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是一本由余光中 著 / 文森特·梵高 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一):丰富多彩、好看

从一个对梵高的门外汉到详细了解他的生平、内心和艺术。余光中先生的文字诗意很浓,往往几句话便将画面渲染得令人陶醉,使人迷离于深厚的情感中。

书中的画作很好看,全彩印刷。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阶段展示一段梵高的心路历程和艺术生涯,既是视觉盛宴,也是逐步学习之旅。

此外,余光中的点评、梵高的信件等都是了解梵高的资料,搭配得很到位。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二):梦见画 再画下梦

总结 各时期画作 馆藏地 评述 我认为是读到过最佳的梵高书 作者对他欣赏 撰文也严谨 在后记中余光中先生也提到曾翻译 阅读的各类梵高著作 并参考了百年展览中作品的次序

1.他告诉弟弟;“谁要是可惜自己的生命,终会失去生命,但是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更崇高的东西,他终会得到。”2.其实荷兰的传统原就习用浓重的褐色来反托少许的光,伦勃朗的画就往往如此。《食薯者》正是梵高荷兰时期的结论,也是一个告别,因为巴黎的七色光谱在喊他。3.他对左拉《生之喜悦》的诠释是:“若是认真生活,就必须工作而且担当一切。”4.他们要求梵高按照古典审美的标准,给高雅的维纳斯减肥瘦身。梵高对此十分不满,他对教授大声争辩道:“你根本不了解年轻女子!一个健康的成年女人一定会有丰满的臀部和宽阔的盆骨,这样她们才能易于生养。”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三):写于深夜的一点感受

从最早在广播节目中听到短短两句低沉男声吟唱的starry starry night,到听到杜丽莎完整动情演绎歌曲Vincent ,被旋律感动继而被歌词感动,到去年看那部关于梵高的电影《至爱梵高》,到今年在杭州钟书阁发现余光中先生解读梵高而作的《余光中讲梵高至爱生命》这本书,渐渐走近梵高的绘画与精神世界,了解他短暂悲苦的一生,总被这复杂又纯真,压抑而奔放,颠狂偏执的一切打动,三度落泪,透过那由一根根扭曲的线条,强力的笔触怼成的火焰般的树,漩涡般的天空,彷佛可挖开画布对面的画家的胸膛,愤怒的血液喷涌而出;掘开他的头骨,蜿蜒的沟壑蠕动出神秘和浪漫的无声气质……梵高曾无比希望得到宽容与认同,他希望看到他作品的人所思至深,所感至柔,至死不会想到,自己会留芳于死后的几十年至百年。他用主观情感塑造的客观事物所呈现的画面,在这个时空强烈的撞击着陌生渺小的我,及更多更多的人,超越时空自由的交流,相互安慰。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四):看遍世界各地的梵高展,或许都不如此书收获得多。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和对画作的了解自然没话说,但觉得这本书的精髓不在文字,不在画,而是余光中先生毕生对梵高的热爱。从翻译《梵高传》开始,他把认识梵高当做认识一个伟大的心灵,并且借此考验自己,能否在梵高的感召下,坚持不懈。到本书精选的232幅画作,和对不同时期画作的分析,足见作者用心。觉得本书是收录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梵高画作的精华,加上作者对人物的研究,真的胜过四处看展来得深刻。比如《食薯者》,单拿来看没有绚烂的颜色,没有梵高后期作品独特的笔触,加上整个画面昏暗,开始并不喜欢。但在了解了荷兰时期早期作品的风格,对比其他同时期作品,结合梵高当时的出境,就能够读懂他想表达的是当时贫困的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所表现出的力量,不愧于是梵高在荷兰时期创作的里程碑。只可惜在大多数的美术展上,并没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供比较,于是参观的时候往往奔着那些较著名的作品。但在读过此书后,也更想去世界各地亲眼见证梵高的画作,去见证真迹色彩的绚烂,去更亲近梵高。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五):恬静之感

6月终和爱人来到阿姆斯特丹,参观了那心心念念的梵高博物馆以及城外的穆勒博物馆,和梵高结缘最早应该说是在阅读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中,里面提到了斯通的那本「梵高传」,立马买来余光中所译的版本细细品读,那种阅读感受至今难忘,无论是余光中的文字,还是斯通的创作,还有梵高那起伏的一生,那本「梵高传」直到今天依旧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如果一场大火将毁掉我的书架,而我仅有时间拯救一本,那就是「梵高传」。

为了温故知新,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梵高的葵花海,在去往阿姆斯特丹的列车上,我翻开了这本余光中的另一著作「余光中讲梵高」,这本书让我重回当时品读梵高故事的种种感动,余光中的文笔是那么动人心弦,我任何的描述赞美都显浅薄。而相比余光中30多年前所游历的梵高百年回顾展,我们仅仅去了梵高博物馆以及城外的穆勒博物馆,而奥赛的梵高藏品早在几年前也有幸看过,相信未来有机会能欣赏到梵高在世界各地的众多馆藏作品。

在阿姆斯特丹,虽然现在不是旅游旺季,但是梵高馆依然魅力不减,人头攒动,是来阿姆斯特丹游客的必游之地,在那幅我特别喜欢的“食薯者”前面挤满了游客,加上画作覆盖的玻璃反射着刺眼的黄色点光,你几乎很难看清这幅作品,但我依旧被此作震撼,站在画作前有着很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这是在看复制品所没有的感受;而远在城外的穆勒博物馆则成了我们的最爱,坐落在绿意盎然的国家公园里,除了大量馆藏,如梵高、修拉、以及毕加索等珍藏,后面的花园里还有不少惊人雕像,比如一坐巨大绿色长方形玻璃立于此地,这让我想起「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黑色石碑;穆勒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但人流稀少,加上灯光设计是暗淡的白色灯箱,导致画作没有因为镜面反光而影响观感,我们酣畅淋漓的来来回回看了个痛快,走到“海边的小男孩”那幅作品前不自主的停下来让情绪蒸腾,这是陈丹青老师在其节目“局部”中所讲解的那幅画的原作,原作比陈老师的那幅更巨大细腻,毕竟陈老师的那幅是从书上裁下来的,真希望陈老师能来一趟穆勒博物馆,仔细欣赏他爱的这幅习作。

我不仅爱梵高的作品,那带给我情绪上的激烈起伏,也爱余光中的文字,同样让我情绪涌起滚滚波浪,他那句:“一对肥硕的蜜蜂正营营振翅,起落频频地忙着向我面前的一朵大花盘采蜜,令人怀疑梵高的灵魂,此刻,究竟是悬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墙上,还是逡巡在这一片葵花田里。”,让我泪目。

读完这部作品,我走在街头上,心头满是恬静之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想,也许是梵高眼里的色彩透过他的作品,余光中的情绪通过他的文字,彼此交织在一起,温暖了我的心灵,这让我相信,他们的灵魂定会在某处相遇,或已在某处相遇,我想就在那葵花田里,在欣然飞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