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锦集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锦集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卡森•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著作,猫头鹰文化·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从我身上漫过喧嚣的海

看到一篇文章说,麦卡勒斯书中对马克思的描述是一个败笔。我觉得这并非是个败笔。《心》中不仅有马克思,还有黑人,有宗教。恰恰是这些喧嚣的声音,与绝对孤独的心灵上演了一种变奏。喧嚣的声音漫过这颗心灵,但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记都不曾书写。这是孤独的真义。也是因此,诗学才掩盖了政治的噪音,在极致的宁静森林中,以孤独的世界,阻止了政治的殖民。

整本书的故事就是这么两种声音的此起彼伏。几个互不相识的人,逐渐汇聚到辛格身边,政治的声音逐渐放大了,声音变得喧嚣。但是辛格的世界依然过滤了这些声音,他依然孤独,沉浸在诗学的纯净中。叙事的声音无论如何走向,到了辛格这里,总会沉寂下来。而离开了他,又重新喧嚣。

整个故事,就是政治的声音逐渐放大,而诗学的声音逐渐破灭。最终,现实的一切矛盾终于不可解,迎来了它的血与泪,愤怒和耻辱。同时,孤独的世界也以辛格的死告终。但是现实的喧嚣仍然未能主宰这个世界,因为喧嚣从未能够真正进入孤独。人们来来去去,孤独的人依旧孤独。从我身上漫过喧嚣的海,而我开辟的孤独世界中,未能有人听到和言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读《心是孤独的猎手》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月读书的主题是“孤独”,草草的读了村上春树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集,然后找来了这本豆瓣高分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书的主人公辛格是一个聋哑人,他冷静、睿智、礼貌,四个人二号角色,四个孤独的灵魂,都喜欢找他倾诉自己的烦恼,每个找他倾诉的人,都在辛格的影响下,找到了心灵的安稳,找到了方向,但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辛格是一个聋哑人,只能倾听,又能保守秘密。四个人的生活有交集,又有着各自的故事,在叙事中展开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把那个时代展示给读者看。故事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四位二号由迷茫、混沌、狂躁走向了心灵的安慰,或者向现实妥协,然而我们的主角,固执的守护着的一位友人(是个有智力缺陷的聋哑人),猝然离世,辛格一瞬间被击垮,举枪自尽。四位二号追忆着辛格,惋惜失去了一位高尚的友人,想着今后没有了他,自己的心灵会空虚到何种地步,却从来不曾想过,最孤独的灵魂其实是辛格,他承载着所有人的秘密,为所有人输出安慰,自己却承受这最大的不幸,在爆发的那一刻,毅然决然的结束自己,没有一点犹豫。 我们在无病呻吟、义愤填膺,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了:最坚强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的那位,最悲伤的人可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空气几乎是凉的

从阳光明媚读到阴霾笼罩再到晴朗起来,一周的天气和心情一样,随着书的情节走进走出。 The heart is a longly hunter,猎手和猎物是谁?红尘嚣嚣都在孤独的网中。

作者麦卡勒斯,一位身患残疾的女性,又瘦又高却有着一张娃娃脸,现实中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究竟看尽了多少世间冷暖,挨过了多少生活的耳光,作者在20多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本书!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小镇中的人们因相似的孤独而相遇,却无力改变那个经济萧条、种族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的时代席卷而来的命运……在聆听的哑巴,在愤怒的黑医生,二战的水深火热,美国南部的种族斗争,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在日积月累中被拖垮,作者语言简练,甚至有种粗粝的感觉,故事扎实老道,作者在20多岁时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将很多作家拿捏不当的宏大主题融汇一体,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动荡,关于政治和宗教,关于反动和信仰,天然去雕饰。

书中所有的人仿佛都在迫不及待的倾诉,却又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和挣扎,无限循环。没有人愿意倾听,除了那位辛格先生。讽刺的却是,辛格先生是位哑巴,所有向他倾诉的人都快速急切的向辛格说着什么,无论他是不是能够理解,或者他们都认为倾诉后,对方就能理解。

急切的表达,闪亮的眼睛,挥动的手臂……当这种情节时刻,脑海画面仿佛升腾起来:“没有噪声,也无人交谈,每个人似乎都孤身一人。刚刚醒来的人和即将结束长夜的人之间互相不信任,这让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疏离感。” 作者是营造氛围的高手,无声无息引你进入孤独的世界。

你看

黑色的夜空亮起来了,随着崭新的早晨变成了一种深蓝色。天上只有几颗微弱的银色的星星。街上空荡荡的,寂静无声,空气几乎是凉的……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我不孤独,我不孤独

我不孤独,我不孤独。

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精致。整体看着很舒服。戳中了我所有对于精致的理解。目录上的的字像打印机的复古墨迹,扉页上还有一只黑色的小猫咪。全书内页黑白色设计,书眉的字体都像是一一用印章刻上去一样。

说实话,一开始不知道这本书内容有关同性恋。开始阅读第一页时隐约感觉有些不大对,想来可能是翻译为求原文复原,有些生硬。看了20多页后幡然醒悟,哦,原来是讲这个意思。由此回头再看封面,有点像断背山。不是偏见,只是我腐眼看人基。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在一起。每天清晨,他们从住所出来,手挽手走路上班。这两个朋友很不同。”

“每天早上,两个朋友默默地一起走到镇上的主街。来到一家果品店前,他们在外面的人行道上逗留片刻。

那个希腊人,斯皮诺斯・安东尼帕罗斯,他的工作是制作糖果和甜品。

那个瘦哑巴约翰・辛格,在告别前,总是把手放在朋友的胳膊上,凝视他的脸一秒钟。

道别后,辛格穿过马路,独自走到珠宝店,他在那儿上班,是个银器雕刻工。”

“快到傍晚时,两个朋友再次见面。”

“暮色中,两个哑巴慢悠悠地一起走回家。”

“有时候,两个哑巴在晚上会下象棋。”

“两个哑巴没有别的朋友,除了上班时间,他们总单独在起。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着,由于他们过于离群索居,没有什么能打扰到他们。”

“然而,这两个哑巴一点都不孤独。”

“后来有一天,希腊人病了。”

……

看网上评论,有些读者说不能把辛格和朋友的感情看做爱情。说这样太做噱头,不过去是吸引人去看罢了。

可当书里的人心里想的,又怎么能让读者看到呢!或许作者本人都不知道了。我不断言这是本同性题材小说,也不把它分门别类。想当书中人真实,只当书中人太心酸。

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爱和被爱,分离和在一起,我和你……它们好像都是对立面,书里他遇见了很多人,拥有过,也失去过。他害怕,孤独,却也竭尽全力,去倾诉,去倾听。

“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静半年。但如果看不到你,我就死。”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电影《断背山》里1号决定离开去放牧,0号同学难过到不行,好一阵挣扎之后说,“这样一来我们就得一年见一次了,我不像你,我做不到!”

天哪,老阿姨的心都碎了。要不别人说同性才是真爱呢,求而不得才会珍惜啊!

每次看完一本书总觉得没有结束。或许是中国人都喜欢看故事,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最吸引人。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五):孤独着谁的孤独——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想到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心是孤独的猎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英文“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似乎也没有更加贴切的翻译了。心捕获了什么?是孤独吧?现在长大成年之后,还少去想孤独这个主题,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干,因为觉得想了也没有用。但是明明学生时代,曾经十分认真地去想过,也曾十分认真地体验过孤独。那是一种自己认为不被人理解的感受。

作品以哑巴辛格为主线,辛格是典型的孤独的代表,他有着自己的孤独,又承载着别人的孤独。米可,考普兰医生,比夫,杰克都觉得辛格理解他们的孤独,他们对别人不能说的、别人不能理解的会倾诉给辛格,辛格的沉默和专注会让他们觉得遇到了懂自己的人。

而承载辛格的孤独的人是那个希腊人安东纳帕罗斯,是个智障。无论在一起不在一起,辛格每时每刻脑子里都会有他,辛格会将自己攒下的工资变成奢侈的礼品送给这个傻子,会因为他的去世而自杀。

而这些孤独的承载者,真的读懂了对方的孤独了吗?

这些寻求理解的孤独者,他们真的孤独吗?

作品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的各种理解只能见仁见智了。

有时候,孤独是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被生活中的事物完全占据,就会思考一些更加抽象的东西。比如米克的音乐,考普兰医生的使命,杰克对贫穷和不平等的反叛,比夫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纯真的向往。

但是有些人不需要这个空间,比如波西娅,海德尔等等,他们也有情绪,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不孤独。

还有的时候,更强烈的孤独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不理解,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无能为力。我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想法,有这样一个愿望,有这样一个梦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去开始实现它,我逃避去做那些具体琐碎的事情来实现它,这件事情如果还找不到人去倾诉,去理解,那时候,孤独感会扑面而来。

到底孤独好还是不好?到底我们需不需要孤独?有时候很难说,但无论好与不好,无论需要与否,有些人是注定要孤独的。孤独至少说明在思考,至少说明这是一个人还在活着。

如果说孤独中再多几分行动,我想这是当下世俗中人一种更加好的方式。我们有孤独,也有希望,我们仰望星空,但也脚踏实地。

作品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主题,贫困,种族歧视,不平等,等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好书。默默的讲述,默默地感受。

最终每个人都只能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这是孤独者的宿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