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废墟曾经辉煌》经典读后感有感

《废墟曾经辉煌》经典读后感有感

《废墟曾经辉煌》是一本由张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一):来世依旧转世为人

来世依旧转世为人

“她一生的愿望就是磕足十万个长头,祈求来世依旧转世为人。”

对于漫漫人生路,那就是一场生命必然的回归。其实不管我们出生在何地,成长在何地,我们所有人都在获取一天24小时的时间,我们所有人也只能在时间面前可以做到人人平等。宏伟的建筑会经过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失去最初的光彩,直到成为废墟,直至曾经的辉煌不再。假如把文字比作建筑的话,文字经过岁月的积淀,它只会熠熠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废墟曾经辉煌》就是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字,所有的一切也只有在时间的面前才会显露最真实的面目。包括哪那些厚重精彩的文字。张翎的散文集是第一次读到,最初接受她的作品是《劳燕》,当时读她的小说颇为惊艳,无论是文风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包括人物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细节的刻画都十分的精彩。

而对于这部《废墟曾经辉煌》的散文集则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张翎的散文读起来大气,厚重、有质感。“故乡其实在我的血液中,无路是离去还是归来,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相较于张翎老师的文字风格这与她的个人经历是密切相连的,因为她定居海外的经历,她笔下的文字将回归,将乡愁描写的都是温馨且淡淡。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张老师的散文在我看来纪实性非常的强,她的经历决定了她文字书写的方向方式。每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路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回家的路。

故乡、我们每一个人发生最初故事的地方,我们在经历岁月洗礼,大多数人选择逃离故乡,我们都渴望远方,渴望出发。可在经历人心,阅尽风景后,我们却想回归本真。可那些旧时光真的成为了回不去的过去。而在张翎老师的散文里,我们可以跟着她的经历返回过去,品味过去,尽管她所经历的比我们稍远,但她文字对我们来讲就是回归故乡的路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一样的乡愁,张翎老师就是代表了她那一代人对故乡、故土的热爱。

行走在时光隧道里,自己踽踽独行,偶会会遇上旅伴,但所有人都是相聚一阵子,走散一辈子,这条路我们需要自己去走到尽头,尽头会在远方等待着我们,而我们安然泰若的欣赏风景,慢慢的接近着我们魂牵梦萦的那个地方。

一碗老酒泼在沙土地上,

风将烈酒的味道吹向了远方,

我蹲在那一片被酒打湿的地上,

贪婪的呼吸着酒与土地混合的味道,

我闻到了家乡成熟的麦子,

我闻到了父亲的味道。

“那一个夜晚,月亮很大。

我们喝了一些酒。

也说了一些真话。或许是,蠢话。”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二):乡愁,止于邮票

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心系一个故乡,繁华的异国生活,行走的意义,用自己的文字,沉淀发酵,没有那个地方是故乡,安吾心处即吾乡,不用刻意,生活本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意念的顺遂。

青岛、温哥华、古巴.....,她的足迹几乎走遍世界,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中西文化不同的冲击,也让她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些体会和自己的主观感受,不看她的作品 也许你无法想象出这份感受,简单的分析几个,让你也去见识一下她见过的世界。

关于古巴:对于这个国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哥伦布航海的发现,还是西班牙远征军的政府和殖民。我更喜欢张翎笔下的描述,那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止是简单的物价便宜,更多的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回忆,是曾经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古巴从地图上看像是一条头朝下浮游在佛罗里达海峡,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鳄鱼,古巴鳄鱼。那里有清一色的宇通大巴,依稀在这个土地看到中国的影子,鳄鱼被惦记,物产丰富,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只因过分美丽。

关于青岛:充盈着水色的城市,承载了少年的情况。拿着十元钱,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讲实话,计划了那么多次,我只有一次的勇敢,说走就走,去的是新疆,当我踏上旅程第一步的时候,那种跃出心脏的喜悦,是苟且无法体会到的。回到她的青岛,乘坐轮船,翻江倒海的晕船体验,自己找住宿,清晨的海风,赤脚的踩在礁石之间,捡贝壳和海菜,也许那时的纪念品已经不见了,照片也开始褪色了,看到海的喜悦,那时青春的记忆,再踏上这片土地,还是熟悉的感觉,依然热泪盈眶。

前两天看《忘不了,餐厅》某期,晓敏爷爷的轻微老年失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伙伴,当大家提醒了半天,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泪崩了,假如,我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健康又失去了记忆的老太太,不记得自己曾经的伙伴、同事、爱人、孩子,每天只剩快乐,那这些对于他们,是一种不快乐吧。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存在于回忆之中的闪光点,才是一生的财富。

当一个作者开始谈论自己曾经的作品的时候,总是满怀温柔和愧疚,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许隐忍,也许可怜,在笔下经历着各色的人生,或悲或喜。《死着》车祸导致脑死亡的病人抢救事件,处于某种原因。大家都不愿意病人死去,死就不再单纯。为了写实,去观察真正的抢救现场,研究交通法规等等,故事铺垫出去了,谁来做拯救这位病人的“上帝”,给这件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突然地提到张翎,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如果是《唐山大地震》呢?

《余震》讲述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之后,一个幸存女孩儿32年的成长经历。09年冯小刚执导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管是因为演员还是名导演,还是人们对于这场地震缩影的感动,电影是成功的,原著小说的作者和作品,也展露在人们的面前。

有一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需要后来人慢慢去发掘,仅仅是一个名字,也是灵魂的震颤。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三):根深植于心里

初读到“废墟曾经辉煌”这几个字时,我的脑中闪现的是轰轰烈烈和颓废荒凉的对比,又有新生儿与人老暮年的对比,还有春天与严冬的对比。曾经的辉煌最终都会走进废墟,这是万物悲观的宿命。但是每一个废墟又都孕育着新的辉煌,这样的想法又给人希望。 《废墟曾经辉煌》是一本书的名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读它,是因为它的名称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等真正读到它时,它却给了我另一种感受。作者笔下的文字如清泉、如天籁,淡淡的、缓缓的浸润着我的四肢百骸,让我颓废的、近乎于枯萎的心灵有了生气,让我杂乱的思绪、时时处在嘈杂中的大脑在文字中安静平复下来。优美的文字是治愈心灵的良方。 《废墟曾经辉煌》是作家张翎的一本散文集。张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她在几十年的写作中一直专注于小说,写过多部小说,曾多次获得不同奖项。大家熟悉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我们今天读到的这本《废墟曾经辉煌》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作者散落于过去二十多年漫长岁月之间的文章。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雪泥鸿爪”、“朝花夕拾”、“书言书语”。本书的名称取自“雪泥鸿爪”中《古巴:废墟曾经辉煌》这篇散文。 一、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 在“雪泥鸿爪”中,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国内大家非常熟悉的成都、青岛、庐山,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出国门,去古巴、去阿尔萨斯、去安大略印第安领地。 这一路看过的风景,遇到的人都成为作者小说的素材,被作者精心炮制成一本本精彩的小说。 作者虽然身居国外,但是从她的小说作品中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故事。在经过那次印第安领地之旅后,作者的创作生涯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她的创作灵感从江南故土游离出来,从熟稔的故乡走向陌生的他乡,比如印第安领地,比如唐山,比如开平。 作者说“我在他乡犹疑了数年,但却没有驻留。最终我的灵感又从他乡回到了故乡。我终于明白,故乡其实在我的血液中,无论是离去还是归来,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 但是因为印第安领地的经历,在她笔下的江南故事里,有了隐隐约约的北方气血和神情。 二、乌龟似的背负着记忆,用文字把过去的日子串起一个花环。 “朝花夕拾”部分是作者对过去日子的记忆。忆童年的故乡,忆人生中遇到的人、还有动物,也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记忆的任何角度,都绽放着不同的花束,就如作者在多伦多住所的花园。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中,童年和故土的记忆是永不会走失的基础。人和土地之间也是有血缘关系的,这种关系就叫作根。”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就如作者在本书的续篇中写的一样:散文的世界与小说则全然不同,散文写作者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至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兴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的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三、每一朵花儿的盛开,都有一片灵感的土壤。 “书言书语”记录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灵感来源,成书过程。每一篇作品的背景中都能找到故土的影子。 作者在这一部分写到:我一生都在逃离故土,我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那个我一直都在逃离的地方,我明知道我已经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我却在试图通过写作一次次地回归故里。 《废墟曾经辉煌》读完,不禁想起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话:多亏了作家特异的感受力、记忆力与描摹力,不然哪里会有这样的重逢?这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这样也可以触发灵感,这样简单的事例也可以成为题材。这可能就是作家特有的感受力吧。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四):我手写我心——《废墟曾经辉煌》书评

01.

接触张翎不多,最初是通过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从场景中感受到亲人面临诀别时痛苦的选择,影像作品胜在用直观的画面和演员富有张力的情绪表达,情节上更趋于完美和主题表达。之后再来看小说,虽少了那份震撼,却也被精巧又不失精彩的细腻笔触和治愈人心的气氛渲染。

于是,我特意百度了她,她的经历还挺丰富的,身份也很多元化:张翎,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任英文翻译。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并不是专职写作,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注册听力康复师。这就使她的作品多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因为个人的经历或多或少会体现在作品中。

02.

这本《废墟曾经辉煌》是她的第一本散文作品集,是其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

在此,我就和作者一样,从三部分来和大家道出我对这本书的念想。

一、你行进的每一步,都是你经历的见证

在第一部分中,收录的都是作者多年来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国外的见闻和感悟。有专为游山玩水而去的青岛、也有应邀去的青藏高原、还有想再次追寻之前所写的书籍的灵感而进行的岭南之旅……

在这些旅途中,我们也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自己说的: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致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在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窥见作者的心理起伏,你可以了解到她的思想变化。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觉得一个胸有丘壑万千的人,自己的人生必然也不会寡淡无趣。我们平常写作,老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想很长时间也想不出能有什么值的说的话题,但在张翎眼中,就连洗澡这样的平常事都有可讲可叹的一面,更别说自己的故乡、儿时过年、学习外语、古董市场等,有些是平常人也会经历的,但在作者眼中,又是另一番风味。

三、一个人言语间不经意会透漏出他对生活的向往、生命的态度。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异于常人的举止言行,你可以从他的生长轨迹中寻到;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你就去读他的作品。在“书言书语”中,你可以明白《金山》的创作起源与目的;你也可以知晓《胭脂》的创作过程和不同往常;你还能了解《何处藏诗》的创作构思。

03.

无论哪个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某个人生阶段的特定思考过程和心理动态。

就像作者所说:“在网络新媒介问世之前,文字的保存和流传方式是如此的简单和决绝:它只能通过印刷出版的程序而成为报纸杂志或者书籍。然而,灵感成为文字在成为出版物的过程,却是一个充满了歧路和玄机的过程……”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能不能有她的这番感悟呢?抑或是会不会有她的这种思考,进而写出刻有我们自己标签的文章,让别人一看便知呢?

2019.5.16 14:24

->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五):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提及作家张翎,人们就会想到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书中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揭示一块表面结了痂,内里却烂成一片的伤疤。她笔下的作品不是正面叙述灾难和伤痛的,而是在探讨灾后的人性生活,有疼痛、有丑陋,也有希望。

张翎以独有的讲述疼痛、隐忍的方式,进行着直击地心式的深度写作。于是,《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望月》、《尘世》、《陪读爹娘》、《花事了》、《江南篇》、《寻》、《丁香街》、《梦里不知身是客》、《玉莲》、《警探理查逊》、《团圆》、《盲约》、《女人四十》、《遭遇撒米娜》等一部又一部作品从她的笔下流出来。这让张翎成为了当今海外最具创作力,及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

如今,张翎带着她最大的诚意,将她二十余年的成长之路,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异乡书写故乡,在旷野之地行走,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张翎,也是一位前进的行路人,虽然离家乡越来越远,但她在异乡书写故乡,字里行间都有着浓浓的江南风情。

这本《废墟曾经辉煌》。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

01.看见曾经行走的路,知道来路珍贵。

旅居海外多年,张翎的足迹印在了卡尔加里、辛辛那提、明尼阿波利斯、温哥华、多伦多等地,这种经历让她路过很多城市,去过很多地方。

她自己曾经说过:“行走让我看见:世界是何其宽广;阅读让我知道:人生是何等深邃。行走的时候,我的激情、好奇,始终伴随着我;当我停下来阅读的时候,我在反思我走过的路程。我想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张翎在记录她的行走足迹,也是在记录她的心路历程。走过西藏,去感受干净和纯粹,去过古巴去体会它曾经的辉煌,站在周庄感受宁静和古朴,到斯特拉斯堡去体验痛楚与平和,甚至到帕瓦去探奇野蛮与现代的交融……越是行走,越是体验,越会让她对战乱、创伤、疼痛的感受,有别于他人。

张翎开始思考这样的话题:内心的创伤是一样外表看不出来的东西,它会在你的内心存活很久。正如张翎所言:“痛,通常是我写作灵感萌动的预兆。”

而且她不单单写“痛”,更写出了“希望”。这个希望或许看起来很卑微,但却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的基石。

02.人和土地是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这个关系叫做根。

2008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过这样一句话:“离去和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 意思是说当一个作家的身体,离故土越来越远的时候,他的创作灵感却会带领他,一次又一次通过书写来回归故土。

张翎也觉得,无论用哪种语言写作,漂流者的声音却始终是关于故土的。她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故土情思,有读者向张翎提问:“在外多年,您为何对故乡还有那么深的情感?”张翎说:“无论我到哪里,有两样东西是不用刻意去记的,一样是母语,一样是故土。”

她回忆家乡井边的洗澡场景,她将思念赋予笔端写给离世父亲一封信,她记录儿时温州过年的画面……虽然故土不再是我们脚踩上去的那片土地,而是一个仅存于记忆中的概念,但她也如乌龟一般背负着记忆,与现代文明做着无畏的抗争,哪怕无畏,哪怕负重,她也要背上它,因为只有它的重量,才会让张翎知道,自己活着,还能行动。

03.孜孜不倦地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张翎在序言里坦白,自己并不喜欢发表散文,她说:“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至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而在本书中的最后一个篇章,记录的就是张翎在创作作品时候,某种情境下、某个人生阶段的特定思考过程和心理动态。

张翎在形容《望月》时说,当时她好像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写这部作品,人物和情节都等不及似的从她的脑海中跳出来,令她无法进行冷静的斟酌、构思;而她的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中想要表达的,是她对远远大于她自己生活世界的那一部分天地的终极关怀;而《金山》则是,她在小说中带着一种期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文化态度,书写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寻求精神的慰藉。

《废墟曾经辉煌》是张翎二十余年的成长之路全记录,也是张翎第一本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在异乡书写故乡,在旷野之地行走,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