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是一本由[英] 约翰·斯道雷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精选点评:

●(英文版已更新至第八版,新增“阶级与阶级斗争”一章)所分析的几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女性对女性杂志和言情剧的选择性接收、小红帽故事与精神分析、越战电影的意识形态模式、广告的反讽与拟像的营造,大众文化的物质性是最新的成果补充。

●非常好读脉络大体也清晰。ps:比《文化研究导论》好读T^T那本直接劝退我。

●作为导论类书籍,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行文方式,包括常老师的翻译,水准都很高了。

●又一版。。

●对我社会学本科学习最有帮助的一本书,非常不错

●带我入门。然后我就在门口躺下了。

●终于有新版

●导读书,对文化理论的介绍挺全面。

●经典的大众文化研究入门书,内容丰富,并不难读。相比起上一个中文版,作者不仅新增了《大众文化的物质性》整整一章来谈论物质文化或者说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其他章也有增加的小节。但作者的整体思路、结构以及观点都没有什么变化,考虑到这本书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观点上对大众文化的拥护,可想而知对国内还将持续产生影响。

●渐入佳境,头两章和最后一章真的是“意义就这样暧昧不明地从一个能指偏向另一个能指……永无安身的那一天……总还没站稳脚跟,就再一次迎来新的指向”,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感谢带来的较高“充盈”感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一):文化理论:脉络与关键词

本书作为教材,非常贴合本身导论的定位,不仅对经典的文化研究流派学说进行了简洁生动的重构,更是针对每个议题列出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方便读者进行系统的索引。

从大众文化定义开始,作者回顾了文化研究被摈弃的精英传统,呈现出了一个精英不断修正自己,对主体更加宽容的姿态。同时,大众文化的定义因为政治经济规则的波动,也出现过一些界限模糊的文化现象,比如严肃音乐的商业挪用。同时涉及到群氓文化的起源,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学院立场。群氓文化象征的美国化,同时涉及到有着清晰葛兰西来源的霸权理论,以及相当一部分反抗性文化被消费主义吸收的过程。总而言之,涉及到艺术文本等精英话语的反思和自觉。

在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中,作者梳理了物质、工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活困境转型。从阿诺德的前现代色彩文化定义(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出发,生发出了许多有着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的等级观念。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也生发了一场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主要阵营分为审美自由主义、企业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或是社会主义。同时涉及到多种层次的划分方式,如高雅/平庸/野蛮。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二):笔记

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一定要140个字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三):。

浏览文化相关书籍时看到这本的目录中涉及诸多影视音乐的元素,想了解一些分析的角度,欣然购入,但读起来的困难程度出乎意料。作者对于各种派别思想的综述相当清晰,后面章节中实例的比重也逐渐增加(更加好读),但各种核心的概念和论述仍然会使得阅读过程中看一页忘一页成为常态,作者引述的原文与作者整理出的结论之间的联系有时候也会卡壳一会才能略为理解,只能尽力做点笔记,不时地尝试着提炼大段大段的内容,建立各种逻辑关系,防止看完之后了无痕迹。

另一方面,这类需要严肃对待的书目固然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核查各种论述的合理性,因而颇为耗费精力,但往往也能让人收获良多(类似的干货型综述书比如《认识社会》、《政治哲学》等等,个人觉得其中最浅易的应该是《认识社会》)。各路大家的分析角度常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阿尔都塞,福柯,罗兰巴特,拉康等等,实在太多),拉康几乎称得上最大的惊喜,相比之下,索绪尔感觉写的就挺简单。唯一的副作用大概是去看原著时,也许有被剧透之感(比如书架上的《规训与惩罚》,对于规训机制感觉这本总结的还蛮清晰的)。不过之前正是因为认识社会中科普了恩格斯对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的结论,才找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来看,所以也问题不大。当然,愈是小白,惊喜就愈多,各种思想和观点就愈富有冲击力。如果兴趣点不止于文化,而在于传播,传播学那里同样有诸多评价极佳的著作可供选择,起码这本不具有多少不可替代性,之前在图书馆随便翻翻刘海龙的那本教材,感觉也蛮有意思的。

书中最喜欢的是四到六章,外加后现代的一章,深受启发。第二章追溯历史,虽必不可少,但有步入盛满老古董的遗迹之感,第三章中登场的大家构建了文化主义的体系,他们也始终活跃在其他流派的讨论之中,但观点略显笼统。性别一章内容很多,但也是最零散的一章,充斥着各种声音,仿佛各种研究者都想插上一嘴,却找不到太多有分量的强音。对于“种族”,作者旗帜鲜明,从这一章开始,似乎作者也更多从幕后走向台前,融入更多自己的看法。豆瓣评论中有读者指出为何不像“种族”一样,对“性别”也加上引号,这样的观点同样振聋发聩。物质性比较流水账,像是在一直复读同一个观点。最后一章聚焦于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歧,个人觉得平平无奇。

看完之后,几乎也松了一口气,近期也许想转投一些更为轻松的读物。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四):斯道雷与开放中的文化研究学脉

常言道,一本书再版的次数决定了其畅销的程度,毕竟,所谓“再版”即以原版本为基础进行较大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能够持续进行修订与完善足以见得文本本身在内容上所具备的生命力。在我面前,这本由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所著《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后简写为《导论》),作为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截至目前为其止英文版已更新至第八版(2018.12)。当我阅毕最后一页掩卷沉思时,不免感叹这部经典著作其经久不衰中散发着的魅力,可以说,《导论》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文化研究相关著作后,最为愉悦和精彩的一次阅读体验。一方面,这源于常江老师相对通俗和接地气的译术水平;在另一方面,斯道雷本人在本书中借其具有的博识打捞并串联起我在之前阅读中了解和接触的零星学术思想,为我编制了一幅相对完整的关于文化研究的学脉地图,重点在于通过历时态的思想史梳理,较为清晰的呈现出了库恩所谓“范式革命”是如何在不同阶段的文化研究学脉中得以发生。

斯道雷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元老级人物格雷姆.特纳的“高足”,其“伯明翰血统”固然重要,但真正促成《导论》畅销的根本却在于它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全面而系统地梳理、阐释了各种文化理论,包括“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由于本书是对文化研究的进行的一种地图式的谱系关系梳理,所以我尚不能持一个总体观点对斯道雷笔下的思想史进行系统解读,所以在此我提出几个在自己阅读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导论》挪用葛兰西“霸权”的概念(又译“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了大众文化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探究当下大众文化消费中隐含着的意识形态,为现实提供了一套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资源。具体地讲,根据葛兰西的理论框架,大众文化既非结构主义意义上自上而下的文化扭曲,也非文化主义意义上自下而上的文化自我确认,而是受制于相互冲突的各种关系的角力场,所以在斯道雷看来,葛兰西霸权理论能有效避免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重构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理论及政治问题提供可能性。以霸权概念代替统治概念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订: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霸权地位的领导阶级是因为其能够一定程度上容纳对抗阶级的文化及价值观;这种霸权并非意在消除工人阶级文化,而是在于将工人与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耦合。换言之,既不存在大众的真实文化场域,也不存在原汁原味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充满谈判、协商、对话与斗争的场域,于其间争夺霸权的关键是要占领“常识”与大众文化领域。

《导言》还深入浅出的交代清楚了后结构主义是如何以结构主义作为基础而超越的,以往我们往往会简单认为后结构主义是反结构主义的,实则不然,后结构主义是一种新的结构主义,它并不是结构主义的掘墓人。在第六章中,斯道雷强调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范式,它庞大的学脉系统中收编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哲学、历史、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结构主义本身发源于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提出的“关系”和“结构”两概念,其后经列维.施特劳斯“二元对立”结构学说的浸染以及威尔,赖特在分析好莱坞西部片的过程中对“二元对立”的补充和超越。最终聚焦于罗兰巴特,其代表作《神话学》勾画了一个解读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模型,将结构主义联结了大众文化诸多领域,以“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的两重指意系统扩充了索绪尔“能指所指符号”的公式。斯道雷最后将读者的目光带到德里达、福柯等人身上,并以福柯在“全景敞视机制”中建立的权力关系模型的社会现实版作为本章的结束。从语言学到电影分析,从社会现象到权力机制,不仅将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思想流变揭示得水落石出,甚至还为每个主要论者都勾勒出一幅思想肖像。

《导论》细致且清晰的还对大众文化各领域复杂概念及夹缠的理论谱系进行了梳理,。虽然“大众文化”这一基本概念百家争鸣尚无定论,但斯道雷认为这是由于与之相对的“他者”(群氓文化,工人阶级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等等)缺席或在场造成的。多变的“他者”使“大众文化”因使用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文化”与“大众”概念的复杂。作者援引雷蒙德威廉斯的思想体系,认为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指意实践”,这种观点使大众文化对象最大程度地囊括了从海滨度假到圣诞庆典,从肥皂剧到连环画的多种文化现象(场合)。斯道雷从厘清基本概念入手,将复杂的对象拆解为多个关键点加以分析,力求清晰准确而不是一家之言。

在追溯了整个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之后,作者于结尾之处指出本书未能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但对斯道雷对文化研究核心店——大众文化亮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大众文化兼有两种使命,一是权力批判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价值观;二是避免掉入疲软的反智主义窠臼中。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最大的贡献是勾勒出了一幅学术地图给沿袭者参考,我想斯道雷这种深度梳理,恰恰证明了文化研究其所具有的一种持续开放包容的学脉取向。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五):章节重点

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

1、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p-2

2、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文本观(霍尔:大众文化是创造总体性的社会观念的场所)、罗兰-巴尔特的神话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实践)相比于文化,意识形态更具政治性。

3、大众文化:数量区分、高雅与低俗区分、群氓文化论、人民文化(生产问题)、葛兰西的“霸权”与政治分析(大众文化是富含冲突的场所,被统治集团抵抗与统治集团收编进行斗争)p-13

4、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p-16

5、文化研究可简单分为两种:1⃣️文本研究(如流行小说、电视、音乐)2⃣️活文化或实践研究(海滨度假、青年亚文化、圣诞庆典等)。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

大众文化的政治研究兴起

1、马修-阿诺德:大众文化研究的“文明与文化”传统。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知识实体等、文化驱赶大众文化、文化呼唤国家(将大众文化视作政治骚乱)(精英主义陷进)

2、利维斯主义:(继承了阿诺德的文化政治理念)“文化危机”、“文化混乱”,认为20世纪“标准化和低水准”为特征的文化加速蔓延。代表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小说与阅读公众》、《文化与环境》。基本立场: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

3、欧内特斯-梵-登-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生产的必然结果。p-37

群氓文化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压抑作用。群氓文化空虚的文本与实践经由消费者填充了人们空虚的心灵,而人们对这种文化消费越多,人们的心灵反而越空虚。p-38 工业文化使生活变得贫乏。

第三章:文化主义(culturalism)

(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派迪-维诺)(文化主义:1⃣️方法论2⃣️批评x-霍加特《识字的用途》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50年代遭遇大众娱乐场的威胁。批判对象指向的是商品生产者(大众文化制造者)。文化的衰退,通俗小说是首恶。

2、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分析”:1⃣️文化的三种定义类别(p-54):理想文化(尽善尽美状态,永恒秩序与真理价值);强调“记录”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的现存的文本与实践,人类思想与经验保存的具体形式);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对文化主义起决定作用),人类学视角、文化表达特定意义与价值,不应设标准来衡量文化的优劣,而是总结文化变迁的规律与趋势。2⃣️文化分析的目的在于挖掘文化机制的基本特征(整体生活方式中各个部分间的关系)3⃣️重建“感知结构”(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代表作:《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3、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1⃣️阶级即是社会形式,也是文化形式,其形成是历史过程。2⃣️工人阶级文化是英国最优秀的大众文化。3⃣️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与价值观、行为与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

4、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1⃣️在大众文化内部明辨优劣,区分好的大众文化与坏的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因价值观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2⃣️在大众文化内部区分出“大众艺术”(好的大众文化)(脱胎于群氓文化,最终超越其母体的文化形式)。3⃣️文本与受众的互动十分必要。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文化理论认为,对文本和实践分析必须考虑到生产这些文本与实践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类型。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制度和社会意识的确切形态)。

2、法兰克福学派(德)(混合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斯-霍克海默、利奥-洛文塔尔、赫伯特-马尔库塞。1⃣️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同质性”、“可预见性”,文化的标准化、模式化。2⃣️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三特征“标准化”(按照生产者规定的方式听歌)、“消极被动过程”(情感慰藉)p-82、“社会黏合剂”(忽略压迫,忍受情感痛苦) / 文化工业并非无所不能,消费者不易控制,亚文化群体通过音乐表达政治理念。3⃣️法兰克福学派大多学者都持二元对立观点,认为文化与群氓文化(无营养的欺骗性文化)存在本质的不同。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化复制技术的诞生正在改变社会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意义不再独一无二,“民主式”文化,每个人能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阿多诺认为意义存在于生产方式中,本雅明则认为意义在消费过程中产生。p-86

x

3、阿尔都塞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深入分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结构(包括三种实践: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上。1⃣️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影像、神话、观点或概念)的系统(遵循独特的逻辑),是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意识形态包含与现实相关的真实关系,也包括想象性关系。2⃣️问题域(哪些问题需要被回答的系统),文本由被呈现(表达)出来的东西和缺席的(未表达)共同结构的。文本意义的解读不但需要发现文本中有什么,还要文本背后的假设。3⃣️症候式解读(批评实践解构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的意味,未显露的症候)p-90 4⃣️意识形态是个体与真实生存环境之间想象性关系的表征,活的物质实践,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ISA说)生产出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教育、宗教、家庭、政治、传媒、文化工业等范畴,意识形态的对象通过“召唤”(hailing)与“质询”被生产出来。在广告中的运用p-97,参见朱迪斯-威廉森《解码广告》。

4、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1⃣️“霸权”理论(某中进行中的状况,统治阶级通过操纵“精神及道德领导权”的方式对社会加以引导。某个社会群体设法将自身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权力阶级的利益普世化为社会整体利益。(伴随着协商、抵抗和收编)压迫性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监狱系统。“有机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的领导者作用。2⃣️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工业的文本与实践之中被生产出来。(作为反抗宰制性文化和母文化符号形式的青年亚文化) 3⃣️霸权理论认为,大众文化乃是一种“上”与“下”、“商业”与“本真”之间彼此“协商”产生混合物,是平衡着“抵抗”与“收编”两股力量的稳定的“场”。p-100

5、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1⃣️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利用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2⃣️话语:强调一切社会构成都是有意义的。物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话语之外,但只有身处话语之中物体才有意义。p-102 3⃣️接合(articulation):意义的产生是接合活动的结果,雷鬼音乐的分析案例p-104。 文化分析的使命就是要把特定的生活方式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弄清楚。p-105,整个社会建立在意指系统的基础上。3⃣️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义: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包含着冲突与协商)p-106,文化最为关注的乃是意义的生产和交换,也就是意义的赋予和获取过程(霍尔)。4⃣️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天性与常识”之间的冲突

第五章:精神分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文明的创造力必然导致人类本能(最重要的本能驱动力是性)的压抑。2⃣️心灵分为“意识”(个体与外部世界)和“无意识”(本能驱动与被压抑欲望),前意识(能够回忆起来的事,存在于前意识之中)3⃣️自我(ego)(后天发展而来,改造后的本我,表现为理性与常识)、超我(super-ego)(俄狄浦斯情结消解的过程中出现,最深层次的本我,比自我更加远离意识)、本我(id)(人类存在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尽可能满足本能需求)。(本我的力比多libido,以性欲和性冲动为主的本能或能量)〉〉〉人性在文化的管制中形成,由外部世界塑造。p-112

本我(快乐原则)与自我(现实原则)的矛盾。4⃣️“梦”的首要功能:使人们的睡眠不受打扰。(打扰睡眠:外部刺激、近期事物以及被压抑着的本能冲动)梦以讲故事的方式让睡眠中的人们免受侵扰。梦是“白昼的剩余物”p-113。 梦是一种“妥协结构”(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梦是对(压抑或禁忌之)欲望的(隐蔽性)满足。p-114 5⃣️挖掘梦的“真实意义”,运作机制分为“凝缩”(condensation)、移情(displacement)、象征(symbolization)、次级修正(secondary revision)6⃣️精神分析学说用于文本分析:一是以作者为中心,将文本等同于作者梦境;二是以读者为中心,“作者中心论”,文本通过何种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进行象征性释放。文本视为梦的替代品,“前快感”(虚构性文本通过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还与读者的解释相关。

2、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主体”(subject)概念,研究文化与电影。1⃣️实在界(the real):尚未被象征化的物质界(Nature),包括外部的客观世界、弗洛伊德内心世界中的本能驱动。我们对自己的归宿和新事物的诞生一无所知。对应“象征界”(the Symbolic),实在界客观存在,始终以象征界的形式出现。意义的一种主体间(inter subjective)网络,某种主体性被激活(行动与制造意义)同时也被压抑(行动和意义制造受限),(例如获学位前和获得后,人实质并没有更高明,但象征法则认可你的新智力状态)2⃣️镜像阶段(自我开始浮现),想象界(the Imaginary):一系列影像的集合,通过影像完成身份认同,也不可避免产生对自身的误读与误认。自我的产生是一个自恋的过程,通过外部客体身上寻找认同感,来构建一个想象性与整体性的自我。3⃣️去-来游戏(for-da game)(弗洛伊德发明)(进入语言,身兼主体和客体两重角色)存在的象征性消逝是进入意义的必由之路。为了融入文化之中,我们必须放弃自我身份,放弃我们的天性。p-1263⃣️俄狄浦斯情结(直面性别差异),能指到所指的运动。

3、电影精神分析p-128:代表人物(劳拉-墨维,窥视欲:将他人当作自己“控制性凝视”(controlling gaze )所宰制的对象,“性欲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窥视由性欲驱动,是一种“通过视觉将其他人变为性刺激对象”,电影产生两种矛盾视觉快感:窥视快感与自恋快感。电影的建构:叙事与展示(认同男主角,窥视女主角)

4、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fantasy):幻想不同于幻觉(illusion),其作用在于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仿佛是我们观看世界与感知世界的一个框架。“现实”被幻想建构出来。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欲望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被建构出来。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文化分析方法。以法国为主,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罗兰巴尔特的文学文化研究,米歇尔-福柯的哲学与历史研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研究。

2、索绪尔:能指所指及其任意武断性。意义不是在能指与所指的相互关联与协调中产生,二是存在于差异关系之中。并非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意义,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意义存在于差异之中,狗的意义在于其不同于猫或猪。意义是关系的产物。组合与选择。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概念化过程需要依赖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最终依赖自生所处的文化。语言(系统,规范的社会机制)和言语(个体言说的方式与具体应用)。历时性(语言的历史变迁)与共时性方法(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结构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通常是一种共时性方法。(非历史视角使其遭受批评)总:意义在组合与选择的关系中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结构主义者不关心文化的内容,二是文化与实践背后的结构,结构的存在,文本和实践才意义。结构主义的使命在于揭示意义生产过程中的规则与惯例(结构)。p-139

3、列维斯特劳斯:意义的产生是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互影响的结果。神话的二元对立结构,意义在互斥的两极之中产生,想知道好,需要明白什么是坏。威尔-赖特《六把枪与社会》(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西部影片)探寻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结构向社会传递观念与秩序。

4、罗兰-巴尔特与神话学:符号学方法应用于大众文化分析。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人们会应用哪种代码对文本作出解读,取决于三个要素: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读者的文化背景。p-148

5、后结构主义(意义非固定,处于生成过程中)

6、雅克-德里达:意义总是延迟的,总是既缺席又在场。延异(difference):意指意义的出现总是既有延迟又有差异的。意义既依赖结构差异又取决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7、福柯的话语与权力:话语(discourse):为人们所组织且本身具有组织性的知识体,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特定实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赋权、限制和建构。(比如语言是一种话语,它赋予我言谈的权利,对我所说的内容作限制,并将我建构为一个会言谈的主体。权力产生了现实,并通过话语机制产生我们赖以信仰的真理。某些特定类型的话语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发挥真理功能。话语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探寻人类如何通过对真理(被严格规定为真和假的确定区域)的生产来实现对自身与他人的规制。

8、全景敞视监狱(由杰里米-边沁设计的监狱类型)权力的凝视,自我的规范。p-162

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

1、女性主义流派:激进女性主义(女性受压迫源于父权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男性统治女性是资本统治劳动力的结果)、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具体形式中探讨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希尔维亚-沃尔比的“双重系统理论”(女性受压迫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互相勾结的产物)。

2、经验现实主义(文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程度判断其现实与否)经典现实主义(文本多大程度掩盖自身被建构的事实)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1、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让-鲍德里亚、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三个主要方面:绝对价值标准的崩溃、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融合。后现代主义乃是一种旨在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的思想观念。

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体现为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体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及其合法性的衰落。异质性压倒同质性。

3、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简单的符号文化,不如说是“拟像”的文化。原本不存在,人们看到的是被建构出来的复制品。作为超级现实(真实)的“仿真”,仿真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如人们认为越南战争只有像《现代启示录》那样的影片,才可被称为真实的战争。p-231.(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传媒不再提供关于现实的次级表征,而是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生产。

4、詹明信(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文化发展的三种类型: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借用威廉斯文化形态分类: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和剩余文化。)“混仿”,基于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拒斥深度,在互文中完成,对旧风格的模仿。吉姆-柯斯林的“新式泛型”:电影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引用、提及或照搬其他电影中的元素。应用参考p-240、p-25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