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的读后感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的读后感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0元,页数:5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一):如果是为了了解历史,《易中天中华史》是否具有可读性?

我看了《易中天中华史》全部24册(据说开始计划出36册,后来改为32册,最后24册就大结局了),其中1-6册还看了2-3遍。 这套书不是侧重于叙述历史,而是侧重于议论,通过历史事实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也是易中天所有历史类著作的一个特点,包括《品三国》等)。所以《易中天中华史》对于入门了解历史来说,确实不太适合,适合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读。 这套书的优点,一是每一本都短小精悍,很快就读完了;二是可以提供了一些看历史的观点,供你参考;三是有几册里进行了中外历史文化对比,比如《国家》《奠基者》《两汉两罗马》《禅宗兴起》等,对于了解世界历史、探索中西文化不同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这套书的缺点,一是有的时代直接跳过、压根没提,比如五代十国;二是没跳过的时代也是选择性的叙述历史,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观点。 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侧重于对文化方面的描述,比如百家争鸣、禅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可能与易中天是研究古典文学的有关。这对于想了解帝王将相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是个缺点,对于想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自然是个优点。 最后,说说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免不了的,司马迁不也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嘛。写历史的人,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的看法。当然,《易中天中华史》主观意识可能相对叙述为主的书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看的时候,多思考,多参照别的观点。 当然,我觉得《易中天中华史》后面几册不如前面质量高,具体说是从第17卷开始。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二):易中天中华史

大清帝国有资格认为他们没错。与历朝历代相比,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问题和漏洞却最少。鳌拜之后无权臣,雍正之后无夺嫡,终其一朝无藩王造反、外戚擅权、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民族关系和民生状态在历史上也算最不坏,多个王朝并存更是元代以后就不再可能。

那么请问,他们又为什么要改弦更张?

然而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文明也好,制度也罢,就会失去活力。这也正是大清的问题:沉闷,以及万马齐喑中的沉沦和糜烂。可惜这并不足以激起变革。如果不是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谁能想到启废禅让和秦并天下之后,还会再有制度革命?

人类历史却不由分说地变成了世界史和现代史。

没有人能够否定现代文明,尽管走向现代未必只有一个模式,一条道路。不同的民族可以也应该有不同选择,而且唯有自己选择才真实可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中华文明却不但直接从原始时代过渡而来,还延续了数千年没有中断。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谓唯一。那么请问,这样一种文明该如何升维?升维之后是什么状态?哪些该留,哪些该变,怎样才能做到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能够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这些问题,当时的人们能够回答吗?

如果不能,就只有寄希望于之后的实践了。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易老师,家里有他2006时候出版的几本书(《读城记》、《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这些)。但对于他的中华史,我实在要批评几句。

第一个问题是浅,现在的读者和以前比对于历史类作品鉴赏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自然有着更高的要求,易老师这一套书从头到尾基本上流水账为主,鞭辟入里的分析很少,写得不错的地方都是早年出版的著作中的,非常多的地方没有专业研究的痕迹。不知道易老师是不是吃老本吃多了忽视了作为学者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少,短短24卷本自然无法涵盖中国的历史,但既然自称中华史,起码做到白话通史的要求。基本上一个朝代就是这样蜻蜓点水一下,连该时期重要人物都无法做到一一介绍。最后几本更是沦为“散文集”,明朝就是朱元璋、朱棣、郑和等几个人物直接省略了,清朝更糟糕,直接介绍一下红楼梦了事。即便不用正经学术作品的要求来看,科普作品如此敷衍了事也过分了。

第三个问题是写作随性逻辑混乱。一开始读我以为易老师能结合起来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把中国古代人纳入世界的范畴。后来发现我高估了,事实上完全就是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种匆匆交稿的感觉,完全不是仔细梳理的写作。

总结:想获得深入的历史了解不建议选择,当做历史入门似乎也不够,因为内容太少了,历史入门起码要每个朝代都有大概了解,每个政权有基本认识。这套书属于那种给初中生或高中生非文科看的,或者历史一般爱好者读物,且定位是文笔一般的历史散文。以上观点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对历史没多少兴趣的人。直接买本《全球通史》当初中历史启蒙都比这好得多。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读后感(四):穿越时代周期持续红的密码

收到终于完工的全套《易中天中华史》,作为曾经的主编,感慨万千。

这套书完工,应该是2021年结束前发生的最好的事了。

将近四年的时间,在易老师身上学到太多,够我学一辈子的。

也明白了,为什么易老师可以穿越不同的传播周期,红过电视时代、博客时代、公众号时代和小视频时代。

一、

分享了这么多年历史知识后,大家都快忘了,易老师原来的本职,是美学教授。

曾经有观众在电视节目录制的现场呛声:你一个美学教授天天跑来搞历史是不是不务正业?

易老师回答:我一个退休老人,有什么不务正业?

不知道我退休后在干什么?反正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快点赚个一个亿,然后躺平。

易老师退休时,已经名满天下,每年有可观的版权收入。

但是他决心开始梳理中华历史。只有搞清楚过去的选择和智慧,才能让手里的灯更明亮,或许能选择未来更好的走法。

对个人,是智慧的增长;对一代人,是智慧的普及。

说干就干,这一干,就是近十年。

如今易老师75岁,终于写完目前能写到的最后一本。

如果言论更开放些,或许易老师还会再写他个5年。

就这样,一个美学教授,退休后,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历史普及大师之一。

只要开始和坚持,人到什么时候开始做事都不晚。

人不死,人生故事就不能被定性。60多岁,退休后也可以开辟新天地。

二、

经常有人问我,一本书就8万字左右,三四天就写完了吧!

我的确见过不少小说的创作速度是这样的。作者已经在心理反复酝酿成形好几年,下笔就一挥而就。

但易老师写历史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历史要写的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又要准确详实。

易老师每年得查阅将近一人高的书籍资料。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些大部头都是最基本的,还有好多名字里都有我不认识的字的硬核史料。

日复一日,严寒酷暑。工作量之大,根本不分996。

夏天易老师也像那一辈人一样常常舍不得开空调,就在湖边像蒸笼一样的房子里看书、敲键盘打字。

一本书总要写个一年左右。每逢快结束,易老师就为快要出关而开心。

书出完、总要宣传,一场接一场的直播,我们轮班转的年轻编辑也经常大呼吃不消。但易老师的才是那个每天都要上场的人。

就在这种工作强度下,易老师依旧每周坚持亲力亲为地写公众号,抖音时代后又多增加了小视频的拍摄。前几年易老师还在做完手术的情况下执导了一部话剧。

就服务易老师一个人的产出,得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

谁能说,成功不靠勤奋呢?

三、

刚接手易老师的工作时,我心理负担超大。因为前辈都告诉我,易老师难搞、要求高,几乎到变态的程度。作为一个小编辑,真是害怕得不得了。

但是真的工作起来,发现,易老师的要求高90%的力气用在了自己身上。

易老师一辈子教美学。对美有极高的要求。

出版印刷物,一行字转行时如果只有1、2个字,不美。如果翻页一段只有一句话吊在那,也不美。配图大小样式不合适,当然也是不美的。

怎么办呢?

易老师干脆自学了编辑专业排版软件。就在软件里写。排版不好看就调整语句表达。句子要凝练准确,排版出来还得好看。

所以易老师交上来的稿子,除非有极罕见的错误的知识和错别字,几乎一字不改。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编辑还是设计师,也都不敢掉以轻心,总是打起12分的精神,和200%的才华来对待易老师的所有作品。

易老师一句“设计得真漂亮”,“这个营销点想得真好”,我们都能开心好几天,吃饭都得说:我被易老师表扬了呢!

其他的时候,易老师都是平易近人的,可以坐在路边普通的小餐馆吃一顿便宜的家常菜,也可以聊聊大堵车的时候宁愿坐地铁去高铁站。

包括收到的这套书,也是所有参与过项目的人都有的,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已经离职的。

抠到最细节不是苛刻、难搞,只是对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尽最大可能负责。

四、

易老师的商业价值极高。

曾经有品牌老板说:你就说吧,易老师要多少钱愿意给我们做一场分享,打一个公众号广告?

我说了一个根本不可能的数字。

结果没想到人一口答应下来。

我只能巴巴去问易老师,说不定我的提成能发一笔小财呢?

易老师只问我,你觉得这是我该做的事儿吗?什么话我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有人会说易老太狡诈。

在我看来,却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和斗士精神——只有能长期开口,才能一直传播自己想说的话。

这在咱们这儿,的确需要相当的智慧!

而且该仗义执言的时候,绝不会看到易老师怂。(这是个常见的错字,怂应该作 “㞞”。)

这一点上,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老前辈曾经跟我说,在易老师身上,你会领略到庄重威严的学者风范。

的确,所有的编辑都心悦诚服。

但同时,他也是因为真诚、可爱而深受读者喜爱的“男中王”老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