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

《百年战争·第一卷》是一本由[英]乔纳森·萨姆欣(Jonathan Sumptio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全2册),页数:9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一):“百年战争”的序曲

这本书虽然是英国作者写的,却难能可贵地做到从英格兰和法兰西两方面进行描绘分析。法国部分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了解了很多背景知识。

其实乔纳森·萨姆欣的“百年战争”系列包含《战争的试炼》、《火焰的试炼》、《分裂的王朝》、《受诅咒的国王》等五部作品。目前国内中译本仅推出第一卷《战争的试炼》上下两本。期待后四卷能抓紧时间推出。

英法百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篇章。第一卷《战争的试炼》讲述的仅仅是它的序幕,从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的葬礼开始,到1347年加来围城战结束。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不容错过,介绍了1328年的法兰西和爱德华三世治下的英格兰的社会现状、官僚机构、国家税收体系、征兵制度、经济结构、司法体制等方面,比较了两个国家在政体、运行机制、国家权威和民族意识上的细微差别。作者对这些现状和差别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溯源。

我们知道,1066年诺曼征服以来,英格兰被打上了法兰西的印记,甚至统治和贵族阶层也是从法兰西移民过去的。然而慢慢的,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融合,英格兰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演变用一个比喻会比较形象。诺曼征服后,逐渐愈合创伤的民族犹如一棵被拦腰砍断的大树嫁接上了新的枝干,在老树根的滋养下再次吐叶、开花、结果,长成了一棵全新的树。英格兰和法兰西已经是分道扬镳的两个国家了。而这些不同和差异,左右了战争的走向。

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佛兰德、布列塔尼、阿基坦三片“大封地”的情况。常读英国史的话,对这三个地名应该会很熟悉。这是英法纠葛中绕不开的三个自治公国。

作为英法百年战争的开端,书中介绍了几场比较重要的战役。熟悉的有斯卢伊斯海战、克雷西会战、加来围城战等。其中“克雷西会战”我在《黑太子》的笔记中提到过。这是爱德华三世长子16岁时参加的首场会战。书中对这场战役的战术布局、意义和影响等有详细的描述。

爱德华三世在前期的焦头烂额中,凭借着这些战役,获得了伟大军事领袖的威名。英格兰人在1320年代并不抢眼,他们“被视作所有粗野种族中最为胆小的一个”(诗人彼得拉克),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试炼,他们成为了欧洲最著名的军人,法兰西军威远扬的时代正在过去。

然而考验刚刚开始,考验仍在继续,期待后面的四卷中译本。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二):谁才是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者?

说起持续时间长达116年、发生于1337年至1453年之间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一个冒出来的历史人物却不是战争初期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也不是法王腓力七世,也不是那些贵族,而是圣女贞德。正是贞德这一位少女,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领导法国人民打败英军进攻,成功缓解了法国民族危机,鼓舞了人民斗志——以致于拿破仑·波拿巴也认为:“贞德是法国的救世主。”虽然最终20岁的贞德被出卖,英国当局以异教徒罪和女巫罪判她火刑。但斯人虽逝,却能够永远留在历史之中。

从1337年开始,英法之间打打停停,断断续续打了116年。主战场是在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英格兰则是跨海出征,但最终胜利者是法国——法兰西完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了基础;而英格兰除了加来,几乎丧失了安茹王室或者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所有领地!但其实,百年战争的失利对于英格兰来说也并不完全是坏事:领土失去了,但战争也促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所以呢,既然英国和法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都得以塑造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身份,争论谁究竟是胜利者或者失败者,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百年战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历史学者乔纳森·萨姆欣在《战争的试炼》上、下两卷中详细讲述了英格兰人那漫长而充满暴力的尝试的最初部分。但故事却不是从1337年开始,而是从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的葬礼开始。1337年只是战争的开始,在战争之前还有着比较漫长的矛盾积聚期。正因为矛盾不能调和、不可调和,所以最终才导致了战争——战争正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表面上来看,英法百年战争就是围绕着领土在打,战争的最后也是英格兰基本上退出了欧洲大陆、法兰西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实际上,英法百年战争之所以在1337年开打,较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经济,或者说就是因为羊毛——经济问题才是两国交恶的罪魁祸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都是成立并且起作用的。当然,除了领土因素、经济因素,英法百年战争的开打,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相关——比如,英格兰对法兰西支持苏格兰人就非常头痛……

英法百年战争打得如此漫长,英格兰和法兰西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以及各种尝试。真实的战争打起来是一回事,而当这场漫长的战争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在乔纳森·萨姆欣长达五卷本的《百年战争》的时候,更显得荡气回肠。

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好,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也罢,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总是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破坏;但与此同时,战争也能够锻炼人、凝聚人,也能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一点,在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时,爱德华三世没有想到——估计他也不会去想;而法王腓力七世也不会去想。但今天的人们会去思考,这场战争因何发生、结局如何,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三):扫雷

翻译问题

1(页13行11)“比现在要略微小一些”有歧义,据原文作“比现代法国要略微小一些”。

2(页27行14)这里意思反了,这句话是官方资料作者说的。

3(页28行15)“这部分专业人员”指代不明,应为“一些专业人员”。

4(页31行10)“他们”指代不明。

5(页32行25)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就像被统治者的态度一样,统治者的态度也没有同样且深刻的改变”。

6(页33行8)“叛乱只是另一种简单的政治手段”不准确,应改为“叛乱只是另一种手段的政治”。

7(页53行15)“他的名字源自罗讷河畔的一座城市”不准确,应为“他的姓氏源自罗讷河畔的一座城市”。

8(页54行3)“爱德华三世打算仿效他的法国舅舅”为原文所无,据原文作“爱德华二世打算仿效他的法国小舅子”。

9(页55行2)“已经在斯特拉福德学院被传授了”不准确,据原文作“已经按照斯特拉福德学院的口音被传授了”

10(页58行3)“独一无二的‘有点步履蹒跚的显赫寡妇’”费解,据原文作“拥有一头绵羊的‘有点步履蹒跚的显赫寡妇’ ”。

11(页60行9)“巡回法院(tour of the courts)”为原文所无,据原文作“巡回法官(itinerant justice)”。

12(页60行12)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自由保有土地所有权是目前为止民事纠纷和不正当行为,以及大部分关于暴力犯罪行为的诉讼的最普遍的根源”。

13(页62行6)“国王的私人办公室与服饰库”不准确,据原文作“国王的私人办公室即服饰库”。

14(页65行11)“在每个王国都被征收”不准确,据原文作“在每块领地都被征收”。

15(页162行19)“当指望这些人报告更能影响他们主人的公共事件时”费解,据原文作“尽管这些人可以报告更能影响他们主人的公共事件”。

16(页163行20)“亲爱的表弟”应为“亲爱的远亲”。

17(页170行23)“约翰王”有歧义,应为“苏格兰国王约翰”。

18(页173行23)“已经开始支持爱德华的事业”应为“已经开始支持巴利奥尔的事业”。

19(页178行7)“南海岸”不准确,据原文作“河南岸”。

20(页179行15)“以它为首的各郡”应为“以它为首府的郡”。

21(页200行6)“爱德华是腓力的表弟”应为“爱德华是腓力的外甥”。

22(页219行2)“在自己的国家同爱德华作战”应为“在爱德华的国家同他作战”。

23(页265行17)“停留了一夜”不准确,据原文作应为“停留了两星期”。

24(页421行11)“腓力六世的堂妹的女儿”不准确,据原文作“腓力六世的堂弟的女儿”。

25(页427行7)“和佛兰德的其他地区仅有一条利斯河相隔”不准确,据原文作“和佛兰德的其他地区不仅有一条利斯河相隔”。

26(页450行14)“指挥守卫渡口法军”不准确,应为“守卫渡口对抗法军”。

27(页454行14)“向北撤退到康布雷地区”不准确,据原文作“撤退到康布雷地区北部”。

28(页542行6)“他的侄子”不准确,据原文“他的外甥”。

29(页555行12)“腓力的妹夫”不准确,据原文作“腓力的侄女婿”。

30(页624行2)“会议要到16个月后的1344年秋季才得以举行”费解,据原文作“会议要到原定时间16个月后的1344年秋季才得以举行”。

1(页3行11)“在处于一片混凝土建筑尽头的塔看起来将不会那么笔直”不通,应删去“在”。

2(页6行20)据文意,“广场“应为“资产者客厅”。

3(页30行19)“被那些王室权力征服”应为“被那些王室权利征服”。

4(页32行12)“以至”应为“以致”。

5(页38行19)据上文,“这之前的几次会议”应为“这之前的几次议会”。

6(页43行20)“1315年去世”应为“1325年去世”。

7(页57行26)“养羊业也分享的厄运”应为“养羊业也分享了厄运”。

8(页66行22)据文意,“他的这次耻辱失败”应为“这次耻辱失败”。

9(页70行13)“超过100万磅”应为“超过50万磅”。

10(页113行23)“1294年5月4日”应为“1294年5月5日”。

11(页158行26)“5岁左右”应为“25岁左右”。

12(页163行17)“Auglo-French”应为“Anglo-French”。

13(页174行3)“斯康”应为“司康”。

14(页221行7)“阿瑟尔女伯爵”应为“阿瑟尔伯爵夫人”。

15(页237行12)“她的哥哥勃艮第公爵”应为“她的弟弟勃艮第公爵”。

16(页246行24)“1337年3月”应为“1337年3月3日”。

17(页305行5)“西兰”应为“泽兰”。

18(页359行21)“富瓦公爵”应为“富瓦伯爵”。

19(页422行5)“1337年”应为“1337年3月”。

20(页527行23)“阿图瓦公国”应为“阿图瓦伯国”。

21(页575行2)“Plougastel peningula”应为“Plougastel penisula”。

《百年战争·第一卷》读后感(四):全面完整的英法百年战争历史画卷

历史上,英法两国之间一直争争吵吵,战争不断。即便是作为盟国,处于同一战线,两国之间也是摩擦不断。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是英法两国之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从1337年开始,两国打打停停,断断续续打了116年。打到精疲力竭时,只好坐下来讲和,确定一个休战期,等缓过气来之后,再接着打。英法战争的主场在法兰西,英格兰需要跨海作战。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法国,法兰西完成了民族的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了基础。除了加来,英格兰几乎丧失了王室在法国的所有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百年战争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表面上的原因是法兰西卡佩王朝绝嗣,王位传到瓦卢瓦的腓力六世。根据血统,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声称自己应该继承法兰西王位。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领地问题。英格兰当下仍占据法兰西南部的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兰西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兰西欲图把英国人赶走,从而实现统一。英格兰王室不仅不愿意退出,还欲夺回其先祖曾领有的土地。法兰西和英格兰积怨已久,自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以来,英格兰王室在法兰西占有领地,当时的法兰西王国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王室与公国和伯国之间只是宗主与封臣的封建依附关系,互相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而已。国王对封臣没有绝对的统治权。到金雀花王朝全盛时期的1187年,英格兰王室领有法兰西西部沿海地区的大片土地,其中包括诺曼底、曼恩、安茹、布列塔尼、普瓦图和阿基坦等公(伯)国领地。而法兰西王室的直接领地只有巴黎周围很少一块地方。经过历代法兰西国王的蚕食,到约翰王时期,英格兰王室只剩下了包括加斯科涅领地的阿基坦公国。而法兰西王室则控制了除阿基坦及相对独立的布列塔尼和佛兰德之外的几乎整个法兰西。

作为毕业于牛津大学,又曾在牛津大学任教的学者,现任英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乔纳森·萨姆欣(Jonathan Sumption)撰写的五卷本《百年战争》(最后一部尚在写作中)是一部时间跨度超长、规模宏大、细节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百年战争史,也是英法两国一个世纪的全景式历史。在这部鸿篇巨著中,除了战争及其过程之外,作者也全方位地介绍了百年战争时期英法两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法律和社会结构等历史背景。《百年战争》的第三卷《分裂的王朝》一书曾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

本书为五卷本的第一卷,作者首先从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的葬礼开始,介绍了百年战争的起源:卡佩王朝终结后,瓦卢瓦的腓力六世与英王爱德华三世的王位之争,腓力六世继位后与英格兰和佛兰德的矛盾等。然后,本书讲述了从1337年战争爆发开始,直至1347年英军围攻加来、加来守军最后投降为止的百年战争初期。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337年开始,至1340年9月签订休战协议结束;第二阶段从1341年的布列塔尼内战开始,至1343年1月签订马莱特鲁瓦休战协定结束;第三阶段从1345年6月加斯科涅的争夺战开始,至1347年的加来围城战,法兰西守军投降结束。

第一阶段(1337-1340年)分为两个战场,一是爱德华三世利用金钱和羊毛贸易等手段,与低地国家建立反法同盟,从北方进攻法兰西。这一部分主要以外交为主,与佛德兰伯国、布拉班特公国和埃诺伯国等建立统一战线,共同进攻法兰西。在此过程中,爱德华三世借贷、搜刮了大量的金钱,并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债务,但反法联盟的成效并不大。另外一个战场在南方的加斯科涅,战争规模不大,战事也比较平淡。只是在后期,英军在英吉利海峡发起了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海战。1340年6月24日的斯卢伊斯海战是英法百年战争初期的一次决定性的海战,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搭载部分重装士兵和弓箭手的舰队抵到佛兰德外海,拥有200多艘战舰的法兰西舰队(包括部分西班牙辅助船只)此时位于茨温河口之内的斯卢伊斯港。战役开始后,双方舰队处于相互交织的惨烈缠斗中,弓箭手的密集箭矢发挥了重大作用,法兰西舰队伤亡惨重。这是一次转折之战,此前英格兰沿海一直遭受法兰西战舰的袭扰,经此一役,制海权转入英格兰手中,英格兰海军开始控制了英吉利海峡。

第二阶段(1341-1345年)的主战场在布列塔尼。布列塔尼公爵让三世死后,为争夺爵位继承权,布列塔尼陷于法兰西王室支持的布卢瓦的查理与英格兰支持的蒙福尔的让之间的内战。不仅如此,英法双方也直接派出军队加入布列塔尼内战。在此阶段,战争的规模并不大,但造成的破坏却是巨大的。而且“这场野蛮的内战几乎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将公国变为废墟”。在第一阶段,爱德华三世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低地国家,最终花费了近50万磅天文数字的代价,但收效甚微,最终还导致英格兰在其他地区都遭受到灾难性的领土损失,导致意大利银行破产,也导致了英格兰的政制危机(当然,法兰西的损失也很大——佛兰德事实上已经从法兰西王国中分离出去)。因此,从第二阶段开始,爱德华三世改变了策略,以英格兰的财力和各种资源支持的英军为主,直接与法兰西展开领土争夺战。

第三阶段(1345-1347年)开始进入百年战争初期的高潮,其中尤以卡昂战役、克雷西战役和加来围攻战的战争过程写得精彩,并配以详细的地图,看起来比较过瘾。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也是一次堪称经典的阵地战。爱德华三世统率9000人的英军在克雷西依托有利的地形摆开阵势,法王腓力六世以2万多人的法军迎敌。是役,英军的长弓手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雨倾泻的箭矢,接连打退了法军的反复冲锋,大破法军的重甲骑兵。卢森堡的约翰当中。法军伤亡惨重,腓力六世受伤,骑兵统帅阿朗松等8位王室贵族和上千骑士战死沙场,已经失明的波希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也与他忠诚的骑士一起血洒战场,法王被迫退兵亚眠。此役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不到二百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克雷西战役之后,英军乘胜进入诺曼底,目标直指加来。加来靠近佛德兰,是进入法兰西的桥头堡。经过一年的围城战,英军占领加来,并有计划地逐步开始殖民。直至两个世纪后的1558年,法军打败守卫加来的英军,加来才回到法国手中。

战争不仅是双方在战场上的拼杀,也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尤其英军是在法国大陆上作战,需要跨海投送兵力,包括兵员、武器、马匹和粮饷等,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这需要征集大量的船只。当然,还需要广泛征集兵员。战争的组织、调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协调工作,既要考虑作战季节,海洋风向,也要面对船只逃避征用,兵力集中困难、粮秣准备困难等问题。在百年战争期间,双方对战争的投入是巨大的,英格兰和法兰西上至国王,下至平民,均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在讲述战争准备和战斗过程的同时,作者也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本书的翻译由三个人合作完成,翻译的质量也明显有别,而这主要表现在中文的表述方面。下面是书中存在的部分瑕疵,写出来供参考。

前言2页,“他们很少对那些没有公爵、伯爵参与的事件表现很大的兴趣”,“表现”后面最好加一个“出”字。 14页,“并与当时的重大事件参与人与亲历者多有交谈”,用英文解释,第一个“与”字是with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and的意思,因此不能都用“与”字。 29页,“他和大主教以及公社平起平坐处理公务”,“大主教”是人,“公社”是某种组织,怎么能平起平坐呢? 33页,“天主教信仰以及所有,神圣的和公正的事物”,逗号应删除。 60页,“到目前为止……根源”,根源?前后两句都是“诉讼”,为何中间一句是“根源”? 69页,“而且将他们从那种当危机在他们身后展现时,必须与一个接一个的公社做关于帮助的讨价还价的需求中解脱出来”,文理不通,不知所云。 105页,“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欲望看到它的法律后果为学究式的精确所定义”,文理不通,表述不清楚。 158页,“约翰·莫林斯应有5岁左右”,“5岁”怀疑是“25岁”的误写。 210页,“谈判双方和他们的法律顾问对后者往往未能提及”,表述不清楚。 226页,“由两支海军部舰只组成的混合舰队被告知要去攻击撤退中的法兰西桨帆战舰”,“舰只”怀疑是“舰队”的误写。 338页,“关于腓力正和他敌人谈判的流言不绝于耳”,“他”后面应加一个“的”字,或把“他”改为“其”字。 429页,“之局势严重”,没头没尾,不知何意。 454页,“公爵率军向北撤退到康布雷地区”,“向北”似乎应改为“向南”。 467页,“1348年6月24日下午稍早”,“1348年”应改为“1340年”。 476页,“阿尔布雷下决定的时候”,“下决定”应改为“下决心”或“做决定”。 595页,“但并未就此得出更不详的结论”,逻辑不通,不明所以。 614页,“以及煽动知道有了靠山的当地人化愤怒为反抗方面有着催化剂般的影响”,表述不清楚,看不懂。 626页,“也表现为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合作出透露内情的决定”,表述不清楚。 633页,“西敏寺”,书中大多译成“西敏”。还有一页也译成“西敏寺”,记不清具体页码了。 639页,“大卫二世”,书中其他地方均译成“戴维二世”,故“大卫”应改为“戴维”。 649页,“他们对主要推力的认识就准确得令人惊讶”,搞不清“推力”是什么意思。 659页,“赶在消息到达之前就传抵蒙屈克”,“到达”与“传抵”应交换位置。 661页,“由阿马尼亚克伯爵指挥的另一支部队是收编从贝尔热拉克北部脱身的残军所编”,表述不清楚。可把“收编”改为“由”。 667页,“科尼特城堡”,813页的文末地图中是“柯奈特城堡”,前后不统一。 680页,“巴黎大会首先在塞纳河左岸的奥古斯丁会大厅召开”,“会大厅”似应改为“会议大厅”。 692页,“一些过剩补给甚至得被带回英格兰出售”,“被”字多余,读起来也别扭,改为“一些过剩的补给甚至得带回英格兰出售”可能更好。 695页,“假如英格兰人试图在法兰西东北部登陆”,法兰西东北部不靠海,怀疑是“西北部”。 720页,“高呼着‘圣乔治为爱德华而战!’”,这应该是两句话,故“圣乔治”后面应加一个感叹号或逗号。 742页,“便下令所有能找到热那亚‘背叛者’的地方对他们展开屠杀”,“下令”后面应加一个“在”字。 751页,“帮助加来守军的唯一打击是被鄙视的热那亚人的杰作”,表述不清楚,逻辑也不通。 757页,“逃亡者包括了主教和四五名负责城防的贵族”,“包括”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加一个“了”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