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舍和他的作品》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舍和他的作品》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舍和他的作品》是一本由胡金铨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和他的作品》精选点评:

●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读老舍,觉得太苦了。但胡金铨写的也太好了。

●3.5;胡导文如其片,干净爽利,明白晓畅,读来特别痛快,赞美之余不忘客观差评——对其诗歌与一些并不拿手的题材,不吝批评之词,难怪特别钟爱老舍,一样的实诚坦率,让人敬服。细数生平,分析作品长短处,罗列功绩,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时代洪流共进退,特别强调老舍的“人缘好,谁也不得罪”,所谓但求忠孝两全的实干人。前半本写得着实有趣,形象之生动跃然纸上;后半本应是花了更大力气查证资料,谈及30年代各流派的百花齐放以及“文协”往事,字里行间之意颇为微妙,如果一直写到建国后又是怎样光景。

●终于,胡导的这些文章又能结集成书了

●一个是香港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他的《龙门客栈》曾入选华语电影百大前十;一个是共和国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如雷贯耳。胡金铨写老舍,电影人写作家,有趣有趣。

●谈不到很好,不过既然出简体字版应该收一本,孔网原版已经上千块一本了。

●看完后对胡导粉转真爱粉

●脉络清晰 通俗浅显 映照历史

●17岁当方家胡同小学校长,20几岁出国镀金,帮忙翻译了英文版《金瓶梅》但从不提这茬事,30几岁继续与山东结缘,吐槽济南又写了好几个名篇,在青岛当大学教授还要不停搬家……这本书都没有写到抗战胜利,大概就是“半辈子”的意思,毕竟后来就是日月换新颜,然后你们也知道老舍结局。彼此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帝都,写底层平头百姓,与XX小将津津乐道的京味更不是一回事。结果看下来就还是,站中间不出头的人,最终结局也难逃一个惨字。

●非常好看,意犹未尽的感觉!胡金铨谈老舍,确实有资格!

●真的是讀到停不下來,一氣呵成。石揮說,瞭解一個人的作品,要瞭解寫作的人,更要瞭解作家所處的時代。從老舍出生的1899(戊戌政变失敗)開始,寫到抗戰時期老舍主持文協,由老舍個人的人生軌跡串起了鮮活的近代史與近代文學史,且雅俗兼備。那些在近代史和現代文學史上讀到的人名、事件,皆成了生動的故事。至於老舍本人及北京人性格中的神韻,更是靈魂寫法。這才意識到,中小學課本上的教條原來多麼僵死。

《老舍和他的作品》读后感(一):老舍的前半生

熟悉老舍先生的作品,记得在上学时学过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他的作品也被频繁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荧屏,去年就看过梅峰导演、范伟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也是建国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但对老舍的人生经历却并不熟悉,仅仅是课本上寥寥几十字的生平简介。读了导演胡金铨的这本小书《老舍和他的作品》,知晓了老舍的坎坷一生,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看过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电影,他的电影有着浓浓的文学味道,但第一次知道他也是北京人,他1932年北京出生,1949年移居香港,他和老舍一样,都是胡同里走出来的大师,他们身处相同的文化环境,也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所以两人作品中的人物也有着一样的气质,如腰封上的那一句“江湖客致意漂泊者”,非常喜欢,十分贴切。

胡金铨用老舍的文字及老舍友人的文章来梳理老舍的生平、游历、创作,记述了老舍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一生。胡金铨有感于众人对老舍的误解,认为自己有“资格”插嘴谈老舍,因为他能喝“豆汁儿”,“豆汁儿”是先时北京劳苦大众喝的一种食物,据说入口味道不怎么样,但这味儿正是老舍作品中的趣味,他写的都是北京最底层、最普通的老百姓,像拉洋车的祥子等等;还有胡金铨认为研究老舍,得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相传慈禧逃难的时候在路上吃了别人送来的救命窝头,后来回宫就念着这一口,让御膳房做窝头,后来御膳房就做了这“小窝头”,清朝亡了以后做法就流落民间。

老舍幼年贫困,父亲在闹义和团的时候殉了大清朝,老舍在《<神拳>后记》《贺年》等文章里都回忆了儿时经历的贫困,所以身处穷人的环境,他对穷人和小市民最为了解,这些人在他后来的作品里也出现的最多,塑造的最成功。胡金铨说老舍是“北京

《老舍和他的作品》读后感(二):北京怂人的意义

在胡金铨眼里,不喝豆汁都是妄谈老舍,书中也有说:天津离北京不过两百公里,亦是欣赏不了豆汁的美味,豆汁喝不下去,就看看胡金铨导演的《老舍和他的作品》来品味一番老舍的人生。胡金铨是谁不用介绍,香港武侠电影导演大师,同时北京人,爱好曲艺、民俗、书画,对老舍的小说爱不释手,电影创作据说受到其深深影响,于是70年代胡金铨导演拜访各家英美图书馆遍寻资料,在《明报月刊》上开专栏评老舍,40年前曾出版成书,2018年由后浪再版《老舍和他的作品》。

北京滋养着老舍的灵感,胡同和小市民都被他写入笔下,主人公善良又自私,小说中充斥着大量北京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想要好好体会老舍的小说可能的确需要品味豆汁(拒绝),小说主人公页尽显老舍的性格,想来任劳任怨,无大进取心,从不站队,保持中立,是各方调解的润滑油,北京“㞞”人正是老舍的为人哲学。

《老舍和他的作品》书中讲述的大部分是老舍出生、求学、写作、回国教学以及抗战主持“文协”的经历,后半部分不知为何并没有进行研究,虽然胡金铨导演坦言写文章是想探究自杀的真相;因此书中披露的内容算不上丰富,胡金铨的文字也称不上研究老舍的内行,参考价值并不大,后半部分还有水文的嫌疑。那么,这么一本200页的小薄书还有没又看的必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首先胡金铨导演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对老舍充满了深沉的爱,基于热爱写出的跨界情书,自然和做研究有不一样的信息值得获取;其实胡金铨导演和老舍一样经历了民国时代,他所选择写作的事件取决于他自身的历史观,当代人对民国时代历史的评判取向或许对老舍个人作品的评判价值会有不一样的影响;有了以上的新意,此书又相当好度,可算是一本睡前娱乐小品读书佳选,语言精炼有趣,不需要对胡金铨导演的看法过于认真,毕竟这并不是一篇学术研究。

胡金铨导演说过,“有关老舍作品部分,完全是我个人主观的看法,我觉得这和吃东西一样:有人爱吃冰激凌,就有人爱吃臭豆腐。我对他的作品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只凭个人好恶,如我吃东西一样,只管可口与否,不研究它的营养价值。”

《老舍和他的作品》读后感(三):2019.06.13读书日志:导演写作家

很早以前看过胡金铨的一部电影——《侠女》(据说李安《卧虎藏龙》里的竹林片段便是借鉴于此),甚是喜欢片中英气十足的女主角,以至于后来一直对这类女演员也颇有好感。而后胡导的电影也陆陆续续看了一下,如《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等等,更是被他建造的武侠世界所深深吸引。

从去年开始又有了大把的时间进行阅读,于是自己制定了一些计划,进行系统性的阅读。从汪曾祺到胡适,之后又读到老舍。不曾对自己有所限制,只是按着自己喜欢的作家来读。初识老舍,是从先生的散文开始阅读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深被先生的幽默心态所吸引。

今年年初,偶然得知胡导写了一本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便颇有兴致的决心读一读,看看我喜爱的导演心中我爱的作家究竟是怎样的。不过红尘凡事多多,知道年中才将这部作品细细读完。

先说说开头几章的内容。前一到五章是关于老舍的身世,以及老舍家庭的内容。不得不说,确实从这几章文字里,比较清晰的获得了关于老舍的不少讯息,有些内容有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作为佐证,其余的这些也是我以前并没有梳理出来的。

第六章至第十四章是老舍先生在英国、欧洲以及新加坡时创作的作品梳理,包括创作的背景、小轶事以及一些关于出版前众口不一的插曲。除此之外,还让我看到一个倔强而又前后矛盾的老舍先生。我猜矛盾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记性不好吧,这使得老舍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更加可爱了。

第十五章之后主要梳理了老舍在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时的创作生活。若不是读了胡导的这本书,我竟未曾发现老舍先生竟然是不太喜欢济南的,以前虽看到一些关于济南的文字,但读出的却是对济南的向往。岂料,老舍先生竟并没有如此喜爱济南。

第二十章详细的评价了老舍先生几部特殊的作品,包括创作背景、翻译版本、作品的书评,甚至还透露了一些出版逸事,很值得一看。

而后十章内容我仅匆匆看完,梳理的主要是老舍先生做的一些事务,而对于作品的描写少之又少,尤其是写到老舍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文艺事务,却并未提及《四世同堂》这部作品。

总体而言,胡导写老舍,自然是以梳理为主,主观性必然不强;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提及比重不均,体量太小。此书的结尾又有些太过仓促,也不知是何原因。以我之见,我总以为写老舍和他的作品,总是要厚厚一本的。

《老舍和他的作品》读后感(四):对老舍众多作品大概总结

这本书基本上是罗列事实的,个人看法讲的很少。可惜只写到三十年代末,本为了揭开老舍自杀真相而写的这本书,却于抗战戛然而止,可惜可叹。断更的原因也让人浮想联翩。

现在已经把老舍比较出名的,评价比较好的作品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借此机会简单回顾一下。

长篇小说中。我认为写的最好的应该是正红旗下。可能是因为所描写的是老舍极为熟悉,亲身经历过的环境和事件,而且正值其创作的巅峰期,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才能诞生这部集大成之作,但最终没能完成整部作品,实在是遗憾之至。另外猫城记也很好。虽然这个作品当时评价似乎不是很好,但我认为写的入木三分、动人心魄。许多现象时至今日仍不断发生着。老舍本人似乎也为这篇小说抱不平,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说道:猫人的糊涂与聪明是相等的。我爱他们,惭愧!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况且呢;我和猫人相处了那么些日子,我深知道我若是直言无隐的攻击他们,而后再给他们出好主意,他们很会把我偷偷的弄死。我的怯懦正足以暗示出猫人的勇敢,何等的勇敢!算了吧,不必再说什么了!--

中篇小说中, 我这一辈子最好看。这本描写老北平片儿警的一生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场大火相关的描写。大火发生时的描写摄人心魄,火后的抢劫让人心寒,火后第二天的情景和事件让人心碎。

短篇小说数量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取钱最令我印象深刻,可谓是把正话反说的讽刺幽默玩到了极致。

老舍是我见过语言运用最生动的作家,没有之一,描写功力极为深厚。许多场景的描写都能让读者会心一笑。而一些宏大场景的描写,比如骆驼祥子里的暴雨,我这一辈子里的大火,都让人印象深刻、震撼,回味无穷。

老舍的爱国观,我不太赞同。他也因为这种观点,导致作品里的立场很明显,很容易就能发现作者要贬低的反派角色。。我很不喜欢这种作品中自带立场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严重削弱反派人物的真实性。但对老舍又实在不忍心责怪。。。

以上算是个阶段性总结吧,从老舍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北平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那种深入骨髓的热爱,结果最终却落得如此绝望的下场,真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损失啊。。。可是我们损失的又何止老舍一人呢?而且这种损失现在仍在继续着。。。

《老舍和他的作品》读后感(五):摘其中两节老舍“自我写照”的内容,挺现实的

第十章

“他(老舍)混在北洋政府里,当”小教育官儿“。正俸每月是两百大洋。那年头一块大洋可以兑换一百二十个铜子。十五个铜子就可以吃顿小馆儿...的确算是暴发户了。

当了官儿,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每天除了上衙门,去北郊各地视察之外,就是参加无聊的应酬,于是学会抽烟喝酒打麻将。他虽不嫖,但也正像他所说的:尝尝禁果—“接触”了女人。

学务局的公事很清闲,老舍就整天地豪饮,通宵打牌,听戏、学戏、吊嗓子,上杂耍园子,有时候喝得酩酊大醉,饮罢归来,把钱包和手绢一齐交给了洋车夫。

那时候他单身住在公寓里,每天过着这种荒唐的生活,一连三年,身子掏空了,越来越瘦,痰中常常带血。

母亲看见这种情形,着了急,根据北京的“老妈令儿”:年轻人血气方刚,要收心定性,非结婚不可,于是暗中给定了亲。

...毁了婚约。母子难免闹了些意见,着急生气,身子虚,一夹攻,身染重病。

病重昏过去几次,等到他又能下地走路,头发已全脱落。半年之后,见人还不敢脱帽。

病愈之后,老舍开始觉醒,戒除了那些嗜好。他自我分析这趟遭大难的原因:工作清闲,收入好,小官场环境恶劣。于是起了辞职的念头,正巧,这时上司申诉了他一顿,老舍罢官了。

第十九章

“新起的刊物多了,大家都要稿子,短篇自然方便一些。可是还有些是一挥而就,乱七八糟的,因为真没用功夫修改。报酬少,少写不如多写;怕得罪朋友,有时就得硬挤;这两桩决定了我的—也许还有别人——少而好不如多而坏的大批发卖”。

由零售精品到批发行货,老舍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碍于情面、应酬朋友和增加收入。往往在半情愿和半被迫的情况下,写了很多敷衍差事的文章。他说”自己觉得很对不起文艺,可是钱和朋友也是得罪不得的”。

写吧,伙计!三天还赶不出五千字来?少点也行啊,无论怎么说吧,赶一篇,要快!话说的很”自己”,我也就不好意思,于是天昏地暗胡扯一番。...可是白天教书,只能在晚间胡扯,扯到哪儿算哪儿,没办法!“给我时间与饭,我确能写出较好的东西”。

在辞去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的教职后,依然为各杂志编辑逼稿所困,无法写自己理想的文章,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抗战后,他实在忍无可忍,决定拒绝各杂志的索稿,在《宇宙风》上登了个声明,题目叫《磕头了》——

朋友们索要稿子,给我很大的痛苦。我的心愿意有求必应,我的脑子可是必须“力求节约”。头昏与头晕,在这五年来,时常的使我不得不放下笔。我不甘心放下笔,可是脑子既抛锚,手里握着笔又有什么用呢?这本身就是苦痛,我是高兴写文章的人。再加上朋友们的力索供稿,我的苦痛便加了倍数。

朋友们,帮帮我的忙吧,别再向我索要小文!我一天,在头不晕的时候,只能写几百字或千余字。一篇小文便须占去一两天的功夫,假若有求必应,那个长篇便永无交卷之期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