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读后感大全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读后感大全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本由[日]宫崎市定 著 / [日]砺波护 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一):无题

西方史学界把中国古代史排除在世界古代史外,缘由是中国受地域限制,和外界文明缺乏交流,是一成不变、没有价值的。这种观点完全是以西方史观看待问题,他们忽略了中国体量上的先天优势,民族基因内在的动力。要不你为何解释中国在11世纪时就出现了西方近代文艺复兴的特征,而这是西方经过了近千年的黑暗时代后才产生的。更何况中国古代文明与外界是有紧密联系的(在大多数时候上),客观孤立看待问题是不可取的。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我可以告诉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级台阶,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顶上铺的是怎样的锌片:但是,这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位者来回摆动着的双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栅栏之间的绳索,在女王大婚仪仗队行经时如何披红结彩;栅栏的高度和偷情的汉 子如何在黎明时分爬过栅栏;屋檐流水槽的倾斜度和一只猫如何沿着它溜进窗户;突然在海峡外出现的炮船的火器射程和炮如何打坏了流水槽:鱼网的破口,三个老人如何坐在码头上-面补网,一面重复着已经讲了上百次的篡位者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女王的私生子,在襁褓时就被遗弃在码头上。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二):那些历史中的小人物的生活方式

我们看到的历史主要是一些有名的人物,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也是名人的历史。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小人物的状况是什么呢,本书重点介绍了6个部分。

书名来源于书中的第一篇的文章《东洋的近世》。这个历史期的划分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近世大致是宋以后的时代。

书给我们以一个独特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交通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交通流量大的区域其发展的水平较高,信息交流的频率和总量会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低层百姓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比较辛苦,从中可以看出一二。资本也是不断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实宋文化的被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点是得到验证的。

书专业性较强,值得一看。

《东洋的近世》思维导图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三):《东洋的近世》书评

图片来自网络

从狭义来说,“东洋”一词在国内仅仅指日本国本身,在日语中,东洋所指的是东北亚及东南亚地区,可见,在日语当中, “东洋”这个词的地域属性要宽阔很多了。

对于经常阅读历史书的我来说,宫崎市定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了,作为京都学派的史学泰斗,其著述之丰富,论述之深刻,文字之中多样的含义,让我们本国的史学家不得不去关注他,

对于汉学,宫崎市定可以说是倾注了十分多的心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喜人的。

提到汉学,或者说提到中国史,我们就不能不知道《史记》而《宫崎市定解读〈史记〉》一书,被认为是阅读《史记》的入门书,宫崎市定本人的汉学功底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诚如宫崎市定在《东洋的近世》一书中的前言提到的,人们在思考世界史的发展体系时,动辄以西方为主体,而把东洋视为附属。事实上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一点看看现在关于世界史的书就知道了,九成九在目录上排第一的都是欧洲史,然后是美洲史,最后才是亚洲史吗,如果细看其中的内容,会发现这种差异更加明显。而究其原因,则应该是因为20世纪,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急剧下滑,而西方则借着工业革命的大潮在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将中国赶超,甚至于世界史的学术中心,都在西方国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世界史的学术中心就理应处于西方国家,东方,尤其是中国,在世界史的比重不可因此而被看清。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都不可以被忽视。

拿文艺复兴来讲,提到这个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艺复兴三杰,因为此三人对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甚巨,所以这事不可避免的,那么,中国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时期呢?宫崎市定用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有。不但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时期,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更是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提前了三百年之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四):宋朝的另一幅面孔(学者的另一副手套)

有人说,和人天生媚骨,只要你强,他祖孙几代都可以跪舔你。这话说对了一半。

跪舔天朝,宋时为最。

因为和人也尚武,即使宋时武功早就废了,和北边的契丹西夏女真一败再败永远都是败,但和人不那么真明白。一千年那会儿,日本文明程度。。。。没什么文明,识字率大概在千分之几的样子。

所以和人眼中,大陆上的人就是牛叉,还是唐人。

可是这个背景,被甲午战争、九一八、侵华战争打得粉碎。

跪舔摇身一变成为拳打脚踢。

这本来就是和人的天性。人性如此。

这位宫崎市定,年轻时也来过中国,参军打仗,1933年的时候退伍,当年就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品。以此为开端,陆续发布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研究。

半个世纪,日本始终将中国摁倒在地狠揍。但宫崎市定则绕开了这些个“现代史”,走向了古代。

如果熟悉一点京都学派,你就会知道,他们此刻刚刚战败,要作“重新发现中国”的活。

本书写于50年代,唉,那时候,你知道天朝整天都在干什么吗?

京都学派能够放下身段,来“重新发现中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刚刚跟天朝你死我活地打了十几年。

后来的司马辽太郎等等一众写中国题材的人,基本上都以这位宫崎市定为师。

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题材的经典作品。

但不得不批评楚尘,书又不厚,你干嘛要弄这么多人来翻译呢?

三人合译,嘛噶!

一般来说,三人合译,就可以称作烂本子了啊。

但好在编辑还不错,整体感觉还是一人翻译的味道,也许应该是统稿做得不错吧。

另外这个书名,其实我建议就应该是“中国的近代”。因为在日语里,这里的“东洋”就应该翻译成中国。

这应该算是本书的两个bug。

宫崎研究中国宋代,特别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的地方,是他用的那种所谓的世界眼光。

也许因为后来多年在外留学,也许他对二战的反省,总之,他的世界视觉,很恰当的将宋代的“近世”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中国学者讲历史,基本是政治史,甚至就是战争史,基本没有物品史,没有财政史,更没有人名史。

所谓世界眼光,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眼光,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但核心是文化和财政。

就像司马辽太郎写《项羽与刘邦》,不是写战争,也不写霸王别姬,人写的是组织和财政;不似天朝作家,一般都写的是戏。

当人家对你的研究都透彻到了这般地步,当人家对一个过去根本看不上眼的对手,尚且都研究到了这般地步的时候,你不觉得背脊发凉么?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五):近世之东洋

早在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就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唐宋变革论”,其观点之一认为近世开端于宋代,即在宋代,就已出现了近世社会的风貌。宋代的统治者为了吸取五代十国分裂的教训,实行分权统治,使宋代地方上再无叛乱,地方上的稳定,也促使了北宋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就是宋代及以后元明清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探究西洋和东洋之间的共性,作者试图将质的东西还原成量的东西,来帮助读者,进行量化历史的研究。东洋的中心是中国,西洋的近世只维系了数百年,而东洋的近世却延续了近千年。在日本汉学界,内藤湖南,享有“东洋史的巨擘”的美誉。本书的作者“宫崎市定”也在本书的前言部分讲到,本书阐述的问题,有不少是对先内藤湖南博士所倡高论的祖述。

阴影部分是研究的时间段

这是一本历史学的研究著作,历史学的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的划分更加的精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更能深入本质,找到历史现象背后的有力依据,而不是流于表面的阐释,这也是本书所力求达到的目标。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但随着北方战乱,生产力的进步,南方得以,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完成的东移和南迁,本书中,作者有充实的历史现象和史料,来讲述中国近世的社会经济,其中包括唐代关中地区经济的利用价值达到了极限,而宋代以后的近世,则变成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时代,而到了降至明清,则是以沿海为中心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贸易,海外国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运河时代这种说法,其实我是第一次见闻,回顾隋朝,建立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中国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分离,的确大运河的修建开创了一个繁荣的运河时代,可见作者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见识独到。书中还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言论,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除了运河,作者在书中还细数了货币,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仿石质的发展,生活必需品,盐的发展等等,这只是受社会生活,经济中的很小一部分,本书当中还有包括中国近世的政治,交通,民族主义文化,中国近世的资本借贷,都市人群,宋代以后的土地所有形态,以及明清时期苏州与轻工业的发展等,内容非常详实,涉及到近世东洋的方方面面,学术性和思想性并存。 这是一本了解东洋的近世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