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100字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100字

《拜占庭帝国史》是一本由[美] A.A.瓦西列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1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帝国史》精选点评:

●花了好几个月才强行读完,阅读体验不佳。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超长、人物事件繁多、内容庞杂。作者持一个帝国的观点,精罗落泪。毕竟是半个世纪前的著作,虽然权威,但是写法比较传统,重心是皇位继承、宗教问题、外交和族群交往等传统问题,文化章节很孤立,罗列人物、作品。

●直接改名叫《罗马基督教史》得了…宗教部分占的篇幅太大

●读其他书每见参考书目都想“这么多?”,这本书看到参考书目想的是“真的只有这么点参考书目吗?”。

●确实全面。

●学术类书籍,很是枯燥,没坚持看完。

●这可是真正的必读书

●的确是好书一部,可能会略显枯燥,但考据很详实(砖头一样厚)着重关注点在外交、宗教、政治上。一段时期分几个专题。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在于不是按时间叙述,比较晕;军事着墨不多

●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作者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译者也是国内拜占庭研究的大家。读这本书,对于拜占庭及她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嚴謹。值得反復閱讀

●内容详细,看的很爽,收获颇多,感到舒适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一):历史的进程,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剧

在拜占庭帝国历史长河里,貌似每次的“山穷水尽”,最后都会出现让事态“柳暗花明”的“能人”,解救帝国于水火,“能人”可以是前皇帝的亲戚、朋友甚至是下属,说不定还是以前的敌人。

无论皇位上的人换成何种血统、姓氏以及来自何方,最后都会扎根在“君士坦丁堡”,继续守一方疆土,保一方乡民的使命,这点至始至终都不曾改变过。

反观我们的朝代,征战一方,战败国远走他乡或者被杀,胜利一方的国土在继续扩张中,会重新开始建都城,上个帝国大厦倾倒时,地上的文明大多数也将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能是史书里不多的篇章。

西方国家的历史是石头做的,它们可以保存很久,我们的历史大多数是木头构成,好多都已消失,但不可否认,两种历史都足够精彩宏大。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或者永远都不会变,如同威尔莫·C·怀特在《尤利安:卷三》里说过:告诉皇帝,那恢宏的建筑将会倾塌,水泉也将就此干涸。神的一切都不会留存于世,没有遮蔽,没有覆盖。在他的手中,预言的月桂花将不再绽放。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二):记录下书里的那些低级错误。

一、书中教皇、教宗多次同时出现于一页,但当时忘记做记下页数。

二、504页,罗斯人写成罗斯【认】

三、707页,该词来源不详 ,成了来源【不祥】

四、833页有一段不合逻辑的病句: 被其父【杀害】的官僚贵族期望新皇帝能使他们恢复当年的财富和声望。

请问人死了该怎么有期待?

五、899页,君斯坦丁【堡】一世?

正底下就是君士坦丁一世,这么明晃晃的失误,编辑是跑去玩贪吃蛇了吗?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三):值得一再研究的經典之作

這兩年以拜占庭為主題的書突然如湧泉般的爆發,光是台灣繁體書市就出了三本以伊斯坦堡為名的作品。簡體書市也不遑多讓,包括計畫中的恐怕就要超過五部,熱愛東羅馬的讀者如果不慎選,恐怕荷包要大失血了。

而本文即將要介紹的這本,由俄裔美國學者A.A.瓦西列夫(A.A.Vasiliev)所撰寫的《拜占庭帝國史》,則是個人認為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作品。

瓦西列夫是國際學界公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拜占庭學者之一,他受教於俄國,在歐陸遊學,十月革命之後移居美國。這部作品在20年代問世,歷久不衰,翻譯成各種語言並在50年代修訂為最終版,中譯本即據此譯出。瓦西列夫這部作品跟我們慣常讀到的,來自歐美的作品最大不同的,在於他引用了大量的拜占庭原始資料外,還有許多來自俄國、東歐的研究,而這方面,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差別。拜占庭對東歐影響很深,而華文圈的拜占庭書籍卻很少引進這區學者的作品,是個遺憾跟缺陷。誠如譯者徐佳玲老師所言,本書的翻譯,可以大力的補強這塊空白。

這部作品並非純粹的敘事史編年體,瓦西列夫把帝國按照某些節點分成各個時代,然後依照主題分門別類的討論,從內政到外交、社會、藝術人文;他會先簡單的破題,接著引用各方史料、學說觀點,最後再引導出自己的結論。讀者觀看本書時,可以先跟著瓦西列夫的思維走一遍,回頭再重新審視其所言是否有理,這過程中想必是大有收穫。

例如,他對於最關鍵及重要的第四次十字軍的討論。

作者引用了一份來自俄國的史料《諾夫哥羅德編年史》指出的,十字軍是受到伊薩克之子阿列克修斯的引誘,才將皇帝跟教皇的訓誡拋在腦後,它們確實要為此負責。

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學者們分成“偶然事件派”跟“預謀事件派”兩種觀點。前者認為,雖然十字軍被威尼斯逼著前往札拉,但基本目標依然不變,直到阿列克修斯突然出現並提出請求,這才徹底轉向;後者又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一切都是威尼斯總督丹多羅的套路,是為了鞏固遭到威脅的東方利益,另一派則認為是德意志士瓦本的腓力企圖想幫助自己小舅子復國所致。

學術界曾為此爭論不休,但現在比較能接受的結論是,參與事件的幾位主要角色如教皇、威尼斯與拜占庭皇室都各有動機,他們在追求自身目標中的交互行為構成了複雜的現象,以致於整個事件看起來撲朔迷離。它既存在陰謀也存在著偶然,畢竟沒人能全盤預料到每一步發展,大家都是機會主義,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它是許多人想要的結果。

而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決定了這個東方帝國的命運,它再也無法恢復到12世紀前的榮景了。但作者也直言,這對聖地的收復並沒有任何的幫助,甚至耽誤了這一項事業。

讀者認不認同,就見仁見智囉。

另外,這邊必須給予譯者徐家玲老師肯定的掌聲。按照其譯後記的說法,她在三十年前初識本書時,即動念翻譯,然後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方才有此作品交付世人。誠如前面所述,瓦西列夫在其作品中引用了許多不同語言的資料,研究,這才是本書最難翻譯之所在。徐家玲老師為此花了的心血,令人敬佩。對比華東師範之前的那本《拜占庭簡史》之品質,更顯得其態度之審慎。

順道一提。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是屬於中進階的作品,推薦要購買之前,最還是先找本通史讀過較好。譯者徐家玲老師所著的,與陳志強先生的書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