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流南宋读后感精选

风流南宋读后感精选

《风流南宋》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流南宋》读后感(一):再谈理学

理学之于南宋,无异于基督教之于拜占庭帝国。

宋高宗逃到了临安,面对半壁江山,肯定无限感慨。

是的,共治天下已经是过去,他面临的是反对派的咄咄逼人,还有那生死未卜的前途。

该杀的,不该杀的,都杀了。接下来咋办?靠什么维持下去?

勉勉强强支撑了若干年后,他也死了,可是国家还在。

一帮子文人做着春梦,登上了历史舞台。

易老师说的没错。从江湖到庙堂,谁又会那么容易混到今天?

郭德纲说过,说相声的都是混蛋。嗯,读书人也有不少。

变态如王炎午,一点儿都不稀奇。说相声的还得抑郁症呢!

世间已无拜占庭,却依然存在着中国。

干了这杯酒吧。尽管北方已是铁血,南方兀自风流!

《风流南宋》读后感(二):被低估的历史小品

历史进入到如今,陷入了网络时代的魔沼。受邀登上“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先生,虽然阅史无数,“以史为鉴”多年,也无论如何不会料想到,在互联网影音传播中,自己竟以独特的口音,成了网友狂欢中的一个“谐星”,并几乎生生遮掩了他的历史学者的最初属性。

在看过《易中天中华史》中这册《风流南宋》之前,易先生的网络形象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购书时也很犹豫,生怕“名气远不及才气”。意外却以正向的方式到来了。《易中天中华史》虽然文字通俗,风格轻快,却涉猎很广。以“史事”为主线,考据、博引如滔滔江水,却又非常照顾普通读者肚中捎浅的“墨水”,稍觉汉字生僻或者知识点“偏难怪”,就作细致的耐心的解释,还附上了不少的工笔插图、拓印、书画。为了交代好一段小小南宋史,费了极大心思。

当然,作为一名历史书籍作者,易先生非常有自己独到的史观,又舍得直抒胸臆,显得畅快淋漓。不过全书结构内容主要选择了作者想要品评的历史段落去记述,并非那种“全包括”式的典型历史著述。作为历史小品去看,也是很好了。

《风流南宋》读后感(三):文人的幻觉: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读后

易中天的书,好读。文词华美是第一,史实吸引人是第二,有独特的观点是第三。

易中天的历史可分正、反、和三个部分。正,堂堂正气;反,长于批判;和,则有高度。

南宋风流这一卷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天真。易先生认为南宋张世杰能蒲寿庚合作,建立一个可以产生现代工商文明的新帝国。这是谵妄!中国这一套君臣父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逻辑(即权力本位),如今亦然。但是梦还是好的。允许易中天先生做梦么!

对于理学的批判,好!我相信人文主义。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对于人的两面性要扬弃,而不是唱高调,抑制。“存天理,灭人欲”,灭成了伪君子、变态狂。这不好。但根子上还在孔孟,孔孟的根子在于绝对父权制与依附型人格。 这个锅孔孟也不背,当时就是传统社会。 所谓传统社会就是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中才能生存。现在是自由社会,人离了谁都活。只有这样才能唱自由主义的高调。即是说,现代人不批判封建糟粕,那才唱反调。而当时未必。但是如果当时没人唱反调,人永远是依附的人。所以在当时有自由主义观点人是先知,而我们笃信自由主义者是“爬虫”。

对于文天祥、秦桧的臧否,没有什么可说的。

书中四个部分:人物、商贸、理学与宋词。宋词,易中天沾花捻叶,很美。选得也很好,但是,宋词比唐诗好。简直是胡说。宋词比唐诗好,苏轼第一个就不同意。词不过诗馀而已,大部分都是风花雪月的呻吟,是艺术不假,是艺术的一大类亦不假。但不是艺术最重要的一部分。

《风流南宋》读后感(四):南宋简述之南宋风流

此书,易中天先生分成了三条主线,来叙述南宋的特征。 第一个方面是表明了他对于中国在海洋帝国发展以及存亡上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看法。他花了大批的篇幅来叙述了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和南宋官员张世杰在面对忽必烈攻势的情况下,合作破裂,导致南宋至此灭亡的过程。 首先这个事情本身是有警戒意义的,合作共赢前,个人和一些偏见不应该成为障碍。也是因为张世杰瞧不起其他种族的人。其次很让易中天先生遗憾的是,他觉得这本应该是一个中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机会,成为一个更开放更具有海上能力的机会。但我却是有些不解的。我的疑问在于两点,一点是,蒲寿庚后来成为了元的臣子,为什么易中天先生所预估的和蒲寿庚的合作从而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没有在元体现呢? 其二是,和蒲寿庚合作是否就意味着南宋需要更多发展海上力量呢?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借力的关系呢?可能这需要我再了解一些其他方面才能解答这些疑惑吧。 第二个方面,易先生叙述了宋代理学的开端和发展。包括朱熹生平,为什么理学可以开始产生以及后续的一个发展。对像我一个不怎么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可以说第一次知道了所谓“天理”是什么,为什么天理戕害了中国这么多年。 第三个方面,先生则大概的讲述了词的发展。但由于宋词实在可讲的太多,先生只是草草的提了几个改变宋词方向的大家,比如苏轼,比如辛弃疾。虽然,读上去会显得很草率,但是作为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书来说,应该算是恰到好处吧。起码不会让不喜欢这方面的人产生不耐烦之感,也做到了让我们对整个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 这本书分成这三个部分从逻辑上来说,没有我之前看的《大宋革新》来的连贯。因为各个主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然后带给我的阅读流畅感没有上一本好,虽然也很棒,但是感觉没有《大宋革新》来的好! 不过自己也在一点点了解历史,这套书实在是比较适合像我这种没有历史常识的人啦

《风流南宋》读后感(五):国家不幸诗家幸

易老这本书也许真的是按照前半本南宋后半本风流来写的吧。

也许是因为南宋的政治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前半部分只写了王炎午文天祥和泉州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写了宋理学和宋词。

王炎午为文天祥写的生祭文洋洋洒洒几千字站在道德制高点逼着文天祥去就义,自己却安然的苟且活着,这算啥?太不要脸了啊。

泉州算是当时海上贸易之路的起点,汇聚各国商人,各国琳琅满目的商品在此中转兑现,成就了泉州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南宋流亡小朝廷的延续甚至是翻身都提供了可能性,可是却因为“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而断送。

张世杰带着南宋小朝廷一路退到泉州到海上不知与蒲寿庚到底谈了什么,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达成合作,反而惹怒对方将对方送到了蒙古的怀抱,不得不说这个结果真是愚蠢至极。也许是南宋当权人那股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自己断了后路,以为挂着朝廷的名号就可以随意指挥让人听从,却不知掌握了经济才是掌握了自主权,关键时刻没有正确面对形势导致孤立无援,放走了最大的援助。也许正如易老所说,如果合作达成,历史真的会被改写,而不是满大海漂浮着全部南宋士兵的尸体,无谓的牺牲。

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由于南宋整个国家社会的动荡催生了词的大力发展。对于此书而言,这部分真的有点水了啊,整首词整首词的搬上去,而且还是一句一行的排版,一页也就一首词的内容,叶嘉莹讲词都不敢这么来啊。

看完《细说宋朝》看的这本,不可否认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是从北宋到南宋,给我的感觉就是君主都是什么鬼?站在顶端掌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权臣都是什么玩意儿?尤其是南宋,根本就没有好好干活的人啊?这样的国家即使最后靠着泉州得以幸存,还能折腾出怎样?在我看来也不过是经济更加发达,碰上蒙古这样的,幸运的话也只能每年靠着经济所得去上贡,更可能的还是会被收入囊中吧。

本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也就是关于泉州部分了。

关于宋理学的发展只能说是社会推动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