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IBM和纳粹》读后感摘抄

《IBM和纳粹》读后感摘抄

《IBM和纳粹》是一本由[美]埃德温·布莱克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BM和纳粹》精选点评:

●IBM不愧是巨头,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创建他们自己的大数据应用,故事虽然整体比较枯燥,犹太人大屠杀也让人遗憾。但是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大数据结构,真的厉害。

●IBM是家德国公司,参与了德国统计犹太人工作,再次证明,技术无罪使用人有罪,最后IBM转身成为美国公司,赚个盆满钵满。追究公司意义不大,毕竟那么多纳粹都能换成美国籍颐养天年呢。

●史料过多,影响可读性

●读完了,是很详实的史实。想找到技术、人口统计和大屠杀直接的联系。以及公司的利润流动什么的,真的有点难。但想到最近看的一些产业文章,又觉得有点像。合同、证书种种的,看太累了。书的纸质不太好。

●按需。

●不好看

●因为对穿孔卡技术有兴趣而读,但当然了没多少技术成分…是令人难受的史实报告,是科学与资本同时犯下的战争罪…翻译还蛮不太舒服的(

●因为这本书,我知道了IBM和大屠杀还有这层关系!值得一看

《IBM和纳粹》读后感(一):揭开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最后一个谜底

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它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生的?受害者为什么会被精确识别?

IBM为何与纳粹联盟,这背后究竟是人权政治下的歪曲滥用,还是投机净集中的利益博弈?

IBM先进技术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冻结的资金又靠什么方式从欧洲德占区转出?是怎样一种契机让美国国务院成了IBM欧洲业务的私人邮递员?

就连历史学家们也总是对纳粹识别欧洲犹太人的高效率与高精确度感到惊讶。如今,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埃德温·布莱克所著的《IBM和纳粹》中找到答案。

“没有名字,永远只有编号”,对德国纳粹来说,犹太人不过是被记录在一张张纸片上的数据。成千上万名犹太囚犯受困于纳粹德国创造的人间地狱,被一项源于美国的高新统计系统所监控。美国的高新科技为何会出现在纳粹集中营里?是被抢夺了吗,还是……一场利益勾结?

读过本书,你就知道,答案是—— 一场利益勾结。1944年10月,世界级大型企业IBM的负责人——托马斯·J·沃森,把定制的霍尔瑞斯卡片分类系统出租给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就利用这些系统来管理几乎所有的集中营。IBM每个月都会为纳粹检修机器,还会训练纳粹分子操作这些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无论谁赢得战争,IBM都要蓬勃发展。总之,一切为了生意,这就是IBM的突出特点。而哪台机器在哪个集中营内使用,对IBM而言无关紧要。IBM在乎的只是,硝烟散去后,是否能及时收回机器,并大笔捞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法国等等,没有哪个地区不想和IBM进行交易,也没有哪个地区的机器IBM无法获知。待二战落下帷幕,散落于欧洲的资本,IBM将逐一收回。

不管是谁赢得了胜利,IBM欧洲子公司都会蓬勃发展。战争结束后,IBM绝不会允许自己受到任何波及。同盟军在那些犯下重罪的集中营里找不到任何犯罪痕迹。而当通敌贸易者相继被捕时,身为战争罪同谋的IBM却能置身事外。

如果你也是一位关心历史的读者,那么我强烈建议你阅读此书。或许阅读的过程中很沉重,很无力。但是让后世之人铭记历史,不忘历史,就是真正的意义。

《IBM和纳粹》读后感(二):科技的负面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我深信不疑,毕竟生活在这个智能时代,随时随地我们都在向科技低头。初读《IBM和纳粹》就让我知道,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有多优越就有可能多卑劣。

纳粹主义萌芽于一战后,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所以人们又叫它德国纳粹。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 。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合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这本书就是根植于纳粹对犹太的迫害,作为先进科技的先驱IBM公司充当了“得力的帮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仇恨推动了技术变革,IBM公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直积极的帮助希特勒实现目标。大屠杀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尊贵的技术人才成了希特勒的先行部队。回首历史我们国家同样受到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迫害,站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民总是化为尘土,所谓的政治家则幻化神通。

盲目的技术官僚认为:手段永远比目的重要。沉醉在自己的高深技术中,而不关心到底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者何种角色。当时没有电脑,高存储的犹太人信息到底是如何完成的,让人不禁寒颤于IBM的顶尖科技和冷酷手段。

在欧洲,数百万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惨遭毒手,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在战乱中痛快的死去的,而是遭受了长达12年的高度组织化的虐待,在受尽羞辱和非人性化对待后,才最终被消灭。作者的父母就是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历史渐行渐远,精神上的伤痛却从未消逝。

希特勒的傲慢和狂暴,成就了当时一群疯狂的人.希特勒称在其统治下的德国为第三帝国,当时IBM的总裁沃森也很受用这种专制独裁,保护好各人的既得利益才是他们所看中的,沃森在给纳粹经济部长的来信中可见一斑。

站在希特勒迫的知识分子突击队前面的是统计学家,他们为迫害犹太人冲锋陷阵,并且吹嘘自己期待统计学这门发展中的科学能做到一切。事实上他们做到了大多数人类不能做的,毁灭人性的事,这在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部集中营电影中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记得名字,只记得内心的恐惧。科学就是科学,他是客观存在的,不要贯穿意识形态,更不能被政治染指。

文中一直传达着一个想法:IBM并不是什么科技先驱,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的追赶者,历史的跳梁小丑。

《IBM和纳粹》读后感(三):IBM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读这本《IBM和纳粹》的时候,我在想那尘封已久的二战历史书又被掀开了新的一页,而这一页的主角之一的IBM公司在今天依旧是世界500强排名靠前的最大最知名的公司之一。我想,作者写这本书,可能会冒一些风险,因为这段历史是辉煌依旧的IBM公司不愿意被看到的不光彩的一段历史,而且是与二战纳粹大屠杀紧密相关的一段不可告人的历史。但是,作者既然想写出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单纯的控告IBM所犯下的战争帮凶的罪行,更是为了那些在二战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犹太人的一种正义的声张,为了让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记住那段沾满利益的血泪史。

提及二战,尤其是希特勒进行的惨无人道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使得600万的犹太族裔被屠杀,而作者的双亲在当时也是被纳粹当局抓捕的众多犹太人的两位,只是他们侥幸逃离了纳粹的魔爪,幸免于难。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是因为作者很好奇纳粹是怎么知道他父母的犹太人的信息的,二是IBM公司当时到底在纳粹抓捕犹太人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在一次参观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由一台机器的指引,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调查IBM与纳粹之间的关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球众多二战幸存者、遇难者的家人、历史研究机构、战俘营纪念馆等渠道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很多一手的资料,掌握了IBM在纳粹大屠杀中所起的作用,那就是为纳粹近乎精准的收集犹太人的人口信息,从而为纳粹的大屠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说,IBM可能没有只记得杀人,但是由于它的技术,为IBM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是纳粹大屠杀的重大帮凶。

一切以利益为重,这可能是当时IBM的最大信条。尽管二战期间,位于美国总部的IBM受制于美国“严禁通敌贸易”的限制,但是其要员不断的从其下属的他国公司获得重要情报,遮住这些情报和有用信息,IBM利用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分支机构开展了与纳粹的紧密合作。

那么,当时的纳粹为什么会屠杀犹太人呢?在读本书的同时,这个疑问一直在脑海中不停地冒出来。所幸,我放下了本书,打开了百度,了解到了一些原因。有网友回答说“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了解了这个印有,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纳粹会不遗余力的想尽办法屠杀鱼台人了。在书中,作者直言不讳的指出:即使没有IBM的帮助,大屠杀仍会发生。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IBM的帮助,那么纳粹分子会借用纸笔慢慢统计犹太人,进而用子弹和死亡部队足部屠杀犹太人。但是不可否认,有了IBM的帮助,纳粹的大屠杀进程无疑加快了很多。

作者是一个诚恳的作家,他永翔实的考究还原了IBM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醉醒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清晰的了解作为“一切以利益为重”的国际巨头的IBM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沾染的犹太人的血泪是永远不能被抹杀和忘却的。

《IBM和纳粹》读后感(四):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我个人有限的浅薄认知之中,IBM和二战是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两个独立存在。提起IBM首先想到的是比尔盖茨。当然,盖茨最早寻求与IBM合作时是被拒绝的,但是盖茨的成功与IBM还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言归正传,最近拜读了埃德温·布莱克的《IBM和纳粹》。埃德温·布莱克是一位获得了16次普利策奖提名的作家,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肯定,足以见证埃德温·布莱克在追寻事实真相时的坚定与果决。

在整本书的开篇前言部分,埃德温·布莱克提及自己因美国大屠杀纪念馆里展出的一台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产生的调查欲念,并因父母双亲同是大屠杀幸存者坚定的调查信念。同时,埃德温·布莱克直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者跳跃式的阅读,那就干脆不要阅读,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慢慢了解的。我本人对于二战期间希特勒掌权的12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非常好奇,曾经看过如《我的奋斗》类的希特勒自传书籍,读过以二战为时代大背景的小说,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等,也包括近两年热售的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之一的《世界的凛冬》。

关于希特勒疯狂杀戮犹太人的原因,史说纷芸,我们不必一一 赘述。而正如因扰着埃德温·布莱克一样,因扰着我们许多人的一个问题就是犹太人的名单从何而来?德国人总能得到犹太人的名单,在城市广场公示,要求他们集合继而被驱逐。埃德温·布莱克说促使他寻找真相源点的,是一台型号为D-11的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或者也只有埃德温·布莱克这样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记者才会在这样一件展品背后看到深藏于历史长河间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书中引用调本员卡特的《商用机器的操纵行为》报告中提到:1880年,霍尔瑞斯博士受雇于美国人员普查局,为了节省时间,博士发明了靠电流运作的制表机以供美国人口普查局。霍尔瑞斯博士将制表机专利卖给了IBM的前身制表机公司。《IBM和纳粹》一书中同时提到,1941年至1942年间曝光的与纳粹德国有密切商业往来的企业黑名单从1800家上涨到5000家,遍及欧洲与拉丁美洲,但这中间并没有IBM以及它旗下的所有子公司。这其间的原因众多,一份英国大使馆寄出的关于黑名单备忘录上的旁注上写着:“很明显,美国的商业利益牵涉其中……”事实上,或者不仅仅只是商业利益这么简单。

幸存者皮特·塔诺韦回忆道,她在集中营病重时,集中营的医生会分配给她一些“轻松的工作”——手动分类已经穿完孔的卡片。她同时回忆说她所在的集中营没有配置霍尔瑞斯机器,只有装满卡片的木箱,而她们这些劳作者并不清楚这些卡片的来历,也不知道其用途。皮特·塔诺韦说:我也不关心这些卡片是用来做什么的,我只想活下去。

对二战稍有了解就会知道,活下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不容易。《IBM和纳粹》第一部分第一章有一个醒目的黑体标题——“种族灭绝”的帮凶。这的确毫不夸张,有资料显示,二战期间,德国在这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将近600万犹太人。600万!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当然,书的作者埃德温·布莱克也在一开篇就明确表示,即使没有IBM的协助,大屠杀仍会发生。的确,没有IBM在其间,历史也同样会发生。

孔子的《半部论语学做人》中有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小人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然君子之所为者,乃天降之大任也,小人之所为者,唯己利是图耳。于做人也好,于做事也罢,凡事总需有个是非黑白之分。在大是大非面前,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得以坦坦荡荡。

或者,IBM面对公众对其与纳粹间关联的种种质疑换一种方式来解决,也是一种所为。

《IBM和纳粹》读后感(五):历史的耻辱,可以不记恨,但是不该忘

明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八十周年,二战持续了七年之久,年限应该从德军闪电战进攻波兰开始计算到日本投降结束。

二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作为轴心国的领袖,与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组成轴心国为了自身而不顾全人类的利益对别国发动侵略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有很多民族、国家遭受灾难,其中有一个民族差点被灭族。现在在国际联盟的帮助下艰难复国,可谓痛心。这个民族是犹太人,是二战中德国清除计划中被迫害最深的民族。

为什么阿道夫·希特勒对犹太人“恨之入骨”呢?

说这个问题之前得先了解一下犹太人这个民族,犹太人又叫犹太民族,在近代,犹太民族一直是一个流浪民族,一站后,犹太民族迁移至英国境内,结束后不久,又再次迁移,在二战前期,大部分犹太人一直生活在欧洲,东欧对于犹太人的敌视递增,希特勒上台之后发动的大屠杀导致了600万犹太人的灭绝,几乎毁掉了犹太民族在欧洲的全部文化积淀。在1948年犹太人复国以色列为止,目前的犹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与美国。

犹太人可谓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善于经商的民族,据统计,在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一共770人当中,犹太人占154个,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在美国百万富翁有2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的科学家里有33℅是犹太人。不止在商业、科学领域,在各行各业都有着犹太人的身影,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等等。

那么这么优秀的一个民族为什么遭到希特勒的疯狂灭绝?首先,在战争开始前,欧洲反犹太人浪潮已经层出不穷,德国国内反犹情绪也已然高涨,希特勒只是将这种情绪完全爆发出来。(宗教:在基督教中,犹大背叛了基督,导致欧洲人仇视犹太人)。其次,犹太人的高素质与财富是导致他们作为战争牺牲品的另一个原因。最后,是纳粹党的病态心理,将犹太人视为低劣民族,将日耳曼民族抬上神坛当作高等民族,称要灭绝低劣民族。

在长达七年的战争中,犹太人就这样一直活在几个名词之中:纳粹,集中营,屠杀,灭绝,劳作。

说到集中营,都多多少少听过(中学课本中就出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修建的最大的一个集中营,它们在这里关押杀害了百万人,其中大多数的都是犹太人。那另外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德意志帝国能在短时间内从千千万万人中找出犹太人然后集中到一起并关押呢?

到了本书的重点,这里要说到一个人与他的公司,托马斯·沃森(下面称沃森)与他的IBM。

托马斯·沃森

沃森传奇的一生创立了在当时享誉全球、如今依然享誉的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IBM的前身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 (CTR),沃森在CTR掌权之后考虑到公司影响力问题将公司改名为IBM,而IBM有一家在德国收购的子公司——德霍梅格(虽然其中过程有些曲折,但是IBM确实在那时持有该公司90%的股份)。

在沃森的IBM飞速发展的时候,沃森的眼光发展到了海外各国(这也是他更名公司名称的一个原因),各国需要进行人口普查,就购买当时IBM的穿孔卡和霍尔瑞斯机器,有些人会说,卖这个能有多赚钱?关键是各国不懂这个技术,而这些机器只有IBM的工作人员才能运行,可谓暴利。在当时的德国,因为要对德国人口进行人口普查,纳粹党大量购入IBM的机器,IBM投入大量资本给德国的子公司生产机器,导致当时德霍梅格在德国的销售额占到了IBM海外销售的50%,因此,沃森多次夸奖当时德霍梅格的管理人海丁格尔(原德霍梅格的完全控股人)。但在战争即将结束,同盟军即将胜利的时候,IBM又将技术提供给同盟军,这点真是令人咂舌,如今的国际科技公司竟然在二战时期与法西斯联盟,大发战争财,后又充当“好人”,左右逢迎,大发其财。

目前,对于国际上的指控,IBM并不承认其在二战期间与德国法西斯站在一边(IBM并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在各国的子公司与各国交易),IBM称它的德国子公司和当时在德国经营的其他外资公司一样,在二战之前和之中就已经被纳粹政府控制了。

穿孔卡

IBM卡片分类机(展出于华盛顿的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作者布莱克在1993年看到了大屠杀博物馆收藏的霍尔瑞斯机器后,就下定决心研究IBM与纳粹的关系,直到今天仍在发现新证据。

本书充分证明沃森领导的IBM彻头彻尾遵循了一个经营原则:只要有能力做,那就应该做。这样的原则导致IBM全体在发现德国纳粹利用机器对犹太人进行灭绝计划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选择了与纳粹党站在一起,发战争财。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认清,不能认为没有IBM的穿孔卡等技术,大屠杀就不会发生,要知道,纳粹德国即使穿越大街小巷也会对人口进行普查,也会用纸和笔将一个个犹太人揪出来并消灭。所以我们在对IBM保持愤怒的同时,不要忘记谁才是罪魁祸首,谁才是惨绝人寰的恶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