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购物凶猛》读后感1000字

《购物凶猛》读后感1000字

《购物凶猛》是一本由孙骁骥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购物凶猛》精选点评:

●购物最凶猛的电商时代没有写,内容一般般,作者自己的东西不多。

●关于近代中国消费史的通俗读物,有历史性的记述,也有作者评点,最后是对“消费主义”横扫一切以及“消费拜物教”现象的深刻反思。消费历史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交互的过程,同时受到上层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贫瘠稀缺到繁荣富足,伴随着个人解放和经济自由,消费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促成资本主义繁荣的根本动力源而被普遍认可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表述。消费也成为人们在信仰缺失年代满足欲望的最佳手段,也是一种社交符号成为进入特殊群体的敲门砖,消费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归宿和身份地位象征。但消费也越来越被异化,不再是满足生活基本必须,而成为一种束缚或一种瘾。我们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消费主义之中,却感受不到多一点的幸福,生而为了买买买。我们都沦为了消费主义的“消费道具”而忘记了消费本身究竟意味

●讲中国早期消费观挺有意思的,夹杂了经济政治的背景,所以消费也带有了时代痕迹。尤其是提到抵制日货,抵制美货,似乎和现在的情况也很相似。另外,参考文献的标记让人感觉严谨呀

●从100年消费主义史看到品牌故事包装、发布会、民族主义营销、两性营销……这些手段自古以来就没进步过,作者文笔行云流水,非常易读,且信息来源考究。对广告营销从业者来说,非常需要一本详细收录近代购物的书,因此收获良多。

●套封实在是太差了,摸在手里糙糙的,书整体也很沉。内容主要是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回顾20世纪中国史,作者看了不少材料,写得也算有趣,但和真正历史学研究尚有距离。作为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作者对消费主义并没有做出深入的分析探讨,流于史事的简单描述,太遗憾!

●对于消费者而言,真正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吗?或许消费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虚幻主义的乌托邦。从20世纪初期的实业救国、抵制洋货到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再到近几年来经济爆炸式增长的商品限购,购买取向无一不同政府举措有种秘而不宣的联系。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我们选择购物,不是理性,是多巴胺,是集体主义,是阶级认同。即便我们已经认识到如此,我们又如何去压抑不断萌芽的欲望。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就是这蓬勃的消费欲构筑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消费市场,经济的平稳增长政策稳固也是依赖于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一百年的消费史的浮世绘,从细微处着手刻画了消费者的心理变迁。语言明快实则犀利,有很强的可读性。

●(消费带来的)这种虚拟符号对于社会中产阶层来说,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从中你每个人都获得了身份的确认、阶级的认可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管它叫“自由”。在所有关于“自由”的选项中,购物与消费的自由是最容易获得的一项。

●作者的选题角度很毒辣——虽然是从消费出发讨论中国经济史,但一方面将中国的情况置于全球语境中考量,一方面也引申到政治制度上。读了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当下中国的许多消费怪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我对长辈们看似不合时宜的消费观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怜悯。

●内容是中国商业近代史而非消费主义洞察…有点枯燥

●有点沉闷,虽然描述了90年代的物价变迁,但并不能吸引像我这种不搞经济的人,我没有认真看完

《购物凶猛》读后感(一):凶猛购物

第一次看这类书籍,感觉蛮有意思的,以整个历史为背景,讲解我们的经济发展,有点触发新技能的感觉,不错。当他讲到的时候,还是有点难过,确实从经济方面感受到了退步,比如我们百货公司的报纸宣传稿,比如我们的橱窗设计,比如我们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等,确实有竞争才有进步。 看到的那个阶段就有点看不下去,但是看到结束,后面产生的故事还是很吸引我的。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觉得给我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思路,历史不仅仅只是一代君主的故事,他其实还反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看完这本书,更发觉自己之前的思想狭窄。之前一直不理解,看历史能够更了解现在 这一句话,但是我发现,虽然社会在进步,但很多事情的本质是一样的,比如书上提到的“倒爷”,等同于我们现在的代购。 他很多观点有些片面,但是买房的观点片面的我很喜欢,因为真心感觉到了限购的压力,以前从没思考过为什么,觉得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从未辩证思考过,这本书启发了我,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不能对自己想到一面就沾沾自喜。

《购物凶猛》读后感(二):商业历史小故事

这本书是作为近代商业读物来看更为适合。书中主要描述了从晚清到现代的历史变革中,中国商业的一些变化,那其中有些小故事可以看看。如作者所言该书欠缺了学术性的严谨,作为通俗读物尚可。

摘取了书中一些有意思的点:早在明万历年间钟表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而在1894年左右中国商人马应彪联合几名商人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开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公司。在1923年天津的国货产品从1250种增加到4800种,与此同时,民国期间,在上海南京路此起彼伏的坐落着几座百货大楼。据统计,“”期间,仅北京市百货大楼停售的“问题商品”就达6800多种,占经营总数的20%。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肯德基坐落于北京前门,而肯德基的最大的中方股东是中国银行。

作者认为,当下的消费对于部分群体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更是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游戏,一种享受。同时作者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从数据上偏低,还不够像一个典型的消费性社会。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更像是用来看看乐趣,中国的消费趋势不仅仅与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相关,更是与居民福利、经济结构等等相关,书中所分析的问题,大部分局限于历史变迁问题,没有更多的经济数据支撑,去进一步认真分析中国近代的居民消费趋势,也算是让我挺失望的一本书吧。

《购物凶猛》读后感(三):购物凶猛

2018年的双十一,天猫以2135亿的成交额稳坐各大电商平台之首,而当天全国电商交易总额超过3000亿,较2017年又增长了27%。[1]一方面是下行的经济局势,一方面却是高涨的消费热情。当各传统的引进的生造的节日全部变为买买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自己身处其中的消费社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财经作家孙骁骥的《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为我们重现了一个世纪里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史。

全书始于1900年义和团暴力排外和八国联军武力干涉,这是重农抑商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行将崩溃之时;经过四百多页的篇幅,到了全书的收尾处,百年后的中国已在消费的狂澜中载沉载浮。百年间,四个政权先后执政,国人时而抵制消费,时而追逐消费,凡此种种,都在孙骁骥灵动的笔触间得以重现。尽管孙骁骥对消费至上的潮流抱持的是批判的态度,他仍然将行文克制在史的梳理之中,是非优劣留给读者自行判断。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 孙骁骥 / 东方出版社 / 2019-2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1月15日,发表时有改动

[1]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1233.html

《购物凶猛》读后感(四):读后感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好久之后,我终于又看到了一本五星推荐的好书。看似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非虚构类书籍,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揭开表面现象,探究本质原因的风格、读来让人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

刚开始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大概是写来迎合最近消费降级风潮的,也做好了可能会有些人云亦云的内容的准备。想看这本书也是觉得可能对抑制一下我自己旺盛的消费欲有帮助。现在我为我自己浅薄的看法汗颜。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消费主义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从晚清时代一直到当代社会,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状态,民生问题的纠葛。

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商业发展让我大开眼界,又有点啼笑皆非。啼笑皆非的部分是关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强行把自己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试图在经济上也占尽便宜。然而事与愿违,中国当时的商业还在非常早期的萌芽阶段,在西方已经发展完善的现代商业到了当时仍然显得有些原始的中国显然会遇到种种水土不服的困境。举例来说,西方商业追求的是双赢,而中国的传统商业追求的是损人利己。可想而知当时的西方商人吃了多少亏。其实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传统商业损人利己的特性,其实也还没有完全消失啊。

而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在那么遥远的过去,中国商人已经开始使用很多现代的营销手段了,而且使用的炉火纯青。当时的中国本土商业受到西方舶来品的冲击,销量很低。为了刺激消费者多购买国产的商品,中国商人开始通过在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等一系列营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发的欲望,而且,他们的营销在本质上跟当代商家其实并没有区别 – 都是通过刺激甚至构建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来达到目的。 当时的中国人在国际上顶着”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称号,精明的商人们利用这个事实和中国人急切希望脱掉这个帽子的心里,开始大量销售滋补品和药品,并且在广告中迎合这个在当时社会非常普遍的思潮,提出了“爱国强种”的口号,把自己商品的销售跟家国民族的大意结合了起来。而当时的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滋补品给自己贴上了“爱国“的正义标签,是否消费这些滋补品变成了划分人群,人们寻找归属感的一个标签。这跟当今社会的那些炫耀性消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到了民国时期,消费行为的道德属性和政治属性变得更加明显,甚至变成了当时人们”抗日“的武器。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中国的商家和消费者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对日货的抵制行为。对消费者来说,购买日货成了一件会被谴责被唾弃的事情,而商家更是乐得用这个借口来大肆打击”日货“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实际上还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到了后来,很多商家偷偷把日本商品上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来售卖,而很多消费者即使看穿了,也默不作声的钻进这个圈套,买下商品。这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吧。

至于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和商业历史,书里列举了很多的中国特色,也尝试着深入挖掘了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有很多很有趣的观点。比如说作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狂潮,可以看作是时期被压抑的欲望的反扑。的破灭造成了中国几代人信仰和身份的缺失,所以当代的中国人才需要通过金钱和消费来构建对自己和自己在这个社会结构中位置的认识。毫无审美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土豪,吃糠咽菜存钱买奢侈品的白领,我们或许觉得他们很可笑很不可理喻,但是当我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对他们的处境也有了理解和共鸣。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看似很枯燥,但是这本书其实非常好读,语言十分优美,书里的很多实例也特别有趣,甚至有很多很小众的冷知识。比如说晚清时期发明艾罗补脑液的商人黄楚九老辣的营销手段,还有改革开放时期很多国外品牌,像是可口可乐,肯德基,进驻中国市场的有趣故事。这并不是一本学术书籍,更偏向于给大众看的科普读物。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购物凶猛》读后感(五):2021读书笔记(读后感)43/50

这本书的标题不可谓不抓人眼球——“凶猛”、“购物”。我就是因为这两个关键词心生好奇,才决定阅读的。

读起来发现稍微有些文不对题,对中国消费者自20世纪初以来购物活动的描写不太多,也并没有体现其程度之“凶猛”,绝大部分篇幅用于记述晚清之后,中国受西方商业的冲击,怎样从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

与其说是消费史,不如说是一部近现代商业史,似乎更侧重梳理不同时代社会上商品供应情况,消费者行为不过顺带提及。但即便如此,这本书仍然开卷有益。

首先,作者的行文笔触我很喜欢,有一种在观赏《清明上河图》的感觉。远观会发现全景波澜壮阔,近看又会感叹细节生动。

全书共分四大章,分别记录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红色时期(1950-1989)、全面开放后的当代(1990-2000)这四个时期国内的主要商品来源。简单来说,可以对应到四个发展阶段:进口商品主导,各路国货崛起,仅向国民提供必要生活品,中国制造席卷全球。

在每一个时代,落到人们具体的购物行为上,作者总会描写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画面,这是书中很有阅读趣味的地方。比如说到80年代人们凭票购买电视机,作者是这么写的:

“最后,漫长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个幸福的场景:人们肩扛着12英寸的黑白电视回家,到家后马上兴致勃勃地插上电源打开电视,一家老少七手八脚拨弄好一阵电视天线调整画面……影像渐渐浮现出来了,大家这才坐在夹杂着‘雪花’的黑白荧幕面前,过一把时髦的电视瘾。”

读着这段文字,我脑中立刻被换出某一段依稀记录80年代百姓生活的黑白画面,仿佛就看见了朴素群众脸上洋溢起的大大笑容!

当然,这本书值得一读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管你读的是历史,却时时能从“现在”找到呼应,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国货,偶尔在我们国际关系紧张的时候,人们会自发抵制某国商品。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现象早在民国时就屡次发生了。还有如今网红餐厅门前会出现巨龙长队,其实在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开出中国第一家店时,它也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据说人多到“最后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队,一次放几个人进去,当时队伍在外面绕了一圈,一排就两个小时。”游客也会特意去肯德基门口与山德士上校塑像合影。

可见,时代变了,但人们从消费中获得乐趣的惯性,似乎毫无变化。作者没有探讨为什么人们如此迷恋购物消费。

而且有些可惜,书中对购物之“凶猛”的描写力度不够;否则,如果一位读者从书中的历史场景中,看到了不够理智、甚至近乎疯狂的购物行为,或许会投射到自身相似的生活中而引发一些思考。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值得深入挖掘。

以上。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萤灯读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