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摘抄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摘抄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是一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著作,39.00元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一):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感

通过豆瓣top250,选的书,一直纠结读三位短篇小说之王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 谁的作品,最后选择了莫泊桑的作品。

所描写的内容仿佛都是身边平凡琐屑的事,但是故事并不是都是美好的结局。《羊脂球》一文中女主羊脂球和法国的达官贵人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她是一个妓女,却为身边人送去食物和温暖,而那些大富大贵之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抱怨女主为啥不去卖。《我的叔叔于勒》则是描述一家人对金钱,名声的向往。为了装逼,父亲不和自己的兄弟相认,而年轻的主人公却不知为何。每篇文章都是平缓的叙述展开,逐步深入,给人深思。不像以前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文章一样,最后结尾都是反转型。刻画了法国达官贵人的尖酸刻薄,小人物的心酸无奈。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和人心 。

比较钟爱的一本书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二):见与儿童邻的人性刻画大师

人类是何其的渺小,渺小到在生活的无情、无趣、无聊、无耻里,只能扮演一个一言不发、冷峻无情而又彻底的观察者!渺小到只能纵情声色,沉沦于无尽的情欲享乐里,渺小到只能忍受自己的生命在病痛的折磨下悲惨的逝去。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却饱受风雨的摧残!或许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莫泊桑选择了只作为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孤独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眼里映照着一切,并用毫无保留的笔触将这一切描绘。就是因为这观察入微的描写,不动声色而又一针见血地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本质!

莫泊桑出身于没落的贵族,自小受到母亲良好的文学熏陶。从军经历普法战争后,过起了庸庸碌碌的军部小职员生活,衣食无忧的他纵情于声色犬马,乐此不疲。他凭借《羊脂球》的走红后,以文学写作,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最后尝到纵欲感染梅毒的苦果,在了精神病院里,痛苦地了却了一生!

从他的结局来看,不可谓不悲哀。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他常在眠花宿柳间,对各色人等的体察,《羊脂球》怎能一一撕下权势、信奉宗教、讲究道德的上流社会的虚伪面纱?怎能用充满温情的笔触,描摹出令人怜悯的羊脂球形象?在他的笔下,正是众人所弃之不及妓女羊脂球成为了良心的镜子,映照出人在的冠冕堂皇的面具下,所掩盖的丑陋、虚伪的残酷本性。

曾有长辈这样告诫道:如果看到路边乞讨的可怜人,无论如何,一定要给上几个子,哪怕再少!如今行骗的乞丐这样多,甚至过的日子比你我还得意,可能会有这样的质疑声。智者告诫的狡猾之处在于,有人愿意放下一切做人的尊严,只为过上胜于你我的生活,这样不顾一切的无耻,难道不值得你我同情,并大方地奉上一个子吗?众人怂恿羊脂球献身于拦路的军官,最后有弃有恩与己的她,如丧家之犬,任其忍饥挨饿于不顾。虽然作者莫泊桑没有着一笔评价这帮子人,字里行间,却自然的激起读者的同情之心与愤怒之情:这帮人还算人吗?真连婊子都不如!这就是日常你我所见的那帮道貌岸然之辈吗?

莫泊桑正是用这种不着任何色彩的笔调,细细地勾勒出他所在的社会各阶层的面貌。其中有人残酷的虚伪,无尽的愚蠢,恶心的狡黠,也有相爱的美好,生活的奇趣等等。虽然他描写的是法国城乡风情,可是身在异国的读者为何读来没有任何距离感呢?

《烧伞记》里的主妇太太,为了不值几个钱的破伞费劲心机,在走向保险公司前的踌躇,真是太可笑了!这样的精于计较又抹不开面子的悭吝之人,恐怕哪里都不会少吧!《项链》里,一对活宝夫妻,不知所借珠宝的真假,以真还假,背负巨额债务的愚蠢道德坚守,还真让人唏嘘呀!《小酒桶》里的老婆婆不是亡与希柯老板的手腕,而是丧与自己贪得无厌的屠刀之下!不一而足,正是这些对人性本质的描写,在所有人的身上都能找到,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超越了法兰西的国界。

人性是复杂的,在莫泊桑的笔下更是这样。他以极其精简的笔墨,将人性种种尽情展现。那见于儿童邻的文字美学,难道不正是他摘得“短篇小说之王”桂冠的原因吗?推荐喜欢社会文学的朋友可以在午后看看。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三):读经典①——莫泊桑笔下的法国社会全景图

按:

读经典,是我今年的阅读基调。

巧的是,前段时日,撞到了“果麦”策划出版的《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全新修订版,读来令人惊喜,收获多多。

作者莫泊桑来头不小,与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亦有论调称其是全世界读者公认为的“短篇小说之王”(考虑到书商宣传的惯用手段:“最”字打头,“王”字兜底,且存疑之);

其作品名头亦盛,以“批判现实主义”著称于世,备受论家与读者欢迎。

以上,读者的认可与论家的正面评价,不仅是其作品经典地位的佐证,也有助我等读者对莫泊桑作品管窥一二。

莫泊桑的作品很早便被引入中国,“寸土寸金”的中学课本上更是选摘了不少其名篇,诸如《羊脂球》、《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等等,混过学校的读者朋友们对此应该并不陌生,像我一样读过数遍的怕也不在少数。

《羊脂球》写的是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逃难的马车在中途被普军扣留,放行的条件是要车中一名叫“羊脂球”的妓女陪军官睡觉,出于自尊和民族情感,羊脂球强烈的排斥和拒绝。

但车上的那些始终各怀鬼胎、不屑与之为伍的,来自各个阶层具有不同身份的,贵族、大企业主和商人夫妇,此时为了个人安危一反之前的做派,纷纷用尽浑身解数,两位修女甚至引用圣经的故事劝羊脂球屈服;于是羊脂球出于无奈被迫向敌人献身,大有耶稣受难之况,被众人当做祭品献给敌人。

但当马车被放行后,羊脂球并未像耶稣一样受到众人的感恩和尊待,后者反而收起了笑脸,又无以复加的对羊脂球表示鄙夷、唾弃。

最后对羊脂球垂涎已久却未得手的革命党人科尔尼带吹着革命战斗歌曲《马赛曲》,伴着羊脂球无人理会的忿恨和哭泣声向逃难地奔去。

每一幕都很讽刺,绝妙的对比、反讽。

加上之前羊脂球将丰盛的食物无私的共享给所有人,他们对羊脂球的态度骤然突变,几处转折和态度的变化,构成了故事的戏剧冲突,也成功地塑造起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群像和内心世界。

这些人中,显然只有羊脂球是可敬可爱并最富民族情感的,其他人要么自私,要么伪善,但她偏偏是妓女身份。在西方,妓女不仅是社会最卑贱的底层,被放逐出主流社会角色,在基督教道德观中也是始终被边缘化的,于是,身份的“原罪”始终得不到主流社会和基督教的原谅。

这又是一层对比和反讽,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法国社会的价值观畸形、阶层的对立和民族的劣根性,也即是如此吧。

《羊脂球》中将众人对妓女的态度“坏——好——坏”的小说化处理,其实是莫泊桑小说创作中的惯用技巧和手段,比如《项链》中“假——真——假”(毕飞宇在《小说课》中提出的分析工具),毕飞宇老师说,

毕飞宇老师提出的这个工具,对于我们理解莫泊桑的作品,助益很大,因为对其他篇章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亦可照着这个法子分析下去,不信,你去试试?

在短篇文学创作中,莫泊桑抓住了这一屡试不爽的命门和核心,所以,故事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冲击力也不小,更能发人深省。

此外,在塑造人物时,他善于在琐碎的日常生活图景中进行选择,提取最具特征性和识别性的细节素材,进行裁剪加工,用细腻的笔法和精到的语言,作典型化塑造,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忽视的,然而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莫泊桑《论小说》),所以其笔下的法国社会尤其是底层群像和人情世态,尤其令人深刻。

比如《珠宝》、《烧伞记》、《骑马》、《一家人》中的小公务员和他们或钟情“假”珠宝或吝啬或尖酸刻薄的妻子,《一个儿子》、《壁柜》、《莫兰这只公猪》中的风流男子,《勋章到手了》中吃软饭的游手好闲者,《一个农场女工的故事》中老实的农场主和善良的女工,《小酒桶》中狡诈的农场主和目光短浅的寡妇,《一个诺曼底佬》中的酒鬼退伍士兵,《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月光》中的神父,以及《戴丽叶春楼》中的五位妓女等等各色人物,读莫泊桑,这些人物肖像是一大亮点,一一读完,串起来看,视野会更开阔,所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将会更丰满,观感提升的可不是一点两点。

然而,而今重读上面提到的“老三篇”以及初读其他短章篇目之后,除却发掘到更多的文学价值、关于法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想象以及点星灵感之外,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的,我发现自己当初那种的阅读体验也被一点点地颠覆了,质疑并断定那时定然是“误读”了这些经典短章并因此怠慢了莫泊桑,追根溯源引申思考下去,两种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和中学教育至上原则与“价值取向”乃是导致我“误读”的元凶。

犹隐隐记得当时文章后面埋藏着“价值预设”的阅读理解题和有司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也不难想象语文老师在讲解时,将莫泊桑的各种反讽与批判对象对准资本主义社会,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困境种种,腐朽种种,以达到反向塑造“优越性”和“先进性”之目的,而代价是牺牲包括我在内莘莘学子的阅读观感,并因此对莫泊桑失去了兴趣,也放弃了顺藤摸瓜继续拓展下去的欲望。

此番阅读,将被构建出的“政治高于文学”的程式化阅读理解观丢进垃圾堆,并对莫泊桑作品扁平化的阅读体验进行了拨乱反正,于我而言,意义重大,功德实属无量。

比如《项链》中,表象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其实,往深了看,莫泊桑意在剑指人性深处的贪婪缺陷,爱慕虚荣,不容易被满足,批判不切实际的奢侈幻想与冲动。

而且故事的发展逻辑,也是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公民的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宗教信仰中的因果论来推动的,毕飞宇老师就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将故事背平行景置换到中国,人物姓名换成了王宝强、张小芳和秦小玉,但故事却完全不成立了,反倒狗血化。

而过往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却只强调了其一。

有兴趣的可以翻翻看《小说课》,在此不做展开了。

以上。

整部短篇集子通体撸下来,概可作以下分类:

1.以普法战争为时代背景:《羊脂球》、《两个朋友》、《瓦尔特•施那夫斯基奇遇记》;

2.以爱欲与风流、宗教与人性为主题:《壁柜》、《修软垫椅的女人》、《一个儿子》、《莫兰这只公猪》、《月光》、《戴丽叶春楼》;

3.刻画法国底层社会群像:《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珠宝》、《壁柜》、《勋章到手了》、《一个农场女工的故事》、《一家人》、《烧伞记》、《骑马》、《绳子》、《戴奥菊尔•波萨的忏悔》、《小酒桶》、《西蒙的爸爸》、《一个诺曼底佬》、《戴丽叶春楼》、《小狗皮埃罗》。

和不甚严谨的主线描述: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爱欲与风流、宗教与人性为主题,刻画了法国乡村生活全图景和底层为主的社会群像:公务员、妓女、没落贵族、小商人、大地主、农民、工人、士兵、神父与修女、政客与激进主义者等等,基于人性和道德,对善和无辜、苦难和悲情投之以关怀与同情,对恶和伪善、自私和无情给予讽刺与批判。

毛姆认为,联系作家的生平来关照作家的作品,是一个很有趣且有效的角度和途径。

那么,对于深耕现实主义文学的莫泊桑来说,将二者作如此联系,不失为更系统、更合理地理解其作品内涵意旨的好方法。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出生时,家族已然没落,只有名字中间的“德”字尚昭示着其曾经显赫的贵族身份,不过舒适的别墅居所和兼具风光与风情的诺曼底滨海小城塞纳省,仍为少年莫泊桑提供了长达十年的优越的生活环境,这对于其内心对于外部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为其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经典的人物形象。

而且母亲和舅舅的文学修养,使其受惠颇多,很早便走上了文学探索的道路,可以说莫泊桑自打出生起,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文学圈子,从早期的习作诗句“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中,足见其自身斐然的文学天赋,日后成名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之后更是开挂般受教于诗人路易布耶和文学巨匠左拉、师从文豪福楼拜,说是为文学而生一点都不为过。

关于师从福楼拜,这里要多说两句,福楼拜在创作上的进步,甚至于文学创作的态度、观念和技巧追求,给予了莫泊桑毫无保留的指导。福楼拜曾对他说:

至于文字的表现力上,也是莫泊桑作品中至今为论家和读者极为称道的地方,也直接得益于福楼拜。他说,

就是在福楼拜家里,莫泊桑才得以遇到了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等人,并在日常的交流中提升文学创作的能力和品质,以及“趁早出名”的机遇。当时莫泊桑与左拉等人商定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写作了《梅塘之夜》中短篇小说集子,圃一上市便轰动了法国,而其中莫泊桑的《羊脂球》最受欢迎,此一举奠定了其在文坛的地位,福楼拜更是评价到,“这篇短短的小说,将流传后世”。

普法战争之所以成为莫泊桑的创作主题,是因为他成长时期,适时正值普法战争的动荡年代,他与也曾义无反顾地参加过普法战争,都使得莫泊桑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底层造成的严重灾难深痛恶觉,反战情绪很浓,“这么相互残杀真是愚蠢透顶”(《两个朋友》),甚至萌生了无政府主义,“如果都是君主政府,就会打国际战争;如果是共和政府,就会打国内战争”(《两个朋友》),以及一丝的虚无主义气质,“他们......最后达成共识:人类是永远得不到自由的”、“索瓦日先生感慨说:这就是生活!莫里索笑着回应:还不如说这是死亡!”。

战后,迫于生计,像大多数文人作家一样,莫泊桑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海军部后转入教育部任小职员,前后长达十年,公务员的枯燥与无聊生活,一方面消耗着莫泊桑的大量精力,为排解寂寞与空虚,加上天性的风流,他转而寻花问柳,周旋于贵妇与妓女之间,私生活放荡,另一方面这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小公务员形象、与男性的爱欲与风流以及其与各类女性之间的感情事多见于他的短章之中,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经典。

可惜的是,肆无忌惮的纵欲让其感染了梅毒,加重了早先神经痛的隐疾,高强度的劳作和写作压力之下,更是导致了其晚年的精神失常,险些自杀身亡,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怪诞小说《奥尔拉》,很像是在讲述自己和病魔作精神斗争的过程,通篇都笼罩在痛苦和挣扎的气氛之下,是我个人很中意的一篇。可惜这本书中未收录。

那时的他已病入膏肓,1893年7月6日,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和精神的分裂之后,莫泊桑“终于”去世了,年仅43岁。

天才的一生总是如流星般短暂,却也异常夺目,夜空中的美丽弧线,正是他存在时的不灭的痕迹。

莫泊桑认为人是“堪称精心制造的次品”,并用自己的一生,给予了浪漫并带有一丝残忍的诠释和有力佐证。

最后,且以毛姆的一番高论作结吧。

所以,To 读吧。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四):穷人,妓女,和他们一点点奢侈的欲望

作为左拉的好友、福楼拜的徒弟,莫泊桑不管从历史的纵向来看还是横向来看,都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最杰出的法国作家之一。虽然现在穷人、妓女等底层人员已经变成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标配,但在那个浪漫主义方兴未艾、自然主义才刚刚兴起的19世纪末,莫泊桑的写作对象和写作手法对于欧洲文学来说已经是里程碑式的创新。他不仅通过短篇小说扛起了现实主义的大旗,作为承前启后的年代,跟福楼拜一样,他的作品甚至还隐约透露出来了某种现代主义的倾向。

托尔斯泰在为俄文版莫泊桑短篇集作序时,曾这么评价他:“莫泊桑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实,而他眼中的真实,要比现实更加动人。”

毛姆则这么评价他:“为什么要读莫泊桑呢?因为他最好的小说会紧紧抓住你,就像少数其他小说家那样。”

毛姆所说的“紧紧抓住你”,说的就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里精巧的结构、丰满的戏剧冲突和强情节。但是与此同时,莫泊桑还能将情节和结局编排的相当合理,比起我们常说的拥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的欧亨利的小说,从追求真实的角度来看,也许莫泊桑的小说才真正配得上这八个字。

毛姆一直以莫泊桑为写作上的导师。毛姆崇拜莫泊桑到了什么地步呢?在自己的短篇小说《珍珠项链》中,他就直接挪用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和《珠宝》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关系,以此表达对莫泊桑的致敬。

《项链》和《珠宝》是莫泊桑的名篇。《项链》讲的是一个家庭主妇为了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向别人借了一条很昂贵的项链,参加完聚会后,这个家庭主妇居然把它弄丢了。为了赔别人一条项链,这个家庭到处借债,今后的十年一直为还债过着贫寒的生活。十年之后,当这个家庭主妇跟项链主人坦白这件事情时才发现,原来她当初借的那条项链是假的。

《珠宝》讲的则是一个公务员在妻子逝世后,因为生活拮据开始变卖妻子的假首饰,却意外发现妻子的首饰全都是真的,而且价值连城。在兴奋之余,这个公务员却感受到了同等程度的悲伤——因为这同时也说明他的妻子水性杨花,在他之外,她还有好几个已经包养她多年的情人。

莫泊桑用珠宝和项链象征平民对上流社会的憧憬和对尊严(也可以说是虚荣)的渴求,但同时他又告诉他的读者,这些东西其实最终都指向着虚无和危险。

不得不说,莫泊桑笔下的穷人大多是一些公务员、小职员,在现在看来他们也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但我们其实依然可以将他们归类为“穷人”。因为尽管客观上来说他们还属于养得活自己的那一类人,但他们依旧生活拮据、精神空虚、没有尊严,莫泊桑想要通过他们揭示的,本质上其实还是属于穷人的生存处境——只要他们产生了那么一点点超越生活的、奢侈的欲望,就足以使他们丢掉那仅剩的一点点的尊严。

1

莫泊桑于1850年生于法国诺曼底省,虽然名义上说是贵族后裔,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的祖父是复辟时期的一个税务官;他的父亲则只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固定职业的浪荡子,在他上中学时,母亲也因此与他的父亲离婚。莫泊桑在诺曼底的乡间和城镇度过了他的童年,这里的乡间生活和优美的大自然风景对莫泊桑影响很深,成为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和背景。《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一个诺曼底佬》、《修软垫椅的女人》讲的都是乡间、城镇的故事,这也让他的作品改变了当时法国文学来来去去都是巴黎的创作现状。

莫泊桑的母亲洛尔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她的哥哥曾是福楼拜和诗人路易布耶的同窗,因此莫泊桑也早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结识了这两位文学大咖。“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这时莫泊桑在少年时期的诗歌习作,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莫泊桑就已经拥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文字天赋。

路易布耶于1869年去世后,莫泊桑来到巴黎大学主修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应征入伍,在军队担任文书与通讯工作。在这场战争中,莫泊桑亲眼目睹了法军的大溃败,也见识到了当权者和上流社会有产者的卑劣、革命者和士兵们的习性,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平民的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也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另一主题。《两个朋友》、《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讲的都是普法战争期间的故事,他的名篇《羊脂球》也以此为背景。

退伍后,莫泊桑于1872年开始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七年之后又转入公共教育部做公务员,直到1881年才完全辞职,专心从事写作。在小职员的空虚无聊的生活中,莫泊桑私生活放荡,染上了嫖娼的恶习,也为他埋下了过早身亡的祸根。他终生未娶,却拥有三个私生子。小职员、公务员和妓女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也就是他刚刚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阶段)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题材。

在放荡的私生活之外,莫泊桑唯独对文学保持忠诚。这十年的光景,他一直在福楼拜的指导下创作短篇小说,笔耕不辍。在福楼拜的公寓,他还结识了都德、屠格涅夫、左拉等当时极具反抗精神的作家群体。屠格涅夫曾亲自替他审读手稿,还鼓励他阅读俄国作家的名著;左拉则直接把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莫泊桑拉进了以他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梅塘集团”(以左拉的梅塘别墅命名)。他跟这些名作家一起,在梅塘别墅举办文学沙龙、进行文学创作。

1875年,25岁的莫泊桑首次发表小说《人手模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手在被做成模型之后居然复活了,并且又开始到处做坏事,最后这只手在经历了“断手再植”之后,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这篇故弄玄虚、装模作样的小说遭到了福楼拜的严厉批评。他告诫莫泊桑,写作不能这样弄虚作假、耍小聪明,而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去写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正是这些最为常见的东西才最有价值。因为它们完全可以通过作家的观察和提炼,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故事。

福楼拜告诉他:“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聚精会神的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他对莫泊桑还提出过这样严格的要求:“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真的掌握了这种以小见大、朴实但准确的文学表达方式。1876年,在一次梅塘集团的聚会中,莫泊桑提议每个人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写一篇小说。在这本后来集结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中,莫泊桑贡献出了这篇奠定他文学界地位的小说《羊脂球》。莫泊桑也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开始了真正的文学生涯。那一年他才30岁,但不幸的是,他一共也只活了43年。

2

莫泊桑的佳作大多是在1880年到1890年这十年间完成的。《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名篇都是他这个阶段的产出。他曾经自我调侃说“我像流星一样划进文坛”,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生命也像流星一样短暂。

莫泊桑在26岁时就已经染上了梅毒。在成名之后,他不仅没有收敛心性,反而更加放浪形骸。源源不断的稿费,给他带来的是更多寻欢作乐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他已经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他右眼调节功能麻痹,不时出现幻视,而且又患偏头痛和晕眩病。

到1887年,不知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在写作其他作品的同时突然写起一部中篇小说《奥尔拉》(也有译作《狂人日记》)来。《奥尔拉》以一个精神错乱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并剖析其患病的过程。此后他写的短篇小说(《恐怖》、《火星人》)中荒诞的成分也越来越多,其中的幻想和恐惧写得相当逼真,就像他曾亲身经历一样。

莫泊桑的病发作得越来越频繁。但是为了能够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依然顽强地与病魔搏斗着。莫泊桑经常服用乙醚和吗啡,量越加越大,以至后来再也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缓解莫泊桑的病痛。

他曾对人说:“我想自杀以求生……这就是离开尘世的逃脱办法。”他曾经草拟遗嘱准备自杀,但突然想起18天之后还要和母亲一起过圣诞节,于是便打住了。后来,约好一起过的圣诞节变成了元旦节。跟母亲过完元旦后,莫泊桑在夜里割喉自杀未遂。此时的他已经头脑糊涂,幻觉丛生,被病魔折腾的不像样子。医生们为了防止他再次自杀,只能让他住进医院里。

在住进医院差不多一年半的时候,莫泊桑又出现了癫痫性痉挛。这时他已经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经过多次痉挛和抽搐,他终于陷入休克状态。他的神经已经完全麻痹,只能睁着一只痴呆无光的眼睛,发出一声声无力的悲哀的嘶哑叹息。

1893年7月6日,这位天才小说家被梅毒侵入大脑而引起的精神疾病夺去了生命。左拉为他哀悼:“以后,那些不认识他的人将只能通过他的作品去爱他。因为他歌唱了永恒的爱,歌唱了人生。”

3

“总而言之,小偷、流氓,所有那些坏蛋,都是我们这些人的儿子。”在《一个儿子》中,莫泊桑曾借主人公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在他跟他一个“上流社会”的同仁谈话中出现,谈话大意是讲他们这些上流人士到处寻花问柳,总是跟妓女、女佣、萍水相逢的农家妇女乱搞,谁能保证自己就在哪个地方没有个私生子呢?(莫泊桑自己就有三个私生子)但他们一生出来就没有父亲,生活困苦,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男的就难免沦为小偷、流氓、赌徒,女的就难免沦为风尘女子。那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现在见到的那些沦为坏蛋、跌到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会不会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我们这些人弃之如敝屣而失足的呢?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这说明莫泊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什么圣人,他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并不是什么“圣母”的行为,也不是基于他对穷苦的真实感受。莫泊桑只是把他们视为自己这个阶层的“儿子”。换句话来说,这些人的堕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年轻时作孽。这是他对他所处的阶层的一个反思,虽然不够深刻,但在那个年代却已经足够先进。这也让他的小说显得不那么轻佻——因为他一直认为,这个“上流社会”要对每一个堕落到底层的人负有一定的责任。

从这个观点出发,莫泊桑创作了大量揭示穷人、妓女处境的短篇小说。关于穷人的处境,莫泊桑曾用过一个很绝妙的道具来体现,这就是他的小说《绳子》。《绳子》讲的是一个穷人走在路上,看到了一截被随手扔掉的绳子,他于是捡了起来,悄悄塞进口袋,但这个过程很不幸被他的仇家给看到了。随后,有个富人声称自己在这附近掉了个钱包,于是他的仇家立刻就把他举报了,他说他看到这个穷人在路上弯腰捡起了什么东西。穷人到处跟人解释,自己只是捡了一条绳子,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他,因为在他们看来,正常人是不会为了一截绳子而折腰的。后来有人把钱包归还,他继续试图澄清自己,但却越描越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跟这个归还钱包的人串通好的。于是一直到死他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人会穷到连路上的绳子都会悄悄捡起来带回家用。

贫穷只能算是穷人的证件。真正让穷人成为穷人的,是他们身边充斥着的这种旁人的冷眼。在《绳子》里,他们不愿意相信一个人会穷到为一截绳子折腰;在《我的叔叔于勒》里,他们不愿意在人前承认一个穷人是他们的亲戚。也正是因为这种冷眼的存在,穷人们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奢侈的欲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或者说,希望他们能把他当个人。

然而,这种欲望总会使他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况。在《项链》中,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想要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她于是向别人借了一条昂贵的项链,可是聚会之后她却把它弄丢了。为此她和她的丈夫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还了十年的债),但最后才发现,这条借来的项链是假的。在《骑马》中,一个家道中落的男子为了能带全家人去乡下郊游一趟,也为了能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他花大价钱租来马车队和一匹性子烈的马,在众人面前展示他童年时期在庄园习得的骑术。但在回来的路上,他的马失控了,撞到了路上的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还趁机讹他,于是本来就相当拮据的他们,不得不在今后的日子多付一个老人的住院费和养老费。

这些穷人们的一丝奢侈的欲望,虽然在短时间内的确得到了满足,让他们“抬起头做人”,但随后都给他们本来就贫穷的境况雪上加霜。很多人说莫泊桑这是在讽刺这些人的虚荣,但我不这么认为,故事里的虚荣只是表象,莫泊桑在本质上对他们还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看看莫泊桑对宗教和上流阶层的人的那些尖酸刻薄吧,那才是真正的讽刺。

莫泊桑对妓女的态度则比对穷人的态度暧昧的多。在他的小说中妓女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他时而对她们抱着同情怜悯的态度,时而又对他们的生活予以肯定,有时甚至还拿她们来讽刺自己所处的“上流社会”。在《壁柜》中,他写一个妓女为了讨生活,在自己接客的时候,她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呆在柜子里坐着睡觉;在《戴丽叶春楼》中,他写一群妓女跟着老鸨去参加老鸨干女儿的“领圣体”仪式,在教堂中一个妓女想起她小时候领圣体的情景,于是声泪俱下,那动人的神态引得教堂里所有人啜泣,神父则惊呼“上帝来到了我们中间”。但这也只是这群妓女生活的一个插曲,她们在参加完仪式之后立马又回到妓院工作,而且因为情绪在教堂得到了发泄,她们工作的更卖力了,于是妓院里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息,连老鸨都开始谈恋爱了。

莫泊桑最富盛名的小说《羊脂球》写的也是一个跟妓女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普法战争中法军耻辱战败为背景,讲述几个法国人从德占区逃到法国西边的故事。这一行人在一个地方遭到了德军的刁难,这里的一个德军军官声称,只有让羊脂球献身于他,他才肯让这一行人通过。羊脂球一开始誓死不从,但在其他人的“好言相劝”和威逼利诱之下,她作出了让步,满足了德军军官。但当她回到马车上时,马车上的人全体变脸,对她百般嫌弃与嘲讽。结尾,羊脂球在同行一人哼的《马赛曲》间隙啜泣。

这是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绝妙反讽。莫泊桑将妓女羊脂球在这群人中受到的挤兑和鄙视转化成了一把武器,直戳这些冷眼旁观、自称“爱国”、虚伪的法国人的脊梁。妓女在这里彻底沦为了一个符号,她们那一点点奢侈的欲望,背后掩藏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4

莫泊桑写穷人、写妓女、写公务员和小职员,这些故事的情节性、戏剧冲突都很强,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几篇跟宗教有关的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看似随意写成,但都挺有意思的。

《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讲的是一个不信神的木匠为了拿到修缮教堂的一笔大单子,被神父要求忏悔的故事。这个木匠不仅不信神,还喜欢新思想,喜欢猛烈的攻击宗教,但当神父开出条件,要他信教而且面对他忏悔才能拿到这笔单子的时候,他立刻就抛弃了之前那一套说辞。神父问他有没有骗取别人钱财、有没有撒过谎、有没有婚外恋,他一开始都说没有,但后来又吞吞吐吐的坦白,自己曾经贪过雇主的小便宜、撒过一些小谎、在外面搞过几个女人、喜欢逛窑子......就这样,这个俗人在上帝的律令面前把自己的道德品性暴露无遗。

《一个诺曼底佬》讲的则是一个不信神(甚至有点渎神),但却通过制作神像供人参拜来牟利的诺曼底人的故事。有两个老妇人来找他要圣布朗的神像来参拜,他到处找不到这个神像,最后才发现这个神像因为参拜的人少被他扔进兔子窝里了。于是他把那两个妇人带进兔子窝,神像已经被污泥完全弄脏了,但那两个妇人依然跪在烂泥里参拜,场面非常幽默。这个诺曼底人轻描淡写地说:“我把圣布朗拿去堵兔子窝的时候,原以为他不会再给我赚钱了,这两年一直没有人来要他。但是,您瞧,圣人毕竟永远不会过时。”

《月光》讲的是一个信仰坚定、保守古板的长老的故事。他憎恨女人,认为女人是上帝创造出来引诱男人、考验男人的。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世上的一切都是造物主的天意,都是按照绝对合理、极其神奇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创造晨曦是为了使人类苏醒、保持生机,创造白天是为了使庄稼成熟,创造雨水是为了灌溉庄稼,创造黄昏是为了酝酿睡意,创造夜晚是为了入睡安眠。”

可偏偏是这样一位老古板,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活泼、爱笑、喜欢恋爱的外甥女。一天,有人告诉他,他的外甥女有一个相好,他们每天都趁着父母睡着在树林里约会。他气急败坏,立刻就冲进树林。但在这条通往树林的路上,他被月光笼罩的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他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有祂的目的的,那么为什么在夜深人静、人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祂还要创造出眼前的这良宵美景呢?

当他远远看到那对拥吻的年轻人时,他知道了答案:这良宵美景就是上帝为他们而造的。

“天主创造这样的夜晚,就是为了给人间的爱情披上理想的面纱。”

就这么着,这个长老既没有违反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和阐释,也没有违反自己的原则,他被这温柔的夜色和年轻人的爱情彻底的打动了。眼前的月光,比什么教义都要具有说服力。

5

与莫泊桑亦师亦友的同行左拉说,莫泊桑的短篇“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

要知道,在短篇小说里要完成“完整”的情节其实是很难的。但莫泊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情节的“完整”得益于莫泊桑组织情节的方式:通过“假——真——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或“坏——好——坏”(《羊脂球》《珠宝》)的闭环结构来营造冲突和组织事件,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主题的诠释。

针对他的语言风格,法国作家法朗士则这么评价莫泊桑:“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

法朗士所说的“明晰”,指的是莫泊桑脱离了早期自然主义记录式写实、融入自己观察和感受的白描式写作手法。莫泊桑受自然主义影响,但却没有那么机械,虽然语言依旧平实,但他会去抓住事物的特征、抽象出人物的典型去描写,这也让他成为了继巴尔扎克之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典型论”的代表人物。

他写德国军官,会写他们嘴上那两撇典型的普鲁士式的胡子:“稀到最尖端只剩下一根根极细的黄丝”;他写月光,会侧写忍冬藤的味道、青蛙的叫声、夜莺的歌声,最后再用一句“引人入梦而扰人思索”将听觉、嗅觉和视觉统摄起来。如果莫泊桑只有故事天赋却没有文字天赋,他顶多也只能是个法国欧亨利,永远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成就。

6

莫泊桑是狮子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