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存在即是光辉读后感1000字

存在即是光辉读后感1000字

《存在即是光辉》是一本由[法]玛丽·达里厄塞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9-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即是光辉》读后感(一):“可惜”

我在单位四楼的平台上看完了书的最后几页。正值春天黄昏,眼前一片开阔,阳台被描了金边。让人想起保拉的画——真实、敏锐、带有一种慈悯的金。

画笔和画布,是保拉活着的方式,远离家庭与安稳,只为了能够专心画画。她曾为了画不出满意的画而气恼,为了画室的房租向丈夫妥协,但从未曾让画画这件事情受到一点委屈,这是最坚持的事情。31岁,在这世界上,你我、绝大多数人都比她活得长,但在艺术史上,在女性的自觉手册里,她的光彩夺目,在于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尽力的坚韧。

作者可下了大气力。保拉的书信、活动年谱,可见都是好好收集、梳理过的。这给读者省了不少力气,从另一个角度让读者可以纵观了解保拉和她的人生际遇。她和里尔克,在我看来,都抱有对艺术的热情和追求,所以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里专注。诗人与画家观看世界的模式不同,诗人多情,多情均摊开来恐怕就是寡情。作者坦白了保拉的一切,在与丈夫妥协、怀孕并且诞下孩子不久,保拉起床时突然肺栓塞,只说了一个词,“可惜”,就溘然长逝,草草又坚决地抹下了人生的最后一笔色彩。

《存在即是光辉》读后感(二):总会有光

今年第一次挑战一天读完一本书,挑战成功!就想着读后感最好也能趁热打铁。

读书前我完全没有做功课,对书中的主人公没有任何了解而且也属于艺术知识积累极少的那部分人,所以心里也知道这本书对于我来讲应该不算好读。读完第一章,确实也符合我的预期。书不算好读,但却不是因为我有限的绘画方面的知识而是由于不适应作者的写作方式。这本书是作者根据对资料的研究对保拉生平故事的重现,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于保拉的敬佩和喜爱。当然根据作者的描述,我也很是敬佩保拉。敬佩她在那个时代依旧敢于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热爱。但是我更希望从这本书当中看到保拉为了维护自己的绘画事业,为了追求绘画方面自我风格的形成面对的困难和她所做的挣扎;也想看到那个时代的独立女性当她困于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时的行为。我觉得作者的叙述和角度都过于浪漫了(或许是由于作者是个法国人的缘故?)。

其实看完书后我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书名的意义,存在即使光辉,但是读完书我并没有直接地体会到这一点。但让思绪飘远了一阵之后我突然想到:将近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时代中或许依旧容不下保拉这样的人,保拉在当时社会中的存在可能是无数女性的光辉,而像保拉一样的她们在现在社会中的存在依旧是整个社会的光辉所在。她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挣扎让无数生活中黑暗中、挣扎在黎明前中的人们相信,还是会有光,破晓就在前方。

虽然不适应作者的写作方式,但是还是很感激作者和译者的工作,因为她们保拉及其短暂一生中体现强大力量才能为后世所知。

《存在即是光辉》读后感(三):她的生命还剩一个春天和两个夏天

保拉自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该如何形容这本书呢?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一样,德国女画家保拉 莫德松 贝克尔生前未能大放异彩,只卖出三幅作品,还都是被熟人买走的。她是艺术史上第一位绘画自己裸体和怀孕模样的女画家,是诗人里尔克的红颜知己,暧昧对象,其哀歌《安魂曲》的主人公。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决定以画画为生,三十一岁时因产后栓塞而猝死。

作者玛丽 达里厄塞克在后序中很明确地说,她创作的目的是“还她(保拉)以公道,”“还她以存在”“还她以光辉”。所以这本不到两百页的人物传记里,充满了作者个人对保拉身为女子,无法摆脱时代束缚,最终因生孩子而丧命的无限惋惜,以及对女艺术家命运不公的愤愤不平。

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她只是作者在收集研究女画家的书信和日记基础上而写成的类似“回忆录”式的作品。作者也承认“其实这并非保拉 莫德松 贝克尔真实经历的人生,而是一个世纪后,我从中感悟到的一条轨迹。” 同时也正是这种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毫不避嫌,甚至可以说跃出纸面,扑向读者的强烈个人情感,令人感到轻微不适。就像是消费者的警惕,在别人向你兜售商品的时候,你往往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不自觉地怀疑,难道就没有什么隐藏的缺点吗?

放在对这本书的阅读上,保拉书信往来中呈现出的她对婚姻和丈夫的态度,是白纸上的一个墨点,让人无法回避。年轻的保拉对德国艺术家,比自己大十一岁的奥托 莫德松心生仰慕。她形容他像“一轮秋日的太阳,炙热而忧郁。”只有一个问题,莫德松有妻子,“一个敏感的小个子女人。”但这并没能影响保拉走近莫德松,她给莫德松夫妇写信,“名义上寄给莫德松先生和夫人的信,其实只是写给他一个人的。”保拉在巴黎学画期间,热切地邀请奥托来巴黎同游,她给莫德松夫妇去信,“亲爱的莫德松夫人,我知道您身体欠佳,去年冬天那些流感和伤寒让您苦不堪言。如果您本人不便出行,那就让您的丈夫来吧。当然,他会说不,他一定不愿撇下您独自上路,请您务必态度坚决,千万不要妥协。只要一周就够了。他一定会带着各种生动鲜活的感受回到您的身边。”

发出这封信之后的6月11日,奥托与友人一同抵达巴黎。6月14日,三天后,他又匆忙赶回德国。他身患结核病的妻子在那期间去世。莫德松夫人去世四个月后,保拉与奥托订婚。蜜月期后,年轻的妻子很快对婚姻生活感到了厌倦,那些日常琐事,柴米油盐让她无法专注地画画。“结婚的第一年,我掉了许多眼泪,哭得像个孩子似的…这段经历教会我婚姻并不能使人更幸福。反之,婚姻打破了对灵魂伴侣的幻想。”保拉此后多次重返巴黎,在无法说服奥托的时候,她便离家出走。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两人仍保持通信。在奥托照顾重病的父亲,安葬去世的母亲的时候,保拉在信中兴奋地描述着巴黎的新鲜事“多么美好的春天啊!巴黎人已经把他们的窄边草帽拿出来了。在默东,桃树花团锦簇。还有疯狂的牧羊女夜总会。全城都在热情拥吻,人们需要爱。奥托必须来一趟。”“再见,我亲爱的…我一心只属于你。你深情的小妻子。”但比起热闹的巴黎,奥托更适合一成不变的德国小镇生活。

保拉决定与奥托分手。两人继续通信,奥托苦苦挽留,保拉去意已决,只是“她没有钱了。他是否还愿意给她寄点钱来?非常感谢。”她继续为他讲述巴黎,还有布列塔尼:“只要乘十小时火车,就能看到无边无垠的大海,苹果树,阳光,温煦的天气…多谢他资助了这趟旅行,还有上个月的两百马克,她用那笔钱付了房租,以及刚来时的各项费用。既然他非帮她不可,那就每月15号给她寄一百二十马克来吧,省得她总向他要。”“年初,奥托卖了五幅画。保拉让赫玛妹妹给他写信要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剩下的事你愿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要是你还喜欢我的画,就把你想保留的选出来。别再想方设法安排我俩见面了。那只会延长痛苦。我还得向你要些钱,最后一次,再给我五百马克吧。”一直在挣脱婚姻束缚的保拉,在经济意义上,从未脱离丈夫而独立。

保拉为里尔克画的肖像(图片来自网络)

对保拉婚姻态度的吹毛求疵,也连累了里尔克。两个人在艺术上是知己,曾经在巴黎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6月初,奥托毫无征兆地突然空降巴黎,打算劝她(保拉)回去…面对突如其来的丈夫,诗人落荒而逃。”那时,保拉正为里尔克画画像。两人的关系,仿佛一直处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也许都认为婚姻是艺术追求道路上的羁绊,保拉离开奥托独自在巴黎生活,里尔克将抛弃了克拉拉 韦斯特霍夫(曾是保拉最好的女朋友)和女儿露特。据说里尔克去世时,克拉拉和女儿都没有收到参加葬礼的邀请。“临终前一个月,极度衰弱的里尔克以逃到国界另一边相威胁,拒绝与她母女俩见面…”

艺术家的爱情总是来的容易,去得也容易。保拉去世时,里尔克正在威尼斯与女友米米 罗曼内里缱绻。一年后,他回到巴黎,写下了那首《祭一位女友的安魂曲》。对于里尔克来说,保拉是否也仅仅是他众多女友中的一个,我们无从得知。

“我叫她保拉,却称他里尔克。若要把他叫做赖内 马利亚,我实在做不到。”这样的描写本无可厚非,但以我开头的直叙经常跳脱地出现在传记的第三人称叙述中,不仅打破思路的连贯性,而且喧宾夺主。就像你正在看一部电影,导演突然跳出来跟你解释这个镜头为什么这么拍,这个主角为什么这样演是一样的效果。

书是用法语写的,译者在前言里指出,作者大量使用不符合法语语言特点的短句,有时候干脆省略动词,造成“一种急促的,迫切的,生怕来不及的感觉。”也许是为了影射保拉短暂的,戛然而止的人生。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并不好。很多时候词语单纯的叠加给人一种作者不知所云的印象。例如“邂逅,波折,恋情,以及保拉多年来精心构建的一切 - 孤独。代表着位于村口的布林耶斯家的画室一个纯属自我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遗憾,那幅激发作者玛丽 达里厄塞克想要去了解女画家保拉,去书写她的生平,“还她以光辉”的画 - 描绘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侧卧着为婴儿哺乳的画面 - 并没有包括在书中。也许是画作太旧找不到可以用于印刷的版本,也许是无法获得版权授权,那幅画是整本书的引子,却没能在书中呈现出来。读者只能放下书,去网上搜寻。不过这样也好,读过女画家的故事,再去看她的作品,体会必定不同。

这应该就是那副激发作者创作这本书的保拉画作

其实触发一切传记书写的原因都是偏爱,这份偏爱让作者情不自禁地想要把书写的对象推荐给读者。如何把这份偏爱隐藏得不留痕迹,如何克制地相对还原人物生平和历史事件,是决定传记吸引人与否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比写作者站出来直接宣讲有效得多,参考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和塞克西克《茨威格在巴西》。在这一点上,玛丽 达里厄塞克显然过于急躁了。但不可否认,她弥补了空白,虽然“还她以光辉”不好说但至少“还她以存在”的目标达到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