,贡献大,他多么爱北京人,而且把北京人写得多活,多可爱。

是啊,他把北京人写得多活,多可爱。但是一想到老舍先生因为不堪忍受事件而投湖自尽,我就感觉好心酸。

“北平”这个地方,带给了老舍先生太多的感情,不管是童年时期的穷困潦倒,还是青少年时期的战火连天,亦或是建国后的焕然一新,他用自己的整颗心感受着北平的一丝一缕,用心抒发着对北平的爱。

可是,他还是没有撑住,没有撑住那段错位的历史。还是那个“北平”,还是熟悉的地方,他投湖自尽了,也许心里带着恨,也许心里很平静。

《想北平》读后感(五):北平,亦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作为南方人,幸福感还是不错的。但不论是小孩子时期的羡慕,和长大后的可望不可及,我对北京还是有那么一点向往的,想要去看看,想要去逛一逛。

我对北京,算是一种没看过的新奇,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却是实在的对北平风物的怀念,对北平风情的想念。这种时间堆积起来的感情,非得亲身经历过北平的好和差,才能体会得如此深吧。在他的《想北平》中,去逛一逛老北平,看看当时的风景。

《想北平》是一本有关“北平”这座城市的汇总记录,截取了老舍各种作品中对“北平”的全方位描述,他的感受是立体的,是鲜活着的,就像海明威形容巴黎在他心中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大概北平对老舍的意义,也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吧。

北平的一年四季是如何的呢?初夏时分的庙会,公园里休闲的老北京人,还有名胜古都的男女约会,天桥上妖娆的歌女,妓女们身上的花洋布单衣,野茶馆里的猪头肉卤豆腐等小吃,还有路边摊的豆汁儿,都无比有趣。这副场景,简直和现代的生活别无二致,让人想到的太平时候的生活真是令人怀念呢。

老北京人是如果过节的呢?老舍先生儿时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吧,过节时候还能添得起几百块的杂拌钱,不至于穷人家一场大雨就要卖儿卖女的惨状。那时热闹的也是有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也是不能忽视的,腊八蒜和腊八粥的习惯不能少,年货街上的春联和蜜供甚至水仙花,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感。年货吃食要在年前切好,初一到五是不可动剪刀的,毕竟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和平。

记忆也许会变得苍白,但留在文字中的风景却可以凝固在那一瞬,常看常新,随时都有新的体会。也许,这就是文字能够带来的最大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如此需要文字,不论科技如何进步。

总的来说,北平在老舍的记忆中是美的,是有趣的,大概因为那时他的生活是平稳安定的,是比较富足有趣的。所以他才能去细看北平的轻快之处,才能写出北平的生活趣味。

若是生活都弥漫着沧桑和窘迫之态,大概也难得看到这么好玩的北平了。这就是生活和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