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锦集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锦集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是一本由(美)罗兹•查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一):读《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

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加上放了快一年了,我每次都想找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它。

直到最近,因为家里的老人,我选择看这本书缓解一下自己的心情。

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那种如何照顾老人生活和最后时光的工具书籍。

慢慢的看下去,可能是美国与中国对待老人的观念不太同。有些地方我无法理解,但是大致上可以了解老人是怎么想的。

直到读到一段他父亲临终去世,我瞬间崩溃

这种体验我深有感触。

阅读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感触,但是让你学会如何面对。

如何让自己面对生老病死,如何去与老人共度最后的时光。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二):最后一程谁还在

这本书是我带孩子在图书馆儿童阅览区翻到的,因为它是本漫画书。我看了下简介,就从图书馆借阅了。

我相信是天意让我读到这本书,因为作为独生女的我现在最害怕面对的只有父母的离开这件事了,虽然父母还刚到退休年龄但我已经为此而焦虑。目前来说,如果父母都不在了,我可能也活不下去。

作者父母的性格跟我父母大部分相同,习惯性焦虑和对机械操作一窍不通的唠叨爸爸,与女儿一辈子无法和平相处的强势妈妈。最近两天正好在与妈妈吵架,看到作者与妈妈最后时刻相处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我流泪了,非常感同身受。这本书就相当于提前几十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希望那一天永远永远永远也不要到来。

不由想起我奶奶今年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有次我跟我爸视频,他正好在看奶奶,快60岁的男人一辈子坚强无比,却忍不住眼睛泛红。我一直以为人上了年纪,经历过身边的人死亡,会对父母的离开有抗压性,就在那次我才知道无论多大年纪都无法真正做好接受这件事的准备,毕竟要离开的是父母。

作者父母相爱相杀的模式让我想起我爷爷奶奶,爷爷一辈子被奶奶压制欺负和骂,老了之后他听力不好也算是清净了。奶奶现在状况不太好,爷爷每天笑笑的在一旁哄她喂她吃饭,用我妈的话说:“老来伴,怕她走了,生怕她不吃饭拼命喂。”老来伴啊老来伴。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三):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老之将死时刻

如果是我老到快死了,在我妻子还在的时候,如果我们其中的至少一个人还有能力照顾自己和对方,那么我愿意活下去。

如果我们都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我希望可以一起离去。如果只有我自己,我也希望可以尽快离去。

然而操作的困难在于如何离去。那时候的生死不在自己,不知道在谁。不知道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是否会有医院、救助站、敬老院等场所收留。可惜不管有没有,也不知道该如何快速的死,也不知道如何好好的生。

还在于,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算世界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希望我死,但是在我罪不致死的时候,几乎很难有个人来判决让我死去的决定。

如果有孩子,绝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时刻,都不会很开心。固然会有难过,但仍然很容易会生命与生活被束缚住的感觉,而无论从感情还是从道义上都无法主动割舍这份束缚。

可怕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依旧是充满了痛苦,而且资本导向太严重,想享受好的生活,资金的投入极其夸张(文中老年中心每月基础费用7400美元)。

中国其实更难。中国靠的更多的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孝道。中国敬老院的水平应该远达不到文中的老年中心,中国人没钱,问题在于有钱都难以享受到这种服务,哪怕这种服务依旧伴随着痛苦。而真正有钱的人,大概儿女都争着养老。

或许理想的状态是,在马上快要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时候,来一场暴毙。

死若如此,也算是一种安息吧。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四):我们能聊点不开心的事吗

如果说大部分绘本给我们展现的是温暖治愈的无尽想象,那么这本给我们撕开的便是成人限定的冷酷现实——当衰老降临到双亲身上,子女仓促上阵,背负重压被迫开演。

苦难与不幸给父母的童年投映下了巨大阴影,性格互补的他们选择用婚姻“捆绑”彼此,紧密结合,共同对抗世界的不定。

从此这个世界上,只有二战、工作、生病、洗澡才能将他们分开,而衰老,不是分开的理由。

衰老,只是共同的噩梦,尤其是子女的终极噩梦。

身为独生女的作者(独生子女在当地比较少见),在书中直言吐露自己的“肮脏自私”——想少花一点钱,给自己多留一些遗产,爱着也讨厌着父母,关心又不想见到父母。别人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她是大开密室任人参观,坦诚到她的“自私”都显得那么可爱。

虔诚的心愿也好,肮脏的诅咒也罢,都无法阻拦死神的收割,老年痴呆的父亲走了,他那颗像小鹿一样惊慌不定的心终于得安息了。

没过多久,坚决不去医院的母亲也病倒了,倒在了生死边缘,那里离死亡越近,越是没有尽头的昏迷、无边无际的幻想、渐渐干瘪的财政,但和难得处在清醒时刻的将死之人讨论经济紧张(所以拜托早点放手)显然是件让人难以开口的尴尬事。

就这样撑着,拖着,妥协着,死亡在某一天如约而至,一切好像都结束了。

不不,并没有结束,活着的人得继续留下善后,面对遗物纠结、发呆,需要熬过悲伤和泪水;而逝去的人却彼此相拥,从此团聚,永远都不再分开。

翻看下来,整篇潦草的画风就像匆忙的人生,一路急急赶赶,来不及好好告别。

而你,愿意停下来聊一聊吗?愿意一起聊点养老和临终关怀这些不开心的事吗?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读后感(五):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像极了之前看到过的一些书,比如叙述孩子和父母之间相处的一些事情,这本书是一种漫画的方式来给读者讲故事的。说实话只看前半部分,其实还是很温馨的,讲的是长大后的女儿面对越来越来的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琐琐碎碎的,充满了生活气息,但是这本书真正的精髓在于后半部分,就是从女儿打电话给父母,说去哪旅游的时候,妈妈回答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去过,还有一个类似于纪念护照的存在,被放在一个秘密的储藏室里面。而故事其实从这里才是真正的开始,因为妈妈要去找那个纪念品,所以不慎受伤,卧病在床,不愿意去医院,而爸爸也有些老年痴呆,根本照顾不了妈妈,最后还是女儿知道了这些,马上赶回家,连哄带骗再带强制的把妈妈送进去医院,并在深夜陪床了一夜。女儿再去整理储藏室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旧的东西(书中还有实物照片),不乏一些父母舍不得扔掉的旧物,那些都是承载了记忆,从时间中走出来的物品,我看到这突然间就理解了为什么父母舍不得扔掉这些可能并没有使用价值的旧物,什么断舍离在他们那里根本不适用,树没有枝枝叶叶那还叫树吗?人生不也是一样吗?

还有就是父母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固执,不愿意去医院,不愿意看医生,不愿意吃药,甚至不愿意麻烦儿女,我们就得很耐心的哄着、骗着、甚至有些时候还得发脾气,像极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待我们,这可能就是一个循环和轮回。

还有很多很多微小的细节,爸爸看到妈妈摔倒了,自己搬不动,于是出门去找人帮忙,但是老年痴呆前期竟然在公寓大楼里面迷路了,虽然书中可能就是一两幅画带过,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可以想象到当时爸爸那种无助的感觉。还有女儿为了更好地让爸妈生活,带父母去物色养老院等等,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让爸爸妈妈进养老院接受照顾,整本书的后半部分其实挺虐心的,挺残酷而且真实,长大后的孩子有的时候真的没法每时每刻去照顾父母,而父母却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这本来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最后势必一方会做出妥协。

面对死亡,临终关怀等等,作者在书中其实轻描淡写,但是更能刻入人心,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真实的小时候和爸爸还有父母的合照等等,可能是作者汇集了父母最后的记忆在这本书里面。最后几页,妈妈走的时候的素描简笔画,无言更打动人心。

感慨万千,想到之前看文章写的你赚钱的速度一定要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还有多陪陪爸妈等等,真的能够理解到了,珍惜所珍惜的,不要等失去后再追悔莫及。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其实是害怕,害怕失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