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平与爱读后感摘抄

和平与爱读后感摘抄

《和平与爱》是一本由汤姆·戈·帕尔默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1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平与爱》精选点评:

●本书(原著书名的自由没能出现在中文版书名中)是《福利国家之后》看的第二本帕尔默编著的文集,书从多方面阐述了“自愿交换”“自由贸易”是获得和平,让人民幸福的最佳途径! “如果商品无法跨越国境,军队就会跨越国境”!

●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和平与爱才是永恒。

●和平、爱、自由。人生幸福的要素。

●是一本编订的文集,有浅有深,最后对施密特保守主义的批判最有思想力度。这本书名最后的自由不翻译,可见当下对自由的缺乏。

●“难道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用我们的尸体为你的荣耀铺路?你有战斗的天才,但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你厌倦了宁静的和平,但你的厌倦又关我们什么事呢?”

●书价越来越高,内容却越来越贱了。 评论越来越少,水军却越来越多了。

●《和平与爱》是一本很正义的书。作者整合史上了著名学者的经典话语,并从多个维度剖析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和平与爱》读后感(一):为和平奔走疾呼。

本书中译本书名为《和平与爱》,原作名为《PEACE,LOVE,&LIBERTY》。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关于“和平与爱”,以及“自由”的书。

这三个要素,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处于一种幸福的平衡状态中。可是,这终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怀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会被称为“理想主义者”,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亦或者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够深刻。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话题,争论了上千年。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他们能够克服人性中的弱点,能够自我克制。历史上有太多的罪恶不可抹去,在鲜血淋漓的厮杀之后,懂得思考与反思,就显得颇为重要。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社会,尽管战争依然存在。达到真正的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和平、爱、自由”这三个要素中,“和平”是重中之重。将和平置于首位,是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作者不仅仅自己宣扬着和平,更是号召更多的人为此奔走疾呼。

本书由汤姆·戈·帕尔默编著,从经济、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和平。

汤姆·戈·帕尔默是何许人物?他是阿特拉斯经济研究基金会国际项目执行副总裁、加图智库资深研究员、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研究员、乔治・梅森大学人类研究院副院长。 当然,这些,都只是头衔。

了解一个人,并不是要去了解他的头衔,而是要去了解他所做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知道汤姆·戈·帕尔默是一位自由主义作家和理论家,一直在积极倡导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一直在为世界和平奔走疾呼。汤姆·戈·帕尔默还著有《福利国家之后》,他对于人类、国家、过去、未来,都有着深入的思考。

本书封面上有一句话,在书中也多次出现。“商品无法跨越国境,军队就会跨越国境。”这句话,充满了警示意味。反观历史,反思当下,危机重重,应当自省。

“战争教人们去恨,恨我们的敌人,恨我们的邻居,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和平让人们去爱,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化仇恨为友爱。”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献给在世界各地促进和平的积极人士的书籍。这也是献给我们每个人的书籍,我们需懂得,身处和平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珍惜和平,为和平奔走疾呼,每个人都应出一份力。

《和平与爱》读后感(二):唯有“和平与爱”才是永恒

文/鱼丰徐徐

上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各种暴力、血腥、苦难和不幸充斥着整个世界,人们流离失所、痛苦欲绝。战争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活,而且消灭了财富、制造了饥荒,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今天,如果你去问来自苏黎世的瑞士人或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瑞典人,他们的国家为什么会富得不可思议,他们很可能会这样告诉你:“因为我们没有陷入两次世界大战。”

可见,战争并非是国家的兴旺之道,和平才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和平,他们为了和平不辞辛苦,到处奔走。

《和平与爱》这本书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一群为了促进和平而努力奔走的人。他们不仅将和平视为道德理想、人生目标,甚至还把它当做必须实现的任务。这些作者分别是汤姆·戈·帕尔默、史蒂芬·平克、马克·吐温、维尔浮莱德·欧文。

他们当中有大学副院长、著名作家、演说家、也有反战诗人,他们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论点和论据,让世界各个热爱和平的人来参照、思考,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思想,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经济、外交和军事策略。

《和平与爱》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哲学、历史、法律、以及诗歌、文学和美学方面,多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这样一个主题。

作者在书中指出:战争是负和博弈,经济才是正和博弈。如果军队可以跨越国境,为什么商品不可以跨越国境?和平时代的自由商品贸易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平会带来互利共赢,而战争只会带来两败俱伤。只有和平和自由贸易相互促进,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财富和繁荣。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偏见,如果有人获得利润,必然会有人亏损。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们错误的把损益总和当成为零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实表明,一个地区的繁荣富强并不会给其他地区带来损失,相反却是一种促进,它能带动周边地区一起走向繁荣。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比你富有,那么将是一件大好事。所以,追求共同利益,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而不是通过战争去掠夺。

佛雷德里克说:“内有自由,外有和平。这就是全部计划”。而《和平与爱》这本书讨论的就是通过和平来取代暴力,在和平和爱的笼罩下,发展自由贸易,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所以,要想战争彻底退出舞台,唯有不断坚持和平和爱,让和平和爱成为永恒,是本书作者的希望,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和平与爱》读后感(三):《和平与爱》读后感

3岁叙利亚幼童艾兰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沙滩,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小身躯躺在沙滩上,像睡着了一样。这一幕刺痛全世界公众的心。然而死在海滩上的并不仅仅这一名男孩。那时我就在想如若哪一天,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像战争中儿童那样生活!我不敢想,也不原去深想,这不是件好事。

我想不出为什么会产生战争这些怪物,就去搜了词条。有人说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有人说是贪欲;还有人说是生产力过生。总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战争。我想象不出未来会不会真的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地球,毕竟人心不古。

《和平与爱》的编著者是汤姆·戈·帕尔默(Tom G. Palmer)。帕尔默是阿特拉斯经济研究基金会国际项目执行副总裁、加图智库资深研究员、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研究员、乔治·梅森大学人类研究院副院长。常在《哈佛法律与公共政策杂志》《伦理学》《批评评论》《宪政政治经济学》《Slate杂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福利国家之后》《通往和谐发展之路》等等。

《和平与爱》汇聚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文学和其他领域的专家运用其各自的知识来解释和平与战争的复杂现象。看的出作者把和平当做人生的奋斗目标的并且通过本书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然而正如书中所说:战争是有组织的人类暴力。有利益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战争,就好比石油战争一样。也有人说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自出现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战争双方动员军队6540万人,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直接战争费用1863亿美元,财产损失33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争双方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死亡7000多万人,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而那些没参加过战争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值高。战争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更不能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最后介绍一首同书名同名的歌曲《和平与爱》。

《 和平与爱》是中国香港著名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一首关注第三世界的音乐作品,这首歌是Beyond一贯的呼吁,也是贯穿家驹一生的追求和理想。

在此送给大家:

呼吸着春风吹送那芬芳

犹如从云雾里浮荡

清风令花草高唱美的歌

无穷和无尽爱期望

OH 有智慧醒觉

完美告诉你我

天空满是色彩赤裸与他奔放

要美丽平原占有我

天真的感觉不会变

伸手让伟大艳阳暖心窝

和平能维系爱存在

奔跑在天空海阔更清爽

完全能投入那怀内

OH 永远去珍惜

唯有和平与爱

天空满是色彩赤裸与他奔放

要美丽平原占有我

天真的感觉不会变

OH 永远去珍惜

唯有和平与爱

天空满是色彩赤裸与他奔放

要美丽平原占有我

天真的感觉不会变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NEVER CHANGE

《和平与爱》读后感(四):如果用其他学科分析“战争与和平”,又会碰撞怎样的火花

如果你在搜索框中输入“战争”一词,你会得到哪些答案?于是我们看到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

“如果战争来了,普通百姓应该怎么做?”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战争”

“一个国家陷入战争状态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争有多么残酷”

“一旦爆发战争,学哪些专业的人最容易保命”

……..

在这些答案中间,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关注点永远在于战争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诚然,我们都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效应如何如何,我们在战争中渴望和平,在和平年代中反思战争,但如果将战争与和平放在一个水平面上,我们又怎样思考二者的关系呢?

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思考战争和所处战争当时当下的人们生活的结合体。这本书有两条线索构成,一条线是沙俄参与的欧洲帝国战争前线,在这条线中,我们看到的是庞大的战争场景,军士、厮杀、鲜血、炮火声、骑兵呐喊声,另一条线则是沙俄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聚焦于贵族之间的琐事,舞会、晚宴,平日的日常、聊天谈话,甚至还有家庭、婚姻,于是我们在一个庞大的叙事地图下,看到的是平行世界中“战争”与“和平”并存的局面。

有人曾评价《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个世界,只是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罢了。至于这个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历史。”

借由《战争与和平》一书,托尔斯泰向我们展示,只有生命、生活,在这个“战争与和平”的当下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而在平时,往往却被人忽略。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彩玉平平常常的满足。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这本《和平与爱》中,作者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上(人性、政治经济学、哲学)来讨论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的问题。作者从一些我们已知的社会事实入手,比如,

“无政府状态下部落社会的战争死亡率约为早期国家中的战争死亡率的5倍”、“在欧洲,杀人的犯罪率至少从中世纪到20世纪下降了97%”等等,来说明当下“战争正在与日俱减。”

从“人性”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当下所处的真实的人类世界是政治化的世界,而政治是最激烈也最极端的对立,而每一具体的对立约接近其最极端的那点,也就越接近敌友分野的那点,也就变得越加政治化。在部分人眼中“人性恶”为什么依然没有引发战争,作者从人性的角度上,人性是个复杂的东西,仍有一些“自我控制”、“同情心”、“道德感”等“善”的一面制约着“恶”的一面。

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国家的限制,各种国际社会、民间、政府组织的制约,甚至包括人文主义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削弱了战争的各种小火苗。政府的建立控制暴力,而商业技术的发展让每个人更珍惜自我,珍惜生命。

从“哲学”角度来看,宽容与共存、合作与和合同等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迫害与屠杀、盗窃与奴役、战争与冲突。用和平代替了战争。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对人类社会而言,和平且自愿的合作既是理想,也具有现实性。

詹姆斯.麦迪逊曾说,“除了在空想哲学家的想象中,或者善良热情的人们心里,普遍而永久的和平恐怕从来都不存在。即使如此,战争仍充满了愚蠢和邪恶,我们仍寄望于理性的进步能消灭战争。而如果有所寄望,就应该全力以赴。”而在这本《和平与爱》中,作者更多的是探讨和平的一种可能性,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如果用理性逻辑去分析战争与和平的背后,我们也许能得到答案。

《和平与爱》读后感(五):为什么我们终将逃离战争?

战争,一个让人耳熟能详却又似乎远在天边的话题。提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还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你觉得战争是“虽远必诛”的正义使者,还是陷所有人于苦难的魔鬼撒旦?

以美国内战为题材的小说《飘》中讲述,战争爆发之前,在荷尔蒙的怂恿和骑士精神的鼓吹之下,单纯、天真的南方青年对战争是满怀着热情和憧憬的,他们把战争看成是一场热闹的郊游,是一次出风头的良机,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慷慨昂扬。听听他们怎么说的,“一个南方人顶十二个北方人”、“他们要战争,我们就让他们厌倦了战争”,像不像我们今天的键盘侠口沫四溅的在指点江山?在一次野餐中,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和男主白瑞德对他们狠狠泼了一盆冷水,“你们以为战争是鲜花、荣耀和姑娘们的欢呼,我告诉你们,战争是缺衣少食,是疟疾,是死亡”、“我们南方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但是,狂热的人群已经听不进去任何理性的劝告了,如果你保持理智去独立思考,你反而会被群体孤立。最终,战火的残暴袭来,无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上演,所有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战争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常年沦入战争是我们的天性决定的吗?我们真的有办法避免战争吗?最近几十年的和平到底是战争的生命力在逐渐消亡,还是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短暂的平静。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的沉重话题,毕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和平与爱》这本书是一本短文集,由汤姆·戈·帕尔默、史蒂芬·平克、埃曼努埃尔·马丁等多位作者合著,在书中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解答。

比如说战争是否由我们的天性决定。很多人觉得人类先天就有好战倾向,灵长类动物中的侵略行为和人类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可以佐证这一点。可想而知,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就说明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了。幸好,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可否认,人性中存在阴暗的一面,为了满足我们“恶”的需求,我们才会去利用、统治、复仇和争夺意识形态。但人性中也存在“善”的一面,我们会用自我控制、同情心、道德感和理性去抵制这些冲动,从而进化出伟大的文明,使人类社会脱离动物界。所以,对战争的冲动我们也同样可以用智慧和经验来加以控制。

再比如说为什么最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呢?作者认为,这跟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进、贸易的全球化是分不开的。贸易的发展让人们明白购买要比掠夺划算,也让人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人性是自私的,但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的利益和他人捆绑到一起的时候,会让我们更加重视他人,维持和平的局面。人类“自利”的需求反而促使我们去“利他”。我国的历史也多次证明了这一点,宋代初年,宋朝和北方的辽国曾经爆发多次战争,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直到签订了“檀渊之盟”,开始了“互市”,双方停战贸易,互通有无,才维系了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反之,清代统治者想维护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反而限制了贸易的需求,招致了鸦片战争,列强强硬的叩开了清政府的国门,把中国拽入到近代史之中,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商品不能跨越国界,军队就会跨越国界”。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对人们的制约越来越小,贸易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邻居会越来越依赖,我们也更体会到有一个富裕的邻居是多么重要的事。邻居富裕了,我们的商品才有销售的市场,才会有资源置换,才能够共同富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只有和平,才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才能够帮助我们积累财富,但战争是负和博弈,只会破坏我们的生活。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消灭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所有人的共同选择。

书中还从人性、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角度对世界的和平和自由问题有很多深入的论述,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宏观,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如果你想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你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有很多的期待,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