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摘抄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摘抄

《中华慧命续千年》是一本由萧萐父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一):粗布乱头不掩国色

书名别扭,个别章节晦涩难懂,但粗布乱头,不掩国色。 谈及佛教的内容,几乎看不懂,但涉及道家和《易经》,文字清奇,要言不烦,大处立论,纲举目张的功力实在了得,这才是大师! 当年EMBA第一堂课上莫老师关于易经的入门导论,不管听懂没听懂,反正是听得如痴如醉,隐约只是知道易经是六经之首,三玄之一,所谓大道之源。而本书中楚老将易经分为科学易和人文易两个大的价值方向,简单明了。在人文易中言及的时代忧患意识、社会变革意识、德业并举且日新的意识、文化包容意识更加浓缩总结了易经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时代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经受各种苦难而仍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文易中跳动的民族魂。其二,易者变也,变法者兴,因循者怠。其三,德业并举,圣人崇德而广业,以德创业,以德守业。我原来一直以为中国文化中以修身立德立言为主的,而忽视或者轻视后者的。其四,文化包容意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强调兼收并蓄、大气的价值观。 还有更好玩的是关于诸子百家文化的评价:“儒家的精神气质趋向于“贤人作风”,道家则可以说是表现了隐者风骨,墨家近于工匠精神,而法家近于廉史法度。被道家斥为“其道舛驳”、“逐万物而不返”的名家,或宜归于“智者气象””。这些我们觉得别的国家的优点,其实千年前我们都已经有了,只是“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2022.B.27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二):学者之风范

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中华慧命,当然指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是以智慧为生命的。这又是一本大家小书,对大家小书系列,一向是以崇拜之心来阅读的,由于才疏学浅,萧萐父的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我读不懂。

我发现大凡有成就的人,家境都比较殷实,家族长辈都是读书之人,有见识,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从而在治学上更上一层楼。萧萐父也是如此。萧公不仅贯通国学,而且多次到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地出席国际会议,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访问、讲学,国内外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十几本,如此治学大咖,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他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

他极有智慧地深度探讨了中国哲学史多个面相,在经学研究、在儒释道的眼睛,在汉唐、明清、现代等哲学史上的研究都有独创见解。

关于《周易》,他提出“科学易”和“人文易”的概念。虽然我不是很懂,因为萧先生的语言多是半古文,理解起来有些费劲,同时他说的很多哲学内容,我都没有涉猎,因此读着这些文字,却很懵懂。感受到自己的底蕴过于浅薄,还应继续学习。

萧先生更倾心于“人文易”。指名“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人文易”的核心,“人文易”内蕴的民主精神包括有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等,重视反映人文意识新觉醒的近代易学。

关于儒家、道家,萧先生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尤其是道家风骨,他对道家人格境界与风骨的阐述让人佩服。至于汉唐哲学,他对秦汉之际,对杨泉、何承天、刘禹锡、柳宗元等都下过功夫,可见,学者之名并不是虚的。真正的学者,都会前下心来进行研究,从而在学术界形成自己独有的理念与风格。

虽然书的内容我不太懂,但从这些文字里,我却读懂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三):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彩梳理

饶宗颐先生评价萧萐([shà])父先生时说,“博古通今不世才,中西学贯绝尘埃”。这句评论读来很有气势,并非溢美之词,萧萐父先生确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八十四岁高龄的萧萐父先生著作颇丰,《吹沙集》《吹沙二集》《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均在学术界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人生如此,不负光阴。

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虽然体例不繁,但却是萧萐父先生众多著作的精准体现,全书仅十四个篇章,篇篇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十四个吉光片羽,十四篇章断面就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尽情再现,这样的文学功底,这样不着痕迹的风采正是打动读者求知欲的最好方式。

萧萐父先生将自己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独特见解毫无保留地写出,不畏人言,提出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核心精神确实有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对郭店楚简的深刻认识使学术界对先秦学脉,儒门多派,儒道关系,儒墨关系,经学源流的重大问题重新梳理和重新定位,正如萧萐父先生所期盼的那样:“东方旭日扫阴霾”。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不散,始终有强大的凝聚力,文化的传承民族魂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民众血脉,“通天下之志”“解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的豪情与博发并存。《人文易与民族魂》融合各流学派思想,天、地、人和尽在其间。萧萐父先生将尊生、主动、尚变、日新的哲学核心思想明确提出,无疑是激励后人推陈出新,苟日新,日日新。道家、法家、儒家、释家这些经典学派在萧萐父先生的笔下各具千秋,精华尽露,而糟粕不再。谦逊如和风细雨的萧萐父先生行文如流水般自然舒畅,这样的文章风格无疑是对读者最好的教化,看似无为实则善莫大焉。

风骨与气节在全书比比皆是,顾严武赞傅山曰,“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萧萐父先生选取的文史资料多为激砺人心之作。如“老去折肱蓄真气,长歌当哭突奇才”“苍龙行雨海生涛,老树新花著嫩条”“沧海碧云天际意,丹霞明月野人心”处处皆是昂杨着积极进取的蓬勃生命活力与奋发精神。

古来英雄皆惺惺相惜。纵然无缘得见,但以文流世引发共鸣,黄宗羲先生曰:“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珠一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穷心则物莫能遁,穷物则心滞一隅了。”这样的警心之语,萧萐父先生在著作《中华慧命续千年》高度赞扬,中国的哲学与哲学史由此正道流传。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四):东西慧梦几时圆?

中午散步的时候路过一个公园,公园的外墙上绘着二十四副画并辅以文字,对《二十四孝》进行注解。且不说这些宣传画出于何种目的,所谓“卧冰求鲤”之类的孝文化真的该继续传承下去吗?抱着这样的想法翻看这本小书,书中却别有洞天。

萧萐父,萐字音sha,但似乎熟悉的人都称为jie,有点像陈寅恪的恪该如何发音的争议。据高徒郭齐勇先生说:

详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444.html

萧先生这部书只是几篇文章的小集,但是读来令人深感佩服。萧先生是哲学史家,对中国古典的哲学流派如数家珍,儒释道三家都颇有所得。虽然家学渊源,深受中国文化浸淫,萧先生并非迂腐不化之人,认为中国文化和哲学是世界上最好的。他本人依旧主张“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包容意识来回顾过去、疏观现状和展望未来。

萧公将现代的中华文化分为五个层次:

1. 大陆母体的中华文化

2.中国港台地区的中华文化

3.东南亚、东北亚各国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华文化

4.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人所拥有的中华文化

5. 外国朋友的汉学研究中所弘扬的中华文化

正是由于萧公注意道全球化的到来,所述涵盖范围要比一般研究书籍更加广阔。在这样的一个大交流大沟通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性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萧公并不盲目乐观,在历史中经历了浮沉的他提出中国哲学文化必须通过自我批判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才能更符合当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

先生诗云:雄鸡唱晓破霾天,史路崎岖三百年。唤起莱翁共商酌,东西慧梦几时圆?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五):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有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喟叹。从采于民间的《诗经》到受命于庙堂的《四库全书》,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清代学术的百花齐放,中国文化硕果累累。然而,关于中国文化,我们常常形成思维定势。一说到道家,就想到长生不老、求仙问道;一说到《易经》,就想到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要怎样看待中华文化?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我们往往没有头绪。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是僵死的,而应与时俱进。萧萐父先生在其《中华慧命续千年》一书中,以清醒的头脑、精深的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考古发掘,公众关注的是新闻,学者则把兴奋点投在出土文物上。作者敏锐地认识到郭店楚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不仅因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丰富,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集。也不全在于学术大讨论和学术思想的大震荡这样高关注度的学术盛会。作者认为这批出土文物带给人们的也许是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他举了三个例子,汉初孔壁出书,西晋汲冢出书和甲骨文的发现。仅只甲骨文的发现就不啻是一个惊天霹雳,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余波尚在。可见郭店楚简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存世意义非凡。

学者可贵的地方在于有质疑的勇气,不人云亦云。作者通过简本《老子》断想老学或有南北之分、先后的分派问题。同时学者又是严谨而一丝不苟的,你看他用词十分准确,“或有”、“似乎”,在没有定论之处不妄下断语,体现了一个学者求真务实的作风,实乃后辈学人的楷模。

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仙风道骨往往形容一个人飘然不群、洒脱任性的独特气质,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出世弄尘。道家有其与众不同的风骨。作者认为这有其深远的社会根基。道家历来是社会中的隐者,他们特立独行,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超然物外,轻物重生。愤世嫉俗,洁身自好。此外,亦有思想文化条件,《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成熟体系,这部伟大著作是道家风骨形成的思想土壤与理论源泉。

而关于道家风骨的内涵,作者总结为被褐怀玉的异端性格,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和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

中国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有《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都绽放着独特光彩。

从傅山、黄宗羲到刘咸炘熊子真,一代代学者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百炼成钢,中国文化得到了极大丰富、繁荣。一篇篇文字浸透了先生的真知灼见,文字中可见热忱。

一部小书,几篇文字,虽不成体系,却可见作者功力。家学深厚,渊原有自。篇首或篇末的古体诗,读起来别有风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