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精选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精选

《soul客文艺:聚响》是一本由易小荷 董啸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一):响应

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完美的占据了我们生活,就连阅读也是在互联网上的,有没有觉得越是文艺的东西,在互联网上你就越感受不到它的魅力,触及灵魂的文字需要一个集散地,此地没有东拼西凑的烂俗网文,没有翻炒冷饭的洗稿抄袭,它是一个品格和品位俱佳的原创平台,精心书写与安静阅读的所在。“骚客文艺”试图去做这样的努力——在互联网阅读的浮躁时代,重拾中国文字的审美。

而骚客文艺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本书,各位文学大师的每一篇短篇小说聚集在一起,带给读者非一般的感觉。

我很庆幸很够阅读这样一本书,接触不同的作者,看他们的作品也就像接触他们本人一样。

很早以前纽约客文风创始人E.B.怀特写过一篇文章,医生问特雷克斯勒先生有没有过异想天开的念头,在结尾处,他脑海里面虚构出了一棵树,长在街角。“在他和路灯之间,冒出一棵小树,生长在那里,浸透了黄昏的景象,每一片镀上金边的叶子都美轮美奂。美景当前。”从来没有评论家分析过这棵树的寓意,若干年以后它变成了待解之谜,“骚客文艺”有个疯狂的读者群,每天日活上万条消息,聊生活聊书聊电影聊人生,但是有一天,一个读者提出了一个让人沉默了很久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突刺准确而粗暴,像一枚激光制炸弹直击人心,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它和“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样,本质上是无解的。可是特雷克斯勒先生也无解啊,他其实不知道如何回答医生的问题,直到他走过街道,踱过公园,直到他的脊椎里自然有所触动,第一次感到如此轻微的震颤,他就知道,他想要一棵简简单单的树长在那里。

我们可以拿特雷克斯勒先生的感受来形容初读余华洪峰,遭遇先锋文学时候的那种颤栗吗?就像很多年以来都有人在问我们,你想要做什么,我们不回答,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必清楚。直到绕过街角,路过太阳的余晖,看到那个街角,和街角处的空隙。

应该有棵树。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二):有趣的灵魂终将会相遇

至高阅读趣味原创聚集地,有趣的灵魂终将会相遇 - 《聚响》

在我打开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原来有“骚客文艺”这么一个新媒体平台,里面聚集了许多的粉丝,讨论人生,电影,书籍和梦想,直到有一天有人问起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才有了系列的思考,于是有了2017年6月8日,这个平台的上线,随后有了洪峰,余华等许多优秀小说家首次在新媒体平台,发表了他们的作品,这里既是平台,又是舞台。将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放在聚光等下,让更多的看到,而这一篇篇发表的文章集合成书,并有了本书《聚响》。

不管是余华,阿丁,周云蓬还是一些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他们那些精彩的篇章,触及灵魂的文字,都值得我们去体会一番,哪怕只是一瞬间的美,一瞬间的震撼,都值得我们拿出时间,捧起来走进一个个故事里。

印象比较深刻的包括周云蓬写的飞行故事,那个其貌不扬的女孩,跟她深刻的聊起了鲍勃迪伦,契诃夫,也聊莱奥纳多科恩和他的女友,他的死……以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聊起这些事,令人耳目一新,百般感慨,机场不大却还是卧虎藏龙的,在做简单工作的人未必思想也简单,这大概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吧。

另一篇需要提及的当属蒋方舟写的《我的相亲史》了吧,用自嘲而诙谐的笔调将几段相亲故事娓娓道来,几次令人忍不住发笑。比如那个被友人安排相亲跟蒋方舟相亲的某青年画家,竟然在微博直接阐述此事说对方丑不可接受,同时竟然还@蒋方舟,好像要蒋方舟回去反省自己为何长成这样,看到此各种哭笑不得。这种拒绝是刺裸裸的,另外也经历过委婉拒绝是,第二次约会,对方就同时带上了自己的男朋友,不言而喻,虽尴尬倒也不失礼。

篇章中蒋方舟还透露自己,在相亲时,会忍不住装成鲁豫姐姐一样循循善诱对方“说出你的故事”,或向心理医生一样诱导,以积累关于两性关系的素材,难免给人感觉不真诚。当然也同时经历了那种一见面就杀气腾腾地平摊自己的各种硬件条件,身高体重,不动产清单,让自己不得不接招。跟蒋方舟一样,某种程度上我也颇为欣赏这种简单粗暴直接的过招,越理想化越容易暴露缺点。

书中还有许多不同时代的作家,带来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无论是回望,呓语,还是关于浮生的现实,都带我们走进一个故事或人物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接近事实和真实。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三):读书与写书,与成败无关

爱一本书,如同发一次烧,这种感觉在冬日里来得更加猛烈。很早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文字就是思想的载体,总以为呀呀学语是酷酷的。

信息时代,我们唯一不稀缺的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从四面八方向你进行轰炸,而此时你稀缺的反而是注意力,《聚响》这个书名很有深意,一是通过文字将大家聚集在一起,二是大家是要做有声音的群体,会发声也会听声。

我今年见过的比较精美的书,《聚响》就是其中之一,且不论书内的文字是否优美,图画是否精彩,但是仅凭纸质就是数一数二的,我们面对一本书,最直观的仍然是形象,而不是内容,当然这与我们的视觉与听觉有关。

在目录的编撰中,我们发现呓语、影像、回望、浮生如同汪洋中的四枚小岛,彼此守望,彼此依赖,每则故事都有着其意想不到的滋味,如蒋方舟《我的相亲史》就写出了中西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有其个性,而且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个性会发生浅移默化的改变,又如苗欣宇《两个汉奸卖国贼的人生B面》确实是道出了人心的险恶,以及我们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中产生的对人物性格与喜好、立场的脸谱化认识,板着脸的未必是忠臣,扬着笑的未必是奸人,我们无法再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与他们共同呼吸那个时代的空气,喝着相同的水,做着不同的梦。

易小荷,人如其名,荷花是夏天炎热里的一片清凉,它让你觉得小觉得香觉得甜觉得凉,投射到文字中就是一种历史在时光的触摸下极度地膨胀与微缩。我们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是如何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我们就已经在塑造自己的品行与形象。

压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是在人与人的比较中,我们就将其融入了血液,丧失了理智。对于文学创作,对于阅读生活,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你如果三曝其衣,也总不掩其臭,以其忙碌为托辞的生活,其实与动物的起居行走有多大的区别呢?

心中要有理想,脚下要有行动,这样才能在水月镜花中忘却烦恼,满怀激情地上路、上路、再上路!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四):一代骚客成巨响

一代骚客成《聚响》

@ 平方

所谓至高阅读趣味原创集聚地,这个口号是好的,附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不是乱蓬蓬的大杂烩,因为味道是可口的。我说的是一本叫做《聚响》的书,书题大概就是制造声响的意思,但求一种不同的声响,因为其中我们看到了国内很多优秀的作家名字,也有曝光度高的文艺家,这种集合是优质的,骚客文艺做到了,就像他们做公众号一样严谨,且又不失文艺度。

《聚响》最明显的外现便是文艺气质,过度的文艺气质是要被诟病的,很容易堕入风花雪月的窠臼,但一本宗旨即是文艺至上的合集,保持感性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慎入,这就和一般的假文艺区分开来。《聚响》集结了一部分走在前沿的作家,他们是先锋作家余华,新晋青年作家孙一圣,文艺女作家蒋方舟和易小荷,搞怪历史著称的张发财,散文头牌李海鹏,风头正劲的作家阿乙和阿丁,歌手作家钟立风,恐怖“大师”李西闽,以及文风个性斐然的任晓雯和郑小驴等人,看看这些名字吧,哪一个不是吸粉高手?于是由他们的作品组成的这本书,也将是对读者的一次福利赠送。

而作为一个组织者,易小荷付出了很多,在《聚响》的后记中,她吐露了这些难堪的过往,她在南方媒体辗转了一段时间,又策划公众平台“七个作家”,却因某些原因被注销,于是又经历一段彷徨时期,但有梦的人总会制造自己的理想王国,于是,骚客文艺这个平台应运而生,之后发布的文章即是《聚响》这本书的内容,《聚响》处在平台之后,但《聚响》将更加深远,纸质书是一种比较恒定的载体,它会以文字的影像烙印在读者心中,一直牵动着情感脉搏。

插图和诗意文字的搭配让《聚响》透着一丝时尚杂志的气质,彩页插图呈现的是优质的摄影作品,或黑白,或淡菜,在光影中构建了人文和风景背后更深刻的理念,这也是不同于伪文艺的一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所以《聚响》的响亮就在于一线作家的倾情之作,他们的语感和思考也够成了《聚响》的整体特质,是为上品。

余华的散文是很值得去研读的一种作品,不止余华,很多同类优秀写作者的随笔等同于我们的学习材料,因为他们分享了多年的经验心得,让我们通过捷径获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他们的写作心得,生活,人生,哲思辨析等。好的随笔不是简单的讲一些道理,而是在道理中怎样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于是我们在作者的故事或感悟中,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情怀,思考这样去摆正自己的位置。好书是用来引起思考的,《聚响》做到了,我们期待《聚响》的续集还能出版,我们也期待更多《聚响》一样的书都能发芽开花……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五):《聚响》——落地有声的文字

看余华的小说,字里行间的现实,能看到是残酷中带着温情,世俗里带着浪漫的世界。看一个人的小说看多了会有代入感,看小说里的人物起起落落的人生,会想到作者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其实小说里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影子,毕竟那些在文字里存活的人物,曾经活在作者心里。

每个故事里都有作者思想的温度,拿到聚响这本书,先看完了余华的两篇文章,似乎看到了《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之外的余华。

有个作家曾经说,不要说我不是你想象的样子,我又不是靠你的想象活着。是呢,人都活在自己经历的现实里,活在别人故事里的那都是传说,传说怎么能够信以为真呢?!

不过,故事里的深情,思想的深度还是真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引人到了他的思想里,故事里。看到在结尾处,觉得怎么就结束了,不过又感觉结束的正是时候,可以感叹着文字的美妙的同时,又怀念故事里的人物,总觉得这样的相遇太美妙了。

看聚响,是因为有余华,就好像以前买碟片,看到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就要把这个歌手的某张专辑买来,就为了喜欢的歌买了一张碟,但是买来就会发现,原来我不曾注意到地方也有美妙动听的音乐。

就像聚响里的文章,每一个人的文字都有着余华一样的魔力,有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世界名著的故事里,那些读过的故事,看过的人物仿佛一个转身,像四川的变脸,给了我们另一个模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读这些文字,看到了她们在看书时的思想。看他们写的超级书评,就像隔着时空的对话,通过文字握手。喜欢文字,就喜欢了写美好文字的人。

有的文字带我们见了一位姑娘,姑娘什么样,我们没见到,作者周云蓬虽然双目失明,眼睛透亮的看到了一个文艺的姑娘,同样的机场有人让他感觉很大,有人让他觉得怎么这么一会儿就走完了,看客们也觉得,机场还是小了点,想听他们再絮絮叨叨,温温暖暖的讲下去,有些自我陶醉,但还是那么美好。

突然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蒋方舟,那个说话温柔的,看上去总像刚刚毕业的小姑娘。看题目好惊讶,怎么这么优秀的人也会接触到相亲呢?!按耐不住的读下去,人的心里是不是都有八卦的心理,所以娱乐才会一直这么火,一直处于高烧的状态呢?!不得而知,可是蒋方舟写的关于相亲的故事没有满足我这颗八卦的心,原来做为写作者如此不易,为了写作素材去相亲,听故事,见各式各样的男人,突然觉得娱乐圈的艺人们每天都经历那么多让人看到的光鲜,还有那么多不愿意让人看到的各色故事,是不是更适合做一个写作者?可是,心底里还是觉得文字有温度,有爱才有人愿意看,才会流传下去,而不是只是随便写写,随便的文字的堆砌,所以还是各归各的主业吧。

看聚响就像看一个大千世界在别人的文字开花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经历,也看到了一样的热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