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承诺读后感精选

承诺读后感精选

《承诺》是一本由[南非] 达蒙·加尔格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承诺》读后感(一):情节没有很惊艳。但就是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

这本书越读越上瘾。读第一章时因为不熟悉这种叙事方式,会感觉到一种阻力。越到后面,越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视角灵活,时不时的长镜头叙事方式让小说很有电影画面感——有看到对作者的采访,作者正是在做了几个月的电影剧本后才对小说的构思豁然开朗。

整本书从开篇到结尾都和死亡有着密切关联,但很明显小说的重心是偏向活人的,也即葬礼和随之而来的人物纠纷。当父亲一时失态喊出了“死去的人什么都不需要”时,整本书的矛盾——父亲曾经许下的承诺——便开始像一团混沌的黑暗始终潜藏在文字底下,直到小说结尾,三十年后,才得以化为澄澈,从屋顶向着辽阔的天空飞散。这句承诺从被许诺之时,可能没有想到要历经三十年,四场葬礼以及家国之间的微妙缠绕。

书中角色众多,可道德核心集中在一人身上——阿莫尔。她像是一把舵,自始至终在众人面前提醒曾经那份承诺。不管父亲说“死去的人什么都不需要”、律师说“承诺一文不值”,还是众人的讥笑与愤怒,甚至是最后丧失了卢卡斯的信任和期望:“你不能在用完后施舍给别人”,她始终把控着这把舵,在颠沛流离的人生和动荡不安的国家中,坚定地擎着一把光明。但不得不说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棒,没有落入“老好人”的窠臼,没有让道德问题变成“好与坏”这种简单的问题。就像作者所说:“她有道德感,但并没有迫使别人兑现承诺,她的整体形象是比较神秘的、模糊的。阿莫尔小时候被闪电劈过,亲戚都觉得她有哪里不对。也许她是有哪里不对吧。”

阿莫尔六岁那年濒临死亡的时刻或许改变了她。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是落下的大雨,“从汹涌的天空中落下,落在富人身上,也落在穷人身上,它一视同仁,落在生者身上,也落在死者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人们围着那些越来越少的财产而互相撕裂,显得尤为可怜和可笑,让我只想远离,只想像个孩子一般追问:“为什么还不兑现那份承诺呢?”

《承诺》读后感(二):阳光普照—《承诺》

“是的,雨来了,就像故事中象征着救赎的廉价符号,从汹涌的天空中落下,落在富人身上,也落在穷人身上,落在幸福的人身上,也落在不幸的人身上......它一视同仁,落在生者身上,也落在死者身上。”

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这本《承诺》是2021年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我一直喜欢南非作家JM.库切,因此在这之前,我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白人与黑人、南非白人与白人之间的渊源有大概的了解。而这些信息是打开这本书的钥匙。

简单来讲,南非最早由被兰布尔人入侵并统治,后来又成为英国殖民地,接着南非脱离英联邦成立共和国,其间种族隔离制度与种族歧视久存且盛行。直到1994年,南非首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上台及其后续努力,这一境况才渐渐得到改善。

“承诺就是承诺。”

“承诺一文不值。”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非白人家庭斯瓦特一家和黑人女佣萨洛米之间。乍一听,似乎有些庸俗。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诉说的矛盾不仅是白人种族和黑人种族之间的隔阂,也是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的互不理解,甚至是相互怨恨。这个“承诺”不单单是白人对黑人的承诺(解放、善待、平等),更是当今社会里,每个个体对每个个体的承诺,每个群体对每个群体的承诺,甚至是宗教、国家对民众做出的承诺。

斯瓦特一家有母亲蕾切尔、父亲马尼、哥哥安东、姐姐阿斯特丽德和妹妹阿莫尔,整个故事由前四人的死亡串联而成。作者的写法很巧妙,看似分割的四个部分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人物视角转换,每个人都以第三人称指代;但在以某个人为主要人物的那一部分,又着重讲述了这个人与自己的对话。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实际上是将读者拉入了故事中,“我们”作为某个人存在,作为某个人承受着该承受的谴责。

故事以妹妹阿莫尔接到母亲蕾切尔死亡的消息开篇,她是唯一一个对母亲的死亡真正感到悲伤的人(或许还有黑人女佣萨洛米)。除此之外,与母亲分居已久、时常出轨的父亲,在外当兵、不小心枪杀了一个女人的哥哥,正值发育期、甚至与黑人“通奸”的姐姐,他们的心思都只在自己身上。

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由一件“很小的”、但贯穿始终的事件展现出来:要不要把山上的小屋子给女佣萨洛米。母亲去世之前,曾经承诺萨洛米,要将她和她儿子卢卡斯居住的那间山上的小屋子转移到萨洛米名下。萨洛米将这件事告诉了阿莫尔,阿莫尔告诉了父亲,父亲承诺在葬礼之后会遵从蕾切尔的遗嘱。然而在葬礼结束当天,阿莫尔在众人“欢庆”的场合再次提出这件事情的时候,父亲马尼说他不曾承诺过这件事。姐姐和哥哥更是表示不可置信,因为当时的法律是不允许的。甚至不允许萨洛米参加教堂里的葬礼。

阿莫尔一生都在竭力争取帮母亲蕾切尔完成对萨洛米的承诺,完成白人对黑人的承诺,完成赎罪。当阻挠这个承诺兑现的所有家庭成员相继死去,当阻挠这个承诺兑现的所有法律法规撤除,当七十一岁的萨洛米终于能继承那间小屋子时,那间小屋子早已破烂不堪了。

萨洛米的儿子卢卡斯说:“它早就归我们所有了。这栋房子,还有你住的那栋,以及它所在的土地。都是我们的!不属于你,你不能在用完后施舍给别人。这位白人女士,你所拥有的一切,早就归我所有了。”

作家JM.库切曾经借助他的《耻》表达过“白人的后代注定要为曾经白人所作的一切付出代价”这样的观点,但究竟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无法设想。

然而,阳光普照的大地,一视同仁的大地,一定有人在默默地、长久地背负着沉重的镣铐枷锁,在狂风暴雨中一次又一次跌落深渊,又爬出深渊。

《承诺》读后感(三):彩虹之国里一个流沙式家庭的崩溃与毁灭

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承诺 The Promise》是2021年布克奖获奖作品,颁奖词写道:“这本书在形式上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它为一个衰落的家庭和充满麻烦的土地做出了强有力的书写”。

相较于2020年布克奖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舒吉·贝恩》所探讨的英国撒切尔时代里处于社会边缘的赤贫家庭苦难的意义,达蒙在《承诺》中以“非洲籍作家”的标签和种族身份,透过彩虹之国里一个流沙式的南非白人家庭三十余年里的四次葬礼,两个种族之间的一个经年累月的房产纠纷,剖析新南非的社会道德困境,以窥见南非社会40年的种族史变迁。

达蒙的文学之路深受威廉·福克纳、帕特里克·怀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因而他在这部小说中,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这四位作家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达蒙写著《承诺》的灵感与内容半改编自他的一位朋友的真实故事。

该小说以一个南非农场白人家族的女主人瑞秋·斯沃特人临终前,要求丈夫玛尼“承诺”将黑人女佣萨洛米母子居住的山间小屋赠送给萨洛米为线索,勾勒出斯沃特家庭两代人的崩溃与毁灭。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达蒙借鉴并糅合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的家族史诗风格的叙事实验模式。

譬如,黑人女佣萨洛米与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长子安东、长女阿斯特丽德分别与康普生家的次子杰生、长女凯蒂、斯沃特家族的玛尼·斯沃特与萨德本家族的萨德本等人的性格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皆有诸多相似重合之处。

因为阅读过福克纳、伍尔夫和贝克特的诸多作品,所以并未觉得达蒙的这部作品有何阅读难度,只是觉得看到了太多似曾相识的内容,反倒降低了一丢丢期待值……

作者戏仿福克纳的写作套路,让我们从这部小说中一个白人家庭的没落与分崩离析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中,触及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凸显出整部作品的悲剧格调,思虑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与思想转变。

当斯沃特家"迷惘的二代"只剩下幺女阿莫尔时,她兑现了给黑人女佣萨洛米母子迟来的承诺,可象征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小木屋已经破败不堪,寓意着白黑种族之间曾经的种族隔离史的断裂。

历史的隔阂一旦产生就很难修复,尤其是这种吸烟刻肺里的种族歧视与无视所带来的心灵臧害。

因此饱受白人怠慢的萨洛米的儿子卢卡斯认为这种施舍一文不值,嘲讽道:“你不再需要它了,也不介意把它扔掉。就像你吃剩的食物一样。你给我妈妈的,就这种东西,晚了三十年。还不如什么都不给。”

雨能将骨灰和污秽冲进檐沟里,却无法洗涤历史遗留的罪恶,亦如白人曾经侵占了黑人原著民的土地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恶。

迟来的醒悟和道歉都不值得被原谅,破碎的东西,再怎么修补都有裂缝!

历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裂缝中的阳光和雨后的彩虹终将涤荡历史中的尘埃,诚如布克奖的核心主旨:关注时代激荡下个体内心的回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