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1000字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1000字

《北平岁时征》是一本由李家瑞 编 / 童轶 标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一):老北京民俗生动画卷

首都博物馆有个民俗馆。第一次去的时候,觉得特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具有时代感,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特有接近感,感觉好像就在身边一样。

泥人啊、糖人啊,戏班子,庙会啊,灯花啊,就像还在这个城市里,可是,一晃神,发现它们已经进了博物馆。

北京这个城市啊,皇城根底下的老城,真的是有太多的民俗可探究。甚至,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设有博士学位,很多人,还在研究这个城市,活跃和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民俗。

《北平岁时征》就是一本研究老北京民俗的上好佳作,只不过,这里面的仪式都是用“岁时”串起。腊月祭灶后,各家蒸起点心,准备新衣,要过年,老百姓,一年过得就是这个年。所有的仪式,不仅仅是仪式,也是文化,更是传统。每年一样的排场,每年一样的准备,才是传承的最好方式。岁暮,除旧岁,互道祝福,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年过得越来越没劲,初一的“过年好”流于形式,甚至被忘却,那热气腾腾的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又形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

贴门神,放纸炮,京人讲的“跌千金”也只有在电视里见过。“嚼鬼”“咬春”更是皆不知。说老北京人讲究多,还得往下看,过了这个年,一年处处是仪式,处处皆讲究。及至立春,几乎日日有说道,上元要猜灯谜,要闹元宵,要放烟火,还要巡城,十六夜歌舞,十八日开市……

二月春分要祭祠,三月二十八祭岳庙,二三月间胜游,直到现在陶然亭春天也是游人不断,老北京人是会享受季节的啊。

四月赏花,五月端午要上戏,要喝雄黄酒,六七月吃螃蟹,立秋不喝生水,八月吃糖炒栗子,九月登高,十月射猎,十一月冬至打冰,十二月三十守岁。

年年月月日日皆有讲究,这日子好像真就不乏味了,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热热闹闹的,这才是活色生香的日子啊。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二):看北平繁华,知古今民俗

北平自古以来是就有“万古帝王之都”之称,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地,是多朝的都城,是我们现在的首都,在这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因为它千百年来承载的历史底蕴深厚,自然也形成了不俗的人情风俗。

但看《北平岁时征》,梳理了北平年岁里,每月几乎每日的节日习俗。北平人想方设法让自己让周边的人过得舒坦精彩的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从小我就听说北平人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传统,立春咬春夏天吃冰果秋天登高冬天滑冰车等。读了《北平岁时征》,方知北平人的过日子的花头远比我想到的多。全年,几乎每一天都有事儿可做,谁还能说“无聊”二字,倘若无聊,那是因为你真的不会过日子,那就来跟北平老底子的人们来学一学,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来娱乐和丰富生活的。

一篇《全年》几乎涵盖、提点了北平全年的节俗。再细看每月的那些细数日子里,但凡有与传统节日挂上钩或是有其他各种名头的日子里,北平人都能整出花样来。先是每月的全月概述,但是日子里的细讲。文言文式的陈述,结合古典文献里的记录,把北岁岁时的行事历全面且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

正月是大月,在中国传统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过正月,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初一元旦有讲究,初二要借元宝、祭财神,初五要破五不得以生米为炊,初七是人日,初八要放生,等等。其实,我仔细看这份北平岁时征,从那些传统节日的繁文缛节里,也看到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且不说正月初五妇女不能出门,但看初五以后铺户开张,如果第一位主顾是女人,店主会认为冲了财神,一年会不顺利。这不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吗?还有后面种种,足见女性地位在当时社会是多么卑微。但话又说回来,北平的热闹里还是离不开女性,还是有不少节日和习俗是为女性设置的,譬如“乞巧节”等。

北平岁时征,看北平繁华,知古今风俗,从而对中华的传统民俗有更多更深入的感知。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个民族有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质,而传统民俗就是这种民族气质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演变下来的非物质遗产,所以,我们当了解自己民族的习俗,从而对我们的祖国有更深的了解,因它而自豪,为它而努力。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三):老北京人的传统习俗°

——评《北平岁时征》

文/蓦烟如雪

谈起民俗,我就能想到南平宝珠村立春插树叶;光泽县上元节要吃上元糍;建瓯端午有古傩;闽北中秋甚至还有烧宝塔的习俗,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比较熟悉的。而今天说的这本书《北平岁时征》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它集合的是北京岁时文化的范畴和内涵。

在这本书上,会感觉到北京人,在生活上是很讲究的,这种讲究也不是造作,而是一种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让自己有种“找乐子”味道。

本书分为十三卷,从全年分至一到十二月的节日活动。

像北人打围,就有正月钓鱼海上,二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五月要打麋鹿,六七月要凉淀坐夏,八九月要打虎豹等等,这一年都有得忙。

然这本书就说这些吗?

错了,还有更事无巨细的小乐趣,比如元旦,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囔囔”;二月初,民间用青囊遗百谷瓜果种,曰“献生子”;三月小儿以钱泥夹穿而千之,剔钱泥,片片钱状,字幕备具,曰“泥钱”……

在这本书中,虽然配图不多,但每每读之,都非常有画面感,此书选用的书中资料多大上百,从耳熟能详的《永乐大典》到《昭代丛书》,从钱谦益的《初学集》到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从从阅微草堂中的《花王阁剩稿》到吴伟业的《梅村家藏稿》等等。

都是很值得翻阅的小细碎,对的,这都是一篇文字中,能寻找到北京人过节的短句,从歌谣,到诗词,从散文到祭祀文……无一不是作者细细挖掘的地方。

现在的人讲究仪式感,从生日到结婚纪念日,甚至是万圣节、圣诞节,都很热衷去参与,但真真意义上的习俗,却渐渐被淡忘了。

如果把闽北的所有风俗都挖出来,我做不到,我可能更记得这些节日,这是否是对传统的另一种背叛呢?

我们知道西洋的情人节,中国的七夕,可是否知道这一天还是乞巧节呢?

有多少人热衷于发掘传统文化。

我特别有幸看到这本书《北平岁时征》,它含括了一整年的习俗和人们记录习俗的字句,让人一眼看到了曾经,看到了历史上的过去。

这本书不仅贯穿了千年历史,更涵盖了老北京一整年的“岁时行事历”。现在想想,被记录的岁月是美好的,如果我们都能用文字记录现在,或许在将来,亦或者也是一本新时代的岁时征。

《北平岁时征》读后感(四):带你去看岁时老北平

如今人们常常会强调生活中的仪式感,大约是因为物质水平提高后,愿望也越来越容易满足,随之而来的便是幸福滋味的浅淡,仪式感恰好弥补了这种心理上的不满足,把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变得深刻而难忘。

不过,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东西,每一个季节,每一个节气,都有该做的事情、该吃的东西,充满小细节的日子,有滋有味的生活气息,正是构成一整个时代风貌的原始细胞。想要了解旧时的北京,无数文艺作品中的老北平,就来看看这一本《北平岁时征》。

北京的岁时文化丰富而悠久,也十分有趣,过年过节的各种“讲究”自不必说,平日里也有很多有趣有意的“说头儿”,衣食住行、游戏娱乐、生活宜忌,涵盖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些是全国皆知的,如“新年爆竹”、“上元食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九月九日登高”、“除夕年饭”等等,也有不少是北方和老北京特有的。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又驴头肉,亦一小盒盛之,名曰‘嚼鬼’……”对比如今的正月初一,虽然依旧保留了放鞭炮(也有不少地方实行了禁放)、吃饺子、拜年、不倒垃圾等习俗,但已然少了很多“年味儿”,那些逝去的滋味其实不就是藏在这些所谓的“闹嚷嚷”、“跌千金”、“嚼鬼”的“循规蹈矩”之中么。

除了初一,还有十五,“元夕张灯”中列举出了众多描绘老北平元宵节热闹景象的诗句。如《京都竹枝词》写到:“火树银花绕禁城,太平锣鼓九衢行。今年又许开灯戏,贵戚传柑到四更。”“十九日白云观”中列举的是正月十九白云观“燕九节”庙会“耍燕九”、“会神仙”的盛况。

三月撇泥钱,四五月交卖茉莉,端午插蒲艾,六月什刹海,重阳闹染坊,十月射猎、玩虫,冬至打冰,腊八粥、腊八蒜,除夕写春联……

一年十二个月,春夏秋冬四季,总有等待人们去做的事、去吃的美食、去玩游戏、去欣赏的风景。尽管有人生活富足有人时日艰难,但把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滋味的愿望是相同的。

《北平岁时征》把这些如风俗画般的场景收集起来,放在今天来看,也还是很有风情和趣味的一件事。书中选取的内容来自不同书目,均有标明出处,可供读者参考。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燕京岁时记》、《燕京杂记》和《一岁货声》几本,尤其是《一岁货声》,记载的是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叫卖”,简单几个字便能勾起无限童年回忆。

在有限的条件下,想着办法给自己找乐儿,今天吃这个,明天穿那个,用不大的花费,买个开心,图个高兴,大概就是老北京岁时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今天我们通过一本书、一段段文字去回顾过去,既有风俗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人文精神的思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顺境逆境,过去未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都不会改变,重拾小小的仪式感也未尝不可,最重要的其实是:不要丢失对明天的向往与期待。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