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1000字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1000字

《一片树叶的颤动》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片树叶的颤动》精选点评:

●毛姆的南太平洋

●逐渐熟悉了毛姆的套路 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故事 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但是感觉他似乎对中国人及女人有很大偏见。。

●真的超好看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最吸引我。《雨》的情节最让我震动,太棒了!果然是虚伪的传教士,节奏的控制,最后一下子的反转太有力了!简直想鼓掌!仔细想来,每一篇要表达的都不一样,都表达的恰到好处,人性,种族,理想现实,信仰都写得极好,不是一团乱,而是每一个主题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读的身心舒畅!赞美毛姆!赞美这一本!

●南太平洋诸岛的异域风光~

●有几篇相当好看

●在毛姆另外两本短篇小说集中看过其中两篇,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只有4个新故事。个人更偏爱《麦金托什》和《水潭》一点,尤其是《水潭》最后劳森和埃赛尔的结局竟是这样的悲剧,短短的故事里看到了爱情、种族矛盾、人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并不讨厌劳森,唯觉得他为了爱情活得至情至性,最后他的沉潭让人忍不住觉得这是爱情对他的辜负,又像是另一种成全。《火奴鲁鲁》和《雨》都在比较短的情节中投射了人性的丑恶,毛姆的叙事手法从不令人失望。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最迷人,南太平洋小岛的异闻故事集

●毛姆给了我六天的快乐

●毛姆真的十分可 他写的短篇小说很正统 有伏笔 有转折 有过渡 全都拿捏得很好 可是我每次看到这些伏笔 基本就猜中了故事走向 就觉得还是有点不够惊喜

●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那本重叠了大部分,不重叠的《红毛》这篇也真不错,感觉短短二十页讲出了一本《失乐园》的重量,又让我想起《我的米海尔》,想想还是做出了所谓正确的决定吧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一):现实感的意外反转

有趣的故事们。描述的是一个对我来说很陌生的世界,南太平洋岛上热烈的生活。很突出的共同特点是意外感,故事总在结尾给你一个意料之外的转变。但和戏剧感也不同,反而不如说是现实感。就好像前面一直感觉在听有趣的故事,后面突然就啪地一下打破了这种故事感,给你一个有点冷冰冰又符合现实的结局。一边让你想怎么能这样呢,又叹口气确实就是这样。上个故事刚描绘了青年抛弃现代社会,违背与未婚妻的誓言,随心快乐决定定居南太平洋的故事,让你开始有点向往这样朴实自然的生活。下一个故事就描述了一个决心取了当地女人为妻,最后终因文化差异,身份认同,落得投水自尽的悲剧,又让你担忧自己是否真的能够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最后一篇《雨》的反转差点都让我没看懂,中二上头还以为是汤普森一直忍辱负重,就为了最后一刻刀了牧师hhhh,所以说现实没有那么戏剧性但却更加滑稽。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二):爱恨情仇皆有因由,岂是 一叶之颤, 一线之隔,一念之间呢?

吸纳旅途带来的收益,毛姆发挥到极致了,他不仅在周游中收获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融入各部落民俗生活和思想中,并且转化为文字力量,传承给后人以启迪。

这部短篇小说集书名《一片树叶的颤动》取自圣伯夫那句“极度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我对于这番言论不以为然,无论是极度的幸福还是极端的绝望看似毫无征兆的触发都以能量的积蓄为前提,汇聚成江涌入大海的汹涌少不了细流潺潺,积云成雨倾盆如注的磅礴正是点滴水汽的凝聚,气流涌动涡旋成飓风的破坏力也许是蝴蝶振翅的连锁反应,丝毫情绪都不是单薄矫情无缘由的。

小说描绘了当地的爱情悲喜:《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爱情阻挡不了对世俗的反叛,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的剖解;《红毛》,是美景催化了爱情,还是爱情美化了环境,爱情总会随着时间而褪色,虚幻而缥缈;《水潭》,爱情在文化背景,身份认同,观念信仰前如梦初醒却是人去楼空;《火奴鲁鲁》,神圣的爱情在巫毒之术的玩弄下,那么苍白无力;《雨》,天性将道貌岸然的宗教信仰驳斥得体无完肤。

爱恨情仇皆有因由,岂是 一叶之颤, 一线之隔,一念之间呢?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三):阴谋味十足

毛姆的作品貌似作为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性自然很强,文中隐匿的寓意也很深邃。其中隐藏的缘由是否看得清,读得懂,那就因人而异了。这一点的感受,仅仅也是通过阅读的同时观看书评总结的。例如《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一文。通篇书评都围绕在自由、自然、感受、顿悟、追求、精神。全然忽略了文章中的人物其实没有一个傻子。文章中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目的与选择。再根据其不同的人物设定,顺着人物的选择,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便立刻跃然纸上。而《火奴鲁鲁》一文作者将厨师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然文章通篇却只在只言片语中通过容貌去时不时的链接一下厨师,仿佛是怕读者忘了。实则?怕读者闻不到阴谋的味道吧?

总结而言,阅读毛姆的作品如果仅停留在对情景的描绘手法上,舒服得很。毛姆对小细节,小心思的捕捉异常细腻。醉酒的眼神,温余的姿态。每个细节都能够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译者的功劳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只是稍不留意,便容易将故事看得稀里糊涂。至少我是没看懂《红毛》、《雨》要讲什么。。。。。。

题外话:毛姆那段关于“为什么很多女人,会长期反复被男人骗?”的截图,到底出自于毛姆那本书里?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四):没有正确答案

“如果你想发财,那倒也值得一做。我不知道,那得看一个人的天性了。但是如果你不想发财,那还值得这样做吗?”

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并未给出月亮和六便士的正确答案。在贝特曼的眼中,如今的爱德华的确比从前更英俊帅气、更开心快乐,但他选择了坚持自己六便士的价值观。

而选择追求理想、追求灵魂自由的爱德华眼中,贝特曼也并未满身铜臭,反而找到了从前的自己。

从一个乐观的逻辑来看,生活并非一道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两种人生都各有缺憾,而我们所谓的正确选择,只是一种尽可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做法。选了月亮,没有必要对六便士弃如敝履,反之亦然。

其实国内也有一些讨论这个问题的作品,如16年的台剧《荼靡》。Plan A和Plan B里的郑如薇最终握手言和,走向了属于这个选择的美好结局。

而若是要从一个悲观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的我们,或者说东方文化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当你从小被教育要孝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要承担很多责任。小到对一个家庭的责任,大到对一个国家的责任,深深地禁锢着每一个人。我们奔波劳碌,在岁月的蹉跎中以不同的身份活着。从子女到父母到祖辈,无论活在什么身份里,都有一份对应的不可推却的责任。“每个东方人的身上都背着一座山”,能给到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空间,也因此越来越少。

《一片树叶的颤动》读后感(五):南太平洋的风情

毛姆的这本书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全部是关于南太平洋的故事,如果可以联系的话,可以看做《月亮与六便士》的前序。就像是毛姆拿短篇练了一阵子,然后酝酿成了《月亮与六便士》的长篇故事。 毛姆的南太平洋就像是他的乌托邦,是对理想的逃避也好,对美好的向往也好,他笔下的南太平洋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向往。毛姆专门为他的小说灵感去寻找灵感,潜移默化中也被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真的动感情,无论是再怎么会“讲故事的人”也只能把故事讲述得生动,而无法融入血液,这就像骨与血的关系。小说的故事谁都可以讲,在平淡的故事也能被娓娓道来,在曲折的故事也能索然无味,既要看小说家的文字技巧,更要有多故事本身的深刻理解,对于毛姆,南太平洋应该就是他心中最隐蔽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是港湾,是漂泊后的停靠。 很难说是南太平洋成就了毛姆,还是毛姆让南太平洋为世人所知。南太平洋的神秘似乎跟南极北极一样,他们远离大陆,远离人们的视线,文明的浪潮没有全面覆盖,周围的海水隔绝了与四周的交流,也让那些独立的小岛有了自己的文化。在毛姆的故事中,每一个南太平洋土生土长的人,不论是当地土著,还是混血,都带有一种脱离规矩的自由性情,就连在这里居住过的来自发达文明的人都会被感染,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如《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的高更,为了追求我们难以琢磨的某个心中梦想,前往塔希提岛度过余生。 这种与世隔绝的小说不但是给读者展示了另一个不同以往的经验,也是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一段逃离的时光。看每一个小说,都是一段顺着作者思维的漂流,而毛姆的这本小说集带我们去的是南太平洋的一个个小岛。科幻小说带我们去的是地球之外;回忆小说带我们去的是过去的时光;地域小说带我们去的是每个奇特的风土人情,即便是虚构的成分,也让人兴趣昂然,再者,眼见的也未必全为实,我们就姑且读之,姑且信之。 都说毛姆的故事叙说非常突出,是一个高超的讲故事的好手。他的故事能让人看进去,不至于无聊,即使是对于环境的描写,他也能从容不迫,既不显得突兀,又不会太无聊。而他的故事本身,其实是带有一定的悬疑性结尾的,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他从各地采风回来的真实事件,经过他艺术的加工,让生活小故事飘出小岛,走向大陆。从这里就能看出毛姆的手段,本来来自异域的故事就已经能否吊起大众的胃口,经过毛姆对事件曲折和结尾的处理,让平淡的湖面掀起浪花,这样的文字读起来,都能闻到来自那些小岛咸咸的海风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