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精选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精选

《忘了我是谁》是一本由蔡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一):“忘了我是谁,谁还记得我呢?”

推荐一本书吧,《忘了我是谁》,算是作者记录与父亲之间回忆的书。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忘了我是谁,谁还记得我。

豆瓣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9.4分的评价,加上封面的话语。让我很好奇,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为子女对父亲深切的爱意。

面对失智逐渐忘却了自己的父亲,“我”竭尽心力了解失忆,失智的他。这段经历,点点滴滴,作者用说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来,穿插着过往时光的美好,使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轻易感受到温馨。

我想这本书能打9.4的高分,固然有作者的笔力雄健缘故,更有她对父亲的感情深厚,文笔间轻易让我们感受到的缘故吧。

蔡怡的先生学画,描摹印度女子,老爸焦虑的跟照料他的女人说:“小心呐,你老公在画外面的女人。”丈人本来欣赏女婿,至此换了称谓,变成了“那画画的”;大哥美国归来,与父亲吃饭,知道他喜欢吃小笼包,又怕咬食汤汁烫嘴,拿筷子戳了包子几个洞散热,父亲生气了:“你是谁,为什么给我破包子?”;与女儿打飞机返冈山,飞行平稳,犹如还在停机场,父亲看着机舱外凝止的远天:“这飞机完全不动,怎么办?”挣扎着要“换飞机”飞;父亲常回他的少年时期,蔡怡搀扶服侍时,他质疑女儿:“你这女人,干嘛喊我爸爸?”等等。

失智的父亲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这是一个轮回。

小的时候,父母亲照顾我们。

长大了,我们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亲。

有时候,自己会在想,等我年纪大了,我最重要的亲人都离我而去,生活的意义在哪。

一想到,至亲至爱离我而去,就感到一阵恐慌。

终有一天,世上所有人都会忘了我是谁。

这本书作者给了我一些建议吧。

我们终将与深爱的人告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

珍惜在一起的过程吧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二):忘了我是谁

我很久没看这样的书了,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看几篇散文就能治愈的年纪了。但是看完之后突然发现,我朋友的那句话说的很对,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在和你有同样的经历,也许具体事情不一样,但是心情是一样的。

作者是一位台湾作家,她用五年半的时间陪伴在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身边,感受他一步步走向遗忘的深渊。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母亲已经离开,忘记了家的地址,但是偶尔又突然穿越到几十年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深刻。作者的丈夫喜欢画画,有一天他画了一个印度女人给爱人欣赏,正在彼此交流这幅画的细节时,父亲突然悄悄拽了拽作者的衣角,趴在耳边告诉她:“小心呐!你老公在画外面的女人!”

他可能忘记了所有,曾经最欣赏的女婿,现在称谓变成了那个“画画的”,但是对女儿的偏爱从未改变。看到这的时候,一瞬间泪流满面。

父母都活到80多岁,只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母亲从年轻时开始就有躁郁症,想问题很偏执,很容易发火。作者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变得坚强而独立;在照顾父亲的征途上,身份转换,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真的很难想象,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漫长的告别,因为要在痛彻心扉的时空里孤独的徘徊,没有希望,因为病情不会变好,只会越来越遭。

作者对父亲的耐心,温柔,哭笑无奈,都是真实生活中的一帧帧画面!让我想到了爸爸生病住院时,我每天早晨把围裙围在他下巴下面,他像婴儿一样躺在床上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看着我,我把洗面奶分别挤在他脸上的不同位置,就像去做美容时的操作一样,然后仔细揉搓。有时候护士来打针看到这一幕,会说:“这个老头儿年轻时一定很帅,多会保养啊!”

这些画面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只是时间走的实在太快,我还没回过神,就到站了。

“所谓父女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终将与深爱的人告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三):活着,就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生命的体验

这本书的主题是写亲情,实际是写更广阔的生命。作者一家三代人的生命图景,从父亲当年因何携母亲移民台湾,到自己的儿子在美国出生、读书、工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努力的活着,守护自己该守护的,珍惜自己能珍惜的。

父亲虽然失智了,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是却带给女儿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他从不曾遗忘的。女儿是一个很孝顺体贴的女儿,心思智巧,能够理解父亲的愿望,尽量照顾逐渐失智迷失自我的父亲让他开心,有时虽然辛苦,但是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她收获更多的东西。

作者兄妹三人,没想到最后照料父亲的只有她一个人,亲戚朋友参加完母亲的丧礼都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没有一个人过来问问老父亲以后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让女儿看到人间的凄凉,发出:母亲去世了,这个家就散了的感叹。文中对兄弟的一处描写,虽然可能写的一段真实的片段,却让人很难忘怀。有一次父亲的小儿子来看望父亲,父亲希望他留下来住一晚,很自豪地把他带到卧室,指着自己的大床说有大床给他睡,儿子说自己要抽烟不方便,父亲说阳台可以给他抽。还有红酒他可以喝。 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极力挽留,可能他长久住在女儿家中,也想念儿子。好不容易儿子来看望自己,希望能和儿子多待上一段时间。可是儿子以不方便为由,还是走了。当儿子下个月再来看父亲的时候,女儿对父亲说你小儿子来看望你了。父亲却对女儿说:你胡说,明明是你家邀请的客人。这时,父亲完全已经忘记了儿子。对于儿子来说能不会遗憾?读来感动到流泪,不禁会放下书(擦擦眼泪),想一想自己的过去,有没有对父母留下遗憾?

蔡怡通过平实的笔,给我们平凡展现了生活的生活片段。一帧帧画面,如流动的生命图像,丰富而博大,三代人的生活,三代人的命运,三代人的思想观念,统统都能看的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她的父母可以映照到我的父母身上,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就像自己这代人(70、80后)身上,她的儿子则像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映照性。所以,虽然蔡怡的名字不为中国大陆读者熟悉,还是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就是因为本书的感情真挚,大家能够找到共鸣。有的读者说这本书比龙应台写的失智的母亲还要好。

生命无常,在我们能把握住的时光里,尽力去给予曾经深爱我们的人,人活着要有责任和担当,如果连自己的父母、爱人、亲子都照顾 不好,处理不好和他们的关系,让亲情冷漠,那活着得是多凄凉。生命的意义有时候真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生命本身的体验。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四):向死而生是一种乐观

前几年和朋友去西藏,由于出发前有点小感冒,在进藏的火车上病情开始加重,之后出现了高烧症状,加上高原反应在拉萨呆了没一天就转成急性肺水肿,弥留之际以为佛主想收我为关门弟子,谁知佛主却摇头说:“No,No,No,众生还需要我普度,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经历死亡就像重生,独自死去心无牵挂才是一世最大的悲凉。

“死”才能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我们出生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了倒计时,向死而生是看透生命本质,珍惜享受生命过程的一种乐观态度。

最近读了台湾作家蔡怡的《忘了我是谁》,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文集。我曾经对亲情很是困惑和不解,当时还特意读了巴金的《家》,他的文章多以时代为背景,没解决当时的困惑反而雪上加霜。在自己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后,在《忘了我是谁》中更坚定了自己的答案。

《忘了我是谁》分上下两辑。第一辑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开展,写了作者对双亲的缅怀和纪念,对自己人生路程的回顾与体悟。第二辑收集了作者与爱人、孩子、父母、公婆之间的点滴幸福回忆。

当自己几年后再见到父亲,发现他少了记忆中的那种凌厉,多了亲近感,那时的自己第一次平视着父亲。蔡怡写道“人生如摆荡,也如坐跷跷板,超过某个定点,角色将易位,高低会互换。父母照顾儿子之心虽然从来不变,但人到老年,财力,健康均处于劣势。此时做父母的不必逞强,大大方方向儿女示弱,相信自己养育出的儿女,自会衡量情势,拿捏分寸,秀出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爱的天平上量力加码......”父亲老了,他自己也明白子女不再惧怕他的威严。看着老去的父亲,觉得过往皆不重要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最近几年发现自己父母越来越老时,这种体会更明显,当亲爱的人都远离,当黄昏时刻的天地只剩下自己,那种孤寂,岂止是失智者的恐慌症候,该是世间所有人终将面对的悲凉。

蔡怡在母亲去世时有一段描写,像极了我们有事回家的状态:

“母亲过世办丧事时,所有亲人由外地返台奔丧,看起来,浩浩荡荡一大家子,好不温暖。但丧事一办完,所有的亲人都回去他们的家,没有人曾驻足停问,八十六岁失智老父亲、老爷爷该如何照顾?”家是凝聚爱与回忆的象征,在母亲去世后它突然如海市蜃楼,共营共生半辈子的家,完全消失于空气中,没有了。

蔡怡在自己老年感叹“我往身后瞧,父母,公婆都已仙逝,我们无人要护;儿子长期定居异国,我们没家要守。”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要生存,必做不到不远游,我们可以游必有方,让父母老有所盼。当心中充满期盼,总会心中充满喜悦。

不知哪天自己是否也忘记了过往,忘记了爱的人,甚至忘记了自己......或许,人生不过是一场胡说话,话胡说。”

蔡怡《忘了我是谁》推荐阅读五颗星。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五):没有底片的过往该如何重现

“失智,失去了现实感,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失去辨识家属的能力,几十年亲密刹那间归零,让人啼笑皆非,更黯然神伤;失智,以及尾随而至的失禁等卫生问题,让长幼双方都失去尊严。”

本是从书架上不经意间拿起的一本书,不曾想却跟着作者开启了“体验”照顾失智老人的不易之旅。

这本书是作者《烤神仙》(还没看过)的“续作”,分为上下两辑,辑一“说不完的冬话”主要是讲述照顾失智父亲的故事,辑二“忘了我是谁”介绍作者和丈夫、公婆、父母还有儿子的相处之事。

“人生本来就是一连串的告别与再见,但对失智病人与家属,这条告别之路,特别漫长。”父亲记忆逐渐缺失与混乱,但现实却不允许作为女儿的她有太多时间感慨,她得平复心情,尽快处理,于是“我上网去了解父亲脱序行为的原因。原来病人对周遭环境极度不信任时,会产生灾难式行为,他会误解别人的心意而强烈护卫自己,抵抗一切……”

然而父亲失智症的问题尚未解决,却又被医生宣布母亲已是癌症晚期,听来这是多么的雪上加霜,而且,在最需要亲人的时刻,彼时她的家人又都不在身边:“长兄刚去美国探亲,弟弟调大陆工作两年了,先生出差去了香港地区,儿子定居在美国。”一边是失智的父亲,一边是患癌的母亲,一个女子,我不禁好奇,得拥有多么强大的心力才可以承受这突然一切。

其实,她也很脆弱,只是面对现实她不得不振作。“所幸我还记得身心病重的母亲,无法与别人分房。到处鞠躬哈腰、送礼求人、安排单人病房给母亲。”

关于母亲过世办丧事这一段,读来格外让人心痛。

“母亲过世办丧事时,所有亲人由外地返台奔丧,看起来,浩浩荡荡一大家子,好不温暖。但丧事一办完,所有的亲人都回去他们的家,没有人曾驻足停问,八十六岁失智老父亲、老爷爷该如何照顾?

我的心抖抖颤地下起小雨来,那滴滴答答的雨声像在呜咽,像在低诉:母亲,您一走,这家也就散了,没了。”

母亲是我们在外生活工作遇到困难后,第一个想到的人,没了母亲,就好像人生没有了归途。

书中令我感受至深的还有一点是作者蔡怡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与丈夫相处的种种细节。“自从母亲因病重去世、父亲失智,我逐渐体会当艰困时刻来临,有些亲人成了‘外人’、‘客人’,要不就是‘远水’,都救不了‘近火’。”

“爱人包容岳父长住,是万中选一的难能可贵,但我可不能因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方便,动辄将他拖入这一片泥淖的生活中。”

“自从父亲搬进我家,丈夫就先关上他书房的门,除了吃饭,几乎不再露面,似乎在这家中已分隔出另外一个天地,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家。不知他是要把自己关在他的屋内,还是要把我关在他的家外?”

许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听母亲讲过类似的事情:嫁为人妻的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也许这样表述在此处有些不合时宜)。但是看着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也想替她感慨“她的爱人能够包容她把父亲接来家里照顾”这一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终究是在心底更加承认了母亲说的是对的吧,长大后成立了家庭的我们,终究是要以自己的家庭为首位,这也不是说要把父母的事情置之度外不管不问,但自己有了爱人和孩子,要把父母接来家里照顾常住可能还是要经历一点小坎坷的吧(何况作者的父亲还是失智患者)。

最后,就像作者所说“岁月飞逝,当父母都离开人世,我们自动被升格为老人。属于父母的或许终将属于我们,疾病、老化一个接着一个来临,我不知该如何避免失智或强烈的嫉妒心,我只能从今开始珍爱另一半,并努力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好奇,阅读、写作、旅游、运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