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求知简史》读后感精选

《求知简史》读后感精选

《求知简史》是一本由马塞洛·格莱泽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求知简史》读后感(一):探索从未停止过

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

那些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的光,从最初的关于星星的神话,到不同星座的故事,再到通过望远镜遥望它们,再发展到人们对他们的见解更多,你所看到的也许是几十亿年前发出的光。

太阳也重复的每天从东边升起,起初人们以为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片平地,人们这样的一直以为了很久,不同地区的人们信仰的神每天都利用神力让太阳准时升起落下。而天上的星星也有着很多这样的神话故事。后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人类的足迹延伸向了大海更远的地方,他们探索到了新的大陆,新的航线带着他们探索更多未知。直到后来人类完成了环球旅行,终将地球是平地的说法击破。而人类的求知并未就此停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和发明了更多的东西,这些很多程度的让人们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的探求定义了我们自身,

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印记,

激情,梦想,挑战与忧喜并存的经历,

生活不息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

人类从进化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不同的语言和哲学。以后又有了不同的称量工具,测量工具。而称量和测量的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探索太空,也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变化。既能通过航天飞船探索宇宙,又可以下潜到海底深处。

《求知简史》分别用了世界的起源和苍穹的本质,从炼金术到量子力学,思维与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人们对于未知的求索过程,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以时间为轴,讲述人类探索的脚步。发现更多更远,探索更多未知,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求知简史》读后感(二):浪漫的科学,无知的科学

科学的无所不能,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的理想与梦想,也是人类的信仰与迷信。从小的教育让我们对无敌的科学深信不疑,就像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般。而在我们认知中的理科界大神,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塞洛·格莱泽却在《求知简史》一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虽孜孜以求无涯之知,但我们仍将生活在自然界的奥秘之中”,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

在马塞洛·格莱泽的《求知简史》中,几乎囊括了文科生整个求学生涯中有限的物理概念与定理,还附加科普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常识。全书的重点在于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对科学世界观的三大独立领域进行了逐一探讨,第一部分为宇宙起源,第二部分为量子物理所构建的现代世界,第三部分则关注精神与信息未来世界。虽然通过探索,人类的知识岛得以扩大,但无知的疆域依然无边无垠。如格莱泽所言:“技术将决定我们为探索物质世界所进行的研究能有多深入”,但绝对的精密测量却并不存在,因而我们所理解的“真实”世界,依然是蒙着一层薄雾的探索到的世界,很多时候,“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问题和秘密在等着我们去解开”。

科学的边界与知识的神秘,虽然祛魅了科学的全能,却让科学拥有了浪漫的属性。在《求知简史》中,文理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学与神话并没有什么不同,皆是人类寻找未解之谜的途径与推理,不过是各显神通,寻找理解世界解释的模型罢了。

我们对现实世界究竟理解到何种程度?在格莱泽看来,不过是冰山一角。时间、空间、宇宙、物质,一切皆有无限可能,时间不是线性的,空间不是静止的,拓扑的可能性无处不在,量子的世界瞬息万变。由于测量的精度有限,我们接触的真实亦不可能完美,甚至“现在”也是个伪命题,“‘现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现实做了模糊的处理。”技术定义了认知,真相本是感知,“量子王国在人类的观测行为介入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物质都将改变”。这一段故事中所表达的理念,不免让人想起了桃花源的情状,当桃花源遇到了武陵人,又经由陶渊明建构,已然不再是原初的桃花源,甚至成为了薛定谔盒子中的那只猫,介于真实与虚构的双重存在之中。

也许正如格莱泽在书中所言:“我们所谓的物理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科学并未反映出上帝所赋予的真理,并不是由完美的柏拉图主义王国获出的发现所组成;科学反映出人类的不安与忧虑,反映出人类对秩序和控制力的渴望,反映出人类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敬畏之心”。科学与智慧的不完满给予了我们思维与认知的自由,认知来自于无知,世界则诞生于视界。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才能永远求索。

《求知简史》读后感(三):生命不止,探索永续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源于之前看的一篇文章,很详细讲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勾起了我对物理学的兴趣。虽然上学的时候觉得千难万难,不过现在也不用考试,只是作为扩充知识储备,反而是想多多了解。

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写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认为神创造一切,到之后的哲学,再到科学、数学、物理学,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从一开始的纯猜测,到后来借助工具的发现,再到之后的证实,一步一步在前进。因为科学可证伪,所以我们现在所坚信不疑的理论,可能多年以后会被推翻,可这终究不能阻挡我们求知的脚步,生命不止,探索永续。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我们的先辈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有创意地提出一些想法,如何犯错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讲宇宙起源,以及人类的宇宙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后人又是怎样看待自身、空间、时间和能量的。这部分内容占据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作者都会做注释或引申,为不甚了解此领域的读者做了详尽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介绍物质的特性,世界的物质构成,从古代的点石成金到现在的量子世界,我们如何理解物理现实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作者着重介绍精神、电脑、数学这些方面,以及我们现有的知识边界,明知道存在却不能够探索到的内容,和对现实的理解。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也是作者反复阐明的一个观点: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看作是一座岛屿的组成部分,我把这座岛叫“知识岛”……我们也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就离所谓的终点越近……所谓终点不过是人们满怀希望的假定罢了。相反,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问题和秘密在等着我们去解开。知之越多,无知就越明显,我们想要问的问题也就越多。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抱着轻松的态度,因为很多东西已经学过了,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内容,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虽然在一些物理原理上,作者没有深入讲解,不过就知识的丰富程度而言,这本书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作个类比,我们要写一篇好的文章,要么就某个主题深入阐述,要么就全面讲解,深度和广度任何一方面做到极致都是好的。当然,也有人两者兼顾,并且效果不错,不过那都是极个别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选择一个方面主攻,要么专精,要么博杂。这本书属于后者,而且我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的专业态度。

看过很多书都是写得比较随意的,可是翻开这本书,从目录到章节的构思,再到文后的注解,很多细节方面让我想到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一些引用的地方,作者都会写明出处,甚至一些数据也会公布来源于哪个网站。一个好的写作态度,已经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

《求知简史》读后感(四):适合科普的书

把科学说得通俗易懂,老幼妇孺皆可阅览,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而把科学说得不仅简单明白还有趣,就不仅仅是需要专业水平了,还需要笔者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这些其实都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了,最基础的要求是精确。年份、数量级、范围,数字方面,尤其不能出错。

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目前还有很多盲区。往大了说,宇宙;往小了说,夸克。即使只是陈述追求科学的历史,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些盲区。

能感觉出作者努力想要把这个过程写得通俗易懂的心情。比如在举例帮助读者理解时,语言十分生动俏皮。

对于有一定学识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有点不够简练,但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人来说,则显得详尽清楚了。

从世界的起源到现今对宇宙的畅想,从古老的炼金术到量子力学,作者从大和小两个方面选取了一些内容,依照严密的逻辑,组成了全书的前两个部分。

由于书中的不少知识,高中都不会提及,所以想要读通这本书,尤其是后半部分,还是要求读者有一定基础的。

很开心作者将思维与意义单独列出来作为第三个部分。

思维,对于科学研究也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有的人立体几何学得磕磕碰碰,有的人靠心算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多半是因为后者有良好的立体思维。这样的人,能在脑海中将各种概念具现化。

直线的垂直、相交,平面的相交、垂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立体思维不好的人可能都没法搞清楚,等以后面对N维空间,就更吃力了。

毕竟现如今能被人接受的多维空间也不过是四维空间——第四维是时间罢了。也就是说,维数大于4的多维空间,现实中是几乎找不到存在的。可是对于科学来说,N维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

又比如书中提到的例子,无穷+无穷=无穷。

如果一个理科生不能理解这个等式,简直是灾难。

在中国,我们应该更熟悉另一个故事。

那就是我们已知部分是一个圆,圆外是我们未知的部分,当我们知道的越多,这个圆的半径就越大,那么圆的周长也越大,因此,我们未知的事物也在变多。

这个故事往往用来教育人要谦逊,不能半瓶子咣当。

我从我的小学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后来的老师又帮我复习了好几次。所以,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

没想到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论。不同的是,作者提出,这个知识岛可能还会缩小。

多么可怕的事情!

排版真的走心,前言篇和每一部分的背景画面出自生物学,目录中是化学中的碳六环。每一节的导语,严格镶嵌在90°直角框里。

我建议学生党们都看看这本书。一直以来,我们看的都是国内出版的数理化教科书,但在科学领域,至少在未来50年以内,西方的著作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在没有能力阅读纯英文著作的情况下,能够翻阅《求知简史》这样的书,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描述科学的,也是很不错的体验了。

就是对于已经告别学生时代的人,这本书也有科普的价值,其中提到的信仰与宇宙、宇宙的疆域、多元宇宙、机器人等,都是最近几年网络上时兴的话题,有些话题也将持续火热下去。

《求知简史》读后感(五):硬核科学史

硬核科学史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人类从石器时代逶迤行来,穿越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走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正是因为我们的好奇心。

仰望星空时,我们很好奇,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星星是什么?《楚辞·天问》更是发出这样的疑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不同时期的人们都通过自己的认知试图解释这些问题。如:“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地各中高外下。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传,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又有如: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正是由于我们的好奇心,人类不断去钻研世界的本质,想要理解世界和看到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科学是对于我们求知欲的回应,是探索无限未知的唯一武器。我们的探求定义了我们自身,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印记。激情、梦想、挑战与忧喜并存的经历,生命不息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不断的推动我们前进。所以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求知简史》。

所谓现实,是饰以变化无穷之思想的画布。观此画布,正如透过西方思想史,回溯古往今来变化着的科学世界观三个独立而互补的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宇宙,从宇宙的起源及其物理性质,人类发展起来的宇宙观是如何促成我们对自身和对空间、时间和能量的本质认识。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哥白尼的日心说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布洛诺、爱因斯坦国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将宇宙的的理论完善,照亮一段又一段求知之路。

第二部分着眼于物质的特性及世界的物质构成,从古代点石成金之构想到现在的量子世界,以及量子世界高速我们的物理现实的本质,和我们在定义物理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探索精神、电脑和数学构成的世界,特别关注于知识的有限性和现实的本质。

现代科学的出现,使得历史悠久的笛卡尔二元论让步于严格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舞台在大脑的内部,而大脑则是相互作用的神经合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知道得更多。但同时,我们渴望知道的也会更多。对于科学的发展来说,重要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让我们拥抱内心深处的敬畏,拥抱心底里的求知热情,不断开拓、不断探索,冲向未知的世界。

ps.附上一个小漫画,了解一下科学理论是如何建立的?

科学理论是如何建立的?

星云敬上

2017.12.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