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1000字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1000字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是一本由(美)本·R.戴维斯著作,一米阳光童书馆 |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16开(185*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一):未来学习,科技与想象的力量

1搭积木——Anotherbrick in the school.

科技的第一点居然说到搭积木,是不是感觉有点穿越?

是啊!说到积木我们一定都不陌生,每个人一定都记得过去的那些塑料的或者木质的立方体模型,也许还在你家里放着呢~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积木,现在的孩子也是一样。

更精确地说,从孩子们可以抓住一个积木,把他们从这头拿到那头,然后又各种胡乱组合的时候,他们就开启了自己的积木之旅。

在这个大力提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代,与我们孩童时代不同的是,孩子们能接触到的积木越来越复杂了,与此同时,一些做得好的积木公司也把相关的词汇结合在积木玩具中,这很可能形成了他们最初接触的词汇和句子。

虽然我们接触到的积木通常是塑料或者泡沫制成的简单多面体,但是一提到积木我们就免不了要谈到乐高,这是把积木做到极致的产品,几乎是积木玩具的代名词了。

熟悉乐高的人大概能get到我为什么在技术主题第一篇提到它了。

是的,这家创建于1934年的丹麦公司不仅是在做简单的积木玩具,他们还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数学、物理和工程课程,比如乘法口诀表、建模甚至制作机器人——尤其随着智能硬件的发展和STEM教学的兴起,乐高又迎来了新的机会。

但乐高的开发不止于此,乐高还被用在其他学科中,比如用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句子,或者生物和器官结构。

乐高的教学有趣而有效的一点是,孩子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做错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他可以感受和学习到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

更进一步的,将积木放在这一主题下,还因为这个概念已经延伸开来。大家都知道,积木学习已经不仅仅指物理世界的小立方块们了,我们必须提到的是虚拟世界的互动游戏。

在游戏当中,我们的孩子可以使用三维的立方体创建自己的世界,而虚拟世界可以为他们提供无限的空间。

有一些相关的教学游戏已经用在学校课堂中,这种虚拟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

2学习机器人——Robotsgo to school.

关于机器人的想象由来已久。

如果你能找到1950年和1960年的报纸的话,你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其中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机器人。

在五六十年以前,每个人都想象我们将身处于这样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无论是在工作上,在学校中,还是在家里。

其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非常想象,当然,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人类。而在一些家庭中,其实他们也已经出现了,比如圆圆的跑来跑去的扫地机器人和一些儿童玩具。

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形机器人在大街上遛狗或者跟在他们的主人后面提行李。

人类渴望创造出一个与自身相似的形象的梦想由来已久。

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用神奇的技艺雕刻出美丽的象牙少女,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爱恋都赋予这个自己的创造物,最终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赋予象牙少女以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

1880年,意大利作家科罗迪的《木偶奇遇记》中,木匠皮帕诺最心爱的木偶匹诺曹也被天使赋予生命,然后通过了勇气、忠心和诚实的考验,最终成为真正的男孩。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最早的功能机器人在18世纪就被创造出来了,当然,不是我们脑海里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不仅长得像人,而且可以唱歌、跳舞、移动……这样的机器人现在逐渐被用于教育。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正在尝试用到一些专用的学习机器人。也许,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做一个有趣的组合,而神话和童话故事中的想象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3智能电视——Hybrideducation.

说一说智能电视在学习中的应用吧,这个场景应该已经被蛮多家庭接受了。

第一代电视机诞生于90多年前,三年之后它开始可以换台。虽然从1920年开始电视机的功能好像不再有特别大的变化,都是用来收看各类电视台的节目,只不过变得越来越大屏越来越高清。

但其实近年来,电视机的功能和场景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因为电视机混合了传统电视机和电脑的功能,也就是俗称的智能电视——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按照电视节目清单等待和收看,而是可以主动调控,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电视机上进行视频点播和其他的互动。

在学习中的应用得益于它的两个特性:大屏、互动。

大而高清的屏幕确实是智能电视区别于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的一大特点,而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课堂中或者亲子家庭教学中。

而智能电视中的应用则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打开一个视频软件或者教学游戏软件,可以有更多的孩子们参与其中,得到充分的互动和学习。

智能电视在学习中的应用让我想到了“无处不在的屏幕”和读屏时代,窗户、玻璃镜、浴镜……未来的屏幕将无处不在。

当然,还有更酷炫的。

4可穿戴设备——Putyour computer on.

机器与人越来越亲密。

伴随我们每一天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贴近我们的身体,其实第一批可穿戴设备出现在1970年,比如比较为人所知的就是一个内置计算器的手表。

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就不断地开始制作和携带更多的设备,有一些设备就内置了各种不同的功能。

如今,包括谷歌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胸针等等。

这些智能设备的基本组成都包括三个模块:传感器、显示屏、数据处理单元。这三个模块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设备,支持着不同的功能。

相比较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甚至Pad来讲,可穿戴设备最主要的优势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挥作用,你不需要去启动它或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

它们很适合用在不方便使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Pad,比如你正好两只手都被占用着但又同时需要获取或者展示信息的时候。

其实可穿戴设备不仅是我们身边的小玩具,它们也被应用于消防领域和医疗实践当中。

可穿戴设备也同样被用于学习领域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设备,学习不再被禁锢在课堂中的几个小时,而是可以贯穿在人们的每一个活动当中,比如各类博物馆或者一些户外学习活动。

5全息技术——Smokeon water, fire in the sky.

最早看到全息技术是在一些科幻电影中,觉得超级酷炫。

其实全息技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2015年走红的一个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她就是利用动作捕捉、3D虚拟成像和3D全息投影技术让这个来自二次元世界的形象走到人们身边。

首先是动作捕捉,因为初音未来的一颦一笑都需要接近真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采用人类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红外线摄像机和资料处理的动作分析系统采集信息,将摄像机拍摄的2D影像转换成3D资料。

然后是利用3D虚拟成像技术对生成的“任务骨骼”进行无痕对接。

再从舞台上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来让人们裸眼欣赏这个虚拟形象的表演,这个技术在实现层面就犹未重要。

全息投影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期,它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和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通俗来讲,它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

这项技术也正在进入学习领域,目前主要由两项应用,一种是在学校里应用全息3D模型,另一种则比较像视频教学的延伸版本。

都在探索中。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二):你真的很棒

[科学之于儿童的意义] 无限的宇宙隐藏着无穷的秘密,人类以最大的自信去探究自然,衍生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但尽管如此,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所了解的太少,因此一代代科技人永不懈怠、永不停歇去探究自然的奥秘。

与出版市场常见的科普读物不同,这本书倡导的是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知其然,将科技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孩子好奇的土壤中。关于种子是否发芽,其实更重要的是种子的质量,而不是土壤的优劣,不同的种子带来不同的期盼,正如我们看到桃李时就想到芬芳,看到稻谷时就想到了丰收,看到了鱼龙时就想到了自由。如何让一颗种子恰到好处地展现其精彩,固然离不开阳光与雨露,那么一本难度适中、意趣盎然的科普读物则是关键所在。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STEM_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科学启蒙,刻不容缓]

科学的本来面目就是将一位位好奇者带入陌生、神秘、异彩纷呈的未知领域,激发其探索欲与创造欲,同时获得心灵的抚慰与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并从科学的原理去解释世界、改造人生。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提问的技巧,本着有疑必查、有问必答的原则,大胆、自然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那些需要穷尽力量与智慧都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么做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再孤立于自然界,而是本着自己是自然界的一员、普通的一员的态度,做出的可行选择;其次,开发自己的观察能力,其实我们有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系统,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感受,而且通过自己的感觉所获得的认知会更加真实、更加可靠;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习惯于逆来顺受,习惯于不动脑筋,习惯于人云亦云,当这种能力失去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时,我们在下一个阶段去强化,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成倍增长的,或许这就是《STEM_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出版的意义所在;此外,要将学习的内容与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只是填鸭式的教学,孩子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多半是一门学科的皮毛所在! [关于观察]

家有小孩,父母则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我们担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时刻都有被落下的可能,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天生并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他们仍然是以“初心”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就是将自己与外界的界线划分清晰,为什么水是流动的,空气是芬芳的,石头是千奇百怪的,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依据科学的逻辑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说明此物与彼物的区别,不要以为孩子的语言能力是贫乏的,“你看,你看,那个毛毛虫津津有味地吃东西呢。”“你听,你听,小溪在唱歌呢。”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与孩子是单独一胎有关,在童年他们是孤独的,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只能将其充沛的情感投射到无情感的物件中,让这些不说话的伙伴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

[动手能力体现着儿童的综合素质] 年龄越大,动手能力越强,这其实是悖论。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从细微抓起的,你看一开始孩子不会穿衣服,更不提拉链和扣钮扣了,但是在家长的示范下,孩子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而且在小伙伴的面前展现自己超凡的动手能力。

结合这本书的小实验,我与孩子也是从易到难地实践,虽然对于他来说,这些实验结果完全是期待,作为家长也不会将其中的科学原理解释到位,但是我却从孩子的行动中发现生命的奇迹,也许这一次只是认识了试管,但下一次知道了试管不仅可以装水、还可以装油,进而知道能装入试管的都是可以流动的液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液体与固体就有了初步的区分,当然,家长不会强调在装入液体之前,试管内并不是空的,而是装满了空气,液体在进入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气体给挤出去了。

孩子对成年人的生活非常向往,总想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孩子很喜欢进厨房,学习成年人的烹饪过程,“张罗”地要学会做面条、做月饼,其实成年人只需要给他们准备好原料就可以,他们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力与想象力,模仿、笨拙地模仿着成年人,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三):动手实验,在好奇中爱上科学

很久以前,跟儿子讲了一个科学小实验的故事,儿子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前前后后围着不停地问着各种为什么。看到孩子瞬间产生的小火花与我之间黏着状的亲昵,孩子的母亲一旁也一直地羡慕嫉妒,感叹平时饱蘸着浓蜜与柔情的关爱和呵护,竟然拼不过一个科学小实验的力量。我报之会心的一笑,这就是科学的神奇之处,只要打开好奇心的一扇大门,好奇的力量便会像喷薄而出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

儿子对各种科学现象保持了极大的兴趣。有时会趴在地上将蚂蚁摁得四脚朝天(蚂蚁六条腿),用放大镜对准了找寻那释放体味路标的源泉;有时会把路边冻僵的蜗牛带回家里放在花盆中,等待蜗牛苏醒后爬遍满墙留下银色的印痕;有时在窗台种满各种吃完水果后留下的种子,睡前醒来都迫不及待地观察,不时地惊呼种子中也有“大力士”,它们破土而出,顶翻了压在它们身上的小石块,一双渴望的眼睛翘盼着瓜果盈窗的一刻。

我们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看着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的热情。随后的日子,没有强行的填灌,也没有任何硬性的督促,他对科学的兴趣却依然不减。有时放学回家,他还会像模像样地扮演医生,振振有词地描述各种有趣的身体现象,讲解疾病背后的原理。可我们从来没有跟他讲过医学方面的知识。这让我们又震惊又喜出望外。也许那扇不经意间打开的大门,正在越开越大,孩子也在越走越深。

看着那每每由于兴奋而充满灵动和渴望的眼神,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搜寻一些更加有趣的科学实验的故事,满足那一颗悬起的求知若渴的童心;寻找一些有意思的科学实验,回应那动手探索的热望。常去书店,却数寻不得。要么艰深,不易于解读,过早地让孩子在体验科学研究的辛酸和苦辣中抹杀掉那刚被点燃的脆弱的激情和动力;要么太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思维的引导,拨动不了孩子欲望的心弦。

很长的时间一直处于这种对一套好的教材充满期待的状态。在得到《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后,心有蔚然,很快便和孩子一起动手进行了实验。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这套书,应该说是实验套装比较恰当。两本书加上精心配置的实验材料,严严实实一个小箱子。内容和材料的安排上也是比较有创意。内容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学思维课,一部分是游戏性的趣味科学小实验,分别独立成册。“科学不是事实和数字,它是设想和探索,它是我们提出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然后一步步揭开和了解真相的过程”。这个科学实验套装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孩子独立的设想和探索。

其中,科学思维课偏重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一共7节课,从开放式的调查开始,通过观察图案、因果关系、学习尺度和比例、变化和生长、事物运行的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帮助孩子在趣味实验中学会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适时地给予文字引导,将学习内容与孩子的现实和兴趣结合起来,给予孩子大量的实践用来提问、探索和分析,在动手实验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实验部分偏重于孩子的动手实践,共34项基础科学实验,采用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将科学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对基础科学知识配有详细的解释和讨论,文中还有对开展科学实验的详细指导,非常便于家庭环境孩子自由探索。

一说到在家里就可以做科学小实验,儿子表现了极大的期盼。提前就把时间排好,提示我每天都按时下班,平时行动上表现得异常的乖巧听话。以前需要以美食为诱另加好言相劝才行的事情,现在他都一一言听计从。真是有点大出我们意料之外。

我们先后做了能漂浮的鸡蛋、磁力吸引、配制泡沫苏打水、火山爆发了等试验。每个实验构思都比较精巧,问题设置也恰到好处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实验耗材不多,或是能够就地取材。如漂浮的鸡蛋这个实验,食盐、剪掉上半部分的矿泉水瓶、鸡蛋等材料在厨房基本就能解决。在准备好材料后,根据书上的操作,会先建议让孩子进行猜测和思考,鸡蛋放在水里是会沉到水底还是漂浮到水面上?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在自我投入地玩弄食盐和矿泉水瓶。问题一抛出来,立马便沉浸在思考中,开始各种猜测。当发现鸡蛋沉入了水底,他便兴奋地一跃而起,为自己猜中了答案而欢呼。这个时候我故作镇定,让情节进行翻转,鼓励他向水中投入食盐进行搅拌,并记录下投放食盐的量,当大约向水中溶掉20勺食盐的时候,鸡蛋开始向上漂浮,记录下不同溶盐量和鸡蛋悬浮的位置,然后去引导他思考鸡蛋为什么会漂浮起来。这时候他特别兴奋,简直脑洞大开,涌现出各种奇思妙想。

最有趣也是最让人意外的是,孩子在实验中学会的问题意识会迁移,他会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类似的现象。桌上一杯茶,他会找来糖罐,向茶水里加糖,然后好奇地去观察茶叶的沉浮。哪怕是吃饭中,他也会默默地在粥碗里做着类似的实验。看来,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观察事物和探索的欲望远远超过我们成人已经固化的思维和想象。

每次实验他都很陶醉,实验结束后,他还会自己把那些材料再鼓捣几回。这时不要急切地收拾实验场地,孩子自己的探索,也许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磁力吸引这个实验,当时步步为营,让他自己观察推论出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实验本已结束,可他余兴未尽,来回摆弄两块磁铁和指南针,时而在指南针的北极和南极同时放一块磁铁,时而将一端南北极不同的两块磁铁并排放在一起对近指南针,结果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磁铁可以精确地影响指南针的指向。

“当孩子通过动手实践来展开学习时,他们从中学到并掌握的知识往往最为牢靠,为了完成一项实验或弄明白一个问题,孩子们会主动探索很多的相关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该书的作者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戴维斯这样说。这一刻,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他的观点。动起手来,才能探索一个精彩的世界。也许我们并没有有意去培养一个科学家,但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他们在动手的操作中找到了探索的乐趣,让他们在趣味的现象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那被激活的好奇心也许有一天会带领他们在那个五彩缤纷的知识世界里越走远,越走越精彩。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四):给孩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科学实验室

从很小开始,我就喜欢在家里做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学的时候,家里订阅的有《我们爱科学》,上面经常会有一些用家庭里面很容易找到的材料来进行的实验。比如用三菱镜制造彩虹啊、用灯泡来变成一个放大镜啊、用手电筒灯泡头来制作显微镜等等。很多实验成功了,但是也有很多实验失败了。那也不怕,寻找材料从头再来,每天都玩的不亦乐乎。到了初中以后,跟化学老师关系比较好,从学校里面找来了硫酸铜、铝片、镁条、酒精灯、导线、烧杯等化学试剂和器材,经常会在家做置换实验、电解水实验、调配各种不同的溶液,对课堂上的各种实验都记得特别清楚,初中还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有运气的成分在吧,但是家庭实验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平时在我的影响下,比较爱看纪录片,爱动手做点手工,带着她做了陀螺、风筝、风车、小天平等,每当完成一个小手工,都开心得不行。我一直想给她设计一些家庭的科学实验,也从图书馆借了基本写个孩子的实验书,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些实验在设计上偏复杂,真正动手做起来孩子插不上手。另外在理论方面有点深,可能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来说能够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物理化学现象无法理解,也就兴趣寥寥了。最近见到一套《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真是如获至宝,感觉这就是我希望给孩子建立的一套家庭实验室,第一时间给孩子买了回来。

在《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中有2本专业的美国小学科学课教材:《为什么科学很重要》和《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科学与数学》,

还包含了37件实验工具,可以做62个实验,囊括了26个知识点,涉及到7大科学思维技能,对孩子来说是一部难得的科学思维入门书籍。

书名字中的“STEM”,这并不是一个单词,而是4门学科英文字母的缩写,代表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对于想要培养孩子科学思维的家长来说,“STEM”类的教育玩具不失为一种打造家庭科学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从小玩实验有两大好处,一是这样做顺应了孩子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天性,有利于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二是这样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能学习到非常多的知识。有人统计了最近10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的规律,发现许多的科学家从小就对家庭科学实验非常的感兴趣。比如2007年获奖的美国科学家奥利弗·史密西斯和2009年获奖的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从小都是科学实验迷。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高锟,早年在旧上海读书时,也曾做过许多实验。不仅如此,许多科学家,早已将科学实验完全融入日程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并将其保持了一生。在看美剧和英剧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外国小朋友自己在家做实验的情景,很多小朋友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的是在自家的地下室、有的是谷仓、车库,也有的建在阁楼上。

这套《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拿到手之后,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将各种实验器材拿出来,摆了一桌子。这套书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套装里面有试管架、大小试管、放大镜、磁铁、指南针、吸管、护目镜、三原色染料、手指画染料等等,可谓是相当丰富了。可以涵盖小学期间大部分的实验,真是物超所值。

(1)放大镜的实验

拿到放大镜之后就开始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事物,对于能够将物品给放大非常好奇。我给她大概讲了一下凸透镜放大的原理,给她讲了我小时候拿着放大镜点火柴、烤白纸、烤蚂蚁的壮举,成功地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可是最近北京天气不好,都出都是雾霾,等找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着孩子去自然中做进一步的观察 。

(2)磁铁的实验

之前孩子都是用手机上的指南针来辨别方向,也教过她一些利用太阳、利用自然界的植物来辨别方向的方法,真正的指南针还没有见过。拿到指南针之后,孩子非常地好奇,在各屋子走来走去,确定哪边是南边。

通过这个实验,给孩子初步讲解了指南针的南北极,地球磁场对磁铁的影响,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并且利用套装中的器材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指南针是指向南极的。

在磁铁的影响下,指南针的永远指向磁铁的方向。

同极的两块磁铁永远和不到一起去。

(3)颜色的变化

分别在三个试管中加入清水,然后在其中分别滴入不同颜色的色素,调出带有颜色的水。

在色素滴入试管的时候,可以观察色素渐渐融入水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奇特,也很美妙,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墨水滴入水中的演变过程,现在孩子看到这个现象也是特别好奇。

用吸管吸入不同颜色的水,在另外的试管中混合。

通过控制混合不同的颜色与加入色素的量,可以得出各种鲜艳的不同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尝试猜测将不同的基础色与其他色彩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孩子对于三原色的概念理解的更加清楚。

(4)悬浊液的实验

悬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的固液混合物。我以前也只是在课本上见过相关的介绍,还没有亲手做过实验。这套书中介绍了有关悬浊液的知识。

将玉米淀粉中加入一点水搅拌均匀,就变成了一种悬浊液。悬浊液十分地粘稠,呈现出一种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状态,在烧杯中将悬浊液倒出的话,液体会变成一条直线挂在两个杯子中间,非常的神奇。

将悬浊液放在纸上,整体流动起来类似是液体。但是你一旦用手去抓它,在手上触摸的感觉就跟固体物品一样,你再去捏,这个固体又变成液体顺着手流下去了。这种固体-液体的变换,不光是孩子,连我们大人都忍不住一起玩了又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纸上谈兵”不足以去理解科学课上所提到的各种科学现象。在《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中,找到一个真实情境,学习过程围绕解决这一真实问题展开,它从未知开始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重新还原世界的奥秘,让原来看似生涩的定律、法则回归科学的本来面目,实现妙趣横生与严谨科学完美结合。寓教于乐,孩子开心,学习上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吧。

同时,通过家庭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教孩子如何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假设前提,教会孩子自己利用实验验证答案,这是从事科学活动的基础。当孩子产生一个问题,应该鼓励他自己去动手去寻找答案,而这个发现的过程,会激发孩子的兴趣。《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中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特别适合爸爸妈妈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帮助孩子培养科学思维、建立批判性思维。

给孩子建一个家庭实验室吧,说不定您家的孩子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读后感(五):种下一个科学梦

老师:“同学,你长大的梦想是什么?”

学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我想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听过这样的憧憬而又自豪的对话!那个时候起,我们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 钱学森的“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这个字眼已经很神秘的映入我们脑海中。

多少年过去了,翻开这日新月异的篇章,我们发现人类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的科学奇迹。

从地球到太空,我们探索了那未知的神秘;

从绿皮慢车到复兴号,我们享受着惊人的速度;

从大哥大到职能手机,通信,百拍,游戏融为一体;

从街头的叫卖声到摁下一个按钮,我们就会喝上一杯醇香的豆浆;

从到银行排队取款到网络支付,跨越了从现金流转到数字流转的传输;

从面对面授课到远程教育、从传统小卖铺到网上购物、无人超市,职能机器人、、、、、、

如是种种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何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已经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科学已经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今天的儿童,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对这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儿子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孩子。很浓的好奇心,对一些现象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常常问的为什么让我哑口无言。对一些组装玩具,画画非常感兴趣。所以相对而言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想法也很多,经常性的自己设计一些作品。下面小晒一下近期他的大作吧。

看到《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的时候,我眼前一亮,这套书给儿子再合适不过了!果不其然,拿到书,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沉甸甸的,儿子欣喜万分,高兴的在我脸蛋上献上一吻。

这套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雷奥妮萨.阿迪宗和本.R.戴维斯。都是儿童教育领域中的专家。对儿童心理和智力发育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作者说科学是设想和探索,是我们提出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然后一步步揭开和了解真相的过程。的确,这个过程是多么让人充满憧憬,结果将会使人多么有成就感!

打开盒子,引入眼帘的是两本书,《为什么科学很重要》和《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科学与数学》,下面是环保安全的工具包,共有37件,包括放大镜,色素,试管,量杯,彩泥,吸铁石,指南针等等。儿子充满了好奇,这些都是什么啊!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好奇心!看这些装备毫无置疑的已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内含62个实验,26个知识点,每一章节都有主题介绍和实验活动。通过步骤进行实验,讨论分析因果关系,一步一步建立孩子的科学思维。

作者用七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来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七种科学思维方式。

追求和了解真理便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六岁的儿子对图案和颜色这些已经很熟知了。爱画画的爱好对他的观察力,立体思维和形状有了很好的培养。比如旅行住酒店,他能很快观察到房间里n多个地方都有大树的标志马上问我这是不是酒店的代号。(格林豪泰的logo)。又比如画一幅画会从俯瞰的角度画出立体的感觉,自己的玩具会分类,每天玩完会收拾干净。原来认为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养成,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培养了一种科学思维。

我先把书通读了一遍,找出一些适合儿子年龄和目前认知水平的几个实验。和儿子共同完成。

一、对磁铁的认识:

儿子还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磁铁。对于这两个细长条模样的东西很新奇。我让他拿在手里,用s级和s级对起来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觉,儿子说:“粘不起来,感觉有什么力量在拉着”,后来我们换了下方向,s级对n级,很远就被吸附在了一起。我告诉儿子这就是“同行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这样,儿子了解了磁铁的两级,还有吸附铁的性能,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

二、关于放大镜:

我们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这就是视角越大,像越大。儿子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体,抬高,放低的过程中,感觉字体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现象,感觉真的很神奇!我告诉儿子有种远视眼配的眼镜就是放大镜制作的,所以要从小爱护自己的眼睛啊!

三、自制彩泥:

看到工具包里有彩泥,儿子非常高兴。我想这个是一个手工爱好者最喜欢的道具之一,小小的一块彩泥可以变换很多形状,也可以捏出很多动物的可爱模样。一会的功夫,儿子就用绿色彩泥捏了一只小老鼠,看,是不是很机灵!那么下面我们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彩泥 了。

很简单的操作,面粉+水+颜料,这就是一个和面的过程,里面加了颜色。儿子在搅拌面粉时,需要一点点加水,要不然就会稀了或者太稠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化学变化的不可逆性。

四:鸡尾酒原来是这个原理:

曾经儿子问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是浮起来的,有的是沉下去的。这是和物体浮力和密度有关系。淀粉和水混合,颜料和水混合,加入食用油,然后就看出分明的分层效果。这就是质量,密度和体积不同产生的不同!下沉,上浮,像一个魔法。

五、自制彩虹:

这个实验我们用上了所有的量杯,把颜料与水混合放入量杯,调出五颜六色的水,将纸巾折叠并排放入量杯中,等待。现象发生了,纸巾慢慢的的被吸附了,当两种颜色重叠相遇时是变成了新的颜色。看,那五颜六色的,一道漂亮的彩虹!

如上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实验有待于我们慢慢去完成和探索。它教会了我们一种学习方法,科学=观察+探索+分析+重复,这些实验让儿子对那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我想应该是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叫科学梦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生根发芽,不断地茁壮成长,成为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参天大树。

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孩子天生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思考和探索。智慧是无限的,让我们帮孩子播种下科学的种子,插上科学的翅膀,以科学的姿态去适应未来!走向新世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