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她的名字是经典读后感有感

她的名字是经典读后感有感

《她的名字是》是一本由趙南柱著作,遠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1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的名字是》读后感(一):她的名字

赵南柱# 与#82年生的金智英# 相比,我会更推荐《她的名字是》。

如果说前一本是以一个人的人生来写,这一本就是以许多人的人生展示韩国社会的现状

这本书里的韩国,不再是我们看到的娱乐产业与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它向下挖掘,让我们看到了韩国的经济、政治,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与困境。“原来不是每一个韩国人都很有钱,她们一样会有选择学校、升学就业、养家育儿的苦恼,甚至来说,很多你从未想到过的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示威与罢工有关的几篇,因为对我来说那真的是很遥远不可触及的事情,但是在韩国,在梨花女子大学,在广场上街道上,的的确确发生了。人们的自愿参与,自愿请求,不考虑个人,只希望得到政府的说法。

其中不乏与我差不多大的孩子,试问我自己,会参与吗?会义无反顾吗?会那么有勇气走上前发出自己的声音吗?

我不知道,我想我需要思考。

《她的名字是》读后感(二):希望每个女性都读的一本书。

最早种草的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但听说磨铁出版社买了版权所以先入手了这本。看的非常过瘾,看书过程中内心不停发出“受教了”的声音,自从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后这是我再一次想推荐给所有女性读的书。 这不是小说,是由韩国76个不同职业年龄的女性亲自叙述出的话。之前我就发过微博说读完一篇就忍不住想写500字小作文感慨一下,但这些并不是轰动的人生大事,有很多都是平常的,普通的很多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想法让很多人乃至我自己曾经都如此对待过别人,只有自己沦为当事人时才能理解。 故事太多,这里我略略分享一下我自己尤其喜欢的几个故事 《离婚日记》《新婚日记》《妈妈日记》 分别是离婚的姐姐,结婚的妹妹,妈妈的自述。姐姐的婆家像韩国很多婆家长辈一样,让新儿媳喝酒唱歌,去儿媳家里随意拉开所有的抽屉和塑料袋包装,插手家里的装修和窗帘的颜色。这是在长辈看似是为你好才这样但这已完全侵犯了她们的隐私,那是她们的家。因为长辈,很多韩国女性婚礼当天会因为有长辈在不能穿暴露的婚纱而选择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婚纱,看着气愤的同时也不会过于担心,因为也有更多有自己的思想的像妹妹一样的女性,拒绝如此 “我应该先是我自己,才是你的妻子,妈妈的儿媳” 《采访——孕妇的故事》 这是一位孕妈的自述,这部尤其让我受教,因我之前总觉得抛开因怀孕带来的身体不适,如若身边人照顾的很好,孕妇应是非常幸福的。看完这篇才发现不尽然,孕妇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苦恼。她们讨厌别人摸她的肚子,好像她们的肚子是什么展览品,不论是男孩女孩总有人说男孩女孩的好处有坏处,一胎未出生就有人问何时准备二胎。这些让我一个在看书的时候都忍不住烦躁讨厌的问题,原来她们要不停地应付。 《重考之变》 这里是因崔顺实事件引起的梨花女子大学抗议事件中的一名学生参与者参与者,偶尔在网页上刷到时看一眼就过去的新闻这次却看到了真实参加事件的学生的描述。我数度泪目,一群为了信仰和内心要求的公平真实而抗议学校的学生,有人陪伴便不怕孤独,也不怕孤单。那样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但那样的事件和经历是无法挽回且长久存在世人心中的痛。 这仅仅是书里的几篇故事,还有三十岁未婚女性的自述《我叫金恩顺》,不停照顾孙子孩子的七十岁老人的内心想法《给镇明爸》等等。 开头我说这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女性故事,因同是女性的原因,我在看书时也仿佛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我,或感到幸福或感到迷茫,但这都是我。 在这里,再次郑重推荐这本书给各位,我相信,每个女性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她的名字是》读后感(三):不把偏见当作日常、不忍让、不沉默

不把偏见当作日常、不忍让、不沉默,这是这本书给所有女孩上的一堂课。

这本书中的60余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女性,将亲身经历化为一个又一个血泪交织的故事。她们是丈夫的妻子、妇女的女儿、孩子们的母亲、婆婆的媳妇、孙女的外婆……但她们先是她们自己。

在此之前读了同作者的《82年生的金智英》,对韩国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个底,但这本书中的故事,给了我更多惊喜和力量。

女性一直在承受隐晦的偏见和性别暴力。前段时间滴滴顺风车的试运营规则中,规定女性在20:00后不可使用顺风车功能,而男性在23:00之前,都可以搭上顺风车,当我们开始抗议时,传来了“这是为你们好”这样的声音。“为你们女性好”就是一种隐藏的性别暴力。

有些偏见赤裸裸地摆在台前,还有一些却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接受。企业因为不想承担女性的生产带来的“麻烦”,减少雇佣女性;奔三的女性单身未婚,身边的所有人都要为她着急;当夫妻中需要有一人全职处理家事,这个人大概率是女性……

非常开心的是,这本书中的女性为自己发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无论是与职场性骚扰斗争到底的素珍、还是想要终结“当年我们也是这样忍过来的”这句话的编剧娜莉、还有利用法律手段让公司依法批产假的临产妈妈,她们勇敢地为自己、为后辈女性作出了表率和贡献。

但是还有一些事,并不是抗争就能解决的。这个社会,永远会有生活在泥潭中的人和一些非常现实的生活难题。那个因为买不起卫生棉而选择旷课的女孩,她的未来会有希望吗?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要怎么才能在维持生计之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孙儿外孙疲力尽但又因为怜惜儿女艰辛地帮带孩子的老人,他们这么敢说“不”呢?

《她的名字是》读后感(四):如果你是平权主义者,那你该看看这本书

我非常热爱韩国综艺与韩式料理,但我对韩国的文学作家除了 赵南柱 之外,几乎没有太熟悉的。但赵南柱的书是我即使要在淘宝下单,花的钱比台湾贵好多都要买,因为她会勇敢地写下真实事件,写下韩国大多数女性的日常。

我第一本接触她的书是《82年生的金智英》。虽然韩国娱乐行业让韩国在外人看来开放、平等。但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长久以来男尊女卑思想较为严重,是个实实在在的父权主义社会。而这本书则诉说韩国女性在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恐惧、不安、紧张、混乱等。透过女主角的一生探讨现在社会中看不到的性别歧视是怎么压制女性的。这本书当时在韩国超火,还有艺人在节目上说明自己看过此书且曾遭遇过一些类似事情。当时也正好遇上韩国#MeToo运动。(虽然深爱韩国综艺娱乐节目,但有时候还是无法认同节目/韩剧里的一些剧情与台词啊)

这本《她的名字是》和《82年生的金智英》不一样,它并非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作者在采访六十几名女性后所撰写的小说。书中分为4部,分别是“然而依旧懂得怦然心动”、“我依然年轻,斗争尚未结束”、“祝外婆身体健康”、“在无数未知的路口,“我追寻着那朦胧的光”。

在这4个部分里,总共有27个女性的故事。部分的她们互相有关系,大部分是独立的故事。女性年龄跨度很大,毕竟作者在撰写这本书之前也采访了9岁到69岁的老奶奶。

这些故事中有发生在工作上的、家庭上的、社会上的或是个人自己的。但与上一本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除了“性别歧视”之外,还有不少女性自己为自己发声、努力的真实社会故事。

比如书中的 真淑 ,一位国会清洁工。她在派遣公司底下工作了十几年,直到2017年1月1日,才改由国会直接聘用。而这个改变,是因为她即使在反抗工作环境之后被派遣公司欺负、排挤,也不愿意退让并努力争取得来的。这个努力也同时帮助了不少在国会工作的清洁工。

又或是素珍。在公司受到前辈性骚扰后,投诉后也不断被驳回甚至被传出难听的谣言。精神、身体即使都受到伤害后,依然愿意坚持争取公道。只因为她没办法成为第二个默默当作没这回事的人。她不希望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受害者出现。

书中的一些内容其实非常的平常。就像是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某个亲戚、某个朋友的朋友所发生过的事情。但或许是因为天生的正义感,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生气。在看到一些含歧视性的对白时都会忍不住翻白眼。会时刻希望故事主人公会做出某些反驳社会常态的行为。而因为书中的很多主人公都非常的坚强,她们的行为举动到最后都会让我敬佩,尤其当我想到这本书是基于真实故事之上去撰写的。而这和上一本书《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完全不一样。这和书读起来心情简单多了。

在阅读的过程说不定你会有所感触,得到共鸣。但如果没有的话不需要太难过,因为那是件好事,说明你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

《她的名字是》读后感(五):她怎么这么敏感?

我不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媳妇,别人的妈妈,我要作为我自己而活。

赵南柱这本不逊于《82年生的金智英》,不同于门罗笔下的日常女性,她们多少带点距离感。这本则是属于东亚文化圈韩国的女性生存百态,能从其中找到更多具体的同感点:涵盖各个年龄段,读完带着几分窝火,不过第四部分还有希望在里面。同工同酬、尊重她们就是尊重自己。希望“女孩子”这个词再不是一种定义,提及时总是带着强调、责备和失望的的定义。

暴力和偏见可以是隐晦的,它可以渗入到生活语言中。“她是个女生,所以也就这样”。“女生”这个词成为了负面、消极的代名词,男孩子做得不好,家人会鼓励再来一次,女生呢?“她还是个女生,不在她身上浪费时间了。”当你把某个词放在你身上,如果会感到不舒服、会感到被冒犯,那这个词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你应该来反省。就像门罗在《快乐的影子之舞》中讲到“女孩子”这个词一样,“以前我认为“女孩子”这个词就跟“小孩子”这个词一样,是单纯,无忧无虑的,现在看来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女孩子”并非像我原先以为的那样,“女孩子”是一种定义,提及时总是带着强调、责备和失望。”

职场性骚扰中公司反过来对加害人上司进行庇护,“一定是你卖骚勾引上司”、“听说你之前就勾引别人老公”,公司里的流言已经把你戳得流血流泪。

独自生活在大都市,夜里发现痴汉爬在自家窗户边偷窥,报警还要被警方说“你怎么能吓到偷窥的男子,万一出人命怎么办?”处理好报警、搬完家你也不敢告诉母亲,她会说“不听老人言”,“你从首尔搬回来不就好了?”。你受伤了、明明被害人是你,你却是那位被骂的。明明不是你的错,难道错在你是女生?

你辛辛苦苦上班工作,周围人陆续结婚了。“你要早点结婚呀,身材恢复得快。”你的性生活、是否要生baby都成为了别人的话题。工作上男经理不会遇到的无理取闹,你会遇到。你不开心了给男友吐槽,对方竟然还能给你一句“你太敏感了”。女生们,你们被偷拍了,“你好敏感哟,不就是偷拍嘛。反正你也不好看。”除了恶臭之外,说出这样话的人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我是好男人的语气,作呕。

妈妈生病了,就算结婚的哥哥姐姐出钱,看护病人的任务还是落在你身上,连你的母亲也会说“谁让你没结婚没有小孩没有丈夫”,这一切成为了理所当然,没有结婚的女性就要为看护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别人只会说活该你没结婚。

婚后生活也有苦衷,你跟丈夫都朝九晚六,晚饭一起吃外卖,婆婆就会蹦出来说“我儿子单身的时候也不会天天吃外卖,我会一周过来准备好汤和小菜放冰箱。”你丈夫也默许婆婆这种做法。姐姐写《离婚日记》,妹妹写《结婚日记》,不同的日记却面临相同的婚姻家庭问题。有些事可怕在于,你明明也是女性,女性在婚姻中受到的冷暴力、暴力,作为婆婆也应该一清二楚,可为什么现实生活里婆婆要跑过来为难媳妇,女生们结婚了,你还是你自己,不要每次都在为家庭生活妥协,丈夫们也应该参与家庭生活。

生育和育儿,政府有法规产妇休假的权利,公司实行起来可就不是那样,你可能会因为怀孕被公司炒掉,也可能因为休完假被调到其他闲职,职业发展迎来断崖式下跌。学校行政不合理,让家长过多的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拼命的妈妈们在帮孩子准备各种用具、请假陪孩子在学校做各种活动,这个时候,到底有多少爸爸会来分担?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为什么最后还是成为了妈妈的孩子?丈夫们、学校、公司、政府到底有没有做好他们的那一部分?

每次看女性主义纪实或者小说我都能被气死,因为9012年,书上的事还普遍存在。大环境在把女性的工作限缩为临时和辅助性质的工作。因为你是女司机,哪怕安全驾驶十多年,还是会遇到男性过来胡闹、质疑。

《工作了二十年》里的清洁工真淑像极了希腊电影《工作的她》里的女主,贫穷对于人的精神压力有多大,在缺乏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对女性来说更严峻。家庭妇女再就业再次融入社会本身就有很多难点:丈夫的态度和工作、非熟练工与更年轻竞争者的争夺,职场的冷暴击。不要再说家务和育儿轻松了,并不是你努力做好自己,你就可以安全。幸运的是作为清洁工的真淑在最后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中介公司扣走的利润也返回她。成为清洁工不再成为那么“不好意思”提的工作。真淑也可以去咖啡馆跟同事休息聊聊天,这一切都是她们斗争争取来的,很宝贵。

丽贝卡·特雷斯特的《单身女性的时代》、NHK编写的《女性贫困》都可以作为参考来看看职场上女性遇到的不公正对待。

小说第四部分真难得,在民众活动中看到了女性参与的风采:萨德、抗争不公正合同罢工、烛光示威、反对购买学历事件里梨花大学学生们的占馆运动,她们站出来了,希望他们也可以为她们遇到的不公正站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