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锦集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锦集

《不向手工说再见》是一本由阿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一):手工艺

看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让我忆起了童年,爸爸是个木工,会装修房屋也会打制家具,小时侯院子里每天都会传来电锯的“哧哧”声和铁锤的敲打声,家里的凳子、床、柜子都是爸爸自己打制的,纯实木既结实又实用。木工是个辛苦的活,要能吃苦钻研,还要做工细致,除了尺寸要精准外,还要熟练绳墨画线和使用刨子、电锯等。

巜不向手工说再见》作者阿木,本名张箫杨,80后自由作者。曾经的广告人,后转向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曾在杂志、报纸等媒体发表多篇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

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而制作的手工艺品,是工艺师由自然材料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而成,手工艺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手工艺的分类方法不一,按历史范畴分类有:原始社会手工艺、现代手工艺;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民间手工艺、少数民族手工艺等;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二):手工永恒

从小就对手工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温暖的回忆的就是看奶奶纳鞋底,看妈妈纺毛线,端午节的时候用丝线勾鸡蛋,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童年。

这本《不向手工说再见》,讲的就是关于手工人的故事,人间万象,手工在生活中的形态也有万象。这本书一共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每一个受访者谈自己与手工的故事,它们完全不足以定义手工生态,只是手工生态当中的渺小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这本书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可以无限写下去,它就是与手工有关的生活。

这本书里讲的故事涵盖乐器、书写、裁缝、理发、印刷和炒茶,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让人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受益匪浅。

衣服的温度这一章我比较有感触,就重点写一章吧,篇首写的“衣服的温度不仅是保暖的功能,更在于其上存在的人的情感与付出”这一章里采访了几位定制衣服的手艺人,有做什么事都很考究的孙先生,有做了几十年裁缝的印师傅,有服饰创始人孔孔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手工服装的变迁和历史的年轮在社会变迁中留下的痕迹。印师傅是老一代留在北京的南方裁缝,他经过了最辉煌的年代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人人都找裁缝定制到现在大批量的成衣出厂,他也渐渐变得落寞,空有手艺却得不到施展。孔孔惟是新锐设计师,有很多设计想法想把他们做成成品,还在设计感与实用性上寻找协调点,她有想法有创意加上印师傅这样的熟练工想必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手工衣服,虽然技法拙劣,水平欠佳,但是看到宝宝穿到合适衣服的一瞬间那种满足感还是能让人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得,我做过小裙子,做过开衫做过卫衣做过汉服羽绒服,做衣服给我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其他休闲娱乐方式,我想这就是手工的魅力吧。

社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的进步会让所有产品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手工这种要靠时间累积经验,靠不断摸索培养手感和提高技艺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式微了,然而手工因为其不可复制和独一无二的魅力也将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光芒。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三):文化的传承是自己的传承

手工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往大了说,就说早些年,家里的老人都会做些椅子桌子,打些柜子箱子,现在的我们都不会,是买现成的。我们丢失的并不是一个技术,二是一种生活的文化。如果说丢失的是精湛的生活文化,那丢失的就是我们的文化精髓,丢失了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是传承我们自己,并需要我们自己传承下去。

这是一本手工匠人的访谈笔记,谈的甚少,主要还是作者观察到,采集到随后汇集的文字。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对古琴的了解不仅仅是弹出的《沧海一声笑》,而是一次次的髹漆和斫琴;对戏剧的了解从是唱腔和唱词到穿衣化妆的流程和讲究;从了解甚少的经文到生活中的制衣剪发喝茶毛笔字,再到我们几乎注意不到的休钢笔处处体现这手工匠人的卓绝和坚持。

作为九零后的作者有一颗去记录手工匠人的心是难得的,至少我很羡慕,因为我没想过,也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我的程度也就是生活中的手工活都愿意学,愿意做,想研究一些东西。比如一些裁剪,手工萱花,生活中一些器物的修理。起码做这些事情我并不觉得累,也不会觉得是什么难题,我很开心,并且享受。而对于书中的匠人来说,我这都是生活小儿科,他们才是对艺术的着迷。即使生活中的小儿科我也没学好。我后悔小时候没有静静的在爷爷身边听京剧,后悔没有学会爷爷那一手毛笔字。小时候不懂事,觉得爷爷喝茶听京剧好无聊,咿咿呀呀听不懂。打游击一样的躲着爷爷,生怕他抓住我回去写毛笔字。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无知,全然不知文化的温度。无论是自己做的古琴,刻的版画,炒出的茶叶,还是写出的字都有你独一无二的味道和温度,这就是你的传承。我丢失的不是那些年听京剧和学毛笔字的机会,丢失的是那是坚持做这件事的机会。

说巧不巧,今天看了一期访问李亚鹏的访谈,他做了一个书院,他的妈妈用古琴谈笑傲江湖,女儿李嫣写着毛笔字。全家人的精神都很富有。书院里孩子们做的都是很初级很原始的活动,但是每个细节,包括吃饭前的感恩,这都是慢慢被我们忽视,被我们丢失的东西。是我们丢失了文化么?不,是我们迷失了。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四):手工的魅力

“手艺的力量,不是惊涛骇浪的动魄惊心,而是能水滴石穿的桑海沧田。” 说起手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做的折纸,修补的衣服,泡的茶,这些都是手工。我也是喜欢做手工的,从小就爱用纸片折一些立体玩物。常常乐在其中。 对我来说,手工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做完非常有成就感的 ,能够让人心里有一种满足感,还有做手工的时候人是放松的,全神贯注的,现在人们生活压力都很大,能够让紧绷的神经舒缓一下,其实这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放松方式嘞。 本书中,作者阿木从最真实的生活角度出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寻访,客观地记录下了24位手艺人生动且感人的故事,而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这是一部深度挖掘了国内手艺人以及手艺现状的书。阿木作为一名80后的自由作者,本身就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着手艺人的生存现状,多次在媒体上发布记录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文章。因缘际会之下,他开始筹备、撰写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8个部分,包括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光、剪头发还是剪心情、衣服的温度、印刷之美和一杯茶的味道等,内容涉及古琴、京剧、书法、印刷、钟表修理、衣服裁剪制作等我们熟悉或陌生的方方面面。每个部分作者都采访了三个手艺人,通过他们的角度去讲述不同环节、不同视角下不同的感受和领悟。正如书中所说,这24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24个刹那,加在一起连一秒钟都不到。何其渺小!” 手艺人手中的物品都是有灵魂有温度的独特个体,正因为这份尊敬之心,他们安贫乐守,在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他们坚持着最后一份安宁与“慢”的乐趣;读这样的文字,读者也会被感染到宁静和踏实,如果每天能这么安安静静默默无语地完成喜欢的事,也真是幸福。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五):遇见手工,遇见故事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这里有着古老的文明,这里更有着诸多智慧的手工艺劳动者。正是这群通过手工艺,通过劳动智慧的群体,我国岁月积淀下的手工艺制品可以代代相传。

走入手工艺作品,更走近那些手工艺者,我们无疑可以收获无数的故事。一如《不向手工说再见》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书中记录的二十四个关于手艺的故事进一步解读那份世间的美好。“记录的不止是手艺,还有对手工原生的热爱。”

追读本书,我最初的初衷其实想要寻访中国那些有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奈何这些手工艺作品的唯美实则更凸显着手工艺制作者们与它们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于书读至尾声,我收获到的不仅仅只是赞叹于手工艺品的悠扬底蕴,我更感叹于那群致力于创作美的人群---手工艺工匠们。他们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勇于专研探索,致力于这样一份独特的事业。精美的工艺,独具的降薪,倾力于手工艺中得以独一无二的诠释。

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光,剪头发还是剪心情----仿佛置身于悠扬的岁月历史长河,独步于一个个有故事的手工中。书中很多的手工艺其实我都曾见过。但是未读此书之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只看到其中的表,却未曾触及其中的内在。待到细细翻看《不向手工说再见》后,我不得不承认原来“手工“的天地也有着如此耐人回味的深度篇章。看手工,却也是在解读手工艺人,更是在于品味岁月积淀下的古风情韵。类似于本书开篇之初,编者娓娓道来着关于古琴的介绍分享。所谓的古琴并非我们通俗意义上阐述的古筝。琴弦数目的不同告知着我们古筝和古琴的出入。古琴是没有生命的。然而赋予古琴生命的手工艺人则是充满着感情的。在这个篇章中,我们就是跟随着隋意杨这位琴师与琴的缘起踏上一段不一样的读琴之旅。琴的形,琴的音,琴的“气”----琴的手艺尽在其中,彰显无遗。遇见了琴工艺,更遇见了与琴工艺结缘的琴师----

喧嚣繁杂的社会,忙忙碌碌的人群。也许有太多的人们会一时迷离了双眼,失去对那些先辈们传承下的手工艺制作工艺的追随。然则手工艺其实有着太多的内容等待我们的挖掘。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更觉得我们华夏的后人于追逐生命价值的同时,理应不抛弃祖辈传承下的“手工艺”。借由《不向手工说再见》一书,让我们进一步解读手工艺故事。遇见手工,遇见故事。本书让我们爱上充满故事的“手工艺”,更让我们萌生着可以使这些历史积淀下的手工艺得以代代相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