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读后感1000字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是一本由熊秉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读后感(一):中国儿童哲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这本书披露了童年与儿童的天地,大抵源于近世中国。作者创造性地指出中国传统里关于儿童概念在三个层次上的意义:生理学层面(人类生命的最早阶段)、社会学层面(家庭中处于小辈的地位)和哲学抽象层面(纯真无邪),并将这三个层面作为本书的基本架构,层层深入地为读者解读儿童和童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含义。佩服熊秉真教授的史学功底,真是太强大了!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读后感(二):读《慈航》之感受

熊秉真教授的《慈航》英文版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但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被译为中文。现由周慧梅教授译成之中文版本,用词精准,语言优美,读来十分顺畅。反复读之,感到这部译作与熊秉真教授著《童年忆往》《幼幼》《安恙》等著作所展现之语言风格极为相近,可见译者在译书过程中之用心,读来颇为感动。众所周知,《慈航》是国内首部中译本,现出版后第一时间购来阅读,令我充满惊喜,深切感受到这部书值得一读再读。感谢熊秉真教授与周慧梅教授共同为中国学界填补近世儿童、儿童史研究以及儿童医疗史、家庭教育史等研究之空白。此致两位学者。

全书共有三编八章,涉及婴幼儿的养育、医疗、心理情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种维度,作者用大量史料钩沉了宋代以来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儿童(出生起,到七八岁)与其童年过往,不仅再现了近世中国的儿童与其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独特的童年生活,也展现了成人的育儿方式以及其对儿童成长、发展乃至一生的影响,深刻的再现了近世中国的社会观念、思想文化对成人育儿、儿童发展与成长的影响。这部史料扎实、视野宽阔的学术著作中译本,语言凝练,读来并无苦涩之感,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感兼具,是国内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成人教育、儿科医疗教育与中国史、中国教育史、医疗教育史研究者都应认真阅读的著作。此致译著。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读后感(三):《慈航》书评

《慈航》一书,由熊秉真教授用英文撰写,周慧梅教授翻译,是一本学术性与可读性共具的儿童史著作。在阅读过程中,见本书的时间维度横跨数个世纪,所用史料广博,且涉及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互,足可见熊秉真教授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又见题目“慈航”,文章内容“聆寂观虚”等佛教专用语,再知这部作品为二次翻译,不由更加佩服起周慧梅教授渊博的学识。 “慈航”一词为佛教语。谓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脱离生死苦海,到了近世,这个概念被借用来代表婴孩和幼童特殊的天真和脆弱的存在。“慈航”在此书中简译为“温柔之旅”,用更加温暖和平等的目光来注视儿童的生活,并结合史料深入分析了儿童的生存与身体状况,概念的三个层次,儿童与家庭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旧制度对于儿童生活的塑造等重要内容。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编“社会生活”中,男孩与母亲“命运共同体”式的连结。在父权制的社会背景下,男孩被天然赋予了家庭,家族与社会的责任,这是男性责任与使命的传承。但与此同时,男孩背后总站立着一个影子,那就是他们的母亲。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剥削了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权利,而儿子在此刻成为了这个缄默人形的代言人。母子在男孩幼年的时期签订了一份无形的“契约书”,并通过忍辱负重的过程深烙于男孩的心中。因此,旧制度下的母亲形象是伟大的,善于忍耐的,给予关怀但严厉的。

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有关于儿童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探索都有着开拓性的意义与指导性的作用,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真正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潜心去看,有所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