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摘抄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摘抄

《人生求缺不求满》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一):聚焦当下

博学:从书法到绘画,从violin到马头琴,老先生多才多艺,非常切合互联网公司讲究的一专多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浪漫:伤口叫’梦痕‘,不得不感叹于老先生的浪漫。被周总理那句情话圈粉‘我一直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严肃的人浪漫一下,真真可爱,反差萌干翻一切。 悠闲:雨来了,就躲雨喝茶。茶博士弹累了休息一下,还借了茶博士的乐器自娱自乐一下。车坏了就施施然看田野风光,人来人往,鸡飞狗跳。这种淡看云卷云舒的态度,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但是经常还是汲汲名利搞得心浮气躁。 红尘:持续输出是一定要的,苦恼的在于是否技术相关?回归本源,为什么要写东西?目标是获取影响力,目的是让自己快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足够的技术文档,就算没有影响力也可以为后面的职业变动之类的留一些保障。喝茶就是喝茶,打坐就是打坐,看书就是看书,工作就是工作。聚焦不是只做一件事,而是做事的时候能集中注意力。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二):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季羡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用在丰子恺的《人生求缺不求满》中颇为妥帖。

纵观丰子恺的一生,始自晚晴,下迄末期,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转折都一一亲历。因此,无论是《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还是《子恺漫画》《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无不表达了其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与众不同的是,丰子恺笔下始终蕴藏着禅意,他以此审度人生的缘起缘灭、世事的浮沉沧桑。读其文,观其画,可以体悟到他的意趣和思想,以及他对生命的品格与真意的叩问。因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生活日常与寻求非常,是丰子恺人生思考的三个维度。而“人生无常”最是具有其独特的品质。

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斥着各个角落。比如在写于1936年的《大人》中,丰子恺这样说:“古今就是许多一生的集合,一生就是整个古今的代表,古今不过是许多一生的反复,一生具足着古今的性能。”马一浮曾在1942年赠诗给丰子恺:“世相无常画有常”。他在《无常之恸》中亦说:“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感怀的佳作,其艺术的价值永远不朽——除非人生是永远朽的。”

作为反映丰子恺人生思想的重要作品,《无常之恸》既是对命运不可抗的无奈与哀叹,也有对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来自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爱国、爱家、爱孩子、爱生活,他钟情于散文创作与绘画艺术,他敦厚的性格中包裹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内心世界里始终涌动着对正义力量的呼唤。丰子恺的一生其实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那就是在无常命运面前不消极、不颓废,对生活和人生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说来,真正赋予无常人生以有常意义的只能是“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对于世界、人性的关切与悲悯。

“人生求缺不求满”,与其说是宗教的出发点,不如说是众生都懂的道理。丰子恺一生180多部散文和绘画作品,缺憾思想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贯穿始终。他收到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直向往和笃信神圣的宗教佛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丰子恺的认知世界里常常涌动着世事的无常,但每日相随他的是生活的平常。人生的磨难是客观存在,但他直面人生,从不消极。在《山中避雨》《山水间的生活》《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儿女》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他善于在生活小细节中发现美与惬意。正如在《山水间的生活》一文中丰子恺说:“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从《人生求缺不求满》一书中可以发现,丰子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人生与艺术均充满了佛教意味。他从对时空的哲思开启人生之问,从对无常的体悟接近佛教之门,从对无常的参悟走向“人间佛教”。引用这本书的介绍说,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圆满,而是学会留白。人生何处无欢喜,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有缺憾才能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希望我们用简单的心境,看待复杂的人生。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唯有删繁就简,方可淡看得失,安然生活。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三):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季羡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用在丰子恺的《人生求缺不求满》中颇为妥帖。

纵观丰子恺的一生,始自晚晴,下迄末期,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转折都一一亲历。因此,无论是《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还是《子恺漫画》《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无不表达了其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与众不同的是,丰子恺笔下始终蕴藏着禅意,他以此审度人生的缘起缘灭、世事的浮沉沧桑。读其文,观其画,可以体悟到他的意趣和思想,以及他对生命的品格与真意的叩问。因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生活日常与寻求非常,是丰子恺人生思考的三个维度。而“人生无常”最是具有其独特的品质。

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斥着各个角落。比如在写于1936年的《大人》中,丰子恺这样说:“古今就是许多一生的集合,一生就是整个古今的代表,古今不过是许多一生的反复,一生具足着古今的性能。”马一浮曾在1942年赠诗给丰子恺:“世相无常画有常”。他在《无常之恸》中亦说:“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感怀的佳作,其艺术的价值永远不朽——除非人生是永远朽的。”

作为反映丰子恺人生思想的重要作品,《无常之恸》既是对命运不可抗的无奈与哀叹,也有对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来自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爱国、爱家、爱孩子、爱生活,他钟情于散文创作与绘画艺术,他敦厚的性格中包裹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内心世界里始终涌动着对正义力量的呼唤。丰子恺的一生其实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那就是在无常命运面前不消极、不颓废,对生活和人生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说来,真正赋予无常人生以有常意义的只能是“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对于世界、人性的关切与悲悯。

“人生求缺不求满”,与其说是宗教的出发点,不如说是众生都懂的道理。丰子恺一生180多部散文和绘画作品,缺憾思想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贯穿始终。他收到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直向往和笃信神圣的宗教佛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丰子恺的认知世界里常常涌动着世事的无常,但每日相随他的是生活的平常。人生的磨难是客观存在,但他直面人生,从不消极。在《山中避雨》《山水间的生活》《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儿女》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他善于在生活小细节中发现美与惬意。正如在《山水间的生活》一文中丰子恺说:“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从《人生求缺不求满》一书中可以发现,丰子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人生与艺术均充满了佛教意味。他从对时空的哲思开启人生之问,从对无常的体悟接近佛教之门,从对无常的参悟走向“人间佛教”。引用这本书的介绍说,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圆满,而是学会留白。人生何处无欢喜,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有缺憾才能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希望我们用简单的心境,看待复杂的人生。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唯有删繁就简,方可淡看得失,安然生活。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四):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人生求缺不求满》丰子恺人生主题散文精选集,精选37篇丰氏经典散文代表作,篇篇值得咀嚼再读,41幅丰子恺手绘精美插图,图图值得思量再品!谈人生,论生活,话心态,可以解开好多的心结,获得精神的力量,可从容面对人生的困惑与烦恼,在喧嚣的大千世界中独享生命的自在与清明。

篇章:壹/无常就是常 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叁/只生欢喜不生愁 肆/生机不灭,终会抬头 伍/世间万物,自得其所 陆/不宠不惊过一生 。六篇章的标题简要精到,也是一副生活图景,心灵契语,恰如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贤人从哲学层面启迪心智,而丰子恺先生从世俗层面解疑答惑,更有地气。

对丰子恺先生最有印象的是《护生画集》,(丰先生把《护生画集》看成送给弘一法师的寿礼和怀念,《护生画集》由丰子恺画,弘一大师、许士中书诗文。)我每每去寺庙上香,香案的佛书之中总会有这本书的摘抄本,内容是爱之义孝之心生之大,以爱渡生,以仁成人。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就是一个故事,一份静心。护生即护身、互心,是一人一生的修为。

“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简、留,想象很丰满,但现实非常骨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在俗世中俗事,跳不脱生活的折腾,甩不掉现实的磨砺。

又有多少人能够游刃有如,但是这两句话可以让我们放空、归零、泄压,不管怎样我们要爱自己多一点,不管怎样我们要给自己留有空间。

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者生活的阅历的沉淀,近一个月我沉浸于散文阅读中,都有作者自己的回忆与回味,都是他们活了一辈子后的心语,无非就是上面两句话的概括。

我们忍辱负重前行,我们含辛茹苦奋斗,我们纠缠于自己自造的心结、迷局,难以托身,但是到了一定岁数再回首,确实就是那么一回事,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如是。

当你我烦躁、不解时,读读这本佛性的书,或许能够顿解、思量、蜕化。这佛性不是逃离、不是躲避,而是获得般若密,求得涅槃果。

丰子恺言:“谁谓茶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茶”。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

问题才是生活的真谛,才是成长的成色,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之后,我们不再懦弱、徘徊,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立春时节读书就是有一股新鲜、心气,特别是阅读如此意境、清澈、顿悟之书。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五):人生大抵如是

平时每个人所接受的日常教育,多半会孜孜不倦地被告诫说,要努力拼搏、坚持不懈,要积极不要消极,如是而已。但真的这样做,并且还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话,也多半会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崩溃了。谁的人生会如设想一般圆满呢?!谁的人生会不犯一点错半点失误呢?!常说“人生是一场旅程”,那就既有欢愉的片刻,也有忧伤的须臾。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只有这样,才是如集家、画家、翻译家、慈爱的父亲,宽厚的长者,淡泊的居士诸种身份标签于一身的丰子恺所言的,“人生求缺不求满”。

细细品味“人生求缺不求满”,其实是足足可以品出一种浓浓的佛教意味的。丰子恺曾受老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的影响皈依佛门,他的思想意识、书画文章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所以丰子恺在《人生求缺不求满》这个精选集中的三十七篇散文,第一部分即是以“无常就是常”来命名。按道理说,“无常”是佛教用语。《金刚经》对于“无常”的描述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如丰子恺在《无常之恸》中开篇所称:“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人生如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不顾此者奋起拼搏的,古往今来仍然大有人在,并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此中真意,其实是值得倍加玩味的。

每个人在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都期望画上最美的一幅画。但接下来的轨迹,其实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根本不会如期望中的那样圆满。而更多的,则是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则是曲折的。所以,无论现在情况如何,都不必是乍暖还寒的一幅样子,总是让自己活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不如镇定几分,好好想一想,目前自己面临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自己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小目标”,自己应该怎样走好接下来的道路。这样的道理,其实很多人也都心知肚明,只是当这样的决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难免陷入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所以,所谓平常人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活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用向前看的目光来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顺心更好,不顺心也无须焦虑,只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行。有苦的存在,才能确切地知道乐的难得;没有对照,就永远看不出自己其实有多么幸运、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多数时候是一个安慰,但却不应该等同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认真地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地振奋起精神来继续朝前走。

或许会有人觉得,丰子恺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的态度未免有些消极了。看一开始的几部分大标题,譬如“无常就是常”“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只生欢喜不生愁”确实如此;但接下来却未必,譬如“生机不灭,终会抬头”“世间万物,自得其所”“不宠不惊过一生”,却在仿佛灰暗中给人以一丝希望,觉得这人生还是有可拯救之处的。其实人生大抵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端正态度,既立足于自身,又不满足于现世而有所追求——这是每个人可以自己掌控的;至于结果,却往往未必就能够如己所愿,即使那样,也不必后悔自己的付出。毕竟,这一切的总和,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和意义。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概莫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