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空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空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空间简史》是一本由[意]托马斯·马卡卡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019-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间简史》精选点评:

●内容泛泛而谈,现在还时机不到,不过提前说,也是人类的一次突破

●3.5星。主题有趣,但是写的太平淡了,主要内容是人类对空间、维度的认知的拓展,从早期只能认知二维空间,连方位都无法表达,经过一代代努力最终走向宇宙。这是个不错的题目,但作者的表述方式不精练,主要依靠罗列重要哲学家、科学家的成果和重大科学发现的内容,而不是对不同阶段的空间维度认知的哲学意义或历史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图表,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有形成独到的深刻的观点,拿新的科学猜想来作结了事。当然,可能这是因为篇幅有限,不足以处理如此庞大的科学史问题,所以用来翻阅一下也就可以了。

●Coromandel. 4pm. In the couch. With Bradley.

●谁触知空间,让其成为可进一步组织的信息材料?谁来组织这些信息,他的目的是什么(商人、帝王、占星师、整个民族……分别对空间有怎样的期待和需要)?这个组织信息的人用什么言说体系去组织信息(科学、神话……)?

●很新,算是好读。宇宙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袤。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竟然其实还不明确人类最终的宿命是什么?所以会是什么呢.....

●3.5星。很明显两个作者分别负责前后两部分的写作,导致书的主题有点散:前面讲远古到文艺复兴前的地理空间探索,后面主要讲现代天体物理学探索。此外,这本书大多数篇幅都是在用一两句话叙述一个研究发现,然后堆积起来,像在读枯燥的文献综述;有时候也不按时间或者逻辑顺序来,再加上本身属于比较晦涩难懂的科学领域,让人读着有点迷茫。不过要为译者点赞,翻译的还是很不错的,还把一些特有名词和学者介绍标注出来,尽量让读者去理解了

●阅读无压力,内容确实简。图书纸张有质感,文字大小适宜加一星。

●非常专业的科普书籍,比《时间简史》难十倍。

●对外界了解的越多,越是发现我们自己的局限,自己之于世界,世界之于宇宙,然而,每个人,每个尘埃,又是浩瀚星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的内心,亦是一片星海。

●唔……其实看到后面已经超出了我理解范围……

《空间简史》读后感(一):真理永远相对

就单纯的爱好者也是可以读得下去的,翻译得不错,对提到的人名、专业也有整体的注释。 虽然还是会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而不能够理解到位,但因个人在此之前还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不至于看得一脸懵。只能说具体落实到哪个研究——我还无法习得,还有大堆人名我记不住。 其实这本书在我个人眼里还是偏“哲学化”的。从历史的宏观来看,有非常非常多的研究者在天文、物理、化学、文学、哲学、艺术、数学、几何、社会学等……很多领域都有交叉涵盖,没有说只有所谓的“天文学家”才可以论证宇宙的话题,有的身份还包括了诗人以及会计学家。因为知识面的扩大,天文学到现在为止与天体物理学也并没有实际的区别了。 作为业余选手读此书,最大的好处是了解一下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种进程是有所起伏——有飞速有停滞、有所趣味——关于好奇心和争论、以及跟人类史都有所关联的——社会环境等。 此书是“简史”,但至少能打开一些视野,在看的过程中难免自省,对于关注宇宙的人一定能找到一点开心的共鸣。 探索,不要止于你所能看见的,因为“实际上,真理永远是相对的。”

《空间简史》读后感(二):这种恶意营销,真的有意思吗

不懂这种营销的方式,要么你就花点钱,好好打个广告,要么你就找点啥名人推荐一下。

以“牛皮癣”的方式,推荐一本书,着实让人厌烦。

【必须声明,书我没看过,好坏不知道,这个评价与书无关,只是骂这种随意破坏游戏规则的人,无耻而已】

豆瓣应该算是毕竟有公信力的阵地了,希望不要有什么东西把它玩儿坏。

《空间简史》读后感(三):中世纪有学者相信,天穹是闪闪发光的冰

这本书不是宇宙时空的历史,而是人类对其生存空间的认知发展史。篇幅简略,但线索十分庞杂。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每处标志性的认知上升节点,都是寥寥几笔,简明地勾画出当时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史实之间又隐隐相连,朝代更迭,技术发展,宗教改革,时代变迁,推动人类更新对空间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意味着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理解,乃至对信仰和生存意义的推翻和更新,这种力量之大,以至于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历史本身。历史可以以宗教为线索,以战争、经济,甚至枪炮病菌为线索,同样也可以以人类认知的发展为线索。作为本书提供的一种角度吧。

尼安德特人张开双臂,目视前方,意味着二维的全新世界在新人类的面前展开;农耕文化兴起,月亮星辰与生存问题联系了起来;黑暗的中世纪,古罗马的天文学被人们遗忘,漫长的年代之后,又再次被人们想起。阿拉伯人和他们的数字,但丁和神曲的无尽天空,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一切都整整齐齐镶嵌在历史的进化树上。天文学飞速发展,好像突然间就进入到了当代宇宙学的年代,人们编织各种弦论,捕捉各种候选暗物质粒子,望远镜对准了百亿光年之外。

但从近代开始,也就是这本书的最后1/3所描述的时代,人类似乎到了某种尽头,只能在宇宙学上继续发展,心智对空间的直觉已经难以再进一步了。我们的心灵某种程度上停留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那一刻,我们很难去想象高速大尺度的相对时空关系,很难感受叠加状态的微观体验,更不要说高维空间的感觉。也许未来能对大脑进行魔改,那时人类认识的空间就大为不同了。至于目前,大概就只能在赛博空间里继续发掘新体验了。

《空间简史》读后感(四):关于空间

“人类总相信对宇宙的探索已经穷尽,然而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总能证明自己错了”——艾萨克·阿西莫夫这是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托马斯·马卡卡罗和史学家克劳迪奥·M·达达里所著的《空间简史》中引用的一句话。

也许我们在儿时还没有接触这些宇宙知识的时候,都会很好奇,为什么有的星星这么亮,为什么有的星星显得这么小,为什么我们的星球叫地球……自人类出现后,当人有了对空间的思考意识后,这些问题也就一直存在了,那么,人类对空间的探索也随之开始了,从最开始的地域探索,发展到对太空的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没有被视野的局限、思维的局限、知识的局限而打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空间、对宇宙的思考与探索,随着科技的进步,探索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探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远。

从最开始的“地心说”再到“日心说”,从“太阳系”再到“银河系”,从神话传说再到实地勘测,人类在不断地突破自己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想法,宇宙,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

再说这本《空间简史》,本书共有11章内容,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介绍了人类对空间探索的历史发展,随后介绍了星空和宇宙的概况,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畅想等。作者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史前时期、原始时期、古代、中世纪早期及中期、哥白尼时代这几个时间阶段中,人类对空间的理解、天文学的发展及贡献等内容。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很多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读起来可能有点晦涩难懂,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搭配其他天文学图书一起,深入研究、学习。

宇宙,给了人类太多的惊喜;空间,给了人类太多的思考,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空间简史》读后感(五):人类与空间文明

在买这本书之前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我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确实是有用的知识,但是阅读起来难免会有困难,因为其他三本《时间简史》、《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我都看过,在过程中我都断断续续的,如果不是特别清醒的状态下是看不了这类书的。这本书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人类生存空间相关的历史,作者都是知名人士。历史永远不会局限,相信喜欢历史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对于空间的知识,在人类文明的开端,祖先们是和如今没有关注到相关话题的人一样的,他们对于空间的思考也是从懵懂的初期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研究不断展开,通过各种记录接连获得新的看法。还好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作者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尽量简洁化,在书中我们得以体会在近些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一切事物的探究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从而可以预知在未来我们的疑惑将会更快得到解答。

古人为什么能够想到这个问题,别看现在解释起来很简答,可是没有人跟我们说的话,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个话题,而注意到的人往往会因为复杂而放弃思考。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在哪个年代几乎都是没有闲人的,他们去探索奥秘无非也是为了生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书中读者可以自己找寻答案,这对于我来说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知识是固定的,然而知识背后总是需要读者去继续探索。

关于一切事物的探索进度,都是和当下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可以看出在战争年代,对于相关的研究十分缓慢,直到后来的和平年代,作者也开始采用编年史的方式来叙事,仿佛现在未知越来越少。尽管现在发展如此迅速,但是人们的惰性也越来越强,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可以用先进的手段去研究,可对于还无人探索的未知发现的越来越少,这也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原因,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如今的发展速度,一切也就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